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地理
高考改革需要有相應的理論支撐。通過改革,傳統高考的應試教育弊端應該得到較好的克服和解決。高考改革必須針對現有高考存在的問題(最主要的是應試教育傾向問題),否則改革就會失去意義。快來看看吧,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為你整理的高考改革地理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考改革對于地理的影響
2014年9月4日國務院出臺了相關的《高考考試招生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以及試點城市等相關內容,試點首先在上海和浙江省開始,同時在2015年起取消體育、藝術生特長生加分等。這其中我們最關心的是高考改革之后我們將要考什么,根據《方案》將改革考試科目設置:考生總成績由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三個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三個科目成績組成,學業水平考試科目可選。用我們最通俗的說法就是不在區分文理科,考生可以在歷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這六個科目中選擇三個科目進行學業水平考試,然后將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中。新的考試招生制度目標是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破除“一考定終身”、“唯分數論”的弊端。
在新的考試體系下,如何進行科目選擇?如何合理規劃學習路徑?北京新東方優能中學高中文綜項目組對今早的相關資訊作出簡要分析。
地理篇
中國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荀子·王霸篇》說:“農夫樸力而寡能,則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易經·系辭》里說“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古人對“地理”的重視,已深入骨髓。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提出的關于現代科學技術的分類體系中把地理科學并列于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系統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行為科學、文學藝術、軍事科學共稱十大學科部類。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高度分化與綜合,交叉學科不斷涌現,地理科學深入而廣泛的影響到我國學科建設的方方面面。
在我國學科分類中,除一級學科中的天文學(涉及天文學史、天體測量學、空間天文學、天體演化學、星系與宇宙學、恒星與銀河系、太陽與太陽系)、地球科學(涉及地球科學史、 大氣科學、大地測量學、地圖學、地理學、地質學、水文學、海洋科學、地球科學其他學科)與地理科學淵源深厚之外,地理科學作為基礎學科是諸多學科的基石,如測繪科學技術、礦山工程技術、土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交通運輸工程、航空、航天科學技術、 環境科學技術、工程地質學、工程水文學大地測量技術、 攝影測量與遙感技術、 地圖制圖技術、工程測量技術、海洋測繪、能源地理學河流泥沙工程學、海洋工程、環境水利、水利管理、防洪工程、水利經濟學??更與人文學科形成眾多的交叉學科,人口地理、歷史地理、語言地理等舉不勝舉。
高校地理學專業相關人才在解決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協調人與地理環境關系,保障人類生存、促進地區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及地理教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國土資源、生態環保、城市規劃、信息管理、旅游規劃、房地產開發和教育等行業均有不俗表現。
通過地理學科的學習,究竟能使得學生獲得哪一些能力呢?這些能力會受到哪一些專業的青睞?地理學科學習給以后的學業和工作帶來怎樣的價值?
總的來說通過地理學科學習,可以明顯提升學生以下三方面的能力:細致的思維方式、全面的綜合分析能力、地理學科素養。
首先,地理學科學習是思維方式的培養。高中地理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礎上,衍生出人文地理,接著自然和人文又相互聯系、相互影響;考題主要側重考察學生如何綜合的運用知識的各個框架,理清錯綜復雜的關系,分析現象原因、分析行為影響、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這種思維方式備受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專業的青睞。
其次,地理學科學習是人文素養的基礎。自古以來,中國地大物博,地區差異明顯,文化璀璨讓人應接不暇;而文學、藝術、歷史等領域也著實都以地理差異為根本。因此,對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知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研究古往今來的相關人文文化、社會關系,才能做到更好地參透其中內涵。
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后,學生在學習中有如何變化?需要注意什么?
1、高三主要的精力應該放在語數外三科:現有的高考機制下,高三學生都需要學習6科。文科生學習語數外+文綜(政史地);理科生學習語數外+理綜(理化生)。2017年高考改革之后,文理不分科,高考科目統一變成3科(語數外)。為了使高考成績達到最優,這就要求6科(政史地理化生)的學業水平考試應該在高三前就已經全部完成,這樣高三才能夠把主要精力放在高考科目的學習上。
2、高二完成學業水平考試:現有的地理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會考)的時間是高二第一學期后,主要的考試內容是必修1、2、3,主要是高中畢業的依據。高考改革之后每個科目的學業水平考試變成兩次,同時是畢業和升學的重要依據。這就要求學生對會考的要求不再是及格就可。而是要達到自己的最高水平,同時根據自己的選擇計入高考總成績。但是此次改革中沒有公布地理學業水平考試的內容,結合此次改革公布的時間已經在新高一開學之后,教材不可能再發生變化。所以北京市學業考試的內容有兩個可能:1、只考必修1、2、3;2、必修1、2、3以及選修3、5。所以地理學業水平考試時間很有可能會安排在高二的兩個學期的期末。這就要求學生在高二的地理學習就應該達到以前的高考水平,使自己的地理學業考試成績最高。
3、高一完善基礎:現有的地理教學安排高一學習必修一和必修二,主要是基礎性學習。高考改革之后雖然高一仍然只是基礎性學習。但是高考改革之后需要在6科的學業水平考試計入高等院校分類考試的文化素質成績;同時相關的學校和專業會對地理的學業成績有一定要求。這就要求學生在高一學習時不偏科,同時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志愿重視地理學習。
高考改革的影響應對
高考改革第一批試點省份是浙江省和上海市,如今第一批試點省份學生已經讀到了高二下學期,高考改革進展的如何呢?高考改革的難點落在我們學生身上有有哪些問題需要多多留心呢?
