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的詩詞賞析
浣溪沙的詩詞賞析1
這句詩的意思是無奈地看著那花在風中飄蕩、落在地上,燕子歸來的樣子也是似曾相識。形容留戀春景而又無法挽留的心情,后來泛指懷念已經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悵心情。
《浣溪沙》原詩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浣溪沙》翻譯
聽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還是去年的天氣舊日的亭臺,西落的夕陽何時才能回來?
花兒總要凋落讓人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的春燕又歸來,獨自在花香小徑里徘徊。
《浣溪沙》賞析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詞的上片通過對眼前景物的詠嘆,將懷舊之感、傷今之情與惜時之意交織、融合在一起。
“一曲新詞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對酒當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于問津、也樂于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記憶中,最難忘懷的卻是去年的`那次歌宴。
“去年天氣”一句,點出眼前的陽春煙景既與去年無異,而作者置身的亭臺也恰好是昔日飲酒聽歌的場所。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
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沖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
“夕陽西下”一句,不僅是惋惜時光的匆匆流逝,同時也是慨嘆昔日與伊人同樂的情景已一去不返。
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筆法申發前意。
“無可奈何”二句,屬對工切,聲韻和諧,寓意深婉,一向稱為名對。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詞,又用于《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上句對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對巢燕的歸來興懷舊之感。人間生死,同花開花落一樣,不由自主,所以說“無何奈何”。
舊地重游,前塵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說“似曾相識”。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沖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因此,此詞不但以詞境勝,還兼以理致勝。
作者簡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其時為撫州籍第一個宰相,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
晏殊從小聰明好學,5歲能詩,有“神童”之稱。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撫張知白聞知,極力舉薦進京。次年,14歲的晏殊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時入殿參加考試,從容應試,援筆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第三天復試“賦”時,看題后奏道:此賦題自己以前曾做過,請求另改他題。
其誠實與才華,更受到真宗的贊賞,授其秘書省正事,留秘閣讀書深造。他學習勤奮,交游持重,深得直使館陳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試中書,任太常寺奉禮郎。
浣溪沙的詩詞賞析2
《浣溪沙·丙辰歲不盡五日吳松作》
雁怯重云不肯啼,畫船愁過石塘西。打頭風浪惡禁持。
春浦漸生迎棹綠,小梅應長亞門枝,一年燈火要人歸。
譯文翻譯
重疊的彤云低壓著,連大雁也嚇得不肯啼叫了。當航船經過石塘西畔時,我心中的愁苦更加濃重。船兒被迎頭打來的風浪惡作劇地擺布著。
迎著歸棹,春天的河岸上已逐漸生出一層嫩綠;小小的梅樹,新枝該長得壓著門楣了吧?一年一度的燈節已經開始了,仿佛在催促我:快點回來啊!
注釋解釋
浦:水濱。
棹(zhào):劃船的工具,船槳,也指船。
長(zhǎng)亞門:長得靠近門楣。
一年燈火:指春節至元宵節的'燈籠、焰火之類。
要:通“邀”。陶淵明《桃花源記》:“便要還家。”
重云:重重云層。
石塘:在蘇州的小長橋。
惡(wù):猛,厲害。
禁(jīn)持:“禁”通“今”,擺布。
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還家過年之情。姜夔一生布衣,以清客身份依人籬下,輾轉飄泊,除夕不能回家過年,已是常事。宋寧宗慶元二年丙辰除夕前五日,姜夔從無錫乘船歸杭州(當時白石移家杭州,依張鑒門下),途中經過吳松,遂作此詞。
詩文賞析
“雁怯重云不肯啼。”起筆寫向空中。大雁無聲,穿過重云,飛向南方。南方溫暖,對大雁來說,是一溫馨的家,用比喻的手法表現作者歸家的情景。長空彤云重重密布,雁兒心情緊張,故說“怯”字。但雁兒急于回家,一個勁往南飛,故不肯啼。此一畫面,恰成詞人歸心似箭的寫照。“畫船愁過石塘西”,次句寫出自己,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畫船,是載了滿船清愁而行,又妙。作者既然歸家但是描寫的卻都是慘淡景象,“打頭風浪惡禁持”,作者巧妙的寫出了實情,大風阻擋詞人歸路,人間有風浪猛打船頭。天上有重云遮攔鳥道,對于思家心切的作者憂愁更深一步。
“春浦漸生迎棹綠”,過片仍寫水面,意境卻已煥然一新。浦者水濱,河水漲綠,漸生春意,輕拍槳櫓。雖云漸生,可是春之一字,冠于句首,便覺已是春波駘蕩,春意盎然。歇拍與過片,對照極其鮮明。從狂風惡浪過變而為春波蕩漾,從風浪打頭緊接便是春波迎槳,畫境轉變之大,筆力幾于回天。真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詩)的突兀感和欣悅感。筆峰驟轉,卻不顯得生硬,兩相對照,只覺筆意輕靈,意境超逸。時猶臘月,詞人眼中之河水已儼然是一片春色,則此時詞人之心中,自是一片溫暖。“小梅應長亞門枝。”下句更翻出想象。離家已久之詞人,揣想此時之家中,門前小梅,新枝生長,幾乎高與門齊了。此一意境,何其馨逸,又何其溫柔。小梅之句,頗似有一番喻意,暗示兒女之生長。經年飄泊在外之人,每一還家,乍見兒女又長高如許,其心情之喜慰,可想而知。小梅應長亞門枝,正是這種人生體驗之一呈現。“一年燈火要人歸。”結筆化濃情為淡語。除夕守歲之燈火,一年一度而已矣。燈火催人快回家,歡歡喜喜過個年。一筆寫出家人盼歸之殷切,亦寫出自己歸心之急切。此是全幅詞情發展之必然結穴,于淡語中見深情。
此詞的顯著藝術特色,是以哀景寫歡樂,以淡筆寫濃情。上片以雁怯重云,畫船載愁,浪打船頭等慘淡景象反襯歸家之歡欣,下片的春浦漸綠,小梅長枝,燈火催歸等熱鬧景象突出了作者歸心似箭的心情。
浣溪沙的詩詞賞析3
浣溪沙·小院閑窗春色深
李清照
小院閑窗春色深,重簾未卷影沉沉。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云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小、閑、深,正是空閨寫照。而春色深濃,未許泄漏,故重簾不卷,一任暗影沉沉。春情躁動,更不能形之言語,只可托之瑤琴矣!
