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漢德克作品《痛苦的中國人》出版上市

彼得·漢德克作品《痛苦的中國人》出版上市,孟京輝、史航、牟森“愿效犬馬之勞”的大師,維姆·文德斯的親密好友與合作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耶利內克追隨的偶像。一個充滿隱喻的“兇殺故事”,三段追索歷史與現狀的東歐之旅!
好書推薦網(www.tuijianshu.net)書訊:近日,彼得·漢德克作品《痛苦的中國人》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據圖書試用網編輯部得到的相關資料顯示,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1942— ):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劇作家。當代德語文學重要作家,被稱為“活著的經典”。
編輯推薦
《痛苦的中國人》具有鮮明的漢德克風格,以近乎挽歌式的深情描寫和無所畏懼的正義良知,展現出一個不同于主流媒體的南斯拉夫和塞爾維亞,既有文學上的探索和實驗,也有政治領域的思考和立場,是全面了解漢德克的思想和風格的不可錯過的作品。
內容提要
《痛苦的中國人》收錄了漢德克的四部作品,包括小說《痛苦的中國人》和三篇游記,即《夢想者告別第九王國》《多瑙河、薩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納河冬日之行或給予塞爾維亞的正義》和《冬日旅行之夏日補遺》。在《痛苦的中國人》中,作為一個出現在主人公夢境中的神秘的陌生人,“痛苦的中國人”一再成為主人公竭力克服內心痛苦的隱喻;三篇觀察和游記則標志著漢德克一個新的創作時期,也體現了他面對歐洲劇烈的政治動蕩所表現出的無所畏懼的正義良知。
章節試讀
我俯身蹲在那個奄奄一息的人跟前。他兩頰鼓起,看樣子,好像是用腮呼吸似的。從他的衣兜里傳出了一個小收音機的音樂,幾乎難以聽得清楚。這名男子穿著一雙鮮艷的齊膝高的長筒襪,上衣的肘部有幾塊淺色補丁,這不禁使我聯想到某種袖章。他看上去年事已高,頭發都已花白;或者他事實上還很年輕,只是現在就像動畫片里一樣突然變得白發蒼蒼,滿臉皺紋了呢?我感到一陣莫名其妙的惡心——有點與躺倒在地上的這個人感同身受的滋味:一種不久于人世的感同身受;再也不需要有什么教名,無非就是一個類似“瀕臨死亡的奧托”或“瀕臨死亡的埃爾溫”一樣的人。突然,這個白發蒼蒼的人確實做出一副充滿厭惡的怪臉,連這個蹲在一旁的我也不由自主地做出怪相來。臉上依然帶著這個怪相,我迅速地從狹路上抽出身來,踏上了那個斜坡。巖壁離得很近,我將這名死者棄置不顧了。自然,我鬼使神差似的來到這個行將墜崖的男子身后,剎那間,我險些和他一起墜落下去。有時候,那些跳崖自殺的人掉下去時,不是砸穿了那一個個屋頂,就是撕斷了那一條條無軌電車的電線。然而,這里是大山背對老城區的一面,山腳下是很少有人涉足的梯地,是隱蔽的森林角落。剛才發生的這一幕—就在墜落的那一瞬間,我心里一清二楚—或許是永遠都說不清的謎團。我的人身自由并未受到威脅。那具尸體會在山下從容地腐爛掉。可盡管如此,還是確信不疑,自從扔了那塊石頭以后,一直就有某些東西沖我而來—不是訴訟,不是調查,也不是想引渡犯人的愿望;而是—我終于找到了這個使我重新恢復理智的詞—挑戰。我又回到了那條狹路上。先前用來投擲的碎石塊還在那里,于是,我又把它抓起來,用它去刮巖石上那個只完成了一半的神秘符號。不斷的摩擦使這塊碎石在我的手里開始發燙,聞起來有火石快要迸出火花前所發出的氣味。我坐在一個樹根上,樹根是從一堵墻里鉆出來的,高度和一把折椅差不多,就位于事發地點對面。山路在這個地方正好拐了兩道彎,于是我從石道上看去,眼前出現了一片獨立的'巖體,形狀像一個金字塔身,上面覆蓋著青草和樹苗,就像是一片廢墟。片刻間,矗立在這里的是中美洲原始森林里一座神廟的廢墟。接著在路燈下,那塊巖石看上去像一個灰蒙蒙的馬蜂窩,上面布滿了黑乎乎的洞窟,看上去孤零零的,同時又充滿生氣。堆在巖石基座下方的樹葉在狂風中來回涌動,又是不停旋轉,又是驟然上升,又是波浪翻滾。這時,那個布滿黑窟窿的蜂窩突然掉轉方向,蹦進了一個石灰色的牡蠣養殖場(所謂的牡蠣,其實就是從懸崖峭壁中隆起的殼狀礫石)。在這個養殖場中心,那個被刮去的符號標志著一個空曠區域。在我看來,這個區域現在又成為鶴、海鷗、翠鳥—這個無聲無息的世界——的天地。此時,我感到一種虐殺別人的喜悅。我甚至大聲地咂起舌頭來。“這就是我的故事,”我心里在想,“我的故事就是我的寄托。”正義得到了伸張,而我屬于罪犯之流—一個最四分五裂、孤立無援的群體。
專業點評
《痛苦的中國人》具有鮮明的漢德克風格,以近乎挽歌式的深情描寫和無所畏懼的正義良知,展現出一個不同于主流媒體的南斯拉夫和塞爾維亞,既有文學上的探索和實驗,也有政治領域的思考和立場,是全面了解漢德克的思想和風格的不可錯過的作品。
【彼得·漢德克作品《痛苦的中國人》出版上市】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