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創業的真實故事
農村創業成功故事有哪些是可以讓那些正在創業的人學習的呢?為此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農村創業的真實故事的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2月20日,臨邑縣恒源街道辦的喬發亮,憑著永不放棄的韌勁養殖梅花鹿,從最初不會飼養到現在養殖400頭,一年收入40萬。喬發亮在挫折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發展規模,最終養殖梅花鹿讓他走上了一條致富之路。
2004年,喬發亮本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除了種植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外,農閑時候還出去打工,生活不算富裕但也過的比較清閑。在一次與朋友聚餐時,朋友的一句話,讓喬發亮萌生了養殖梅花鹿賺錢的想法。
臨邑縣恒源街道辦喬家村喬發亮:“跟幾個朋友在一塊喝酒的時候,說起這個梅花鹿,這個行業特種養殖,挺好的?,從那時候就抱著試試的想法。”?
養殖梅花鹿賺錢嗎?行內有句話,梅花鹿渾身上下都是寶。像鹿茸、鹿鞭、鹿胎盤等都能賣上個好價錢。當喬發亮把養殖梅花鹿賺錢的想法告訴家人時,卻遭到了拒絕。?
臨邑縣恒源街道辦喬家村喬發亮:“那時候家人也不同意,但是干別的出去打工,也掙不了多少錢,就試試。”
說干就干,喬發亮從東北引進了100頭梅花鹿,這梅花鹿剛剛住進鹿圈,就遇到了麻煩。?
臨邑縣恒源街道辦喬家村喬發亮:“一開始進鹿的時候,進鹿的那幾天,長途跋涉運進來的鹿,喝水?吃草死了一半。”
剛剛進了100頭梅花鹿,就死了一半,這無疑給喬發亮當頭一棒。
臨邑縣恒源街道辦喬家村?喬發亮心情非常悲痛,那時候感覺干事太難了,當時想放棄,但是鹿圈已經全部建好了,那時是前進不得?后退不得,所以說硬著頭皮?狠下心來,再繼續養殖。?
喬發亮狠下心來,硬著頭皮接著干。功夫不負有心人,慢慢的,剩下的梅花鹿在他的精心飼養下,逐漸長大。看著梅花鹿一天天長大,喬發亮也很欣慰。突然一天,喬發亮發現梅花鹿的狀態不對勁,有的趴在地上不動彈,有的不愿意吃東西,有的甚至還腹瀉,這下可把他急壞了。?
臨邑縣恒源街道辦喬家村喬發亮:“找了一些當地的獸醫看了一下,原來喂得食物發霉變質了,當時獸醫就告訴,養殖梅花鹿喂發霉變質的食物絕對不行,所以說從那以后把食物調了一下,把發霉變質的都不能喂鹿,在平常加一些消炎的藥。”
通過這些問題,喬發亮不斷積累經驗,他的養殖之路也逐漸步入正規。八月十五前后,梅花鹿進入了發情期,這時公鹿與公鹿出現了打仗、頂撞的問題,有些公鹿甚至被活活的頂死。?
臨邑縣恒源街道辦喬家村喬發亮:“最后通過一些內行朋友,他們給我出了一個辦法,鼻子上面有一根棍,鐵絲把鼻子穿透了,它頂仗的時候鼻子一疼,它就再也不會打仗了。”?
