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部編七年級下冊語文《古代詩歌五首》教案
核心素養
1.語言建構與運用
品析、背誦經典詩歌,學習詩歌凝練的語言。
2.思維發展與提升
理解詩歌大意,學會品讀詩歌。
3.審美鑒賞與創造
感受詩歌中意蘊深刻的句子,分析其豐富內涵。
4.文化傳承與理解
通過本課的學習,嘗試窺探中國古典詩歌文化,繼承和發揚優秀文化傳統,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以及政治抱負。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把握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2、掌握詩歌主要內容,理解詩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學會運用一般的詩歌鑒賞方法:誦讀——理解(譯讀)——品析。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詩歌主要內容,理解詩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學會運用一般的詩歌鑒賞方法:誦讀——理解(譯讀)——品析。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中國是詩歌的王國,唐代又是中華民族詩歌最為鼎盛的時代,優秀的詩歌即是詩人心志胸懷的體現,更是我們窺探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兩首極具代表性的唐詩——《登幽州臺歌》《望岳》。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
1、讀懂詩歌
(1)通讀詩歌。(注意字音、停頓和語調)
學生自讀,探索技巧。
明確: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chuagrave;ng)然/而/涕(tigrave;)下。
語調:痛苦、孤獨;
語速:低沉、緩慢;
重音:不見、悠悠、愴然、涕下。
學生自讀自評,教師點撥。
(2)變形比讀。(比比哪種表達效果更好)
原詩: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新詩: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悠悠,獨愴然涕下。
明確:原詩比較好,本詩恰恰是因為保留了這兩個字進行了語氣上的停頓,所以才使得作者這種悲傷痛苦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本詩的停頓節奏不同于以往的二三節奏,而是一二二,這種節奏的變化形成了五言中獨有的現象,從而有了一種特殊的音韻美。
(3)譯讀詩歌。(結合課下注釋)
學生譯讀并展示,老師點撥。
明確: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圣君,向后不見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
2、品讀詩歌
(1)本詩言簡意賅,但情感飽滿,作者是怎樣達到的呢?
(學生小組討論發言,老師點撥總結)
明確:
①破題:關于幽州臺
幽州:郡名,唐屬河北道,治薊,故城在今北京西南。幽州臺:即薊丘、煙臺。因燕昭王置金于臺,在此延請天下奇士,又稱黃金臺。詩句中的“古人”“來者”也就是像燕昭王一樣的明君。
②強烈情感
作者在這首詩歌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這又是一位怎樣的詩人呢?
背景資料:
據史料記載,《登幽州臺歌》作于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當時陳子昂已35歲,陳子昂自入仕之日(武后至元年,公元684年)起,一直關心國家政事,心系民生疾苦,屢次上書言政,但武后卻將主要精力花在權力之爭和維護自己的帝位方面,將國家的治理和建設擺在無足輕重的位置,對陳子昂寵而不用。即使陳子昂有卓越的政治才華,卻無從施展。萬歲通天元年,武則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征討契丹,陳子昂以右拾遺隨軍參謀,武攸宜出身親貴,不曉軍事,屢戰屢敗,而建功心切的陳子昂屢現奇策未被采納,他懇請分兵一萬,自為前驅破敵也被拒絕,最后竟因出謀劃策被貶為軍曹。陳子昂的雄心壯志大受打擊,政治理想幾近幻滅,在抑郁怨憤的心境下出征回師后,獨自登臨歷史遺跡幽州臺,慷慨悲吟,寫下《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和《登幽州臺歌》等詩篇,抒發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嘆。
這首詩唱出了歷代仁人志士壯志難酬的憂憤,知遇難逢的孤獨,時不我待的焦灼,悲愴中激蕩著豪情,質樸中蘊含的深思,成為一首震懾人心的千古絕唱。
③意象獨到
意象——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
前、后(縱觀時間的長河)天、地(橫跨空間的廣闊)
意象磅礴,一掃齊梁形式主義,反對“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辭藻華麗繁雜但托物言情卻沒有了),大力表舉“漢魏風骨”,這樣的詩作是“初唐四杰”都沒有能夠達到的文學境界,因此,本詩在唐詩中有無可匹敵的藝術價值。
3、板書設計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時間:古今思想:懷才不遇
空間:天地心情:憂憤孤獨
4、作業布置
(1)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登幽州臺歌》并未寫作者登臺之后所見之景,假如你就是詩人陳子昂,請描繪一段景物來描繪自己此時的心情。
《望岳》
1、以問置疑,導入新課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名山大川數不勝數,其中最為聞名的當屬“五岳”了。你們知道“五岳”嗎?那么,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
明確: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五岳泰山”——泰山
過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唐代大詩人杜甫所寫的歷來被人們譽為吟誦泰山的壓卷之作——《望岳》。
2、初讀詩歌,明確體裁
(1)老師范讀并指導學生劃分節奏。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明確詩歌體裁:五言古詩。
五言古詩:五言古詩是漢、魏時期形成的一種新詩體。它沒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長短,不講平仄,用韻也相當自由,但每句五個字的句式卻是固定不變的。因為它既不同于漢代樂府歌辭,也不同于唐代的近體律詩和絕句,故稱五言古詩。
3、再讀詩歌,明白詩意
(1)資料補充: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代表作:“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2)小組合作,解釋詩歌大意。
明確:泰山到底是什么樣的呢?泰山的青色在齊魯廣大區域內都能望見。
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層云迭起使人心胸搖蕩,極目遠眺可以看到鳥兒歸巢。
有機會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一眼望去,群山(都顯得)渺小。
4、精讀詩歌,品析欣賞
(1)詩題是“望岳”,而詩中無一“望”字,那么“望”是怎樣得以體現的?細度詩歌,分析角度。
明確:“望”字蘊含在每一聯中,依次是:遠望泰山、近望泰山、凝望泰山、俯瞰泰山(虛寫)。
(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說明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是各異的,前兩聯詩人看到了怎樣的景象呢?
