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先生后師教學策略對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應用論文
【摘要】“先生后師”是素質教育理念下的一種教學策略,注重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充分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將“先生后師”的教學理念應用于高中語文作文的教學,要求教師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學生寫作條框的限制,給學生營造一個自由的寫作空間,從而實現(xiàn)學生作文寫作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先生后師;教學策略;語文作文;教學應用
一、語文作文教學現(xiàn)狀
作文是衡量一個學生語文知識學習好壞的主要指標,屬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應用模塊,能夠真正體現(xiàn)一個人的語文水平。同時作文也是我國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在一周內專門設置了兩節(jié)作文教學的課程,從而實現(xiàn)對學生觀察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思維邏輯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通過對現(xiàn)階段作文教學情況的調查,發(fā)現(xiàn)還存在很多問題:
1、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差很多學生對作文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學習好了語文就學習好了作文,因此在教師講解作文相關寫作方法或者策略時,他們認為是時間的浪費,不愿意去聽。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只要閱讀足夠的文學作品,就能夠寫好作文,完全不顧作文寫作的方法和策略。所有這些現(xiàn)象的存在,都導致學生在作文學習時積極性較差。
2、教師的訓練無序目前,高中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訓練無序,教師在作文課程講解時,會根據寫作要求教學生一些基本的寫作手法,但是這些手法都是從理論上進行講解,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的應用能力較差。如在進行議論文體裁的寫作時,教師都會告訴學生要有自己的論點,然后通過論據證明論點的成立。但是講解完成之后,學生對議論文的寫作手法的理解還不透徹,影響學生后續(xù)作文的寫作。
二、“先生后師”教學特點
為了解決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達到素質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要不斷改善和優(yōu)化現(xiàn)有教學模式,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的特點。“先生后師”是我校根據福建省教科研基地校專項課題而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它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定教,先學后教,從而實現(xiàn)教學和學習的協(xié)調發(fā)展。跟傳統(tǒng)教學方法相比,“先生后師”教學模式的特點如下:
第一,“先生后師”就是以學定教,以生為本,讓學生充分感受求知的快樂,成為學習的主人。任何寫作的進行都離不開信息的搜集、整理、存儲、分析和輸出,學生只有在平時學習過程中注意相關知識的積累,才能夠為寫作準備充足的素材,才能夠確保寫作內容的真實性,而不是憑空編造出來的。但是通過對現(xiàn)階段作文教學的調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都對學生有命題、時間和字數(shù)等方面的限制。學生作文的寫作就像是要完成一項任務一樣,沒有任何選擇,因此他們不能夠體會到寫作過程中的快樂,導致寫出來的作品生澀無味。“先生后師”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根據學生學習的特點和要求,制定其相應的教學任務,從而讓學生真正明白寫作的意義以及寫作時的內心感受。同時教師還要打破傳統(tǒng)作文課程教學中對學生寫作形式、時間以及地點的限制,將每周固定的作文教學時間靈活安排。如可以將其分配到平時的教學中,學生可以采取隨筆或者日志等方式,將生活中的一些感受或者事件進行記錄。對其寫作形式和寫作字數(shù)不要給予任何限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感受多少進行自由選擇,從而真正通過作文抒發(fā)自己的感想或者感受。
第二,“先生后師”就是先學后教,課堂教學以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自學為起點,教師再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點撥,或規(guī)范其不準確的表達或解答其疑惑的問題,或糾正其錯誤的理解。讓學生自己先學,先思,先觀察,先表述,先動手,先總結,先試著自己解決問題(多學),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的困惑處、疑難處進行點撥、指導、精講(少教)。
第三,“先生后師”就是讓學生先為“生”后為“師”,師生一體。學生先自主學習先為“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與同學交流互動、互助,后為“師”。學生自主學習與互助合作學習相結合,師生一體,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發(fā)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任務型教學方法,首先教師為學生布置教學任務,學生可以采取各種方式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尋找完成任務的具體方法。然后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通過小組之間的討論,得到其最終解決方案。
三、“先生后師”教學策略在作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為了更好地探討“先生后師”教學方法在作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下面以《談包容》作文教學操作流程為例,探討“先生后師”教學策略的具體應用。首先,教師給學生布置本次作文課程的教學任務,即是否應該具有一顆包容的心。學生接受到任務之后,到圖書館或者網絡上查找跟“包容”有關的素材,并且對其進行整理和分析,得到自己的基本觀點。這時教師引導學生選擇作文形式,如記敘文或者議論文等。教師在任務布置時,不要給學生規(guī)定任何的寫作文體以及寫作字數(shù),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確定,教師可以將采用相同寫作文體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然后,教師讓學生分別閱讀比較跟其選擇文體相同的文章,并且將其認為比較好的文章進行展示,供所有其他學生共同學習。同時要求以小組的形式,探討其選擇文體的寫作特點、可以采用的寫作方法以及寫作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這時學生會對該文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教師則要根據學生總結得到的結論進行適當點評,對其總結結論中存在的錯誤或者偏見進行糾正,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同時,教師可以利用上課時間,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對“包容”問題的看法,教師和其他學生對其分析和理解中存在的一些不規(guī)范的地方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和探討。這種學習方式能夠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知識的學習,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教師解答完成之后,讓學生自己對該知識的相關內容進行總結,并且通過小組探討的形式,實現(xiàn)學生之間見解的交流和溝通。最后,教師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素材,采用選擇的寫作形式完成作文的寫作。教師批改完成之后,要對學生作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優(yōu)勢進行適當點評,讓學生能夠清楚地看到其不足和優(yōu)勢,激發(fā)他們進一步學習的興趣。通過對該教學過程的分析,可以看出整個作文課程的教學都是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只是起到了相應的輔助引導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先通過自學掌握了相關的基礎知識,然后在小組討論過程中,通過相互探討不但實現(xiàn)了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助學習,而且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最后,通過總結得到了各種文體的寫作方法,為后續(xù)作文的寫作奠定基礎。
四、結論
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對語文作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tǒng)作文教學中的弊端也逐漸暴露,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轉變其傳統(tǒng)的教學思路,充分體現(xiàn)“先生后師”的教學理念,實現(xiàn)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同時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交流能力,達到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不斷提高。
【先生后師教學策略對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應用論文】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古代詩歌鑒賞教學策略的論文05-11
新課標下高中作文教學策略探究論文03-28
微課教學在高中作文教學的應用論文03-25
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研究論文05-11
高中語文作文探究論文05-12
高考復習及教學策略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