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餐飲創業故事

時間:2022-12-09 19:41:21 創業故事 我要投稿

餐飲創業故事

  創業是一條辛苦的道路,但是很多人不滿足于現狀,想要趁著年輕搏一搏,于是他們走上了創業這條道路。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敗了,但是無論是成功失敗,他們的人生會因為一次改變而變得不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餐飲創業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餐飲創業故事

  80后小伙開水餃店創業

  2005年大學畢業,他和大部分同學一樣選擇參加工作。2008年因不滿足于當時的薪水,他決定自己創業。從跟女朋友半夜爬起來包餃子到如今成了連鎖店的負責人,他僅用了3年左右的時間,如今,他的餃子店已經開到了8家,其中有5家直營店 、3家加盟店。他就是青島琴島狀元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常九礦,常九礦感慨地說,“其實,賣水餃也能成就大事業。”

  大學時的夢想是當老板

  常九礦是在濟寧滕州市的一個小煤礦上長大的,一家六口人靠父親微薄的收入生活。2001年9月,承載著父母的期盼,常九礦考入我校國際商學院工商管理系,父母希望他大學畢業后留在青島,找一份體面的“辦公室工作”。作為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對于在城市的生活壓力,常九礦比他人體會得更深刻。

  “對我來說,想要在城市里立足,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常九礦說。大學畢業后,他曾做過電子公司的推銷部副主管,在民辦高校里教了一年書。“我想趁自己年輕的時候闖出一番事業來,自己當老板是我在大學里就有的夢想。”懷著這樣的信念,常九礦辭去了教師工作,去追逐自己的夢想——自主創業。

  經過多方調查,常九礦選擇了風險較小的餐飲行業,他決定開一家餃子店。雖然大學里學的專業對他開店有所幫助,但是“實戰經驗”他得從頭學起。為了成為一名合格的老板,他去餐館里免費給人家打工,切菜、炒菜、刷碗、端盤子,他什么都做。為了練顛鍋,他的右手拇指磨出了七八個血泡。他還特意拜一位做小籠包的師傅為師,學習制作餃子餡。2008年8月8日,常九礦用借來的三萬五千元錢,在李滄區九水路開了他的第一家餐館——“狀元水餃”,邁出了自主創業的第一步。

  說起“狀元水餃”這個名字,還有一段故事呢。小學時常九礦的學習成績一直不太好,四年級的一次期末考試前,他的母親特意為他包了他最喜歡的白菜豬肉水餃,讓他開心的不得了,結果那次考試他得了第一名。以后每次考試媽媽都會為常九礦包水餃,而他也幾乎每次都考第一名。這在學校里一度傳為佳話,大家都稱常九礦為“狀元”,而他媽媽包的水餃也被稱之“狀元水餃”。在取店名的時候,常九礦自然想到了童年的這段記憶,他希望“狀元”兩個字給他帶來好運,也給每一個來吃水餃的人帶來好運。

  認準了的事就要做下去

  當初選擇自主創業時,常九礦心里就清楚這是一條充滿艱辛的路,不會一帆風順。開第一家店時,常九礦身上背著四萬多元的債務,心里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為了不讓父母擔心,他一直瞞著他們,直到餃子店步入良性運轉他才告訴父母實情。創業之初,為了節省開支,他沒雇一個員工,每天凌晨三點四十準時起床,和女朋友一起和面、生爐子、賣早餐、進貨、包餃子,一直到晚上十點才能收工休息。每天他自己一個人要提著幾十斤的貨物擠公交車,有時候東西多了,售票員還不讓他上車。為了省下租房子的費用,常九礦和女朋友晚上干脆睡在店里,桌子拼一拼,就是一張床。

  付出就有回報。開業第一個月,“狀元水餃”的盈利僅夠支付2000多元的房租。四個月后,餃子館的生意越來越好,經營也越來越順手。這樣,常九礦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賺了近十萬元。但常九礦并沒有滿足于此,2009年3月8日,他又在母校附近的青大一路開了一家連鎖店。現在青大店的經營也已經走上正軌,不論是水餃還是飯菜的口味都贏得了學生和周圍居民的喜愛,每到吃飯的時間,大堂里就坐滿了人,許多顧客成了餃子館的回頭客。

