《管理學基礎》期末復習試題
《管理學基礎》的期末考試在選擇題上占分比例蠻重的哦。為此陽光網小編為大家推薦了《管理學基礎》期末復習試題和答案,希望能幫到大家。
《管理學基礎》期末復習試題【1-50】
1.由于管理的廣泛性和復雜性及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對管理所下定義也各異。法約爾認為,( B )。
A.管理就是要確切地知道要別人干什么,并注意他們用最好最經濟的方法去干
B.管理就是實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
C.管理就是決策
2.這是一個網絡系統,由輸入、處理、輸出和反饋四個環節構成;它在管理各職能中占有重要地位,就是管理的(A )。
A.決策職能 B.控制職能 C.領導職能
3.為了保證組織目標得以實現,就需要有控制職能。縱向看,各個管理層次都要重視控制職能,( C)。
A.愈是基層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時效性愈短,綜合性愈弱
B.愈是基層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時效性愈短,綜合性愈強
C.愈是基層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時效性愈長,綜合性愈強
4.企業要正常運轉,必須根據企業經營目標,對各生產要素進行統籌安排和全面調度,使各要素間能夠均衡配置,各環節相互銜接、相互促進。這里的統籌安排和全面調度就是管理的(B )職能。
A.組織 B.協調 C.控制
5.決定一個組織經濟效益大小和資源效率高低的首要條件是( C ),其手段都是管理。
A.對人的合理使用 B.科學技術的高度應用
C.資源的最優配置和最優利用
1.B;2.A;3.C;4.B;5.C;
6.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對西方管理理論的發展有重大影響,成為后來管理過程學派的理論基礎,他的代表作是( )。
A.《社會組織與經濟組織理論》 B.《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
C.《科學管理理論》
7.梅奧等人通過霍桑試驗得出結論:人們的生產效率不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響,而且還受到社會環境、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由此創立了( )。
A.行為科學學說 B.人文關系學說 C.人際關系學說
8.科學管理理論是古典管理理論之一,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 )。
A.提高勞動生產率 B.提高工人的勞動積極性
C.制定科學的作業方法
9.約法爾是管理過程學派的創始人,他認為管理的職能有五個,即( ),這五種職能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管理過程。
A.計劃、決策、組織、人員配備和控制
B.計劃、組織、人員配備、指揮和控制
C.計劃、組織、人員配備、協調和控制
10.系統管理學派認為,組織是由一個相互聯系的若干要素組成、為環境所影響的并反過來影響環境的開放的( )。
6.B;7.C;8.A;9.B;10.A;
A.社會技術系統 B.社會經濟組織 C.社會經濟系統
11.管理科學學派中所運用的科學技術方法,來源于( )。
A.科研部門 B.學校 C.軍隊
12.對企業現在和未來的整體效益活動實行全局性管理,就是( )的核心。
A.經營管理 B.戰略管理 C.企業戰略
13.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創造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就是( )。
A.企業精神 B.企業價值觀 C.企業文化
14.199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出版了一本享譽世界之作,引起世界管理界的轟動,這就是( )。
A.《企業再造工程》 B.《管理的革命》
C.《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
15.企業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強企業競爭力,從( )上保證企業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質量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贏得客戶。
A.生產流程 B.生產管理 C.作業管理
11.C;12.B;13.C;14.C;15.A;
16.按照計劃內容表現形式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目標、策略、政策等多種。在決策或處理問題時,用以指導并溝通思想活動的方針和一般規定就是( ),它指明了組織活動的方向和范圍。