“深”字是上片之眼。閨深、春深、情深,“倚樓無語”,說三藏七,“此時無聲勝有聲”,蘊藉未吐之深情,更具有無限的韻味。
下片宕天,由室內而室外。“遠岫出云”見陶淵明《歸去來辭》:“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云出云歸,時光亦隨之荏苒而逝,不覺晚景催逼。夜來更兼細風吹雨,輕陰漠漠,“弄”既指風雨之弄輕陰,還指此時、此境中,詞人乍喜還愁的情感波動。結末仍結穴在風雨摧花,欲謝難禁的憂思上。
歷代詩評家評此詞“雅練”,“淡語中致語”(沈際飛本《草堂詩余》)。寫閨中春怨,以不語語之,又借無心之云,細風、疏雨、微陰淡化,雅化,微微逗露。這種婉曲、蘊藉的.傳情方式,是符合傳統詩歌的審美情趣的。(侯孝瓊)
浣溪沙的詩詞賞析4
浣溪沙是李清照的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李清照詩詞浣溪沙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浣溪沙·小院閑窗春色深原文【1】
小院閑窗春已深,重簾未卷影沉沉。倚樓無語理瑤琴。(春已深 一作:春色深)
遠岫出云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譯文及注釋【2】
譯文
透過窗子看見小院內的春天的景色將流逝。層層厚重的門簾沒有卷起,幽暗的閨房中顯得暗影沉沉。倚在繡樓闌干上寂寞無語地輕輕撥弄著瑤琴。
遠處山峰上云霧繚繞看起來黃昏即將來臨,暮色中的輕風吹動著細雨,撥弄著暗淡的輕云。院子里的梨花即將凋謝恐怕連這斜風細雨都難以承受,真讓人傷景。
注釋
[1]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時期人西施浣紗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春景:《草堂詩余》(楊金本無題)等題作“春景”。
[2]閑窗:雕花和護欄的窗子。閑,闌也。閑窗,一般用作幽閑之意。“已”字有些版本作“色”字。
[3]重簾:層層簾幕。沉沉:指閨房幽暗,意指深邃。五代·孫光憲《河瀆神》:“小殿沉沉清夜,銀燈飄落香池。”
[4]理:撥弄。瑤琴:飾玉的琴,即玉琴。也作為琴的美稱,泛指古琴。
[5]遠岫:遠山。岫:山峰。薄暮:日將落日薄暮,意指黃昏。范仲淹《岳陽樓記》:“薄暮冥冥,虎嘯猿啼。”宋代韓淲《蝶戀花》:“斜日清霜山薄暮。行到橋東,林竹疑無路”
[6]輕陰:暗淡的輕云。唐·張旭《山行留客》:“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晚自開,青春白日映樓臺”。
[7]“梨花”句:意謂梨花盛開之日正春色濃郁之時,而它的凋落使人為之格外傷感,甚至難以禁受。難禁:難以阻止。
賞析【3】
小、閑、深,正是空閨寫照。而春色深濃,未許泄漏,故重簾不卷,一任暗影沉沉。春情躁動,更不能形之言語,只可托之瑤琴矣!
“深”字是上片之眼。閨深、春深、情深,“倚樓無語”,說三藏七,“此時無聲勝有聲”,蘊藉未吐之深情,更具有無限的`韻味。
下片宕天,由室內而室外。“遠岫出云”見陶淵明《歸去來辭》:“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云出云歸,時光亦隨之荏苒而逝,不覺晚景催逼。夜來更兼細風吹雨,輕陰漠漠,“弄”既指風雨之弄輕陰,還指此時、此境中,詞人乍喜還愁的情感波動。結末仍結穴在風雨摧花,欲謝難禁的憂思上。
歷代詩評家評此詞“雅練”,“淡語中致語”(沈際飛本《草堂詩馀》)。寫閨中春怨,以不語語之,又借無心之云,細風、疏雨、微陰淡化,雅化,微微逗露。這種婉曲、蘊藉的傳情方式,是符合傳統詩歌的審美情趣的。
浣溪沙的詩詞賞析5
浣溪沙
朱敦儒(宋)①
雨濕清明香火殘,碧溪橋外燕泥寒。日長獨自倚闌干。
脫籜②修篁初散綠,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與誰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 ),洛陽人,“南渡以詞得名”,此詞作于流落江南之時。②籜:竹筍的殼皮。
12. 從“日長獨自倚闌干”中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詞人形象?請做簡要的分析。(5分)
13. 古人認為,“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情”與“景”的關系的角度賞析這首詞。(6分)
試題答案:
12.詩歌塑造了一個內心悲涼凄苦,落寞悵惘的詩人形象。(2分)清明時節,凄風苦雨,寒氣難耐。白日漸長,一個人寂寞的倚著欄桿,這時光怎么過得如此緩慢。天寒人心更寒。(2分)詩人遭遇離亂,故國已亡,流落江南,內心的悲憤凄涼 ,由此可見。(1分)
13.(1)借景抒情:上片一、二句寫景,早春時節,細雨紛紛,香火殘留;橋下溪水碧綠,橋外春燕銜泥,寒氣逼人。細雨、殘留的.香火、燕泥寒,一“殘”一“寒”,既寫實景,也抒寫詩人內心的悲苦。為映襯(2)樂景襯悲情:下片一、二句也是寫景,剛脫去殼皮的修竹,正散發出嫩綠之色;剛褪去花瓣的新杏,酸味未成。如此的江南美好景象給誰賞看呢?詩人以江南的美好來抒寫故國(北宋)滅亡之悲情。為反襯。(每點3分)
