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指導學生積累和提煉作文素材
許多小學生在作文時,常感到力不從心,無話可寫。會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學生詞匯缺乏,遣詞造句不夠熟練;二是缺乏生活素材,對常見的生活材料,難以提煉并藝術加工。筆者于此不談詞、句等語文基礎知識訓練,就以如何指導學生積累和提煉作文素材,談兩個方面看法。
【一】做生活的有心人,認真積累生活材料。
生活是創作的泉源。如何指導學生細心觀察生活,認真積累材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是教師在平時語文教學時,不能就閱讀而閱讀,而應在教學語文過程中,還應指導學生——文章作者是如何在平凡生活中積累材料、提煉材料、加工材料的。二是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五彩繽紛的生活中,有許多人許多事,他們雖平凡,卻很感人;他們雖普通,卻很值得我們鑒賞。對一朵花,常人只看它的美麗i、顏色各異,但有心人卻能觀賞到它的脈絡深淺,花蕊參差,以及開放凋謝的周期。同樣,觀賞一個人,不僅有他(她)的語言、動作、神態、容貌、衣著等,更有他(她)的心理活動,以及作者對他(她)言行的評判。因此,要教會學生細心觀察,“橫看成嶺側成峰”,對一個人,一件事,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也可有不同解讀,不同理解,這就看你如何去欣賞他,發現他。三是要認真積累材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具有豐富的寫作材料,作文時才能有話可說,有事可寫。寫日記便是積累材料的最佳方法,小學生寫日記不一定寫得很豐富、具體,但至少要將一個人寫完整,一件事寫清楚。把平時所見所聞所感,用日記形式記錄下來,作文時針對要求,查查日記,看平時所發現的人、事、物,哪些值得加以借題發揮,便能寫成一篇較好文章。此外,積累材料還有很多方式,如看電視、聽廣播、讀課外書、作《備忘錄》等等等。四是要多發表感言。針對平時所搜集的材料,在就事寫事的基礎上,還要多就事論事,談自己對這個人這件事的看法、見解和評判,以此增強自己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往后的作文有極大幫助。五是對所積累的材料進行整理,“穿針引線”,謀篇布局。可以將有聯系的一件事的開始、經過,與另一件事的結尾聯系在一起;可以將在幾個人身上發生的數件事,去寫一個人,以此來褒貶某個人的行為或道德風貌。
【二】當作文的有心人,認真提煉寫作素材。
生活每時每刻都在進行,每一天總會遇上許許多多的人、事、物,但不一定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可成為作文素材,有了豐富的生活材料,只是寫作前提。因此,在指導小學生作文過程中,對題目的判斷,對習作要求進行一番分析之后,首要問題就是選擇材料,分析材料,然后對材料進行提煉和藝術加工。1981年“九?二二”特大洪水是福建省南靖縣建國以來所遇到的一次最大洪災(死亡25人,直接經濟損失一億多元),當時筆者正就讀于南靖城關中學初二年級。洪水到來之前,逃難是人的本能,人員轉移本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例。記得當時逃離平房宿舍時,我是全校一百八十多名師生中的第一位“逃難者”,甚而被其他同學戳著脊梁骨,指名道姓地說:“怕死鬼”。但隨著洪水的猛漲,直至宿舍樓轟然倒塌,證明我并非“怕死鬼”,而是具有先知的“理智者”,但在13年后的一篇《游泳軼事》(發表《閩南日報》94年11月24日)中,“我”卻成了最后一名逃離宿舍的“睡懶蟲”:“同學們早都趟水到對面教學樓去了,而我還在被窩里呼呼蒙頭大睡……等我一醒來……草席已浸在污濁的水中……漫漫黃濁濁一片汪洋‘大海’……”遇洪逃難事件本是生活中一個普普通通的材料,但如果就事寫事,就事論事,也就不能突顯文章的典型,更無法表現“游泳”這一主題。所以,在寫作過程中,只有深層次地提煉生活中的“材料”,并對材料進行藝術加工,提升為寫作素材,才能突出文章的新、奇、特。
無獨有偶,在我平時作文教學中,也曾以此切身體會為“教材”,在指導學生如何將“生活材料”提升為“寫作素材”時,也曾遇到這樣一個同學,他在《買電腦》(作者:盧穎臻?《閩南日報》2000年5月31日)中,也曾寫到“她”家因買了一臺電腦,奶奶為花這么多錢而不解,要將電腦退回去,“我”忙解釋電腦的諸多好處,終使奶奶欣然接受的經過。當時我批閱作文時,也深信她是以“寫實”形式見文,就告訴她:“你家既然有了電腦,這篇文章你打一份稿件,我看能見報。”想不到學生卻說:“老師,我家沒電腦,是鄰居家買了電腦,我把它當做我家的事來寫。”我聽了,不僅沒有失望,相反十分高興,如獲至寶般,本能地脫口稱嘆:“好好好!這就對了!”是哪——她是在“作文”,并非在“說事”,雖有“虛構”的成分,卻以生活實際為基礎。因此,我感到欣慰,感到高興,因為她能把平凡的“生活材料”,經藝術加工后,提煉為“寫作素材”!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有些老師總強調學生要寫“真人真事”,這固然不錯,但我們不能把“作文”與人的“思想道德”培養聯系在一起,周作人是抗戰時期的文化漢奸,但你能否認他“平和沖淡”的美文特點?況且,(小學生)做好事也不是天天都有,想做就能做得到的;錢包,也不是想撿就能撿來……關鍵是如何以生活為基礎,從生活中來,從眾多的實例中提煉,并對已提煉的人和事進行“藝術”加工,然后再回到生活中去,使讀者能感受到事例的獨特與真實,情節的曲折與感人,這就達到了我們的“作文”(或說“寫作”)目的!
【如何指導學生積累和提煉作文素材】相關文章:
高考語文作文素材積累12-05
如何指導學生的作文訓練12-04
作文教學中怎樣指導學生積累論文11-21
小學作文指導中的“積累”與“激勵”12-07
關于初中作文名言素材的積累03-09
如何指導學生寫好作文12-09
如何指導小學生作文12-09
如何指導學生寫秋游的作文12-07
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作文指導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