A.策略 B.政策 C.規則
17.按計劃內容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 )。
A.生產計劃和財務計劃 B.政策和策略 C.專項計劃和綜合計劃
18.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下,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通過市場中“看不見的手”的引導,實現( ),從而實現全社會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A.資源配置的優化 B.利益的再分配 C.勞動力的合理利用
19.戴維斯等學者指出,企業目標可分為主要目標、并行目標、次要目標。其中,( )由企業性質決定,是貢獻給顧客的目標。
A.主要目標 B.并行目標 C.次要目標
20.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與修正,使其更好的實現企業的宗旨。這就是確定企業目標的( )原則。
A.關鍵性 B.權變性 C.現實性
16.B;17.C;18.A;19.A;20.B;
21.企業管理層次的差異決定了目標體系的垂直高度。這樣,企業目標就成了一個有層次的體系和網絡,即是目標的( )。
A.層次性 B.多重性 C.變動性
22.企業目標的內容和重點是隨著外界環境、企業經營思想、自身優勢的變化而變化的。這就是企業目標的( )。
A.層次性 B.多重性 C.變動性
23.目標管理理論的理論基礎是( )。
A.科學管理理論 B.行為科學理論
C.科學管理理論與行為科學理論的有效統一
24.傳統的目標設定過程是由企業的最高管理者完成的,現代管理學提倡( ),企業員工參與企業目標的設立。
A.參與制目標設定法 B.專家目標設定法
C.員工目標設定法
25.在目標設立過程中要注意,目標數量要適中。一般地,要把目標限制在( )以內。
A.4個 B.5個 C.6個
21.A;22.C;23.C;24.A;25.B;
26.目標管理思想誕生于美國,但最早將目標管理理論應用于管理實踐的國家是( )。
A.日本 B.德國 C.法國
27.( )以后,在我國一些企業,目標管理思想得到廣泛的應用,并在實踐中與計劃管理、民主管理、經濟責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結合,形成帶有中國特點的目標管理制度。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28.美國對70個目標管理計劃的實施情況進行了調查,得出結論:若高層管理者對目標管理高度重視,并親身參與目標管理的實施過程,生產率的平均改進程度可達到56%;否則,生產管理效率僅提高( )。
A.5% B.6% C.7%
29.定量預測是根據調查得到的數據資料,運用數學模型對事物未來的發展趨勢作出定量、具體的描述。它需要有充分、有效的( )做支持。
A.數據資料 B.科學技術 C.信息
30.預測方法很多,不同的預測方法往往有不同的適用范圍,有的方法適用于長期預測,有的則適用于中、短期預測,等等。例如定性方法往往適合于( )。
A.長期預測 B.中、短期預測 C.技術預測
26.A;27.B;28.B;29.A;30.A;
31.如果要對事物發展變化的未來趨勢作出描述,例如對五年后技術變革方向進行預測,通常采用 的方法。
A、市場預測 B、定性預測 C、定量預測
32.在進行產品價格決策時,需要做的是 。
A、長期預測 B、中期預測 C、短期預測
33.例外決策,具有極大偶然性、隨機性,又無先例可循且具有大量不確定性的決策活動,其方法和步驟也是難以程序化、標準化,不能重復使用的。這類決策屬于( )。
A、風險型決策 B、不確定型決策 C、非程序化決策
34.業務決策,如任務的日常安排、常用物資的訂貨與采購等諸如此類的決策屬于( )。C
A、風險型決策 B、不確定型決策 C、程序化決策
35.假如各種可行方案的條件大部分是已知的,且每個方案執行后可能出現幾種結果,各種結果的概率已知,那么,這種決策屬于( )決策。
A、風險型 B、不確定型 C、確定型
31.B;32.C;33.C;34.C;35.A;
36.根據決策目標在決策中的'地位和重要程度,一般將其分為三類:即必須達到的目標、希望完成的目標和不予重視的目標。其中,( ),對組織和決策是絕對重要的,完成它就意味著決策取得了成功。
A、希望完成的目標 B、必須完成(達到)的目標
C、 不予重視的目標
37.在確定決策目標時,要注意把目標建立在( )的基礎上。
A、需要 B、可能 C、需要和可能
38.用特爾菲法進行預測與決策,對專家人數的確定要視所預測或決策問題的復雜性而定。人數太少會限制學科的代表性和權威性;人數太多則難以組織。一般以( )人為宜。
A、5~10 B、10~15 C、15~20
39.社會系統學派的代表巴納德提出了構成組織的基本要素,它們包括:( )。
A、共同的目標,相互的協調,信息的交流
B、共同的目標,合作的意愿,信息的交流
C、共同的目標,合作的意愿,情感的溝通
40.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在本世紀早期提出了理想的組織模式,即:所謂的“理想行政組織” 。韋伯主要依據( )來描述他的理想的組織模式。