浣溪沙的詩詞賞析6
《浣溪沙·荷花》
四面垂楊十里荷,問云何處最花多。畫樓南畔夕陽和。
天氣乍涼人寂寞,光陰須得酒消磨。且來花里聽笙歌。
譯文翻譯
四面垂柳圍繞著十里香荷。請問哪里蓮花最多?畫樓南畔,夕陽西落。
天氣乍一變涼,給人們帶來了秋的寂寞。蕭索的光陰,需用美酒打發、消磨。暫且來此花叢,細聽吹笙唱歌。
注釋解釋
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名。
問云句:襲用韓愈《奉酬盧給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詩“問言何處莢蓉多”句。下句“畫樓南畔”是“何處”的回答。
光陰句:承上句“人寂寞”,因寂寞無聊,所以要用酒消遣日子。唐人鄭谷《樣潼歲暮》詩:“美酒消磨日”、歐陽修《退居述懷寄北京韓侍中》詩“萬事消磨酒百分”。消磨:消遣,排遣。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
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閏八月至九月間詞人初到潁州太守任上。詞人當時在觀賞潁州西湖的荷花,忽然感覺當官寂寞孤寥,于是作下了這首詩。
詩文賞析
上片首寫西湖荷花盛多: “四面垂楊十里荷,問云何處最花多。”潁州西湖是安徽的風景名勝,其十里荷花更是秾麗迷人。人謂“東坡處處有西湖”,如杭州有西湖,潁州也有西湖,“性本愛丘山”的詞人,他吟詠湖山,并熱愛湖山。在十里荷香的潁州西湖,必會引發他描摹湖景的無限樂趣,故下文云:“畫樓南畔夕陽和”。在四面依依垂楊和十里荷香的.幽雅境界里,詞人又看到南畔的畫樓頂端正掛著一輪溫和的夕陽,五彩的晚霞籠罩天空,映照著水波蕩漾的湖面,給人以舒展愜意的美感享受。
下片突然轉折,從快意煞時轉向孤寂哀傷:“天氣乍涼人寂寞,光陰須得酒消磨。”天氣乍涼引發了詞人的寂寞感,真實而自然,但實際上,并非天涼必然引起寂寞,而是由于詞人內心早存寂寥空漠的人生感受的緣故,天涼只是氣候的誘因而已。此時的詞人,可謂壯志難酬而心存憂慮,他在朝中屢遭小人攻訐和當軸者的忌恨,被迫“補外”作地方官。詞人此時正是在三次被排擠而“補外”的坎坷境遇中,所謂“一肚皮不合時宜”,使他厭倦仕途、崇尚歸田。結語“且來花里聽笙歌”,說自己且憂中取樂,躲進荷花叢中來聽賞悠揚哀傷的笙歌。
此詞作細致描繪了詞人面對潁州西湖的盛開荷花所引起的仕宦寂寞感受。全詞大起大落,心物交融,強烈反差,寄慨遙深。本欲在淡泊利祿中使自己的心理獲得平衡,然而實際上卻是“剪不斷、理還亂”,使自己陷入愈加難以解脫的矛盾苦悶之中。
浣溪沙的詩詞賞析7
石孝友——《浣溪沙》
宿醉離愁慢髻鬟。
綠殘紅豆憶前歡。
錦江春水寄書難。
紅袖時籠金鴨暖,小樓吹徹玉笙寒。
為誰和淚倚闌干。
作者:
(生卒不詳)字次仲,南昌(江西)人。宋孝宗乾道二年進士。以詞聞名于世。填詞常用俚俗之語,狀寫男女情愛。著有《金谷遺音》。
注釋:
①宿醉:隔夜酒醉。
②髻鬟:古代婦女的發髻。
③紅豆: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④金鴨:鴨形銅香爐。
賞析:
詩有集前人成句而成者,此詞亦然。全詞六句,分別從韓偓和晏幾道的《浣溪沙》、晏幾道《西江月》、秦觀《木蘭花》、李璟《浣溪沙》和李煜《搗練于》中各取一句,集合而成。讀來宛然妙合,毫無拼湊之痕。
浣溪沙的'詩詞賞析8
原文:
浣溪沙·從石樓石壁往來鄧尉山中
清代:鄭文焯
一半黃梅雜雨晴,虛嵐浮翠帶湖明,閑云高鳥共身輕。
山果打頭休論價,野花盈手不知名,煙巒直是畫中行。
譯文:
一半黃梅雜雨晴,虛嵐浮翠帶湖明,閑云高鳥共身輕。
山果打頭休論價,野花盈手不知名,煙巒直是畫中行。
注釋:
一半黃梅雜雨晴,虛嵐(lán)浮翠帶湖明,閑云高鳥共身輕。
虛嵐浮翠:形容遠山倒影入湖。湖:指太湖。
山果打頭休論價,野花盈手不知名,煙巒直是畫中行。
賞析: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鄭文焯與友人張嵌(石樓)、王善(石壁)一道游蘇州的鄧尉山,作此詞以紀之。鄧尉山,在今蘇州市西三十公里處的光福鎮,相傳東漢司徒鄧尉曾隱居于此,故名。又因山上多梅花,早春時節,梅花盛開,暗香浮動,雪白一片,故亦稱“香雪海”。鄭文焯不樂仕進,曾在江蘇幕游四十多年,晚年于蘇州造樵風別墅,卒葬鄧尉山。可見,他與鄧尉山有著特殊的感情。鄭詞一向多蕭散、隱逸之氣,鄧尉山又是古人隱居之處,三兩好友,興游鄧尉,自然會產生一種隱居樂道、閑適恬靜之情。
上片三句,筆筆描春,卻又字字含情,于空靈恬淡之中見出作者人格和志趣。梅子半青半黃,當在暮春時節。微雨雜晴,山嵐空蒙,陣風掠過,林木搖翠,湖水泛光。天空中鳥雀翩翩,明晰如剪。這意境,渾如一幅色彩明麗的畫圖,十分誘人。鄭文焯多才多藝,他精于音律,擅于繪事,有很高的藝術修養。這首小詞便溶入了繪畫的表現手法,剪裁精當,色調分明,層次感也極強烈:遠處浩渺的太湖,近處半熟的.梅子,山巒疊翠為中近景,鳥雀斜飛是巧妙的點綴,詞句之飽含色彩、富于畫意,是非常明顯的。至于詞作的煉字琢句,亦見工巧,首句明顯是從賀鑄《青玉案》中的“梅子黃時雨”點化而來,著一“雜”字,意境又有所豐富。“浮翠”二字,寫出了風和林木的動勢;湖而綴一“明”字,則擴大了畫面的空間,同時突出了色調之明快。“帶”字也從賀鑄詞《浣溪沙》中之“淡黃楊柳帶棲鴉”句而來,意境則擴大得多。“閑云高鳥”,乃詞人主觀閑適之情的物化,即是移情作用了。此等用法古人不乏其例,于此更可見出作者的心境人格和審美情趣,即閑適蕭散的隱逸之思。“身輕”二字,本于杜詩“身輕一鳥過”(《送蔡都尉》),然又著一“共”字,則隱喻了作者與共游者的輕松爽暢。總之,這里通過對“閑云高鳥”的企羨,抒發了作者的心志,從而使抒情主體與自然美景融為一體,于虛涵渾化中,造成了一種諧調統一的藝術意境。故上片雖是寫景之筆,其情致卻是婉曲而深含的。