明確:首聯:遠望泰山——巍峨高大;頷聯:近望泰山——神奇秀麗。(寫景)
(3)前兩聯在寫景,則后兩聯呢?
明確:抒情;頸聯:凝望泰山——心胸激蕩;尾聯:俯瞰泰山——勇攀絕頂。
(4)你覺得這首詩歌中哪兩個字用的最妙?
明確:頷聯中的“鐘”字和“割”字用得好,“鐘”字將大自然人格化,既寫了造物者對泰山的情有獨鐘,也暗含了詩人對泰山的喜愛贊嘆之情。“割”字寫了泰山的高大,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切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了泰山參天如云、遮天蔽日的雄偉氣勢,使靜止的山峰充滿了生命力。詩人通過想象和夸張,虛實結合,勾勒出了泰山神奇秀麗、巍峨高大的形象。
(5)你能從這首詩中體會到作者抒發了怎樣的情感嗎?
明確:描繪了泰山巍峨高大和神奇秀麗的雄偉景象,進而表達了詩人早年勇攀絕頂的遠大志向。
資料補充:
寫作背景:天寶三年,二十五歲的杜甫科舉不第。但他并不沮喪,“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壯游》),當時其父杜閑在山東兗州任司馬,杜甫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游歷,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
明確:由此可見,詩人即使科舉不第仍具有積極樂觀,勇于進取的精神。
5、板書設計
望岳
①遠望泰山——巍峨高大
②近望泰山——神奇秀麗
③凝望泰山——心胸蕩漾
④俯瞰泰山——勇攀絕頂
課堂小結:
這堂課上我們一共學習兩首唐詩,兩首詩歌都展現的是詩人對于仕途不順而抒發的情懷。陳子昂登上幽州臺,面對悠悠天地抒發的是懷才不遇的內心憂憤孤苦之情,杜甫多角度望泰山,面對高大巍峨、神奇秀麗的泰山卻發出要征服一切困難,勇于進取的豪邁氣概。
7、課后練習:
(1)背誦并默寫這兩首詩。
(2)《登幽州臺歌》并未寫作者登臺之后所見之景,假如你就是詩人陳子昂,請描繪一段景物來描繪自己此時的心情。
(3)運用今天所學到的詩歌鑒賞方法:誦讀——理解(譯讀)——品析,課下以小組為單位解讀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下節課接受老師的提問。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把握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2、能夠利用想象還原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更好地理解詩歌。
3、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4、品析蘊含哲理的詩句。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品析蘊含哲理的詩句。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溫故知新:
上節課給同學們布置的作業是去解讀龔自珍的《己亥雜詩》,那么,現在老師就來檢驗一下你們的學習成果。
(1)全班齊背詩歌,請四位同學,分別翻譯一個詩句。
明確:(我)懷著無盡的離愁正對著白日西下,
揚鞭東去,從此辭官赴天涯。
飄落的花瓣不是無情之物,
它化作春泥后會更好地培育花朵。
(2)詩歌前兩句在抒情敘事,記敘了什么事情?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記敘了自己辭官歸鄉的事情,抒發了內心無限的離愁別緒。
(3)詩歌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確:主旨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抒發了詩人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更是隱喻了詩人雖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命運,為國效力的獻身精神。
《登飛來峰》
1、欣賞圖片,激趣導入。
這就是被人們稱為“無石不奇,無樹不古,無洞不幽”的飛來峰,今天我們首先就來學習宋代詩人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2、齊讀詩歌,結合注釋,利用想象還原前兩句詩歌所描繪的景色。
示例: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飛來峰高聳入云,千尋塔更是直插云霄,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時便可以看見太陽升起。
3、寫這樣的景色有什么作用呢?
