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農村創業故事
能不能創業成功跟學位沒關系,但跟好不好學肯定有關系。好學才能有成長的空間。看看那些返鄉創業的故事,學習他們的方法,從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創業成功之路。為此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農村加盟創業故事的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農村加盟創業故事(一)
退休老人三沖茶葉創業年入1200萬
本是到了享清福的年紀,家在隆林各族自治縣德峨鎮的退休老人陶德武卻因為對家鄉茶葉的一片深情,將一家瀕臨倒閉的茶葉公司接手過來。四年來,陶德武四處奔走,找政府幫忙、到銀行借貸,克服重重困難,奇跡般地把公司盤活了。
如今,陶德武的三沖茶葉公司在隆林已是家喻戶曉,因為該公司已擁有5000多畝的高山生態茶園,年產干茶100多噸,年收益1200多萬元,成為了該縣集種植、科研、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退休老人不清閑 癡情茶葉首創業
開車從德峨鎮政府出發,繞著盤山公路向三沖村方向行駛,十幾分鐘后,在山腰的一處,一棟富麗堂皇的建筑出現在記者眼前。記者本以為是一處旅游景點,沒想到,這棟氣派的建筑竟是隆林三沖茶葉公司的辦公樓。在辦公樓左前方,是生產加工車間,著名的三沖茶葉便是在這里加工的。
說起當初退休后為何還要創業,陶德武告訴記者,是一份牽掛。原來,陶德武在退休之前是一名鄉鎮干部,主抓當地的茶葉生產工作。“干了幾十年,對原來主抓的隆林三沖茶葉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
三沖村海拔1680米,地勢高峻,山嶺連綿,峰巒起伏,溪流縱橫,土壤肥沃,常年云霧繚繞,“晴時早晚遍山霧,陰雨成天滿山云”,素有“云霧三沖”之稱。在這里,種植的茶葉因得益于地形和氣候的優勢,成為當地的一大農業特色。
1996年,由于市場的原因,原來經營三沖茶葉的那家企業業績下滑,產品賣不出去,資金短缺,一些農戶也申請退出。當時主抓三沖茶葉的陶德武憂心忡忡。通過聽取專家意見和自己反復思考,他建議企業采取統一收購農戶茶葉、統一采集、統一管理、先囤貨等方式,使得企業渡過難關。2005年7月,陶德武退休。當鄉鎮領導詢問他今后的打算時,他跟領導說,他想把那家三沖茶葉公司盤下來自己做。“很多人都私下議論開了,反對的聲音很多,說我年紀一大把了,有福不好好享,盡瞎折騰。”
盤下三沖茶葉公司后,陶德武每天都很忙:走基地、進車間、跑市場,很多事情都親力親為。“每次碰到熟人,他們都說,看你在公司忙里忙外,跑不停,哪里像退休的人哦!”
兩起兩落不灰心 力挽狂瀾救公司
2007年,茶葉市場出現波動,普洱茶被炒得虛高,其他品牌的茶葉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三沖茶葉也不例外。
“茶葉賣不出去,大家都很灰心,不想做,想退出。”雖然自己也很著急,但看著大家低落的心情,陶德武還是咬牙堅持,并逐一找員工談話,做他們的思想工作。為了帶動員工和農戶的積極性,陶德武創新了企業發展模式,成立茶葉合作社,將肥料免費供應給農戶,待到茶葉收成時,按市場價收購。經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幾乎瀕臨倒閉的三沖茶葉公司死而復生。
2009年,陶德武的三沖茶葉再次面臨危機:市場上瘋狂搶購茶葉,提高茶葉價格,導致公司出現資金鏈斷裂。看著自己辛辛苦苦經營的公司又一次面臨倒閉的危險,陶德武這次是鐵了心也要挽救。“不貸就死,貸了還有機會挽救,賭一把!”陶德武稱那次的路走得特別艱辛,他將自己多年來的積蓄拿出來補進去,還找銀行貸了20萬元。“真的是把老本都賭上了,當時我的行為很多人都不理解,家人也反對,但我還是義無反顧地去做了。”
幾個月后,公司的效益重新好轉起來,陶德武心中那沉重的石頭終于落了地。“當時的壓力是很大的,還好挺了過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陶德武仍感慨不已。