下片寫游山之奇趣和總體感受。山果隨處可摘,無須論價;野花俯身可采,不知何名;淡煙霧靄,游人如行畫中。真是野趣可掬,其樂無窮。細味作者旨意,山果、野花分明蘊藏著更深一層的含義。它們默默于山間一隅,甘于寂寞,與世無爭,其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何在呢?然而,換一個角度視之,它們自由自在,遠離塵世喧囂,不就是懷隱逸之志的作者品格的象征嗎?這仍然是一種將主觀人格精神作用于審美對象之中的表現手法。
我們知道,鄭文焯以北人而長期淹留江南,雅愛吳中山水形勝,其性情“淡于名利,牢騷不偶”(俞樾《瘦碧洞序》);“姿格散朗,神思蕭閑”(易順鼎《瘦碧詞序》)。他的欽羨山果、野花,甘于長在煙巒畫中,正是他人格精神的自然流露。
在“清末四家”詞人中,鄭文焯稱得上最精音律的一位。小詞音節泠泠,句妍韻美,且一字不閑,意多味厚,誠為不易。陳銳評其詞曰:“鄭叔問詞,剝膚存液,如經冬老樹,時一著花,其人品亦與白石為近。”(《裛碧齋詞話》)“經冬老樹”云云,語甚愷切。味此小令,概見鄭詞之淡遠勁峭。
浣溪沙的詩詞賞析9
宋代詩人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賞析
這首詞是晏殊的名作之一,基本上代表了晏殊的藝術風格。他的詞集叫《珠玉詞》,名字起得可算是恰如其分。《珠玉詞》里象珠般圓轉、玉似晶瑩的作品委實不少,當初中文競技場里不乏喜歡晏殊詞的同學。此詞明為懷人,而通體不著一懷人之語,是一篇以景襯情的佳作。
然而此詞之所以流傳千古,精華還在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
這一聯基本上用虛字構成。人們都知道,用實字作成對子比較容易,而運用虛詞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卓人月在《詞統》中論及此聯時,說實處易工,虛處難工,對法之妙無兩。錢鐘書在《談藝錄》中也說,所謂律之對仗,乃撮合語言,配成眷屬。愈能使不類為類,愈見詩人心手之妙。
它雖然用虛字構成,卻具有充實的、耐人尋味和啟人聯想的內容,這就更使人覺得難能可貴了。這一聯寫出了人們心中所有但為筆底所無的細膩感受,道出了自然界的規律。成功之處就在于作者善于捕捉剎那間的感受,并把這種感受提到具有某種哲理意味的高度上來加以描寫。
無可奈何是作者的感覺、感受和感嘆,花落去,是自然界常見的現象,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面對落花,聯想到春天的消失,聯想到人生的變易,止不住產生一種惋惜的心情,然而作者對此無能為力,只有徒喚無可奈何了。這里的花,既是指春天一開一落的花,又使人聯想到其他許多一興一亡的事情。似曾相識也是作者的感覺和感受。燕子秋天南去,春來北歸,不違時節。它們差池雙翦,貼地爭飛,呢喃對語,由于體態相同,誰也難以分辨出其是否是舊巢雙燕,故在相識之前冠以似曾二字。燕歸來,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燕子的北來南去,象征著季節的變換和年華的交替。燕,既是指春來秋去的燕子,又使人聯想到象燕子那樣翩然歸來,重尋故舊的人或物。花和燕變成一種象征,讓人們想得很開,想得很遠……。花落去與燕歸來每交替一次,便過了一年,而人生在這無窮的交替之中逐漸衰老直至消失。花落去、燕歸來,本屬司空見慣的尋常小事,但當作者在這兩個短句之前加上帶有感嘆色彩的詞組無可奈何與似曾相識以后,于是便把這極其普通的自然現象納入人生有限而時間永恒這一哲學范疇中來,創造出一種情中有思的意境。
關于此聯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
一次,晏殊來到維楊,住在大明寺中。他轉來看去,忽然發現墻上有一首詩寫得很好,可惜沒有作者的姓名。晏殊跑進跑出,問個不停,終于打聽到這首詩的作者名叫王琪,家就在大明寺附近。由于晏殊從詩句中發現王琪文學修養較高,很會寫詩,所以,他立即決定要把王琪請來,一同探討詩文。
王琪來了以后,發現晏殊善于賞詩論文,態度還很謙虛;晏殊見王琪性格開朗,言談投機,又請王琪入席用餐。二人邊吃邊談,心情特別舒暢。飯后,又一同到池邊游玩。晏殊望著晚春落花,隨口說道:我想了個詩句寫在墻上,已經想了一年,還是對不出來。那個句子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王琪思索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對道:似曾相識燕歸來。這一對句不但在詞面上對得切合時宜,很有特點,而且在含義上使二人的思想感情如摯友重逢,一見如故。這怎能不使人格外高興?因此,晏殊一聽,急忙稱好!
