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考改革的好處
高考是高中教育的指揮棒,高考改革會對高中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本文旨在探討高考改革的影響與對策。快來看看吧,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為你整理的高考改革的好處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考改革的好處
日前,國內首份由民間高考研究專家推出的、具有完整框架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出爐,對現行高考制度提出種種改革。昨(22)日,流沙河、林文詢、譚繼和等四川名家紛紛對此發表自己看法,反對者有之、觀望者有之,也有人認為此舉“可以嘗試”。
民間專家
自下而上推進高考改革
據了解,領銜這份高考制度改革方案的是知名專家、北京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楊東平,他曾直言期待用這種“自下而上”的方式呼吁政府部門推進高考改革。
這份新方案為高考考試及招生制度改革提出“新十條”建議,其中包括高考考試科目多軌化、允許社會考試取代部分科目的高考成績、增加高考次數等。該方案提出高考改革的目標模式是,以全國統一的學業能力水平考試為主,輔之以高中成績、高中課外綜合表
現的多元入學評價;高校確定錄取標準,進行加試和面試后自主錄取。其基本模式是“基礎資格考試+高校自主錄取”。
針對現行高考“一張考卷考所有人”的方式,新方案提出,建議按照高校分類管理的概念,將高校劃分為研究型大學、地方性高校和高職院校三大類,再細分為不同科類,在高中課程中,確定不同的考試科目和內容難度,形成能夠適應不同學生需要的13種“套餐”。
產生分歧
細分高中課程能否可行?
對于該方案提出的細分高校類型科目和高中課程的提法,流沙河表示極不贊成:“高中就是學習常識的階段,中學生應該打牢基礎。”他認為,
如
果根據大學類型和科目確定高中的考試科目及難度,很容易導致學生知識面狹窄,這對學生一生的知識構成都是很危險的事。 譚繼和也贊同這樣的說法:“高中不能再細分”,高中一旦細分,很容易導致更嚴重的偏科。“現在已經有很嚴重的體現了:很多大學生人文知識嚴重不足,素質嚴重偏低。”他認為現在要做的是從中學時“補”,而不是“分”,要加強人文基礎知識和素質的錘煉。
林文詢則有不同意見:“可以嘗試,至少這是一個建設性的提議。”他認為現在的高考選拔制度,可能產生很多整體不錯、但資質平庸的人。衡量標準單一,很可能讓某方面有潛質的人淹沒掉。“而大師,說不定就在這些人中產生。”
不約而同
贊成增加高校自主權
“我不贊成一考定終身。”
流沙河說,高校可自主招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命題、選拔,學生可參加多個學校的招生,互相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學生。 譚繼和則列舉了美國的例子,全國有高考制度,但高校也具有自主命題、自主錄取和自主招生權。學生要單獨考某個學校,獲得成績,最后看是否應當錄取。
林文詢認為,現在中國的高考制度和招生條件之間存在脫節,“一個700多分的‘狀元’,不一定就是該專業最好的學生。”每個學校應有自己的要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生,即使是同樣性質的大學,不同的科類也有不同的選擇標準。
高考改革的負面影響
中國夸大了高考的作用,導致了動不動問責高考。然而無論高考怎么改,高考的副作用依然不減反增,素質教育一直是紙上談兵。為何?因為問題本身主要不在高考。高考,選拔性考試而已,何罪之有?
一、不要認為是高考加重了學生的學業負擔
學業負擔重不是高考惹得禍,是社會競爭過于激烈,人民等級(基本上可以上升到階級層次了)分化嚴重。下層人民現在全盼著通過高考出人頭地,殊不知考上了大學,父母為供孩子上學累得半死或全死,孩子也未必出人頭地!其實高考怎么考,考不考都不會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學200門學科和學習1門課學生的負擔完全一樣。所以,高考沒有減負的義務!我打一塊錢的賭,五年之內全國不管哪個省份,不管實行的何種選拔人才方式(包括膽敢廢除高考的),其學生的負擔絕對不會有任何差異!沒有高考,就要學別的大學里需要的課程,那對多數人來講恐怕更難!
若不解決最下層的農民問題,隨著人才的市場化深入,試圖通過高考給下層農民一個期望的作法必將破產。現在的大學生失業現象只是一個警鐘,一個開始。若想減輕學業負擔,只有切實解決失業問題,解決人的基本生存保障問題,解決收入差距過大問題,但這短期內能解決的么?
