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滾滾紅塵》讀后感
《滾滾紅塵》,是三毛所著的第一個中文劇本,也是三毛的遺作。以下是由陽光網小編整理關于三毛《滾滾紅塵》讀后感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三毛《滾滾紅塵》讀后感(一)
《滾滾紅塵》是三毛的最后一部作品。
《紅塵滾滾》中的女主角是一個二十二至二十三歲的人,她是一個生來就極度敏感的人。她對生命中發生的一切現象,都比一般人承受的更多。沈韶華一生的追尋不過兩件事情:一是情感的歸位,二是自我生命的展現。沈韶華是該書中個性極為鮮明的人物之一。男主角章能才是一個約三十九至四十二歲的人,他是個苦學之后,在大學時代方才接觸到城市的知識分子,此人相當獨立。他替日本人做事,他覺得“不是一樁罪惡的事”,他也是該書中的一個亮點人物。
三毛原名陳懋平,因學不會寫“懋”字,就改名陳平。旅游和讀書是她生命中的兩顆一級星,最快樂與最痛苦都夾雜其中。她沒有數字觀念,不肯為金錢而工作,寫作純粹是為了讓父母開心。她與荷西在沙漠中結婚,接著,安靜的歸屬卻突然急轉直下,與摯愛的荷西錐心死別,讓她差點放棄生命,然而還是因為荷西的死,她最終縊死在醫院中!稘L滾紅塵》主要描述的是一對世間男女在戰亂年代里的悲歡離合,欲仙欲死的愛情。
《滾滾紅塵》中最富個性色彩的男女主人公是我十分喜歡的人物。劇中沈韶華因為實在出于對愛的“從來沒有得到過”,二產生更大的“愛情執著”,將愛情與生活混為一體。她對男主人公章能才的愛從未動搖過,就算他最后淪落到逃竄的地步,也愿意跟隨著章能才。正如第四十一場中的沈韶華對章能才說:“我‘一家一當’都來了啊——!你知道我來這里是為了什么嗎?是為了愛你。”在地六十六場中沈韶華將自己的船票交給了章能才,這一幕幕無不真真切切地表現出沈韶華對于愛情的付出與對于愛情的追求與渴望。一旦讓她找到可以傾倒的歸宿便是濃烈得刻苦銘心,無法收拾。沈韶華的極度渴望讓她盲目了生活的眼。
劇中的男主人公章能才因沈韶華寫的小說而被吸引,于是便開始看與沈韶華的交往。章能才第十七場說道:“隨波逐流的人,是不會有好的結果的。韶華你沒有披肩,我沒有靈魂。”章能才在說自己是替日本人做事的漢奸。在第二十場,章能才送給了沈韶華一條五彩花綢帶流蘇的“貨真價實的披肩”,沈韶華被包裹在她的缺乏里,她沒有披肩,物質上的。章能才成就了沈韶華小小的悵然。然而章能才所向往的愛情是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之上的,真誠以致成了懦弱。在第四十一場中,沈韶華來找章能才,章能才卻說:“其實——我不過是個要吃飯的人——韶華,我當不起你。”從中表現出了章能才對于沈韶華的愛還不足以共苦。
劇中的沈韶華與章能才的愛情故事不經讓人想起張愛玲與胡蘭城的愛情故事。沈韶華與張愛玲有相似的家世,一樣的才情,一樣的承受世間的責難的戀情。
我個人覺得《滾滾紅塵》這本書中的女主人公沈韶華帶有三毛的影子。劇中沈韶華與章能才的凄美愛情故事不正是有點像三毛本人與荷西的愛情嗎?劇中結尾:“章能才捧著沈韶華的出版小說《白玉蘭》,縱使陰陽相隔,韶華仍是他一輩子追憶的女人。如同三毛追憶荷西一般。”
三毛雖已離去,但是,她的作品將會被后人所熟知,讓后人從她的書中去了解她,去認識她,讓后人在她的書中明白她所向往的生活。(謝芳麗)
三毛《滾滾紅塵》讀后感(二)
我很喜歡讀三毛的文字,如果可以的話,真希望她可以一直寫下去,只是《滾滾紅塵》卻成為三毛的封筆之作。于是我帶著沉重的心情讀完它并且寫下這篇讀后感。
沈韶華的身世是離奇和坎坷的。于是我一直覺得,她那滿身才氣和獨有個人魅力,都與其家庭遭際有著很大的關系。自殺未果,父親死后,韶華獨自離家靠寫作為生,于是才有了章能才看了韶華文章后,寫信慕名而來。只是這一來,就讓韶華為這一愛付出所有。她的際遇身世是以張愛玲為引子的。但是韶華比張愛玲幸運,至少能才至始至終都是全心全意愛著韶華一個人的。我感動于最后那個在碼頭上,人潮擁擠中,能才始終擁緊韶華,想要與她一起離開永不分開的決心,只是那是個亂世啊!韶華把唯一一張船票給了能才,她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能才一個人離去。我也感動于,余老板雖然知道韶華是利用他,但她對韶華的那份癡情是有多深。從他從船上跳下來,放棄離開的那一刻就足以衡量。而書中還有不得不提到的是韶華的摯友月鳳,為了愛情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春望與玉蘭在那個年代中,被擠壓迫害的愛情,造就了韶華的《白玉蘭》。
不知不覺已經寫完才發現自己已經淚流滿面,那是為三毛手下愛情的感動,也是為舊事吃人和動亂的社會而感慨氣憤。而最后三毛的那篇余作《滾滾紅塵》是好樣的`、三毛更是如此!
