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基礎》試題及答案
《管理學基礎》是新世紀高職高專教材編審委員會組編的基礎類課程規劃教材之一。以下是由陽光網小編整理關于《管理學基礎》試題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管理學基礎》試題及答案(一)
1、管理:是管理者為有效地達到組織目標,對組織資源和組織活動有意識、有組織、不斷地進行的協調活動。
2、行為科學:廣義的行為科學是指包括類似運用自然科學的實驗和觀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人的行為的科學。狹義的行為科學是指有關對工作環境中個人和群體的行為的一門綜合性學科。
3、企業文化:是指一定歷史條件下,企業在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所創造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及其物質形態。
4、戰略管理:就是根據對企業經營條件和外部環境的分析,確定企業總的經營宗旨和經營目標,并且制定一種或幾種有效的戰略,使企業達到經營宗旨和經營目標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決策和行動。
5、計劃工作: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計劃工作,是指制定計劃、執行計劃和檢查計劃三個階段的工作過程。狹義的計劃工作,是指制定計劃,即根據組織內外部的實際情況,權衡客觀的需要和主觀的可能,通過科學的預測,提出在未來一定時期內組織所需達到的具體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
6、企業目標:是在分析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基礎上確定的企業各項經濟活動的發展方向和奮斗目標,是企業經營思想的具體化。
7、目標管理:是一個全面的管理系統。它用系統的方法,使許多關鍵管理活動結合起來,高效率地實現個人目標和企業目標。具體而言,它是一種通過科學地制定目標、實施目標,依據目標進行考核評價來實施管理任務的管理方法。
8、決策:就是指為了達到一定的目標,從兩個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選擇一個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斷過程。
9、企業組織結構:是企業全體職工為實現企業目標,在管理工作中進行分工協作,在職務范圍、責任、權利方面所形成的結構體系。
10、人員配備:是組織根據目標和任務正確選擇、合理使用、科學考評和培訓人員,以合適的人員去完成組織結構中規定的各項任務,從而保證整個組織目標和各項任務完成的職能活動。
11、管理層次與管理幅度:管理層次是指一個組織設立的行政等級的數目。管理幅度是指一個主管能夠直接有效地指揮下屬成員的數目。
12、集權與分權:集權,是指決策權在組織系統中較高層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分權,是指決策權在組織系統中較低層次的一定程度的分散。
13、領導:是在一定的社會組織或群體內,為實現組織預定目標,運用其法定權力和自身影響力影響被領導者的行為,并將其導向組織目標的過程。
14、領導班子:在一個最高領導統帥下具有一定結構,一定層次的領導集體,即領導班子。
15、激勵:是指人類活動的一種內心狀態。它具有加強和激發動機,推動并引導行為使之朝向預定目標的作用。通常認為,一切內心要爭取的條件:欲望、需要、希望、動力等都構成了對人的激勵。
16、控制:是組織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為了確保實現既定的組織目標而進行的檢查、監督、糾正偏差等管理活動的統稱。
17、現場控制:是指在某項活動或者工作過程中,管理者在現場對正在進行的活動或行為給予必要的指導、監督,以保證活動和行為按照規定的程序和要求進行的管理活動。
18、預算:是指以數字形式表示的計劃。預算多數是指財務預算,即用財務數字表明的組織未來經濟活動的成本費用和總收入、凈收益等。
19、集中控制:是指在組織中建立一個相對穩定的控制中心,由控制中心對組織內外的各種信息進行統一的加工處理,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20、成本控制:就是指以成本作為控制的手段,通過制定成本總水平指標值、可比產品成本降低率以及成本中心控制成本的責任等,達到對經濟活動實施有效控制的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動與過程。
21、分層控制:是指將管理組織分為不同的層級,各個層級在服從整體目標的基礎上,相對獨立地開展控制活動。
22、分散控制:是指組織管理系統分為若干相對獨立的子系統,每一個子系統獨立地實施內部直接控制。
23、協調:就是正確處理組織內外各種關系,為組織正常運轉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
24、沖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為主體在特定問題上目標不一致、或看法不相同或意見分歧而產生的相互矛盾、排斥、對抗的一種態勢。
25、控制系統:是指由控制主體、控制客體和控制媒體組成的具有自身目標和功能的管理系統。
