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創業故事
農村創業的機會越來越多了,創業活動往往是非傳統的,非常規的實踐活動,創業實踐活動與創業者的個人稟賦有著密切的聯系。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農村創業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農村創業故事(一)
《農業創業故事案例》
1987年,儲五金出生于安徽岳西縣溫泉鎮西營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小時候,父母以做磚窯為生,在那個年代的農村流行做磚瓦房,所以土磚賣得很好,家境還不錯。12歲那年,儲五金的父親開始執著于中醫治療白血病和癌癥的藥物研究,并以此為業,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家庭條件一落千丈。由于種種原因,初中畢業后,沒有上高中,只能選擇到岳西扶貧培訓中心進行學習。
為減輕父母的負擔,早日改變家庭經濟狀況,在培訓中心學習不到一年后,2004年3月,16歲的儲五金帶著父親給的400元和母親借來的300元錢踏上了北上京城的火車,開始了北漂之旅。盡管初生牛犢不怕虎,但找工作的艱辛依然讓不諳世事的儲五金感受到了大城市的人情冷暖。在北京街頭的霓虹燈下,16歲的少年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
一個多月后,他花光了所有積蓄,從做裝修的親戚家借了70元錢,通過中介介紹,進入到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的.EDMI中心從事電路板焊接和維修工作。因為當時還未滿18周歲,EDMI中心遲遲不給他轉正,所以工作了半年多之后,儲五金就離開了研究院。盡管干的時間不長,但作為國內一流的電子科技公司,研究院的工作經歷還是給儲五金下一步的發展帶來了很大幫助。2005年到2008年,儲五金先后在北京志恒達科技有限公司和富力通能源軟件技術有限公司從事設備組裝、維修和技術培訓等工作,工資也從最初的不到1000元上漲為5000元左右。
但每次在企業干得最好的時候,儲五金都毅然選擇了離開。“5000元的工資乍看起來不少,但是在北京這個高消費的大城市,也僅夠我自己生活,根本沒有多余的錢來改變家里的經濟條件。而且當時的我沒有學歷,沒有背景,僅靠打工,也不會有更長遠、更好地發展。于是,在那個時候,創業的種子就在我的心底悄悄地生根發芽。”儲五金說。
2007年,岳西籍在京同鄉聯誼會上,儲五金被當選為副秘書長,但當時的他只是個北漂草根,而同鄉會的很多負責人都是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在這種情況下,儲五金進一步堅定了自己創業的決心,加快了創業的步伐。
同年11月5日,儲五金注冊成立北京同創互達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
磨難變成好風景
2007年,剛剛20歲的儲五金利用身上僅有的7000元作為啟動資金,注冊成立了北京同創互達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注冊代理就花去了3500元。因為當時太年輕,沒有經驗和資本,儲五金貸不到款,借不到錢,為了讓公司能維持下去,他開始了邊工作邊創業的艱辛之路。
公司注冊成立后,儲五金用剩下的3000多元錢,在10平方米的出租房內安裝了一部電話,購置了一臺二手電腦。在公司同事的幫助下建了一個銷售網站。由于沒有資金做推廣,他只好在每天晚上下班回來后,發免費網貼尋找客戶源。后來借了同事的4000元錢,在百度做了推廣。為了減免600元服務費,他來來回回跑了百度總部3趟。
農村創業故事(二)
《農業創業故事案例》
東北小伙包子鋪創業 1萬元白手起家一年賣一億個包子
家在東北農村的王海鵬,從18歲起就外出闖蕩。為改變自己的命運,他打過短工,跑過長途,還開過飯店,好不容易積攢下了10萬元錢,卻誤入非法“傳銷”組織,花光了所有的積蓄。
走投無路之下,王海鵬帶著僅有的1萬元錢,來到了煙臺。在一家農貿市場里,他經營了一家快餐攤子,一年下來剛剛有點起色。這時候年輕的王海鵬卻突然決定要養豬!