這既是傳說,當然未必可信。
浣溪沙的詩詞賞析10
【詩詞學習】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還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兩種。最早采用此調的是唐人韓偓,通常以其詞為正體,另有四種變體。全詞分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此調音節明快,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注釋】
⑴浣溪沙: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沙,一作“紗”。
⑵一曲:一首。因為詞是配合音樂唱的,故稱“曲”。新詞,剛填好的詞,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氣舊亭臺:是說天氣、亭臺都和去年一樣。去年天氣: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臺,曾經到過的或熟悉的亭臺樓閣。舊,舊時。
⑷夕陽: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幾時回:什么時候回來。
⑸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
⑹似曾相識:好像曾經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后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燕歸來,春中常景,在有意無意之間。
⑺小園香徑:花草芳香的小徑,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徑。因落花滿徑,幽香四溢,故云香徑。香徑,帶著幽香的園中小徑。獨:副詞,用于謂語前,表示“獨自”的意思。徘徊:來回走。
【譯文】
聽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還是去年的天氣舊日的亭臺,西落的夕陽何時才能回來?
花兒總要凋落讓人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的春燕又歸來,獨自在花香小徑里徘徊。
【賞析】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是宋代詞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悼惜殘春,感傷年華的'飛逝,又暗寓懷人之意。詞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兩句歷來為人稱道。
【作者】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江西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臨淄公,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晏殊以詞著于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第七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并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學寫詩詞】
《浣溪沙·友聚》/己亥年十月初十
摯友同窗聚一群,滄桑感悟老情深,閑聊糗事笑開心。
短調長辭學守律,偏方據典利生津,相逢共醉杏花村。
浣溪沙的詩詞賞析11
揉破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風度精神如彥輔,太鮮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結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夢,卻無情。
這是一首詠花詞。詠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態、花性以揮發開去,抒引出詞人胸中的萬千感慨。
上片伊始“揉破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兩句,便如抖開了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畫卷,那黃金揉破后化成的米粒狀的萬點耀眼金花,那碧玉剪出重重疊疊的千層翠葉,若非清香流溢追魂十里的月中丹桂,更無別花可堪比擬。桂花的花朵嬌小無比,自不以妖艷豐滿取勝,作者緊緊抓住的是它的金玉之質。筆觸顯得深刻、自然、貼切、生動。“輕”與“重”是相對的,作為黃金無疑是重的,但能揉而破之化為飛入翠葉叢中的萬點黃花,不論在事實上還是感覺上都是輕柔的。
接下來筆鋒倏然跳出,來了句“風度精神如彥輔,太鮮明”,從花到人、由此及彼,這既把金玉其質的桂花點活了,也把彥輔其人的風度精神點活了。彥輔,是西晉末年被后人稱為“中朝名士”的樂廣的表字;因其官至尚書令,故又史稱“樂令”。據史傳記載:樂廣為人“神姿朗徹”、“性沖約”、“寡嗜慾”,被時人譽為“此人之水鏡也,見之瑩然,若披云霧而矍嗵煲”。于此可見樂彥輔之倜儻非常。然而詞人對歷史名人樂廣之所以崇敬有加,恐怕是離不開時代的原因:當時正值北宋、南宋交替的亂世,恰像樂廣之處于西晉末年一樣,樂廣能在“世道多虞,朝章紊亂”之際,做到“清己中立,任誠保素”,無疑地這便是身處季世的詞人所遵奉的做人標則。若此,則清照將桂比人、將人擬桂,便在情理之中了。“太鮮明”三字是褒揚之詞,不論是花中仙品──桂子,還是“人之水鏡”──樂彥輔,都有著十分鮮明的個性。