一、關于選科
選科所謂“選考”在浙江省是“7選3”即從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政治、歷史、技術7門課程中選擇3門作為選考科目,計入高考總分。上海市則從除去“技術”外的6門中選擇3門作為選考科目,我們可以來計算一下理論上的可能性,浙江省有35種選擇可能性,上海市有20種可能性。這意味著改革后,孩子們從一上高一就要明確,哪些科目是要作為高考科目列入總分重點學習的?可大家是對著突如其來的N種選擇往往都是迷茫的,對選擇的思考又該從什么時候開始呢?筆者認為在初中的學習中,學生們就該逐漸發現自己的興趣并有選擇意識。目前的初二學生很多都會趕上第二波的高考改革,那么現在就該留意起來了。
二、關于報考
改革后的高考志愿填報,跟現在也大不相同了,在現行的規則下,以北京市為例,學生在第一批次填報時,共選填6所院校志愿,每所院校選填6個專業志愿,在分數優先的總體規則下,6個學校同為第一志愿院校,依次投檔。進檔后再按照規則進行第二輪的專業投檔。
改革后,規則將發生變化,“院校+專業”的投檔模式,將被“專業+院校”取代。
當下的高三學生是如何報考的呢?大部分學生在高考出分后,大概6月23日開始正式思考這個問題,然后利用3-5天的時間進行自我認知,歸納總結,然后通過會意大學名稱、專業名稱選擇自己未來的大學和專業。當然還不乏會錯意的,比如在報考經濟類專業時,選擇名稱上叫“經濟”的大學,比如石家莊經濟學院,實際上這所學校的核心專業是地質方向的,并非經濟。近期,這所學校正式更名為“河北地質大學”;再比如,打算學中文方向,結果會錯意選擇了“漢語言”方向,其實這個專業是研究語言變遷的,真正該選擇的是兩字之差的“漢語言文學”方向。“專業+院校”要求家長和學生馬虎不得,而且要在高一甚至更早開始研究大學與專業。
三、關于自我認知
選專業選校的前提是清晰的自我認知。每個學校都提早明確了各個專業的錄取條件即選考科目要求等,這也就意味著,高一的學生要基本明確未來專業選擇的方向,從而確定選考學科。如此看來,學生的職業啟蒙教育要提早進行。可一個15歲的少年,對社會認知有限,而如何認知,這又是一個很大的命題,在歐美國家甚至我們的鄰國日本、韓國,在中學階段或者更早就已經在課程設置中進行了職業啟蒙教育,所以學生進入大學后滿意度通常較高,轉專業的現象并不多。對中國的學生來說,中學階段的課程中并沒有安排此類教育,只在大學才開設了相關課程。誰去主導做這件事,國內改革后高考作為指揮棒進行了引導,但具體操作家長的參與必不可少。如何挖掘孩子的潛力?在筆者看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并不可取;體驗,與社會的交融,獲取與學生匹配度更高的信息等等,都非常重要。尋找或者創造更多的機會參與社會實踐、通過測評等方式對學生的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對孩子的動態變化有所認知,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關于機會
新高考,對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對家庭來說,挑戰重重,目前的浙江、上海,改革摸索中,碰到了選科類別開班數量的問題,碰到了師資短缺的問題,遇到了硬件短缺的問題,遇到了選考、學考考試時間選擇的問題,遇到了綜合測評評價體系完善的問題,種種之前想到和沒想到的問題都紛至沓來,的確有挑戰!但我們也看到了浙江上海學生,積極進行社會實踐,早早開始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對于學科有更多的選擇自由,逐漸開始學會如何揚長避短、如何管理時間,如何分清主次,高考的學習、報考、考試壓力也被分攤到高中三年中。
如果說現行高考下,分數優先,是否能被錄取到理想專業并不一定;那么在未來的新高考中,夢想成真將有更多的籌碼,如果你職業方向明確、專業思路清晰,那么從高一開始你就可以為了你的夢想執著奮斗!就考這個專業,努力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如何能進到更高一層次的學校!
【高考改革地理】相關文章:
高考改革地理堪憂04-03
高考改革地理報考比例04-03
高考改革對地理的影響04-03
高考改革地理課的地位04-03
高考改革地理會怎么樣04-03
高考改革方案改革04-03
天津高考改革04-03
高考改革的對策04-03
高考改革的看法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