就這樣,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喬發亮逐漸成了養殖梅花鹿的行家里手,現如今,他的梅花鹿及產品已銷往全國各地。而伴隨著產品的熱銷,喬發亮的錢袋子也慢慢鼓了起來。
農村創業的真實故事(二)
安徽鳳臺縣劉集鄉硤山口村離縣城3公里,地理位置獨特,為千里淮河第一峽,上游淮水受硤山口峭石阻攔,迂回沖刷而下水流急湍。這里有種馳名中外的寶貝——淮王魚。淮王魚亦稱淝王魚、鮰皇魚,魚體粉紅色、背部灰色,最大可長到20市斤,是淮水中的特有珍稀物種,是我國珍貴食用魚類,有“水中活化石”之美譽。淮王魚對棲息環境有著十分苛刻的要求:一是流水湍急之處,二是石頭之間,三是深潭之上。
硤山口的黑龍潭由洪水沖擊形成,長200米、寬100米左右,深約16米,即使淡水季節也有急流沖過。這里洪水到來時水深20多米,河床巖石上多有河藻、小河蚌等,為淮王魚提供了豐富的餌料。這種魚高度集群,夏季成群到處覓食,4~6月在急流中產卵,冬季則家族結伴棲息于水底層、巖洞、岸穴越冬。由于物種稀有,價格不菲,漁人多有捕撈,加上淮河的環境污染,淮王魚幾近絕跡。淮王魚其烹飪后的鮮美遠遠勝過遠近馳名的淮河鯉魚,素有“淮上筵席之珍”的美譽。特別是后,其肉比豆腐還要細嫩,湯比雞汁還要味美。這道菜已經列入了《中國菜譜》,稱為“奶汁淮王魚”。
今年60歲的詹可和是20世紀80年代鳳臺縣劉集鄉硤山口村支書。他是喝淮河水長大的樸實農民。詹可和自幼生長在峽山口,對淮王魚有很深的感情。他清晰地記得,曾經硤山口一帶每到淮河汛期,成群的野生淮王魚便戲水歡躍起來。由于淮王魚生活在隱蔽水草和巖石縫隙中,用常規漁網很難捕到。當地人發明了一種奇特的捕魚工具,即用鐵釘將很多木板釘成木屋狀,取名叫“船塢子”。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后把這種漁具沉入水下,就像一間小木屋似的,淮王魚就會以為是處值得信賴的安身暖和之處,成群鉆進里面休憩。春節前將“船塢子”收起,這時魚兒都在里面休眠,所以捕獲他們不費吹灰之力。野生淮王魚200多元一公斤,還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許多人都把它當作佳節饋贈親友的上等禮品。
詹可和發現隨著淮河污染日趨嚴重,加之過度捕撈,淮王魚的生活環境遭到巨大破壞,數量急劇下降,20世紀90年代已瀕臨滅絕。詹可和認為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去拯救淮王魚,“絕不能讓它毀在我們這代人手中!”
拯救淮王魚是一項大工程,面臨巨大風險,弄不好會竹難籃打水一場空。當地很多村民得知老詹的壯舉后都說他傻:這種無名無利的苦差事,何必出這個風頭冒這個險?可詹可和堅持認為,即便傾家蕩產繁育失敗也問心無愧,這樣也算對得起哺育祖祖輩輩的淮河母親河了。
1995年夏天,在基層工作了20年的詹可和從村干部崗位退下來。他苦口婆心說服兒子詹同連把長期從事工程施工的積蓄全部拿出來,又傾盡畢生積蓄,再四處籌資數十萬元,和村里簽訂了承包50畝魚塘的`合同,蓋了20多間廠房,購置了各種儀器設備,還聘請了幾名專家。1996年春,投入上百萬元的淮王魚繁育基地與淮王魚研究所同時宣告成立。
五載磨劍鋒芒現
詹可和成了大忙人,開始了漫長的人工繁育淮王魚之路。詹可和和兒子詹同連一道,翻閱了大量水產養殖書籍,請教了多名水產專家和近百位老漁民,了解淮王魚的生活習性。
為了模擬淮王魚的生長環境,詹可和先是用與淮王魚習性相同的一種魚苗進行研究、反復試驗。試驗成功后,他又天天乘著船到淮河里去尋找淮王魚的蹤跡,觀察其生活環境、食性等。1996年冬天,詹可和花很大代價從鳳臺硤山口水域中捕獲十多尾小淮王魚。他把這些寶貝分放在幾個小池子中精心照料。可第二年魚兒不但不見長,還死了幾條,詹可和百思不得其解。隨后他調整了飼料配方,將池水水樣送到環保檢測部門查驗出營養結構與有害成分比例。通過一年多的摸索飼養,他發現淮王魚對水質要求比較高,特別適合在含氮量比較低的靜態水中存活。但接來的繁殖擴大種群又面臨一次次的失敗……
詹可和卻從沒打退堂鼓。他的堅強大義不僅打動了兒子,也感染了很多人,同時也促使政府部門加大了對珍稀水生物淮王魚的保護力度。淮南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下發公告:1997年成立的位于硤山口附近的淮王魚自然保護區全年禁漁。
詹可和經歷無數次失敗后,調整了方向。詹可和經多方奔走呼號,許多老專家被這個老農民傾家蕩產挽救珍稀物種的執著精神所深深感染,答應提供支持。隨后,淮王魚研究所陸續與上海水產大學、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等權威部門建立技術依托關系。詹可和還邀請上海水產大學博士生導師王武教授和他的學生到研究所來現場指導,破解淮王魚等魚類養殖繁育技術難題。
2000年春,詹可和從上海水產大學以及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水產技術推廣等單位請來一批精干力量,組建成立拯救淮王魚項目協作小組。2001年,這些資深技術人員相繼攻克了淮王魚種魚培育、催產、孵化等技術難關,成功繁育出淮王魚魚苗,并研制開發出“淮王魚”專用飼料配方,成功拯救“淮王魚”。中國水產養殖界為之沸騰!