所以,還高考本來面目吧!高考應該考慮的最重要問題是如何選拔最有用的人才!若文科生完全沒有科學素養,理科生完全沒有人文精神,甚至除了基本工具學科語數外之外,其他素養接近于零。這種人才不要也罷!
二、不要以為高考可以維護社會公平
那種認為農民孩子可以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想法早已過時。農民的孩子應該通過獲得像樣的教育改變命運,而不是考上大學!
真正像樣的教育應該是有層次的。大學就是一個學術團體,學術能力強的當然該上好大學。學術能力差的當然不應該上大學。但現在的老百姓,尤其是農民主要還是希望孩子考了大學好當官。這顯然不是大學的本意。不考大學的應該通過職業教育獲得相應的職業,或者通過學習相應的知識技能去創業。
中國教育最嚴重的問題就是除了考大學以外別的教育都辦得很不像樣且得不到民眾的承認!據我所知,從一個像樣的廚師培訓班學成的廚師,通常都有能讓農民滿意的收入。但許多人寧愿讓孩子上大學失業,也不去學廚師。
為什么別的教育得不到家長承認?原因恰好在于教育部門的評價方式。教育部門不把進入職業學校學習的學生納入到普通教育的評價體系中。這是極其錯誤和反動的,與GCD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背道而馳的。這也是各種問題學生產生的最重要原因。3000年前的孔子都知道因材施教。發展了3000年了,竟然還要學生15年寒窗為高考。這是對沒有學術能力的人的最大的不公!
高考沒必要廢除,但是對學校的評價應當改變。對于收分較低的學校應該加大學生的職業教育,讓學生喜歡上某些職業并樂意進入相應的職業學校。教育部門應跟蹤這些學校學生進入職業學校的比例和職業學校畢業后的就業比例作為評價學校的重要標準。收分越低的學校,高考升學率在評價中占的比重應該越低。只有這樣,學校才會宣傳職業教育,社會才能認同職業教育!
形勢 高考面臨新挑戰
“現在高考,不僅僅考學生,還在考政府、考教育、考社會。”論壇上,林蕙青司長一開始就分析了我國高考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挑戰。
近幾年,參加高考的考生人數不斷增加,招生數量在加大,高校招生工作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預計未來幾年高考報名人數將持續大幅增長。到2007年,普通高中畢業生將達780多萬,高考報名人數將達近千萬。考生的大量增加,招生量的大量增加,將使高校招生工作管理任務加重,難度加大。
高考政策符合我國國情,但也有待改進。對于高考制度的意見主要有來自三個方面:
首先是來自于公眾的公平性呼喚。由于優質資源缺乏、法制制度不健全,高考改革的第一要務要體現公平性。
第二是來自于專家、學者、學界的看法。高考改革要解決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間的矛盾。現在中小學校都在積極推進素質教育,要求高考在不斷深化考試科目、內容改革的同時,克服高校招生僅以一次考試分數為依據的弊端,發揮高校在人才選拔中的主導作用和主動性,引導基礎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第三是來自高考適應性的呼喚。現在,我國高等教育已從精英化階段進入大眾化階段,2005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20%,毛入學率的提高意味著高等教育整體結構必然發生深刻變革,包括招生對象、學校分類、辦學形式、學生就業等等,與精英教育時代相適應的高校招生制度,正面臨著新的變革。不僅要積極培養精英化人才,還要培養技術型人才,以滿足社會的需要。
此外,以前高考是一種選拔性考試,而現在已經轉變為選拔性和適應性考試的綜合,由以前的單一考試變為因材施考的階段。林蕙青司長表示,高等教育大眾化是一個必然的選擇,這也需要實行分層次、分類型的考試錄取制度改革。現在,高考都是用一張試卷選拔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用一張試卷選拔各種人才顯然不科學也缺失公平性,所以,可以嘗試讓各個學校自己命題選拔適合自己學校的學生,今年,上海就有三所民辦高校首次進行嘗試。
【高考改革的好處】相關文章:
高考改革方案改革04-03
高考2017改革04-03
高考改革的對策04-03
高考改革的看法04-03
高考改革的內容04-03
高考改革的影響04-03
高考改革地理04-03
高考錄取改革04-03
甘肅高考改革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