兩次的堅持,讓陶德武對三沖茶葉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也特別感激曾經幫助過他的人。為此,他在做強做大公司的同時,也懷著一份感恩的心,帶動三沖村的村民種植茶葉走上致富路。“我們跟農戶簽合同,我們提供技術指導、免費發放肥料,收購農戶茶葉,請農戶幫忙采摘茶葉,工錢一天100元。”陶德武告訴記者,剛開始只有30多戶加入,后來隨著公司經濟效益越來越好,信譽度越來越高,更多的農戶加入到種茶行業。“到現在為止,已經有500多戶加入。”
“現公司擁有5000多畝高山生態茶園,有524戶農戶種植茶葉,形成紅、綠茶一系列產品的生產線,年產干茶100多萬噸。去年,公司的總收入有1200多萬元,今年的收入會更高些。”陶德武說,隆林三沖茶葉現已經走出隆林,走出廣西,賣到了廣東、浙江、湖北、河北等地。
女承父業挑大梁 希望走出新天地
公司做大做強了,陶德武開始思考今后公司的發展。“我現在年紀也大了,跑不動了,想找個接班人來替我管理公司。”陶德武膝下一兒一女,本來他打算讓兒子接班,但是畢業于廣西醫科大學的兒子對此不感興趣,于是他就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女兒身上。“我女兒陶思藝剛好是學商務的,算是專業對口。”陶德武告訴記者,他女兒2011年畢業,畢業后就跟著他在公司學習。“她學得很快,兩年的時間就懂了很多,還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產品的'設計和包裝。”
2013年,陶思藝成為了公司的法人,對外營銷全部由她負責。也就是在這一年,三沖茶葉“翅東”牌金毫紅茶獲得了第三屆廣西名優特“中心產品”金獎。在記者采訪當天,陶思藝正從南寧準備上北京參加茶葉展銷會。之后,記者電話采訪了陶思藝。她告訴記者,她學的商務專業知識對她的幫助很大,此外,由于到各地進行營銷,也使得她視野開闊了很多。“我想在父親制定的公司發展模式上進行新的嘗試和發展,走出新特色,讓公司能夠更好地發展。”
農村加盟創業故事(二)
養殖人參雞價格1000元只開啟致富路
一枚雞蛋售價35元,差不多是土雞蛋的40倍;一只雞售價1200到2500元不等,在市場上可以買20到40只土雞——這些事兒聽起來是不是有些不靠譜?
靠譜!因為長潭河中壩村9組有個“養雞怪人”龔倫朋,他從家傳古醫書中得到啟示,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創制出“人參+大米”的人參雞飼養秘方,并經試喂獲得成功。此后,他用獨家研制的雞飼料喂養烏雞,生產“能鵬”人參雞和人參雞蛋投向市場,市場行情和經濟效益看好。
在長潭河侗族鄉龔姓是大姓。“我們祖籍在江西,后遷入湖南,因逃水災遷入現居地。”中壩村書記龔光義介紹。當地龔氏是中醫世家,明代有宮廷御醫龔廷賢,清代有地方名醫龔祖輝。龔倫朋打開保險柜,向記者展示龔廷賢的著作《壽世保元》等系列古醫書和龔祖輝的照片原件。
“十幾歲的時候,我得了‘歪嘴風’,也就是現在的面癱。當時到醫院拿了些藥沒治好,父親就叫我用醋和生石灰調和后涂在臉上,沒過幾天病就好了。”龔倫朋回憶當年的情形。他知道父親講的偏方來自家里的祖傳醫書,從此就對這些珍寶著了迷。
和妻子在外地打工的十余年間,龔倫朋一直把家傳醫書帶在身邊。然而,陰陽術數、經絡穴位……這個既非古文專業又非醫學專業畢業的農民,要看懂古醫書談何容易!好在他生在中醫世家。他買來字典,自制新舊詞對照表,別人放工后休息,他一有空就學習,日積月累,記的筆記本有一摞,終于學有所獲。
龔倫朋從先祖龔廷賢的著述中看到“人參雞”,在長輩的片言只語中得知些許信息,他決定喂養人參雞,走好“研發、投產、銷售”之路。“創新創業不是容易的事,每一步都非常艱難。”年近50的龔倫朋感慨道。
由于飼料配方比不當、雞子生長條件不優,喂養技術不到位……兩三年下來,夫妻倆積攢的20余萬元辛苦錢全交了“學費”。“最難的時候,我家電飯煲壞了都沒錢添置。”妻子李紹瓊回憶。雖然衣食無著,為學喂養技術,龔倫朋到外地辦得好的雞廠去義務勞動,學習知識,積累經驗。
由于養殖“人參雞”成本高,2008年,每只“人參雞”售價達500元、雞蛋達15元每個。當時很多村民說:“500元一只的雞從來就沒有聽說過,更別說買來吃。”由于“人參雞”價格昂貴,農村普通百姓消費不起,導致當地顧客很少。幾個月時間轉眼就過去了,賣出去的“人參雞”卻屈指可數,這讓陷入銷售困境的龔倫鵬犯難了。
但是,即使銷售情況不理想,龔倫鵬卻始終堅信“人參雞”的市場潛力和食療療效。白天他在網上讀報,加強業務學習,晚上在雞舍一待就是一夜,仔細觀察“人參雞”的生長特點。那段時間,妻子李紹瓊以為丈夫“瘋”了,成天和雞住在一起,簡直是不可理喻。為此,夫妻間發生了很多爭執。“如果不是我一直堅信養殖‘人參雞’的前途,或許我早就放棄了。但是,我就是‘一條道走到黑’的人,這么多年,不管遇到什么情況,我都咬牙挺過來了,現在總算是有點盼頭了。”在談到前幾年的經歷時,龔倫鵬還是很感慨。