下片起始也和上片一樣,是一副對句“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結苦粗生”。寒梅、丁香均為芳香科植物,為世人所深愛。尤其是傲霜凌雪的梅花更是花中之佼佼者,清照筆下原亦不乏詠梅佳句,如“雪里已知春信至”、“香臉半開嬌旖旎”、“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漁家傲》)、“良宵淡月,疏影更風流”(《滿庭芳》)等,但在這里為什么黯然失色?為什么竟以“俗”、“粗”加之呢?此時此地應是緣于有所“感”而產生的一種情。即如歡樂的人看見周圍的一切都閃著使人愉悅的光環,而被愁苦籠罩的'人即使看到平素喜愛之物,也會撩起如云涌起理而還亂的愁緒,這正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境界!更何況詞人在這里又采用了抑彼而揚此的手法,明貶梅與丁香的“粗”、“俗”,暗譽丹桂之清、雅,以達到更加鮮明主題的目的。
結尾句“熏透愁人千里夢,卻無情”,終于點出個“愁”字來。這個“愁”字點得好!離人在千里之外,相思而不得相見,只能夢里相尋覓,以圖一夢解愁;然而卻被郁郁花香熏透驚擾,這花香何其如此嚴酷絕情!這兩句語意自然十分明了,其未點透處卻是詞人含嗔帶斥地指責的對象,到底是梅與丁香?還是桂花?兩者雖皆可詮釋得通,如以作者的明貶暗譽的手法來看,這里指的該是金花玉葉的桂花。這個結尾,似是詞人謂桂子:我是如此執著地傾心于你質地高雅、不媚不俗,而你卻竟以沁人的馥香驚擾了我的千里夢,卻也太無情了。
該詞寫作特點上片側重正面描寫桂花質地之美,從形到神、由表及里,表現出貴而不俗、月朗風清的神韻,重在精神氣質;下片則運用對比手法,進一步襯托桂花的高雅,重在隨感,帶有較為濃郁的主觀感受。上下合璧,借花抒情,便成了一篇回味無窮的小調。
浣溪沙的詩詞賞析12
浣溪沙
蘇軾 北宋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游南山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注釋】:
①泗州,今安徽泗縣。劉倩叔,生平不詳。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遠。
②清洛,指洛澗,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懷遠入淮河。泗州在淮河北岸。漫漫,大水浩淼貌。
③雪沫乳花,煎茶時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時烹茶,以乳色鮮白、泡沫細膩為上乘。蘇軾《西江月》(龍焙今年絕品):“湯發云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
④蓼茸:蓼菜的嫩芽。
⑤蒿筍,萵苣筍。
⑥春盤,唐代以來風俗,立春日用春餅、生菜等裝盤,饋贈親友,稱春盤。
【賞析】:
此為一首記游詞。元豐七年(1084),蘇軾由黃州調任汝州(今河南臨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這首詞便是在此期間,與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時候所寫。上片寫南山所見的景色:微寒天氣,乃"細雨斜風"有心"作"之,天氣放晴,灘邊之煙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漸流漸見廣遠無際。本無意之風景,于有心人眼中,卻顯得處處有情。下片寫午時小休,烹茶野餐。乳色鮮白的好茶伴著新鮮的野菜,別有一番風味。而全詞的主旨,最終落在"清歡"二字上,可見作者對生活情調的欣賞。全詞筆調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獨特情致。
浣溪沙的詩詞賞析13
浣溪沙
歐陽修
湖上朱橋響畫輪,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凈無塵。
當路游絲縈醉客,隔花啼鳥喚行人,日斜歸去奈何春。
1.有人評價此詞詩中有畫,從詞的上闋看,這一評價是怎樣體現出來的?請簡要說明。
2.詞的下闋,詩人是運用怎樣的表現手法來表達情感變化的?請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6分)詩人通過三句詩,描繪了一幅湖上春光圖(2分):湖中的橋上隆隆駛過繪著彩畫的車輪;春云在天上飄逸,平靜的湖面上倒映著云影;春水無波,碧綠滑靜,像琉璃一樣晶瑩無塵。(3分)
2.(6分)詩人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表達了由喜悅到日暮須歸的無奈、惆悵之情(2分)。詩人先寫湖邊堤岸上依依的楊柳,柳絲低垂,像是要熱情地挽留住湖邊的游客;再寫枝頭上的小鳥,以悅耳的歌聲呼喚游人莫要歸去。但湖景雖好,卻已暮色籠罩,不能不歸,給人一種無奈的遺憾之情。(3分)
參考譯文
豪華馬車過紅橋,輪聲湖上飄。
春水豐盈湖面,倒影白云朵朵。
無風湖面亦無波,好似碧綠玻璃,平滑干凈無塵。
游絲當路飄蕩,縈繞醉客莫歸。
啼鳥隔花鳴叫,呼喚行人勿回。
日斜天將暮,無計留春住。
賞析:
《浣溪沙湖上朱橋響畫輪》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作的一首詞,描寫泛舟潁州西湖、留連美好春光的情趣。
此詞描寫泛舟潁州西湖、留連美好春光的情趣。
作者對湖面天光水色作了傳神而準確的描繪,把握了云天陽光、花鳥游絲所蘊含的美的特質,并注入自己心靈深處的情感,創造出幽美的詩情畫意。上片寫湖面風光。首句寫游客們乘坐著豪華的車子,駛過那裝修著朱紅欄桿的橋梁,來到西湖游賞春光,傳達出一種喧騰熱鬧的氣氛。第二句溶溶春水浸春云寫湖水里映出了云的影子,云、水、天空都融一起了。溶溶,水盛貌。春水,言水之柔和;春云,言云之舒緩。一句之中,并列兩個春字,這倒是名副其實的加一倍寫法,目的就是把這個字突現出來。這句里的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說成浸泡,就等于把云的影子說成是真的云,通過這種真實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來,從觀察體驗的錯覺中描繪景物的狀態。碧琉璃滑凈無塵,用琉璃的光潔平滑來比喻西湖的水面,表現了湖面泛舟時輕快、暢適的心情,形象而有詩意。