A、勞動分工 B、職權等級 C、權威關系
36.B;37.C;38.B;39.B;40.C;
41.從企業組織結構的含義可以得出:組織結構的核心內容是( )。
A、職工的分工合作關系
B、權責利關系的劃分 C、企業目標
42.責任、權力、利益三者之間不可分割,必須是協調的、平衡的和統一的。這就是組織工作中的( )原則。
A、責權利相結合 B、分工協作 C、目標任務
43.管理幅度是指一個主管能夠直接有效地指揮下屬成員的數目。經研究發現,高層管理人員的管理幅度通常以( )較為合適。
A、4~8人 B、6~8人 C、8~10人
44.授權時應依被授權者的才能和知識水平的高低而定。這就是授權的( )原則。
A、因事設人,視能授權 B、因人設職,視能授權 C、任人唯賢
45.管理者授權時,必須向被授權人明確所授事項的任務目標及權責范圍,亦即授權的( )原則。
A、明確責任 B、目標明確 C、權責對等
41.B;42.A;43.A;44.A;45.A;
46.為了充分運用用管理者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有利于組織專業化生產和經營,常常采用( )部門的方法。
A、按產品劃分 B、按職能劃分 C、按專業劃分
47.以職位的空缺和實際工作的需要為出發點,以職位對人員的實際要求為標準,選拔、錄用各類人員。這就是人員配備的( )原則。
A、因事擇人 B、因人擇事 C、量才使用
48.行為科學個別差異原則告訴我們,人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一個人只有處在最能發揮其才能的崗位上,才能干得最好。因此,要根據每個人的能力大小而安排合適的崗位。這就是人員配備的( )原則。
A、因人設職 B、量才使用 C、因才施教
49.在選聘管理人員的時候,安排被選者擔任某個臨時性的“代理”職務,以防止彼得現象的發生。這就是( )的培訓方法。
A、職務輪換 B、臨時職務 C、崗位學習
50.有一種領導理論,它將領導方式分為四類,即專權命令式、溫和命令式、協商式和參與式,這種領導理論即( )。
A、管理方格理論 B、權變理論 C、管理系統理論
46.A;47.A;48.B;49.B;50.C;
《管理學基礎》期末復習試題【51-90】
51.領導者的自身影響力取決于領導者本人的素質和修養,主要包括( )等因素。
A、品德、學識、資歷、情感
B、品德、學識、能力、膽識
C、品德、學識、能力、情感
52.領導者只決定目標、任務的方向,對部屬在完成任務各個階段上的日常活動不加干預。這種領導方式被稱作“效果管理”。它屬于( )領導。
A、集權型 B、均權型 C、分權型
53.領導者與工作人員的職責權限明確劃分,工作人員在職權范圍內有自主權。這種領導方式屬于( )領導。
A、集權型 B、分權型 C、均權型
54.領導者要科學地用人,需要先識人,即發現人所具有的潛在能力。科學用人的藝術主要表現在( )等方面。
A、知人善任、任人唯賢、謙虛謹慎
B、知人善任、量才適用、用人不疑
C、以理服人、體貼下情、量才適用
55.當領導者面對一個非處理不可的事情時,不去直接處理,而是先擱一擱,去處理其他問題。這種調適人際關系的方法就是( )。
A、不為法 B、轉移法 C、緩沖法
51.C;52.C;53.C;54.B;55.B;
56.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姆士在對職工的研究中發現,按時計酬的職工僅能發揮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激勵的職工,其能力可發揮至( )。
A、60-70% B、70-80% C、80-90%
57.馬斯洛將人類的需要由低到高劃歸為五層次。他認為,一般的人都是按照這個層次從低級到高級,一層一層地去追求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這就是著名的( )。
A、雙因素理論 B、需要層次理論 C、過程型激勵理論
58.管理人員在事故發生之前就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防患于未然,這樣的控制活動,是控制的最高境界,即( )。
A、現場控制 B、前饋控制 C、即時控制
59.企業中體現企業目標所規定的成員之間職責的組織體系就是( )。
A、正式組織 B、非正式組織 C、企業結構
60.老張到總公司開會,回來的路上丟失了部分文件,致使總公司的指令不能及時被傳達。由此造成的信息溝通障礙源于( )。
A、溝通通道的選擇 B、外部環境的干擾
C、信息接受者的態度、知識和價值觀的影響
56.C;57.B;58.B;59.A;60.C;
61.當組織的外部環境變化不大時,企業組織結構可以體現較強的( )。
A、彈性 B、剛性 C、不確定性
62.小批量生產企業的產品具有差異化的特點,常常根據顧客的要求進行設計、生產,對企業技術人員技術水平要求較高,適于采用( )組織形式。
A、集權式 B、分權式 C、均權式
63.( )提出協調方式經歷了相互調整方式、直接監督方式、標準化方式三個階段。
A、亨利·明茨伯 B、馬克斯·韋伯 C、威廉·詹姆士