沒想到王海鵬的養豬事業,剛一開始就碰上了大釘子,一場瘦肉精事件,讓他養豬場的豬全部滯銷。眼看著豬場的豬一天天長大,王海鵬是心急如焚。苦悶的海鵬冥思苦想,突然想起做包子。原來,當年他剛到煙臺的時候,經營過快餐攤,賣過肉包子,當時賣的好的時候,幾天就能夠賣掉一頭豬的肉,如果重操舊業,也許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至少可以緩解一下養豬場的燃眉之急。說干就干,王海鵬馬上開始尋找鋪面,很快他就在煙臺大學城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地方。沒多久,王海鵬的包子鋪就開業了。
包子鋪開業第一天就收入了1000多塊錢。之后,他的包子鋪更是每天排起了長隊。因為他想到了一個吸引人的好辦法,他將餡料加工放到了包子鋪現場,讓顧客們看了更加放心。就這樣,王海鵬的包子鋪很快就走上了正軌,每天都能賣掉一頭豬,小小的包子,一下子緩解了養豬場的壓力。
沒多久,王海鵬又用 47萬元的高價收購了一家叫做“張包包”的包子鋪。這時候的王海鵬仍然一點都不敢大意,無論是購買蔬菜,還是肉類的加工,他全都親力親為,為的就是能夠保證自己包子的品質。就這樣,全的包子店搞得風風火火,每到吃飯時間,店里都是排滿了長隊。王海鵬趁熱打鐵,一年時間內又在煙臺陸續開辦了三家店。
此時,煙臺當地一家餐飲公司,也看中了“張包包”這個品牌,并迅速與王海鵬達成了投資合作。不到半年時間,“張包包”包子店就在煙臺陸續開了20家店。然而就在他滿心歡喜,期待未來的時候,問題又來了,好多老顧客都說,他家包子的味道變了農業創業故事案例_農村創業故事欣賞投資創業。
原來那家餐飲公司將重點放在開發分店上,對包子質量不是很在乎。王海鵬無奈之下干脆提出兩家分手。可萬萬沒想到,“張包包”的品牌已經被那家餐飲公司注冊了。如果想繼續經營,就還得跟那家公司合作,可眼前的現實是,兩家已經到了分崩離析的地步。無奈的王海鵬,陷入了極度沮喪中。性格剛強的他,很快就調整了自己的狀態,他要從重新開始,注冊新的品牌。
打定主意重打鼓、另開張的王海鵬,給自己的包子店起了新的`名字:玄興包子
而且這一次創業,他給自己定了新的目標,就是要在2年時間里,讓自己的新品牌再次在煙臺打響。
經過了這一番風雨,王海鵬對再次起步的包子事業更加珍惜,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做包子上,因為他深深知道,決定未來成敗的還是包子的質量。那個時候,他是廚房、前臺連軸轉,雖然很累,但卻很開心,因為只要想到未來,內心就充滿了無限的能量。
在隨后的幾年時間里,他又陸續在全國開辦了300多家分店,通過建立全機械化的中央廚房,機器包的包子更是讓他的產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現在每年總計能賣出1億個包子。
如今老王的夢想就是在5年內,包子年產量做到13個億包子,全國每一個人都能吃到他的一個包子。
農村創業故事(三)
《農業創業故事案例》
她叫李佳雪,一位普通的80后辣媽,現在是北京市房山區尚大·沃聯福農場的創辦人。2012年3月,李佳雪在房山韓村河鎮一片空地上筑建起自己的綠色王國。她的王國中沒有城堡和華服,有的只是田園,動物和耕耘的農夫,還有一支年輕蓬勃的農村創業隊伍。
童年時在鄉下的一段生活是李佳雪最寶貴的經歷,也是她建立農場的源動力。如今,李佳雪也常常讓三歲的兒子來農場里玩,她覺得都市的游樂場給不了孩子在大自然和田間地頭所擁有的快樂。
2012年,李佳雪致力于生態文明教育、安全教育、農耕文化教育、親子教育的理念開始落地,并且逐漸生根發芽。現如今農場不僅成為國內首家生態環境教育體驗式基地,還獲批成為海淀區中小學生校外實踐基地、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小小智慧樹》欄目外景拍攝基地。
李佳雪身形清瘦,留著靈動的短發,一襲黑衣的中性著裝,干凈的平底短靴直接踩進泥土里。她有著80后女孩的特點,外形時尚、個性干練,走在攝影師前面毫不拘謹,熱情的介紹農場里的作物和設施。
李佳雪說農場初期定位只是作為電商的農產品供應基地,提供最綠色有機的蔬菜和食材。而親子服務的靈感來源于幫一個早教機構做采摘,當時感覺自己也可以嘗試,于是迅速著手,沒想到活動舉辦后得到家長的廣泛認可和贊許,每期活動都能爆滿。