3月14日,在廣東工作的好友李俊從東莞來到龔倫鵬家,詳細了解“人參雞”的銷售情況。當談到“人參雞”價格過高、本地銷售量少的情況時,兩人商定由李俊聯系廣東商家拓寬外圍銷售渠道,龔倫鵬在家發展養殖。李俊回到東莞后,充分發揮自己人脈關系廣的優勢,通過將“人參雞”和雞蛋贈送給親戚、朋友、同事試吃的方式,對“人參雞”進行廣泛宣傳。隨后,浙江、廣東等地慕名而來的商家越來越多,每只“人參雞”賣到1000至1200元,雞蛋賣到每個30元。本地村民看到“人參雞”對外銷售的情況越來越好,也開始嘗試購買。“現在好了,外地的銷售渠道逐漸打開,我相信本地的銷售情況也會越來越好。我對自己選的產業很有信心。”不管經歷多少困難、遇到多少挫折,談到“人參雞”養殖,龔倫鵬總是信心十足。
難關一道道攻克后,龔倫朋的事業走上正軌。在組建人參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2014年3月,宣恩縣能鵬人參雞開發有限公司成立,同時注冊“能鵬”牌29類、31類兩個商標。
此后,該公司的人參雞、人參雞蛋作為宣恩縣的特色產品之一,先后參加23屆食博會、第九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連續參加第一、第二屆“中國恩施·世界硒都硒產品博覽會”,在第二屆硒博會上,人參雞蛋獲“中國名優硒產品”稱號。
經送恩施州產品質量監測監督檢驗所“國家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檢測,“能鵬”人參雞蛋硒含量為53.6μg/100g,標準要求是≥15g/㎎,高于標準3倍多。“能鵬”人參雞和人參雞蛋獲質監部門發放的“三顆星”(富有機硒)標志標識。
經州質監所檢測,“能鵬”人參雞蛋VB1含量1.25㎎/㎏、VB2含量3.84㎎/㎏;16種氨基酸總量186.04g/㎏;棕櫚酸2.386g/100g,測定低限是0.005g/100g;鋅含量3.5㎎/㎏,DHA含量0.08g/100g,等等。通過省獸藥監察所檢測,“能鵬”人參雞蛋不含A02、AM02等7種常規抗生素……
2015年7月5日,宣恩縣倫鵬人參雞開發有限公司授權武漢源實原商貿有限公司為華中地區代理銷售商。人參雞以其獨特的保健價值受到人們的喜愛,公司現有三家代理商,分布在北京、廣州、武漢。
目前,公司有三家加盟養殖戶,喂養人參雞400余只,日均產蛋200枚,年產值可達250余萬元。“下一步,我將擴大生產,同時向國家專利局申請人參雞飼料專利,開發人參雞蛋粉。”談起公司前景,龔倫朋信心十足。 相關新聞:
“人參雞場”的場主名叫龔倫朋,今年48歲,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中壩村的一名土家族農民。龔倫朋出生于中醫世家,5年前他跟妻子帶著打工掙下的20多萬元,準備回家修建新房。在整理舊屋中祖父留下的醫術書籍時,他偶然發現了其中關于“人參雞”養殖方法和藥用食療價值的介紹,于是他跟妻子商量,先暫緩修房,將積蓄用來投資養殖“人參雞”。
雖然最開始妻子和鄰居紛紛表示不理解,但這并未阻擋龔倫朋嘗試的腳步。按照祖父留下的方法,龔倫朋幾經嘗試并不斷改進,終于成功探索出了適合飼養“人參雞”的“人參飼料”,逐漸形成一整套“人參雞”養殖系統。他養殖的“人參雞”,每只價格都在千元以上,“人參雞蛋”也能賣出30元一個的天價。
今年初,龔倫朋成立了專業合作社,目前已經有6戶人家加入,他們按照龔倫朋的要求喂養人參雞,再由龔倫朋統一回收外銷。“接下來,我將根據市場需求情況,決定合作社的發展規模”,龔倫朋說到,“在我們這樣偏僻、貧窮的山村里,如果能發展到5000只的養殖規模,村民增收致富將不再是夢想。”
農村加盟創業故事(三)
大學生回農村種地讓仙桃菜香飄海外
“真是腦殼進水了”,“堂堂大學生偏要跑回農村種地”……想起幾年前辭職回老家創業時鄉鄰們的冷嘲熱諷,韓高科至今仍憋著一股勁兒。
7年后的2014年底,他一手創辦的湖北農時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武漢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掛牌上市。他本人,也成為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