64.針對組織結構存在的某些缺陷,通過設立臨時性或長久性的協調人員或協調組織實現協調,這種協調方式屬于( )。
A、人際關系協調方式 B、結構協調方式 C、制度協調方式
65.組織結構設計的主體階段是( )。
A、因素分析 B、職能分解與設計 C、組織結構的框架設計
61.B;62.B;63.A;64.B;65.C;
66.( )即U型結構,又叫“功能型垂直結構”。
A、直線職能制組織結構 B、控股型組織結構 C、事業部制組織結構
67.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在1920年的危機中,發明并最早采用( )組織結構。
A、M型 B、U型 C、H型
68.以職位的空缺和實際工作的需要為出發點,以職位對人員的實際要求為標準,選拔、錄用各類人員。這就是人員配備的( )原則。
A、因事擇人 B、因人擇事 C、量才使用
69.行為科學個別差異原則告訴我們,人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一個人只有處在最能發揮其才能的崗位上,才能干得最好。因此,要根據每個人的能力大小而安排合適的崗位。這就是人員配備的( )原則。
A、因人設職 B、量才使用 C、因才施教
70.在選聘管理人員的時候,安排被選者擔任某個臨時性的“代理”職務,以防止彼得現象的發生。這就是( )的培訓方法。
A、職務輪換 B、臨時職務 C、崗位學習
66.A;67.A;68.A;69.B;70.B;
71.人員配備的首要任務是( )。
A、物色合適的人選
B、促進組織結構功能
C、充分開發組織人力資源
72.在管理人員選聘的測試辦法中,考查人員事先不擬訂談話形式和內容的框架,而是以漫談形式讓備選人員自由發揮的方法是( )。
A、結構式面談 B、即席發言 C、非結構式面談
73.將考評問題分級分類列表,發放給被調查者并要求填好后送回,由考評小組進行數據綜合的考評測試方法是( )。
A、專家評估法 B、問卷法 C、目標考評法
74.有一種領導理論,它將領導方式分為四類,即專權命令式、溫和命令式、協商式和參與式,這種領導理論即( )。
A、管理方格理論 B、權變理論 C、管理系統理論
75.激勵過程就是一個由( )開始,到( )得到滿足為止的連鎖反應。
A、需要、需要 B、需要、動機 C、動機、需要
71.A;72.C;73.B;74.C;75.A;
76.能夠有效發現計劃與計劃實施之間差距的管理環節是( )。
A、領導 B、組織 C、控制
77.依據控制的( )不同,可將其劃分為現場控制、前饋控制和反饋控制。
A、內容 B、環節 C、對象
78.在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質量的含義是指( )。
A、產品質量 B、工作質量 C、產品質量和工作質量兩方面
79.零基預算的核心是( )。
A、一切應按照變化后的實際情況重新考慮
B、充分考慮過去預算支出的結構和規模
C、在過去預算支出的結構和規模的基礎上進行調整
80.“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是強調( )的重要性。
A、組織 B、計劃 C、預防
76.C;77.B;78.C;79.A;80.B;
81.日本經濟之所以能在“戰后”一片廢墟上迅速發展起來,起主導和關鍵作用的是( )。
A、培養并充分利用了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
B、資本主義社會制度
C、充分利用企業戰略管理
82.生產計劃、財務成本計劃和供應計劃等,是屬于按( )進行分類的。
A、計劃內容的表現形式
B、企業管理職能
C、計劃的內容
83.通過對目標變遷的分析,我們有理由相信,( )是成功管理的直觀標志,也是企業的永恒追求。
A、創造利潤 B、成功決策 C、企業長壽
84.根據丘納斯公式,隨著下屬人數的增加,關系數急劇增加,管理人員之間的協調工作越來越復雜,因此我們必須注意組織的( )。
A、分工協作 B、管理層次 C、管理幅度
85.通過職工聯誼制度、上下級定期交流等制度實現協調的方式是( )。
A、人際關系協調方式
B、結構協調方式
C、制度協調方式
81.B;82.B;83.C;84.C;85.A;
86.目前流行的“事業部制”或“集團”企業,部門劃分的方法一般是( )。
A、按人數劃分 B、按職能劃分 C、按產品劃分
87.為了充分運用管理者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有利于組織專業化生產和經營,常常采用( )部門的方法。
A、按產品劃分 B、按職能劃分 C、按專業劃分
88.下列哪種方法不屬于模擬情景訓練法?( )。
A、角色扮演 B、無領導小組討論 C、結構式面談
89.讓管理人員依次分別擔任同一層次不同職務或不同層次相應職務的培訓方法是( )。
A、臨時職務 B、角色扮演 C、職務輪換
90.領導者只決定目標、政策、任務的方向,對部屬在完成任務各個階段上的日常活動不加干預,只問效果,不問過程和細節,這種領導類型屬于( )。
A、集權型領導 B、分權型領導 C、均權型領導
86.C;87.A;88.C;89.C;90.B。
【《管理學基礎》期末復習試題】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