26、前饋控制:是指通過觀察情況、收集整理信息、掌握規律、預測趨勢,正確預計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采取措施,將可能發生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狀態中,為避免在未來不同發展階段可能出現的問題而事先采取的措施。
27、全面質量管理:就是指企業內部的全體員工都參與到企業產品質量和工作質量工作過程中,把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專業操作和開發技術、各種統計與會計手段方法等結合起來,在企業中普遍建立從研究開發、新產品設計、外購原材料、生產加工,到產品銷售、售后服務等環節的貫穿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全過程的質量管理體系。
28、正式溝通:是指按照組織明文規定的原則、方式進行的信息傳遞與交流,如組織內的文件傳達、定期召開的會議、上下級之間的定期匯報以及組織間的公函來往等。
29、信息溝通:就是信息的傳遞和理解。
30、非正式溝通:是指正式途徑以外的、不受組織層級結構限制的溝通方式。
31、目標:是期望的成果。這些成果可能是個人的、部門的或整個組織的努力方向。
32、預測:就是對尚未發生、目前還不明確的事物進行預先估計,并推測事物未來的發展趨勢,從而協助管理者掌握情況,選擇對策。
33、決策目標:是指在一定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條件下,在市場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所預測達到的結果。
34、組織:管理學中,組織的含義可以從靜態與動態兩方面來理解。靜態方面,是指組織結構,即反映人、職位、任務以及它們之間的特定關系的網絡。動態方面,是指維持與變革組織結構,以完成組織目標的過程。
35、授權:是指上級把自己的職權授給下屬,使下屬擁有相當的自主權和行動權。
36、部門:是指組織中主管人員為完成規定的任務有權管轄的一個特殊的領域。
37、領導者素質:是指在先天稟賦的生理素質基礎上,通過后天的實踐鍛煉和學習形成的,在領導工作中經常起作用的諸內在因素的總和。
38、反饋控制:管理人員分析以前的工作的執行結果,將它與控制標準相比較,發現偏差所在并找出原因,擬定糾正措施以防止偏差發展或繼續存在,就是反饋控制。
《管理學基礎》試題及答案(二)
1、管理的核心是( D )
A、決策 B、領導 C、激勵 D、處理好人際關系
2、霍桑實驗的結論中對職工的`定性是( B )
A、經濟人 B、社會人 C、自我實現人 D、復雜人
3、古典管理理論階段的代表性理論是( A )
A、科學管理理論 B 行政組織理論C、行為科學理論 D、權變理論
4、直線型組織結構一般只適用于( B )
A、需要按職能專業化管理的小型組織 B、沒有必要按職能實現專業化管理的小型組織 C、需要按職能專業化管理的中型組織 D、需要按職能專業化管理的大型組織
5、雙因素理論中的雙因素指的是( D )
A、人和物的因素 B、信息與環境 C、 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 D、保健因素與激勵因素
6、專業化管理程度高,但部門之間協調性比較差,并存在多頭領導現象、這是哪類組織結構類型的特點?(B)
A、直線制 B、職能制 C直線職能制 D、事業部制 E、矩陣制
7、管理控制工作的基本目的是(A )
A、維持現狀 B、打破現狀
C、改變現狀 D、實現創新
8、雙因素理論中的雙因素指的是(C )
A、人和物的因素 B、信息與環境的因素
C、保健因素與激勵因素 D、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
9、利克特的管理模式認為,極有成就的管理者一般采用的管理方法是(C )
A、利用-命令 B、溫和-命令
C、集體參與 D、商議式
10、管理的核心是(D )
A、決策 B、領導
C、激勵 D、處理好人際關系
11、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出現在(A )
A、 19世紀末20世紀初 B、 20世紀30年代
C、 20世紀40年代 D、 20世紀60年代
12、頭腦風暴法屬于(B )
A、外推法 B、直觀法
C、因果法 D、德爾菲法
13、弗魯姆提出的激勵理論認為(A )
A、激勵力=期望值×效價
B、人是社會人
C、對一主管人員來說,最重要的需求是成就需求
D、激勵不是一種簡單的因果關系
14、控制活動應該(D )
A、與計劃工作同時進行 B、先于計劃工作進行
C、在計劃工作之后進行 D、與計劃工作結合進行
15、組織結構設計中,劃分管理層次的主要原因是( D)
A、組織高層領導的偏好 B、法律的規定
C、組織規模 D、管理寬度的限制
16、泰羅認為工人和雇主雙方都必須來一次(D )
A、管理培訓 B、管理實踐
C、勞動競賽 D、心理革命
17、從某種意義上講,組織就是一個信息溝通網絡,處在這個信息網絡中心并對網絡的暢通負有責任的人是(D )
A、信息系統管理員 B、高層管理者
C、一線員工 D、主管人員
18、一般說來,組織越穩定,管理寬度應該(B )
A、越小 B、越大
C、無法判斷 D、無影響
19、古典管理理論階段的代表性理論是(A )
A、科學管理理論 B、管理科學理論
C、行為科學理論 D、權變理論
20、使科學、技巧、藝術和人的屬性在實現組織目標過程中有機結合起來的是(A )
A、指導與領導工作 B、組織工作
C、控制工作 D、計劃工作
【《管理學基礎》試題及答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