下片寫游興未盡的留連之情。前兩句是對偶句:當路游絲縈醉客,隔花啼鳥喚行人。這兩句描寫春物留人,人亦戀春,是全詞的重點所。游絲,是春季里昆蟲吐出來的細絲,隨風飄舞花草樹木之間,游絲本無情而有情,網住春光,留住游人。歐陽修卻說游絲縈醉客,這既是游人賞春縱飲,也有游人被美景所也是喚住之意,與游絲縈客同。總的是說春色無多了,何不再流連些時,這正是惜馀春之意。明明是游人舍不得歸去,卻說成是游絲、啼鳥出主意挽留。把游絲、啼鳥說成頗通人性的靈物,這便是詞體以婉曲寫情的特別處。末句里的日斜歸去四字,說明西湖景色美好,讓人流連:奈何春三個字使得全詞更顯得精彩,它表達了作者郁積于心的留連惆悵之情。這首詞的結尾,是用陡轉直下的`筆法揭示了游人內心深處的思維活動,表現了由歡快而悲涼這種兩極轉換的心理狀態,故而能夠取得含蓄蘊藉、余味不絕的藝術效果。
這首詞抒發了作者對春光的深深眷戀。詞中的春光,使讀者聯想到人生的青春、愛情、理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它那深沉委婉的情思,那雋永蘊藉的意境,給讀者以無盡的遐思。
浣溪沙的詩詞賞析14
【原詞】:
浣溪沙
(清)納蘭性德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①,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②莫驚春睡重,賭書③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注釋】:
本詞是詞人為悼念亡妻盧氏而作。
①疏窗:刻有花紋的窗戶。
②被酒:中酒、酒醉。
③賭書:此處為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典故。李清照《金石錄后序》云:“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
【翻譯】:
秋風吹冷,孤獨的情懷有誰惦念?看片片黃葉飛舞遮掩了疏窗,佇立夕陽下,往事追憶茫茫。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長,閨中賭賽,衣襟滿帶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償。
【簡析】:
這是一首悼亡之作。上片由問句起,接以黃葉、疏窗、殘陽之秋景的勾畫,由觸著景物而勾起沉思,氛圍已是孤寂凄清。下片寫沉思中所憶起的尋常往事,借用夫妻和美的生活為喻,說明與亡妻往日的美滿恩愛。結句的“尋常”二字更道出了今日的酸苦。
【賞析】:
納蘭性德此詞,上闋是此時此地的沉思,下闋是對往時往事的回憶;上闋是納蘭性德此時此地的孤獨,下闋是納蘭性德和妻子在曾經的短短三年之中那一些短暫而無邊的歡樂。
上闋寫喪妻后的孤單凄涼。首句從季節變換的感受發端。西風漸緊,寒意侵人。值此秋深之際,若在往日,盧氏便會催促作者添加衣裳,以免著涼生病。但今年此時,盧氏已長眠黃土,陰陽阻隔,天壤之別,她再也不能來為作者鋪床疊被,問寒問暖地關心他了。“誰念西風獨自涼?”這句反問的答案盡在不言之中,混合了期待與失望的矛盾情緒。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開篇“西風”便已奠定了整首詞哀傷的基調。在西風吹冷、黃葉蕭蕭的冬天日子里,作者緊閉著窗子,獨自覺得特別寒冷,但有誰關心呢?詞人明知已是“獨自涼”,無人念及,卻偏要生出“誰念”的詰問。僅此起首一句,便已傷人心髓,后人讀來不禁與之同悲。而“涼”字描寫的絕不只是天氣,更是詞人的心境。
次句“蕭蕭黃葉”是秋天的典型景象。在秋風勁吹之下,枯黃的樹葉紛紛揚揚地通過窗戶飄進屋內,給作者心頭更添一層秋意。于是,他便關上窗戶,把那觸緒神傷的黃葉擋在窗外。窗戶關上了,黃葉自然不會再來叨擾,但作者因此也同外界完全隔絕,因而處境更加孤獨。孤寂的感受使作者觸景生情。他獨立在空蕩蕩的屋中,任夕陽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長很長。這時,他的整個身心全部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中。次句平接,面對蕭蕭黃葉,又生無限感傷,“傷心人”哪堪重負?納蘭性德或許只有一閉“疏窗”,設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內心短時的平靜。“西風”、“黃”、“疏窗”、“殘陽”、“沉思往事”的詞人,到這里,詞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向了一個定格鏡頭,凄涼的景物襯托著作者凄涼的回憶,長久地鍥入讀者的腦海,并為之深深感動。
下闋很自然地寫出了詞人對往事的追憶。前兩句回憶妻子在時的生活的兩個片斷:前一句寫妻子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體貼和關心,自己在春天里酒喝得多了,睡夢沉沉,妻子怕擾了他的好夢,動作說話都輕輕的,不敢驚動;后一句寫夫妻風雅生活的樂趣,夫妻以茶賭書,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書某頁某行,誰說得準就舉杯飲茶為樂,以至樂得茶潑了地,滿室洋溢著茶香。這生活片斷極似當年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趙明誠賭書的情景,說明他們的生活充滿著詩情和雅趣,十分美滿和幸福。納蘭性德以趙明誠、李清照夫婦比自己與盧氏,意在表明白己對盧氏的深深愛戀以及喪失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無限哀傷。納蘭性德是個癡情的人,已是“生死兩茫茫”,陰陽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這份情感,性情中人讀來不禁潸然。傷心的納蘭性德明知無法挽同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與無奈化為最后一句“當時只道是尋常”。這七個字更是字字皆血淚。盧氏生前,作者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卻毫不覺察,只道理應如此,平平常常。言外之意,蘊含了作者追悔之情。