  2010年2月,常九礦又借了20多萬元,投資47萬元在李村開了第三家連鎖店,店面面積有600多平方米。身負劇債,常九礦壓力很大。新店剛開業,生意并不理想。為了盡快找到影響餃子館生意的因素,常九礦深入地進行市場調查,與員工一起討論研究。經過努力,餃子館存在的問題終于被找到。常九礦對癥下藥,打算將店里的餃子間(即包餃子的地方)公開化,讓顧客可以看到廚房包餃子的整個過程,使客人吃得放心。此外,常九礦還決定重新設計菜單,將菜品的價位降低一個檔次,以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求。

  “現在問題正在解決中,雖然現在遇到困難,但我一定會堅持!只要不停下前進的腳步,這就不是我的終點。”常九礦說,“在創業過程中,遇到困難是在所難免的。因為創業之路就像一條不斷上升的正弦曲線,總會有波峰和波谷,在低谷期只要我能堅持走下去,總有一天會撥開云霧見日出。”

  在開第一家店的時候,由于經濟原因,常九礦沒請大廚,和面、調餡、炒菜都自己來,到了晚上他和女朋友都累得直不起腰來,感覺胳膊都不像是自己的了。但看到生意越來越紅火,收入也在一天天增加,他們就感覺充滿了力量。就是憑著這股決心和毅力,四萬多元的債務只用了四個月就還清了。在餃子館越來越正規后,常九礦希望能幫助像他一樣家庭貧困的大學生。現在他青大一路的店里有三個大學生在做兼職,除了約定的報酬外,常九礦還替他們解決一日三餐。

  常九礦是個閑不住的人,他喜歡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在李村店的籌辦過程里,大到店面價錢的談判、室內的裝修,小到簡單的電路水路的鋪設、菜單的設置,常九礦都親力親為,甚至連廚房的水管都是他親手接的。只要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常九礦從不請別人幫忙,在解決一個個困難中,他體會著自己動手的樂趣。在常九礦看來,很多事情只有親身動手去做,才會理解得更深刻,對自己的經營管理才能更有利。

  賣水餃也得不斷創新

  除了注重食品安全,常九礦還不斷創新。“冰花煎餃就是我們店最引以為豪的餃子品種。”常九礦笑著說,他這兩年,雖然不用自己去包餃子了,可也一直研究煎餃的最佳做法,從鍋的選擇,灶具的火力大小,到淀粉水的濃度,再到煨鍋的時間,所有的細節,他都仔細地分析,“現在我們的冰花煎餃應該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了,我的研究算是沒有白費。”

  現在常九礦的幾家餃子店年利潤已經近百萬,但他對餃子店的未來還有更高的期望。“我喜歡餐飲這個行業,也會把它當成事業去做。”常九礦向記者透露說,他還打算吸引一些社會資金來投資,打造“琴島狀元水餃”這個品牌,并且在未來開設中型旗艦店和小型標準店,設計全新的透明化廚房和敞開式操作間。同時他也想幫助一些大學生實現創業的夢想。

  創業得益于大學期間的鍛煉

  常九礦十分珍惜自己在大學里的經歷。除了學習,常九礦做過多份兼職,他推銷過傳呼機,買過電話卡,做過服務員,開過大學內的信息管理公司。這些經歷讓他切切實實體會到,在大學里除了學習課本知識外,也要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廣泛地接觸社會,克服眼高手低的缺點。在學校里充分鍛煉了自己,畢業后才能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

  常九礦說,大學畢業應聘到恒星學院做教師時,安逸悠閑的生活讓他感到很滋潤,可不久他就發現,這種生活無法跟上社會前進的腳步,跟自己的理想相差很遠。為了追逐夢想,他決定辭職,自主創業。創業這條路走下來,雖然開始的日子很艱苦,但他始終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只有適應了社會的需求,自己的努力才能換來更大的回報。經歷過風雨,才能最終見彩虹,這是常九礦最深的體會。