明確:為后兩句詩歌作鋪墊,正是因為攀上這高聳入云的飛來峰,登上這直插云霄的千尋塔,只有這樣的高度才不害怕浮云遮住自己的視線。使得詩歌前后緊密勾連,渾然一體。
4、鑒賞“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明確:盡管天空中有朵朵浮云,可是我也不必害怕它擋住我的眼睛。因為只要登高就能望遠,現在我就站在塔的最高層頂。這里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高瞻遠矚,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艱難,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負。
5、知人論世:
作者為什么會有如此高瞻遠矚、不畏艱難的豪情壯志呢?
明確: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詩人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杭州,寫下此詩。此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可看作實行新法的前奏。
6、結合詩歌內容,談談詩歌是怎樣將寫景、抒情、說理結合在一起的?
明確:詩歌第一、二句寫景,虛實結合,為抒情、議論作鋪墊;第三、四句景、情、理交融。寫景:高山之巔,浮云重生;抒情:不畏艱難;說理:登高望遠。
板書設計:
①②描寫景物—雄奇險拔
《登飛來峰》高瞻遠矚、不畏艱難的豪情壯志
③④抒發情懷—躊躇滿志
過渡:詩人王安石登臨飛來峰,借景抒情,抒發了自己不畏艱險,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艱難,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負。那么,愛國詩人陸游游玩山西村,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游山西村》
1、以舊帶新
同學們平時積累了很多好詞佳句,你能說出幾個以“山”和“柳”開頭的成語嗎?
明確:當中有兩個耳熟能詳的成語,“山重水復”“柳暗花明”都出自同一首詩歌,這就是接下來我們要學習的宋代詩人陸游的《游山西村》。
2、依章據本,展開想象,還原畫面,理解詩歌。
明確(大意):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豐繁。
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艷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
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村民們衣冠簡樸古代風氣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
3、入情朗讀,層層理解。
(1)老師讀前半句,學生讀后半句,如:莫笑農家——臘酒渾
(2)學生讀前半句,老師讀后半句
(3)學生齊讀詩歌
(4)經過三次朗讀,請你以四字短語來概括每一句的內容,并簡要分析。(小組活動)
老師示例:①人情之美(“臘酒渾”——天然醇美“足雞豚”——待客熱情)
學生展示,老師擇要點板書
(5)板書
人情之美(“臘酒渾”—天然醇美“足雞豚”—待客熱情)
風光之美(“山重水復”----“柳暗花明”)
游所見所聞所感習俗之美(“春社近”---“古風存”)
詩人心情之美(“閑乘月”---“夜叩門”)
(6)頷聯不僅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而且用語淺近,富于哲理,你讀到了怎樣的哲理呢?
明確:在自然和社會生活中,“山重水復疑無路”——逆境完全可以轉化為“柳暗花明又一村”——順境,只要人們正視現實,面對重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勇于開拓,發奮前進,那么,前方將是一個充滿光明和希望的嶄新境界。
4、這首詩歌展現的內容是江南農村生活,將秀麗的自然風光與淳美的鄉村風俗和諧統一在完整的畫面上,精細地刻畫源于詩人對山西村優美景色和優美人情的沉醉與不舍。而此時的陸游卻是這樣的處境:
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初春,此時陸游正罷官閑居在家。陸游在隆興二年(1164)積極支持抗金將帥張浚北伐,張浚北伐失敗被罷免相位,陸游也遭到主和投降派的排擠打擊,以“交結臺諫,鼓倡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從隆興府任上罷官,回到家鄉山陰閑居。陸游滿腔愛國情緒,卻只能苦悶還鄉。
追問:你從這首詩歌中,看到了一個怎樣的陸游呢?
明確:盡管懷才不遇,顛沛流離,但仍積極樂觀,充滿希望。
5、所以,當我們遇到困難挫折,也應該像大詩人陸游一樣堅信:
明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課堂小結:
本堂課我們學習了三首詩歌,三位詩人都積極追求自己的理想,龔自珍即使辭官還鄉也仍心系家國——“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王安石雖初涉宦海,卻抱負不凡——“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陸游滿腔愛國熱情卻罷官閑居,但人積極樂觀,始終堅信——“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課后練習:
(1)闡明以下詩句所蘊含的哲理或詩人的思想情感。
①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③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對比閱讀蘇軾的《題西林壁》與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部編七年級下冊語文《古代詩歌》教案】相關文章:
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鑒賞教案11-07
蘇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古代詩詞三首》教案05-04
語文《古代詩歌鑒賞》教學設計05-07
古代詩歌05-11
古代詩歌07-29
古代詩歌精選05-08
經典古代詩歌04-09
我從古代詩歌中學到語文作文05-04
高考語文古代詩歌的賞析方法介紹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