全詞情景相生。由西風、黃葉,生出自己孤單寂寞和思念亡妻之情;繼由思念亡妻之情,生出對亡妻在時的生活片斷情景的回憶;最后則由兩個生活片斷,產生出無窮的遺憾。景情互相生發,互相映襯,一層緊接一層,雖是平常之景之事,卻極其典型,生動地表達了作者沉重的哀傷,故能動人。
【閱讀訓練】: (適合高中階段)
(1)詞的上闋選取了哪些典型意象?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具體詞句簡析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詞的`下闋追憶了妻子在世時的生活的哪幾個片斷?它們與最后一句形成怎樣的關聯?試選取其中一個片斷簡析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選取了“西風”、“黃葉”、“疏窗”、“殘陽”等意象(1分),表達了詞人喪妻后的孤單凄涼及對亡妻的深摯懷戀。(1分)
詞句簡析:首句從季節變換的感受落筆。西風漸緊,寒意侵人。值此深秋之際,若在往日,盧氏便會催促作者添加衣裳,但今年此時,妻子已逝,誰會對自己噓寒問暖呢?詞人喪妻后的孤單凄涼由此立現。(2分)或:次句描繪了在秋風勁吹之下,枯黃的樹葉紛紛揚揚地通過窗戶飄進屋內,給作者心頭更添一層秋意。于是,他便關上窗戶,把那觸景神傷的黃葉擋在窗外。同時作者因此也同外界完全隔絕,因而處境更加孤獨。(2分)或:末句中,孤寂的感受使作者觸景生情。他獨立在空蕩蕩的屋中,任夕陽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長很長。這時,他的整個身心全部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中。凄涼的景物襯托著作者凄涼的回憶,自然流露出對亡妻的深摯懷戀。
(2)追憶
了“醉酒春睡”、“賭書潑茶”這兩個生活片斷(1分),最后一句概說了這兩件往昔的尋常事,與現在的酸苦形成對比,表現了深沉的悲傷與惆悵。(1分)
詞句簡析:“醉酒春睡”寫妻子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體貼和關心,自己在春天里酒喝得多了,睡夢沉沉,妻子怕擾了他的好夢,動作說話都輕輕的,不敢驚動自己。當初越溫馨,此時越凄涼。(2分)
“賭書潑茶” 寫夫妻風雅生活的樂趣,夫妻以茶賭書,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書某頁某行,誰說得準就舉杯飲茶為樂,以至樂得茶潑了地,滿室洋溢著茶香。當初越幸福,此時越悲傷。(2分)
浣溪沙的詩詞賞析15
一、原文
雁怯重云不肯啼,畫船愁過石塘西。打頭風浪惡禁持。
春浦漸生迎棹綠,小梅應長亞門枝,一年燈火要人歸。
二、翻譯
重疊的彤云低壓著,連大雁也嚇得不肯啼叫了。當航船經過石塘西畔時,我心中的愁苦更加濃重。船兒被迎頭打來的風浪惡作劇地擺布著。
迎著歸棹,春天的河岸上已逐漸生出一層嫩綠;小小的梅樹,新枝該長得壓著門楣了吧?一年一度的`燈節已經開始了,仿佛在催促我:快點回來啊!
三、注釋
1、浦:水濱。
2、棹(zhào):劃船的工具,船槳,也指船。
3、長(zhǎng)亞門:長得靠近門楣。
4、一年燈火:指春節至元宵節的燈籠、焰火之類。
5、要:通“邀”。陶淵明《桃花源記》:“便要還家。”
6、重云:重重云層。
7、石塘:在蘇州的小長橋。
8、惡(wù):猛,厲害。
9、禁(jīn)持:“禁”通“今”,擺布。
四、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還家過年之情。姜夔一生布衣,以清客身份依人籬下,輾轉飄泊,除夕不能回家過年,已是常事。宋寧宗慶元二年丙辰除夕前五日,姜夔從無錫乘船歸杭州(當時白石移家杭州,依張鑒門下),途中經過吳松,遂作此詞。
五、賞析
“雁怯重云不肯啼。”起筆寫向空中。大雁無聲,穿過重云,飛向南方。南方溫暖,對大雁來說,是一溫馨的家,用比喻的手法表現作者歸家的情景。長空彤云重重密布,雁兒心情緊張,故說“怯”字。但雁兒急于回家,一個勁往南飛,故不肯啼。此一畫面,恰成詞人歸心似箭的寫照。“畫船愁過石塘西”,次句寫出自己,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畫船,是載了滿船清愁而行,又妙。作者既然歸家但是描寫的卻都是慘淡景象,“打頭風浪惡禁持”,作者巧妙的寫出了實情,大風阻擋詞人歸路,人間有風浪猛打船頭。天上有重云遮攔鳥道,對于思家心切的作者憂愁更深一步。
“春浦漸生迎棹綠”,過片仍寫水面,意境卻已煥然一新。浦者水濱,河水漲綠,漸生春意,輕拍槳櫓。雖云漸生,可是春之一字,冠于句首,便覺已是春波駘蕩,春意盎然。歇拍與過片,對照極其鮮明。從狂風惡浪過變而為春波蕩漾,從風浪打頭緊接便是春波迎槳,畫境轉變之大,筆力幾于回天。真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詩)的突兀感和欣悅感。
筆峰驟轉,卻不顯得生硬,兩相對照,只覺筆意輕靈,意境超逸。時猶臘月,詞人眼中之河水已儼然是一片春色,則此時詞人之心中,自是一片溫暖。“小梅應長亞門枝。”下句更翻出想象。離家已久之詞人,揣想此時之家中,門前小梅,新枝生長,幾乎高與門齊了。此一意境,何其馨逸,又何其溫柔。小梅之句,頗似有一番喻意,暗示兒女之生長。
經年飄泊在外之人,每一還家,乍見兒女又長高如許,其心情之喜慰,可想而知。小梅應長亞門枝,正是這種人生體驗之一呈現。“一年燈火要人歸。”結筆化濃情為淡語。
除夕守歲之燈火,一年一度而已矣。燈火催人快回家,歡歡喜喜過個年。一筆寫出家人盼歸之殷切,亦寫出自己歸心之急切。此是全幅詞情發展之必然結穴,于淡語中見深情。
此詞的顯著藝術特色,是以哀景寫歡樂,以淡筆寫濃情。上片以雁怯重云,畫船載愁,浪打船頭等慘淡景象反襯歸家之歡欣,下片的春浦漸綠,小梅長枝,燈火催歸等熱鬧景象突出了作者歸心似箭的心情。
【浣溪沙的詩詞賞析】相關文章:
晏殊《浣溪沙》詩詞賞析11-28
《浣溪沙·髻子》詩詞賞析12-09
晏殊《浣溪沙》詩詞翻譯賞析12-09
吳文英《浣溪沙》詩詞翻譯及賞析12-09
浣溪沙詩詞鑒賞12-07
《浣溪沙》詩詞鑒賞11-22
《浣溪沙》詩詞鑒賞04-30
《浣溪沙》古代詩詞鑒賞12-09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詩詞賞析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