  破釜沉舟,不給自己留后路。敢闖敢干,敢于吃苦的常九礦就是這樣,一路走來。撥開云霧見日出,常九礦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他的目標是:做強做大,做出品牌。他計劃利用七八年的時間,把“狀元水餃”做成島城的餐飲品牌。

  餐飲創業故事篇2:

  80后開農耕文化主題餐廳

  青磚灰瓦墻,石磨石碾子,玉米吊燈,二十四節氣木板墻……位于河北省會石家莊方興路的一家正在裝修中的餐廳,一股質樸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

  “這里原來是棉紡廠生產車間,我們將其改造成了農耕文化主題餐廳‘驚蟄’,預計月底就能試營業。”正指揮工人干活的六車間餐飲公司總經理李旭東說。李旭東是元氏縣音體美中學1998屆畢業生。兩年前,他和5位初中同學尹紫峰、李寧、路亞恩、張艷招、溫譜,成立了六車間餐飲公司,目前已經在省會開辦了工業文化、鐵藝術兩家文化主題餐廳。他們自稱“6兄弟創業團隊”。

  農耕文化主題餐廳“驚蟄”的外墻非常古樸,餐廳內還擺放著農具,透著一種歷史厚重感。“盡管這面墻僅有7米高、20米長,但造價卻在十萬元以上,所用的6萬多塊磚和2萬多塊瓦都是從古村落淘回來的,最‘年輕’的磚也比我的歲數大。另外,餐廳內的農具也都是我們費力淘回來的。”聊起為期兩個月的“淘金”之旅,李旭東很有成就感。

  為讓餐廳更有農耕的味道,李旭東的合伙人、酷愛木雕的李寧,將從古村落淘來的'舊門板,切割成木板然后進行雕刻,用作餐廳包間的門匾。他還手把手教員工雕刻餐廳包間門匾、制作木桌椅和裝飾墻等。為讓餐廳的飯菜更有農家味兒,他們還在元氏縣趙同鄉建了200畝的蔬菜種植基地,專門種植有機蔬菜供應餐廳,而且餐廳做菜不使用味精等添加劑。

  此前,“6兄弟創業團隊”已經成功開辦了“六車間”工業文化主題餐廳和“秀鐵”鐵藝術主題餐廳。這兩家餐廳都是由原石家莊市鋼板彈簧廠舊址改造而成,前者主要經營火鍋和燒烤,后者主要經營湘菜。把廢舊零件焊接成夢騎士鐵藝,老鍋爐改裝成水景,螺母組成維納斯像……他們將“廢物”改造成一件件極具創意的作品,擺放在餐廳內,為顧客用餐增加了懷舊情懷。據介紹,目前這兩家餐廳每天的上座率都在80%以上,年營業額超千萬元,年收入數百萬元。

  “創辦這兩家文化主題餐廳,我們都是先行者。我們走的就是一條不斷創新之路,通過細分市場,開辟出更多的藍海,目前正在做的農耕文化主題餐廳就是證明。”李旭東說。

  創意+韌勁兒,是創業成功“秘笈”

  “我們6兄弟都是80后,中學時期有著共同的創業夢,多年來一直尋找創業項目和創業時機,但卻遲遲沒能邁出第一步。”李寧說,礙于資金和經驗等方面的限制,他們在而立之年才走上創業之路。“眼下正是草根創業的大好時機,趁年輕一定得去搏一把。”李寧說。

  2013年,確定了文化主題餐廳這一創業方向后,他們毅然辭去各自高收入或穩定的工作,張艷招更是放棄已工作10年之久的公職。他們聚集到石家莊,拿出家中積蓄,湊齊200萬元的資本,作為合伙人共同創業。他們認為,石家莊作為曾經的老工業城市,工業就是根脈。隨著城市發展,新建筑拔地而起,棉紡廠、焦化廠、鋼廠等承載時代記憶的老工廠陸續消失、搬遷。工業文化主題餐廳能為石家莊的工業留下一份記憶,肯定能火。

  創意雖好,但創業之路卻并不平坦。經過一番周折和大改造后,舊廠房生產車間改造的“六車間”工業文化主題餐廳取得了衛生經營許可、消防許可等合格證。然而,聘請不到優秀廚師,沒有獨特的火鍋配方,“六車間”也不會生意紅火。多方打聽后,李寧和張艷招連夜乘車趕到重慶,拜當地一位火鍋大師為師,最終學到了火鍋配方“秘笈”。