更沒料到的是自己所做的事會有這么大意義,李佳雪說,“孩子是人生最初的階段,如果你做的事是有益的,那將會影響他的一生。我希望孩子們進入園子,隨手拿來的食物就是可吃的,而且是我們小時候吃的味道。讓孩子們在自然中學習,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師。”
談到想法和靈感,李佳雪說經常要和團隊做頭腦風暴,創意團隊對整個活動構思要反復討論,規避所有安全風險,并且抓住孩子的興趣點。用娛樂和體驗來完成教育,尤其是日常教育中缺失的環保、安全教育。“國外的小朋友學習初期都是先學如何自我保護、如何求生等基本能力,我也想通過日常應急安全演練,如交通、消防安全等實操教育,告訴孩子們人首先要生存。”
李佳雪的團隊里既有40后、50后的大叔大媽,也有80后、90后的青年才俊。在創業初期,農場附近的村民年收入只有3000元,李佳雪聘用他們,僅月薪就接近了過去的年收入,解決了村民就業的同時還幫助繳納保險。“大叔大媽最會種地了,不用盯著干活,我們尊重他們。至于年輕創意團隊,待遇也不比一般白領低,辦公的環境不會很死板,室內綠植非常多,大家比較自由,但并不散漫。我給的薪水要比同行業的多一點,能使員工更愛這個企業,更珍惜這份工作。”
她叫李佳雪,一位普通的80后辣媽,現在是北京市房山區尚大·沃聯福農場的創辦人。2012年3月,李佳雪在房山韓村河鎮一片空地上筑建起自己的綠色王國農業創業故事案例_農村創業故事欣賞農業創業故事案例_農村創業故事欣賞。她的王國中沒有城堡和華服,有的只是田園,動物和耕耘的農夫,還有一支年輕蓬勃的農村創業隊伍。
帶領攝影師在農場中觀摩一番,李佳雪對每一處作物如數家珍,在田埂上靈活穿行,隨手摘下成熟的小番茄讓大家品嘗。她說在上大學時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影視化妝專業,頂著一頭卷發,染成紅色或紫色,化著煙熏妝,時時刻刻要踩著高跟鞋,剛開始創業時并不被朋友們看好。其實自己很能吃苦,從開始創業到生了孩子,逐漸會變的成熟,常要下田地,再也沒穿過高跟鞋。
李佳雪的言語間時刻透露著自信,隨著采訪的深入,她顯得更加活潑開朗。李佳雪說目前的生活和工作很不平衡,生活部分是缺失的,唯有的生活就是兒子,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沒有節假日。在壓力最大或陷入低谷的.時候,通常會宅在家,徹底讓自己放空,然后像打了雞血一樣滿血復活地回來戰斗。
她說“朋友中我是一個表里如一的人,的確,什么都不能約束我,但越來越大就會發現,自由只是年輕時候可以,父母年紀大了,有了孩子,有了家庭和事業,自由就會越來越遠。”
談到兒子,李佳雪洋溢著幸福,“每天都吃著自己種的菜,別人見到我兒子都會說‘真壯實,真健康’。我小時候生活在農村,天高地闊的感覺,心可以被陶冶的很寬闊。我希望兒子以后不害怕遇到問題,能夠去想辦法解決問題。希望他也能創業,創業最能鍛煉人的責任感,男孩子是需要有擔當的。也希望他是自由的,有主見的,做一個身心都很健康的人。”
對于家族的資金支持,李佳雪并不避諱,她坦言農場在遭遇了禽流感和7.21暴雨后,依舊能挺過來,能繼續做服務、做公益,和父母的支持分不開,也和房山政府的幫助分不開。
2015年,李佳雪有很多愿望,她說首先要鍛煉身體,把身體調整好,接下來還會注冊NGO農非執照,會把公益作為以后的一項工作重點,并且摸索出保障農場盈利的商業模式,實現更多營收。
北京的冬天還未結束,在萬物沉睡的田野,在李佳雪的農場里,在一個個塑料大棚中,翠綠的嫩芽正在不斷長高、開花并結果。李佳雪說,等到四月份,將會繁花遍野。到那時,想必遍野的不止是樹梢上的花枝,更有田野里奔跑著的歡快身影。
【農村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農村創業故事05-10
農村創業故事05-10
農村創業故事05-10
農村青年的創業故事05-10
農村養雞創業故事05-10
在農村養豬創業故事05-10
農村養殖創業故事05-10
農村青年創業故事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