好不容易跳出農門?卻要回家當菜農
長相憨厚、皮膚黝黑。今年20歲的韓高科,樸實而沉穩。
2005年自湖北經濟學院畢業后到北京考研,沒想到研究生沒考上,一條負面新聞卻給他指明了人生方向。
“北京一家經營有機蔬菜的知名企業,因貨源供不應求,便投機取巧,將普通蔬菜貼上自己的標簽,以次充好混入市場。”這則普通人眼里的一條小新聞,在韓高科看來卻商機無限:“我的家鄉在江漢平原,那里土地肥沃,適種各類蔬菜。回去干這行,大有可為。”
“供你讀書就是想你離開農村,讀完了你卻要回來種地?”對于父親劈頭蓋臉的責罵,韓高科沒有回答,他決定自己積攢資金后回鄉創業。2006年,他回武漢找到一份國企工作。
別人一有假期就游山玩水,韓高科一有假就去鉆蔬菜基地。兩年時間里,他走遍了全國大小蔬菜基地,掌握了蔬菜產、供、銷一手信息。每到周末,都泡在圖書館里查資料。還經常去華農、省農科院請教蔬菜專家。
2007年,他捧著東拼西湊的10萬元資金,不顧旁人的詫異和嘲笑,在老家仙桃市郭河鎮盤下80畝農田,開啟了自己的“菜農生涯”。
外地蔬菜“水土不服”學費沒少交
一切并不順利。會計專業畢業的他經歷了多次挫折。
2008年,韓高科得知山東的朝天椒種植前景好、回報高,便購進6萬元種子和肥料,邀本地農戶一起試種。誰知,那一年雨水多,加上高溫、高濕,山東苗子“水土不服”,結果“顆粒無收”。
禍不單行。同年夏天,韓高科了解到宜昌、恩施等地的高山蔬菜售價高、需求大,萌生了在平原種植高山蔬菜的想法。結果,本地氣候炎熱,六七月份蟲子成災,總不能過量使用農藥吧。頭兩次種植,都以失敗告終
“第一次輸給氣候,第二次輸給良心”的韓高科意識到:種植適合本地氣候的應季蔬菜,向社會提供優質健康的農產品才是王道。
“春天,我種黃瓜、毛豆、甜玉米。秋天,我種菜薹、甘藍、西蘭花。”找到方向的他,之后的路順利得多。
2009年,韓高科發現自己的產品在北京、上海等地賣得比較好,但長途運輸難以保鮮。此外,一旦蔬菜大量集中上市,價格往往偏低,甚至賠本。
要同時解決長途運輸和錯峰出售的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建立冷鏈。然而,投資冷庫動輒上百萬元。銀行見企業風險太大,更是催逼未到期的聯保貸款290萬元。“最后,大哥拿出所有積蓄還借了一大筆錢,二哥賣了房子幫我渡過難關。”談起后來大哥的去世,韓高科幾度哽咽。
建萬噸冷庫做深加工?讓仙桃菜香飄海外
2009年,韓高科成立了湖北韓氏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帶動農戶成立合作社。
此時的他,對公司的發展已經有了清晰的脈絡:想強農富農,就成立合作社,搞訂單農業。想拉通產業鏈,就上深加工生產線。想讓中國蔬菜香飄海外,就做響自己的品牌。
為了改變社員傳統的種植習慣和技術落后狀況,他常年聘請山東壽光的高級農藝師作技術指導,更新觀念,練習內功。
通過多年奮斗,如今公司資產已經達到5000萬元;產業基地由當初的80畝擴大到3000畝;合作社社員由最初的5人發展到現在的2000多人;產品由初創時的四五個品種發展到目前的30多個。
2014年,對韓高科來說是騰飛的一年。在之前6000多立方米高溫冷庫的基礎上,公司再建一座18000立方米的低溫冷庫,以及速凍深加工生產線兩條。
如今,湖北仙桃產的藕帶、藕片、四季豆等深加工產品已經銷往美國、以色列、日本、韓國;而新鮮的蔬菜則銷往中國香港等地,年產值數千萬元。
去年12月30日,公司更名為湖北農時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武漢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掛牌,成功進行了A輪518萬元融資。目前,5萬噸的保鮮冷庫正在加緊建設,瓜果、蔬菜等深加工出口項目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劃。
“不久,還將在北上廣深建立品牌連鎖店和網上加盟店,我要讓更多消費者吃到安全、放心、原味的農產品。”經歷過無數波折,如今的他更加自信。
【關于農村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2.農村創業故事
3.農村創業故事
4.農村創業故事
5.農村創業故事
7.農村養雞創業故事
8.農村創業成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