  “餐飲經營看似簡單,里面卻有大學問。”張艷招頗有感慨地說,“六車間”剛試營業3天,就因上菜不及時、服務不到位等原因關門整頓。重新開業后,無論多晚,他們都堅持每天晚上開碰頭會,總結經驗、反思不足、完善細節。不到4個月,他們形成了自己的經營理念和較為完善的經營制度。

  張艷透露,“秀鐵”創辦前后的那段時間最為艱難。“‘六車間’營業半年時,有人計劃在鋼板彈簧廠內的另一生產車間,開辦工業文化主題餐廳,我們馬上嗅到了危機。”張艷招說,為此他們咬牙高價先租下這個生產車間,創辦“秀鐵”。盡管“六車間”經營形勢良好,但僅憑自己力量,他們仍無法在短期內再次籌資200萬元。他們又是連著幾天幾夜沒合眼,想法解決這一資金難題,最后找出解決之道——找朋友和顧客入股,既解決了錢的問題,客觀上又增加了客源。

  “創意加韌勁兒是創業成功的保證,那些憑著一股韌勁兒,能不斷解決創業路上難題和矛盾的追夢者才更有可能成功。”張艷招說。

  餐飲創業故事篇3:

  80后小伙創業失敗兩次 再創業一年凈賺200萬

  80后的季鋮,27歲,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電力管理自動化專業畢業,畢業后可以進入部隊當兵慢慢升軍官,也可以選擇進國家電網公司捧“鐵飯碗”好好過日子。可他兩樣都不選,偏偏選擇經商,做餐飲私營業主。在連栽兩個“大跟頭”后,第三次創業頭一年凈賺200萬元。他的創業感言:無論做人或經商都要講究誠信,跟頭從哪栽的從哪爬起來。

  在鹽城市區五洲國際廣場二樓“釜山料理”店里,一個身穿休閑裝的小伙子,穿梭于廚房與店堂之間。若非經人介紹,還以為是食客在提意見。他其實就是店主季鋮,除了擁有這家占地500多平方米的餐館外,隔壁一家1000多平方米的“致湘山”餐館也是他的。也許有人會說,他肯定是“富二代”,有錢任性不稀奇。然而,通過交流發現,這個“富二代”有點特別。

  首次創業賠光14萬本錢

  沉淪大半年緩不過勁來

  2011年夏天,畢業前半年,季鋮下定經商的決心,鬧得父母大為不悅。畢竟,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高材生,放著大好前程不要,跑出去闖蕩實在有些不放心。更何況,身為商人的父親深知經商背后的辛酸苦辣,他不想兒子步其后塵。但是,父母終究沒能犟過兒子。

  季鋮去了南京,在小旅館省吃儉用住了半個多月。這段時間,他整天在地下商業街里轉悠。他承認,去南京前其實并沒想好干啥。創業,純屬沖動。

  不過,既然人已出來,他放不下面子,“免得回去被老爸嘲笑。”季鋮說,最初他想開個蛋糕房,回來調查發現,鹽城市場早已飽和。后來又想開家足療房。可惜,最終以失敗告終。而且,栽了人生頭一個“大跟頭”。

  “因為太急于求成,聽人背后一慫恿,想都沒想就交了幾萬元定金,租下一層2400多平方米的店面。”季鋮說,“為了把店開好,我甚至出資請來了揚州腳藝名人陸琴,幫我指點。沒想到,人家只轉一圈調頭就走。”

  原來,季鋮的選址除了不方便停車外,地理位置也不繁華。“人家說,就算店開得再大也沒用。”季鋮說,“考察加接待費用,前后花了14萬。糾結了好幾天,最終還是決定放棄,否則今后肯定要吃大虧。”

