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考改革對教師的需求量
隨著新課改以后,關于高考改革的新方案,在全國的大學入學考試中逐漸推廣實施,為了滿足信息化時代的要求,為了能夠提供國家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在過去的幾年,隨之表現最明顯的是,社會上的大部分崗位對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靵砜纯窗桑旅媸顷柟饩W小編為你整理的高考改革對教師的需求量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考改革對教師的需求量
高考改革給教師帶來機遇和挑戰
夏校長說,新高考改革給教師原有的教育理念帶來很大的沖擊,需要教師不斷的學習。同時,老師要有激情,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人。一個老師的態度,對新事物的態度,往往會體現到工作中去的。有激情,不對新事物有抵觸,才會認真學習、了解新事物。新事物肯定會帶來困難,但不能由于這個困難就對新事物有抱怨和抵觸。
教師要善于學習,包容、熱情,不斷去創造,而不是跟在改革的后邊。應該學會往前走,甚至走在改革前面去。高考不管怎么改,本質東西是不改的,培養的人的本質是不變的。教師首先要從大局觀了解這次改革的必要性,然后要不斷地完善自己,學習怎么去適應改革。
任何一次改革對老師來說都是機遇。很多專家就是這樣冒出來的。新的課程出來了,總會有一些教師,他們不是抱怨,而是積極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跟上改革的步伐,F在高考改革實際上要解決的是多元化問題和個性化問題,傳統教育都是一刀切。新高考改革讓能力強的學生有更好的發展,讓能力弱的學生也能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教師要認識到這一點。
利用政策傾斜和技術手段縮小區域間教育差距
國家各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教育水平和教育資源也不一樣。尤其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目前改革之后會不會拉大差距?夏校長說,完全有可能拉大差距,但關鍵是我們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如果我們對此問題有足夠的重視,完全可以采用各種彌補性政策或措施。譬如現行高等院校錄取工作就有一定程度傾斜相對落后區域。另外我們要做的更多是幫助改善落后地區的辦學硬件,提高教學水平。事實上,國家已經不斷地實施各種此類項目和計劃。
英語老師教學應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
新高考改革方案,對高中甚至整個中小學英語教學體系都產生了影響,英語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夏校長認為作為一個英語老師要樹立一個觀念,英語教學并不是要培養每一個孩子都成為語言學家,都成為翻譯家,而是培養孩子成為懂一點英語的自然人、社會人。孩子學一點英語,能夠促進以后的職業發展,提高生活質量。在他們今后走上社會,如果能用得到英語更好,即使用不到,在生活當中也會用到。但如果我們的教學只關注刷分、考題、講知識等,學生所學的都是一些碎片化的內容,是很容易遺忘。所以,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教學方式,從碎片化的教學轉變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個人學什么學科,往往會表現出這個學科的特點,孩子學了一門外語,至少多接觸一種文化、一種思維,因為語言背后是思維,是文化。英語是一種邏輯性的語言,又是傳遞英語國家文化的工具。一種語言教學要關注思維的培養。英語老師在教育當中應該注意語言、文化、思維三者的結合。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解讀語言傳遞的意思,而不是專門孤零零地去記幾個單詞,不能死摳詞、句。這都是死的東西,學了就忘,以后也沒用。應該在一定的語境中,跟文化連在一起,跟生活連在一起了。所以語言教學跟文化、跟生活,還有跟思維是有關系的。
英語是在使用中掌握的
關于學生的英語學習,夏校長表示,對很多人來說語言是工具,是生活工具,學習工具。在生活中要多用多講,平時同學之間加強練習。培養英語的語言意識、語言使用的意識,英語肯定是在大量使用當中才真正掌握的。在大量使用過程當中,經常在跟別人講英語,看英文節目,英語能力提高了,就不會忘記的。
多體系的英語檢測標準功能不同
目前,考研、就業、四六級、中高考英語等英語考試,各有各的標準,整個的體系標準都沒有打通,各自為政。對此,夏校長說,理論上來說,好像打通更符合邏輯,但是社會不是一個單一體,不可能由一種考試體系統領。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社會,它的考試評價體系都不會是單一一套的。想用一套東西把所有都包含進來,那肯定是有問題的。各個階段考試的目標指向是不一樣的。比如高中,現在有兩個層面考試,學業水平考試和高考。高考是選拔性考試,是常模參照型考試,它的難度是不確定的,要根據常模來決定的。今年這屆學生常模特別好,難度肯定要上去,下一屆基礎不好了,難度肯定要降下來。但學業水平考試是目標參照型考試,達到特定的水平,高中就畢業了,難度要求是相對固定的。
英語考試等級框定以后,等級是不變的,就很難用來選拔。有四六級、考研等多體系的檢測英語學習標準,這是好事情。各種檢測標準的功能是不一樣的。不能用常模參照型考試代替水平考試,同樣水平考試也不能代替選拔考試。
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下,教師既要在規定課時內講完考試的內容,又要把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學科思想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一并體會到,這對教師的分層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雖然難度不小,但只要攻克這一關,基礎教學能力將達到另一種境界,即逐步引導學生從接受性學習向發現性學習轉變。要真正實現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必須同步提升教師分層教學的能力。
走班制實施后,每個老師都會有著不同的課程,尤其是面對分層教學,教師原有的、統一的教學模式必須根據學生的變化而變化,以保障課程實施的質量。例如,高考改革之前,歷史老師只需要教文科學生,以文科的規律教課即可,但是高考改革之后,“7選3”模式便會出現文理科交叉選課的情形。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如果擅長理科方向的學生,在對歷史感興趣的情況下選擇了歷史,在學習過程中,老師會發現這批學生卻是在用學習理科的思維方式學習歷史。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學生可能就會提意見,要求老師用理科的思維方式進行教學:這節課能學到什么,解決了什么問題。面對這種局面,一方面老師需要對教學方式進行適度調整,另一方面也需要對學生進行漸進式的引導。
除了具體的課堂教學問題之外,教師面臨的挑戰還有不少,新高考政策規定學生學業考試和登記考試均可以考兩次,且學生可以在任意時間選擇學業水平考試,要充分滿足學生的選考要求,也面臨不少困難。比如A班級10個學生要求化學高二不參加考試,高三參加考試;B班級20個學生高三不參加考試,要求高二參考,這種情況下課程如何安排?像這種具體到學校操作的案例,學校必須做好課程規劃,這個規劃不是由學生個人的選擇來進行調整,學業考試什么時候考,等級考試什么時候考,學校必須跟課程開設配套起來。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C在高二4月份學業考試物理課程沒有通過,并且等級為E,那么他只能插班到下一年級去,進行跨年級走班,這種情況又涉及到兩個年級的課程,無形中又增加了排課的難度。
另外,通常情況下學業水平考試選在4月、10月,這給學校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比如高二4月份考完試,老師沒有課程需要回到下屆教課,高一的老師就需要調整。從學生的角度講,課程的結束沒有變化,但任課老師兩個月調整一次就很難適應;從老師的角度講,不同時期的教育任務輕重程度不同,老師也需要自我調節。
【高考改革對教師的需求量】相關文章:
高考改革對教師的要求04-03
高考改革方案改革04-03
高考2017改革04-03
高考改革的對策04-03
高考改革的好處04-03
高考改革的看法04-03
高考改革的內容04-03
高考改革的影響04-03
高考改革地理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