“活化石”重現淮河
淮王魚獲救了,此時的詹可和又開始了新思考:如何使淮王魚的養殖從實驗性質走上規模化、商品化,使這一珍稀魚類重新走上了老百姓的餐桌?
詹可和再次投入巨資,模擬“淮王魚”的自然生長環境,修建了標準種魚苗塘、商品魚精養塘,還相繼繁育了江黃顙、鳳淮魚等特種親魚培養塘200多畝,成立了鳳臺縣特種魚養殖示范基地。2004年,基地初步形成了年產10噸淮王魚的規模。商品淮王魚售價400元一公斤,滿足了上海、南京、徐州等大城市星級酒店對這種珍稀魚類的需求,同時也為這種珍稀物種的延續提供了雄厚技術保障。市場消費火旺,皖北許多規模養殖場對養殖淮王魚產生濃厚興趣。現在詹可和的淮王魚種苗和商品魚非常暢銷,每年獲利近80萬元。他不僅陸續還清了借款,并有了一定積蓄。
靠魚發財并非詹可和走上挽救淮王魚之路的初衷,“只有讓魚兒回歸大自然并安全生存適應大自然,才是我拯救淮王魚的最終目的!”2002年開始,隨著淮河水質變好,詹可和每年都向淮河放養幾千尾淮王魚。人工繁育淮王魚難度大、數量少,但到2012年底詹可和已累計無償向淮河放養淮王魚5萬余尾,價值數十萬元。
2013年8月,當地的一個漁民在縣城附近的淮河與支流永幸河交匯處,捕到一條近2公斤重的肥碩淮王魚。這說明淮河水質已經顯著改善,更表明自然狀態下的淮河硤山口保護區已經成為淮王魚的樂園。得到這個消息,詹可和很激動。他花1000元買下這條魚,用網箱把它養在魚塘里。
淮王魚放養大功告成了,現在詹可和又開始研究起了淮王魚的歷史文化。他在漁場創辦了“硤石山莊”,意在將淮王魚的歷史文化和淮河文化、美食文化融入其中,供世人分享。
農村創業的真實故事(三)
38歲的楊輝有著廣州男人的特質——說話不疾不徐,喜歡享受生活。大學畢業后的10多年里,他一直在IT企業做程序員。職業的原因,他患上了“電腦綜合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看一些綠色植物。買回幾件盆栽和小魚缸,但疏于侍弄,往往是菜枯魚死。
2009年末,在美國、澳洲參觀時,楊輝被“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魚菜共生系統吸引。原理是,在一個封閉的無土環境中,建立魚、蔬菜、微生物的循環鏈。相比傳統種植,它最大的特點是能節約農村養殖創業成功案例的用水量,并且種菜不用施肥噴農藥,養魚也無需換水……唯一的成本就是魚食。根據英國魚菜共生協會的數據,1斤魚食,至少能生產50公斤蔬菜和1.5公斤魚肉。
回國后,楊輝和朋友成立了“都市農耕俱樂部”。但中國城市家庭只有幾平米的陽臺,辦公室“舞臺”更小。怎么辦?楊輝設想,把它統統濃縮進“盒子里”。
20次失敗之后
在制作“盒子農場”之前,楊輝查閱了大量資料,其中穆雷·哈勒姆出版的教程,被他視若珍寶。這是一位在圈子里鼎鼎有名的世界級“牛人”,被稱為“農業傳教士”。
畫圖、找原材料,家中很快堆滿了工具和配件,電鉆、PVC水管、打孔器等,花了他兩萬多元。2010年3月,楊輝做出了第一套魚菜共生系統。但一個月后,魚死了,菜也枯了。
為了找到適合中國氣候環境的植物和魚類,楊輝和伙伴們嘗試了1年,普通菜、小白菜、袖珍椰子、吊蘭、金魚、羅非魚……放進盒子農場做試驗。他還到華南農業大學請教。但問題依然層出不窮,直到2011年6月,楊輝的第21件作品出爐:4個種植槽下面是一個魚池,池里養著羅非魚,池水帶著魚兒的排泄物被抽到旁邊的植槽,瞬間就變成了植物的營養劑,被植物根系凈化過的水,又重新放進魚池。整套魚菜共生裝置看起來設計簡單,由普通的PVC水管、抽水泵和塑料槽組成。占地4平方米,卻能滿足一家三口的吃菜問題!