  面對失敗,季鋮承認在之后的大半年時間里終日將自己關在屋里,不見人。甚至閃過一個念頭:老老實實的上班。

  走出陰影再創業再遭打擊

  僅維持1個多月又失敗了

  “從父親那借來的錢一下子全賠光了,他不僅沒有怪我,反而鼓勵我二次創業。”季鋮說,“父親說每個人創業之初都會遇到失敗,沒有誰會是一帆風順。他在干書商前,曾失敗過許多年。后來之所以成功,除了經常研究市場外,最重要的是講誠信。”

  走出陰影后,季鋮去了上海。有天晚上閑逛時,他被一家叫“麻辣誘惑”的餐館吸引住了。“其他店都是燈火通明,唯獨這家店燈光偏暗,人氣卻火到要排隊。”季鋮說,“排了1個多小時的隊進去點了份毛血旺一嘗,立馬就把我征服了。甚至過了好幾天,還是念念不忘那個味道。”

  “說不出來的鮮美,一打聽才知道原來該店有專門的調香師,在原先四川口味的'基礎上作了改良。”季鋮說,“我帶父母去品嘗完,一商量決定也要開家連鎖店。”

  出人意料的是,這個想法遭到店方拒絕。原因是該店所有菜和調料均為統一配送,不外傳。為此,季鋮每晚10點鐘等店方打烊后找店長協商,但就是不成功。

  “我悄悄往該店長包里塞2萬元。沒想到,人家居然冒雨追到賓館退了回來。”季鋮說,時間一長,可能對方被自己的誠意打動了。有天晚上,店長下班后答應幫他引薦一位大廚。

  2012年下半年,季鋮在鹽城市區五洲國際廣場二樓租下1000多平方米的店面,“麻辣誘惑”正式營業。還別說,自從請來這位大廚,餐館生意異常火爆,“第一天收入7000元,第二天就過萬元。”季鋮說,“四天營業額就超過了四萬。”

  但火爆的業績僅維持了1個多月,便又熄火了。

  重新調研后餐館起死回生

  一年凈賺200萬

  “走下坡路的原因是我一味按照上海店的規格,忽視了本地的消費能力。”季鋮說,當初他把人均消費定在80到130元,而鹽城類似餐館的消費標準在100元左右。加上店里食材貨源大多靠進口,僅半年,營業額被壓至3000元左右,“麻辣誘惑”一點也不誘惑人了。

  “當時尋思著要轉型。”季鋮說,在停業整頓的兩個月里,他重新進行市場調研,決定將人均消費額定在40元左右,但食材質量標準保持不變。同時,為了吸引食客,他將原來的店名更改為“致湘山”,口味也更換為湘菜。“那時鹽城流行吃剁椒魚頭,但沒幾家口味正宗。”季鋮說,經過與大廚不斷摸索,他們在原有口味的基礎上,結合鹽城人的飲食特點作了調整,使得這道傳統湘菜變得更受歡迎。

  功夫不負有心人。靠著這點努力,季鋮餐館的生意慢慢起死回生,漸漸恢復了以往的人氣。按照普通人的思維,既然生意好轉了,那就穩妥些好好經營唄,可季鋮卻不這么認為。他在經營了一段時間后,四處籌資并于2013年在餐館隔壁又開了家“釜山料理”,主打韓國菜。“我就是不想把所有雞蛋全放一個籃子里。如果食客吃不慣湘菜,走出店門興許能被韓國菜吸引住,盡量留住客源。”季鋮笑著說,“現代人的消費理念早已發生變化,只有提供多元化服務,才能搶占市場份額。”

  他的這套理論通過一年實踐得到了回報,“去年一年營業額1000多萬元,凈賺200多萬元。”季鋮說,眼下兩家餐館不僅吸引本地人,還吸引了不少外國友人前來品嘗。“都說成功要有運氣,我看除了要肯吃苦、肯鉆研,善于思考外,更要講誠信。”季鋮總結說,“不能因為一兩次失敗就降低了服務標準,那樣永遠不會成功。”

【餐飲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餐飲創業故事05-10

餐飲業創業的故事05-10

餐飲店創業故事05-10

白手起家餐飲創業故事04-07

成功餐飲經營談的創業故事05-12

成功餐飲企業創業故事05-10

小吃餐飲創業故事(通用12篇)06-22

餐飲行業擇址研究的創業故事05-12

中國餐飲業潘蔚的勵志創業故事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