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考點剖析
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考點剖析1
與闡釋相關的是語言轉換。在選擇題中,命題人將文本的內容轉換為與文本不同的語言表述,提供給考生辨別其正誤;表述題中,如何根據命題的要求,從文本中的相關表述,到形成答卷中的語言,也是語言轉換的操作。因此,我們要在解題訓練中加強“語言轉換”能力的訓練。
1、在語言轉換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三種語言:
①題干中命題者的語言,屬于指令性語言,是閱讀與解答的依據;
②文本語言,是我們應該準確理解和深入體悟的;
③答題語言,這種語言有時候是直接取自閱讀文本,有時是應試者根據命題者的指令,感知文本語言所表達的信息,然后或對語言進行加工重組,或用我們自己的語言準確表達。
2、從文本到答卷的語言轉換,往往包括這三個方面:
①具體的能加以概括,
②抽象的能加以闡發,
③含蓄的能加以解說。
3、而實現語言的準確轉換,“以文解文”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思路。“以文解文”根據構成文章的`諸因素之間有著既互相制約又互相闡釋的特點,可以分為:
①同樣的意思在一篇文章的不同地方運用不同的語句形式加以表述,這“不同的語句”之間就存在“互解”關系,這是“同義互解”。
②文章的語義上下連貫,相遞相承。梳理上下文的語脈,從上下文的邏輯聯系中推斷其內容,這是“連義互解”。
③比喻、襯托、對比等手法的運用,常用以闡釋或強調它的主旨句,并與主旨句構成主賓關系。要理解主旨句,可以依據對這些“賓句”的解讀,要理解這些“賓句”,可以依據對主旨句的解讀,這是“賓主互解”。
④還有“虛實互解”。“虛”和“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顯者為實,隱者為虛;當前為實,未來為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寫文章的人常常以實證虛或以虛證實,乃至以虛代實,因而也就構成了“虛實互解”的關系。
如果推衍開來,還有許多“互解”關系。利用這種“互解”關系尋找解題的相關信息,再依據命題的意圖和答題的要求進行語言轉換,做出符合命題意圖的回答并不困難。
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考點剖析2
考點連線
這一部分主要復習高考現代文閱讀中的三個知識點:①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②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對文章結構與思路的把握有賴于對文章的細致閱讀,尤其是解題前的通讀全文。所謂“文章思有路,遵路始識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分析與概括是兩個相對應的思維方式。分析是從復雜到簡單,將事物分解為若干部分,找出這些部分的本質屬性,弄清彼此間的差異;概括是從簡單到復雜,將若干事物依據其共同特征歸結在一起,以體現彼此間的關系,實現對整體的認知。
竅門點擊
科學論著注意嚴密的條理,文學作品講求立意謀篇,這些都與思路有關。對思路的把握,往往關系到結構層次的分析、內容要點的整理、文章主旨的歸納和表現形式的理解等諸多方面,牽一發而動全身。因而在解答閱讀試題之前,細致地閱讀試題所提供的文本,盡可能沿著文章作者的.思維的軌跡走一遍,以求對文章有一個更深入、更準確的認識。這是解答閱讀試題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前提。
不同的文章,思路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和途徑自然也不同。閱讀科技文,首先要明確說明的對象是什么,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價值,有什么作用,對社會有什么意義等。閱讀社科文,應從議論說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有無分論點,用什么材料來證明觀點,論證結構有什么特點等。閱讀文學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體裁特點,然后弄清作品寫了什么人(事),如何安排情節與線索,表達了什么感情,用了什么手法等。
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考點剖析3
篩選能力,指能夠從閱讀材料中選擇出重要信息的能力。平常閱讀,往往擇要篩選材料所傳輸的信息。高考在解答選擇題時,則依據題干的要求,判斷命題者所列的從文中篩選出的信息選項的正誤。
篩選信息,特別要注意篩選的依據。篩選的依據主要是篩選的目的和閱讀的文本。
1.篩選的目的。
篩選的目的主要在題干中體現出來。例如,1999年全國高考題第18題的題干為“按照傳統的看法,下列對動物冬眠時心臟工作原理的解說,符合文意的一項是”,這就規定了篩選的目的。為了準確地把握篩選的目的,對于題干,要注意推敲,切不可馬虎從事。此題干中有三個要點:①“對動物冬眠時心臟工作原理的解說”,尤其是“原理”;②“按照傳統的看法”;③“符合文意”。
2.閱讀的文本。
⑴依據題意,框定文本。
篩選信息時,要仔細推敲題目,準確把握題意,大體框定相關的閱讀語區。找準與試題的`選項對應的原句。這是篩選的關鍵。有時可以找到幾處原文,但只有一處是符合要求的;有時篩選出的幾處原文又可以互相補充。要仔細分析比較。
⑵對照文本,確定選項。
去偽存真,排除干擾項。所謂“偽”,或無中生有,或故意疏漏,或歪曲事實,或張冠李戴。試題可能會有意設置一些“偽”項,即干擾項。這就要求考生在篩選信息的基礎上,采取對比、辨異等方法,把信息辨別、區分開來,即去偽存真,提煉出所需信息。
3、高考題中干擾項的“造假”形式主要有:
A.偷換概念。也叫“偷梁換柱”,這種方式與“張冠李戴”有著一定的聯系,但區別是明顯的。它表面上并沒有將兩個對象或概念進行調換,但暗中卻將二者的內涵如屬性、作用、發展趨勢等進行了或調換、或混淆等處理。
B.因果倒置。或“強加因果”有時命題人從原文中截取兩句看似有因果關系的信息句,通過“技術”處理巧妙地合在一起,選擇項由已知結果所推斷的原因或由原因所推出的結論是錯誤的,有悖邏輯。
C.顛倒主次。也稱“輕重錯位”,即該重點突出的卻變成了輕描淡寫,本是非常次要的東西卻占據了主導地位。如對概念的理解,常將一些屬于大眾化的共性的東西變成了概念的本質屬性。
D.改變范圍。“夸大其詞”,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命題技巧,它往往表現為故意夸大某方面的內容,如對優點、作用、前景等的評價。“故意縮小”,這是與第一種方式相對而言的,即人為地對某些內容故意往小處說
E.改換性質。也叫“張冠李戴”,顧名思義,這種方式就是將本屬于甲事物的特性、用途等“移植”到乙事物身上,讓考生形成一種錯覺,從而出錯。
F、胡編亂造。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推斷和想象”一類題中,故意不顧文中信息的實際,借“推斷和想象”之名胡亂編造一些若有若無的信息,以此干擾考生答題。
G、以偏概全式。或“斷章取義”有時命題人在設置選項時,故意脫離全篇內容,斷章取義,架空分析,以此來檢測考生的整體閱讀能力
H、答非所問,或為原文未談及的問題。
【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考點剖析】相關文章:
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考點剖析與竅門點擊03-09
關于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考點剖析與竅門03-09
高考語文之現代文閱讀考點剖析與竅門03-09
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03-09
高考語文的現代文閱讀技巧03-09
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練習12-09
高考語文對現代文的閱讀技巧03-09
高考語文現代文的閱讀技巧03-09
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的方法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