成功后,楊輝不由得和僅剩的3名研發伙伴相擁歡呼吶喊。他們最終取得勝利,打造出了屬于中國人的“盒子農場”,并申請了專利。
一年能節約幾千元菜錢
“我最驕傲的事,不是為多少500強企業編過管理軟件,而是在4平方米的空間里種出了1200株植物!”2011年7月,楊輝帶著他的“盒子農場”辭職創業。
他與深圳一家電子機械公司簽訂合同,委托對方為其生產。隨后,他把自己平時拍下的一些蔬菜生長照片傳到網上,還寫了一段宣傳語:“在家中或辦公室養魚種菜,請親友品嘗自家農場出產的可口果蔬和鮮美魚肉……有了這個設備之后,‘農場’完全不用打理,只要系統運行正常,出差三個月都沒有問題。”看到這些誘人圖片和文字,不少人很感興趣。僅僅幾天時間,100臺樣機售罄。
但反饋意見隨之而來,有人覺得500—2000元售價偏高;有人表示,外觀不夠漂亮;有不少人質疑:巴掌大的.地方能種出多少菜來?
隨后,楊輝精簡了設計,使產品外形不再臃腫凌亂,并為盒子農場穿上了漂亮的塑料外衣。后來隨著生產量的提升,他把加工價格也壓低了不少。至于顧客們的疑問,楊輝和同事們則在《產品使用手冊》中,為消費者制訂出了十分科學的換茬方案。
春天種一些生長周期短的蔥、小白菜、水蘿卜、菠菜,養羅非魚;夏天種迷你番茄、西葫蘆,養鱸魚,秋季種植紅油菜、辣椒和黃瓜等等,還從國外引進了一些產量高的新奇特品種。如拳頭大的南非佛手南瓜、日本早熟桃、顏色鮮艷的法國藍侶菜和美國芫荽等,這些蔬菜不僅外觀非常漂亮,有的瓜果造型還十分奇特。一季下來,一個“盒裝農場”最多能產80多公斤果實,一年能節約幾千元菜錢。
用IT思維做大“創新農業”
在經營上,楊輝這位IT男自有他的“互聯網思維”:以便宜的價格賣“硬件”——魚菜共生設備,然后長期賣“耗材”——根據四季變化,為顧客提供不需要泥土種植的菜種和魚苗。并且,他們的服務有手機APP(應用軟件),購買設備后的用戶都會沉淀到手機APP上,用它來訂購菜子和魚苗。APP上還有社交系統,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種了什么蔬菜,養了什么魚,同一個小區之間還可以互相交換自己種植的蔬菜,分享自己的種植經驗。
2012—2013年,楊輝在一年時間內賣出了近3萬套“盒子農場”設備,網上和線下客戶遍布北上廣深等各大城市,乃至北方的小縣城。按折中售價每件500元計算,銷售額達1500萬元,楊輝的各項盈利總和不低于500萬!
【農村創業的真實故事】相關文章:
農村創業失敗的真實故事03-09
一農村青年的真實創業故事12-09
農村女孩創業成功真實故事03-09
女性創業真實故事03-09
女生創業真實故事03-09
網絡創業真實故事03-09
農村電商創業真實案例03-09
中國女性創業真實故事03-09
適合哪些創業真實故事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