三毛《滾滾紅塵》讀后感(三)
書是高中的時候就買了,但是一直拖到現在才看。整本書大紅色封面和底面,詮釋了這個“紅”字。書不厚,說是書,其實毋寧說是一個簡單的劇本。書中三毛還提示了燈光、音樂和演員臺詞各種電影細節。所以三毛寫完了此劇本,電影也就隨之誕生了。
電影的搭配倒是相當給力的,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故事原型,三毛的編劇,加上林青霞、秦漢、張曼玉的主演,羅大佑和陳淑樺的主題曲演唱,雖然情節有些單薄,但也足夠成為經典了。
書里,沈韶華(影射張愛玲)是一個上海女人,出身倒是上層的,但從小就缺少愛,她的母親不愛他父親,導致在韶華幼年喪母后,父親對她不屑一顧,將對其母的怨恨發泄在女兒身上,可以說,沈韶華缺少愛,因此,她的后半生都在尋求愛,而這種愛,是模糊不清的,包括情愛和父愛為一體的愛。韶華的好友玉鳳(影射的是張愛玲的好朋友炎櫻),是一個性格活潑,爛漫純真的女子,她倆的外在表現可能不太相同,但是在內心深處二人是一致的,所以一直以來都是跟親人一般,患難與共,就連彼此的心上人,都要專門領回來讓對方見一見過目。在最困難的時刻,是玉鳳拯救了韶華,讓她重新振作。章能才(影射胡蘭成),是一個面容英俊,頗有才氣,懂得欣賞,卻又甘愿淪為漢奸的文化人,這種風流倜儻的人對于女性的殺傷力是很大的,而他本人也是到處留情,很難說他對每個女人都不是真心,恐怕在每個階段他都還是誠懇的對待女性的,只不過他的責任意識就差了些,對于自己泛濫的愛意也不會收斂,表露無疑,這使得他處處留情,大小通吃。當沈韶華將她的一生托付給這樣的一個錯的人時,這段感情注定沒有結果,只是她單方面的執著付出罷了,但即便如此,她也是樂意的,無怨無悔的,這是為愛而生,又為愛而死的女人。雖然玉鳳說自己是“愛情動物”,然而對于韶華來說,她又何嘗不是。當章能才在喪失權勢之后以落魄的模樣來找韶華的時候,她發現自己曾經的愛人居然過的這么糟糕,于是本來一顆滿是恨意的心霎時間又充滿柔情,不顧一切的用自己的力量捍衛了他,幫助他逃脫了危險。后來一直苦戀韶華的余老板將自己用了大量的金條換來的出國船票給了韶華一張后,而她早已決心把機會給能才,在上船的那一刻,她掙脫能才的胳膊,將船票塞到他的手上,自己含淚目送汽船離開,而此時余老板卻從船上拼命跳下來,回到韶華的身邊。雖然老余一介粗野之人,面相也比不上章能才一星半點,但是他對沈韶華一心一意,始終如一,不僅對自己花重金買給韶華的船票被贈與他人毫不介意,還對韶華說,他只是想要照顧她,也許過兩年安定了“章先生”再回來接她,他完全不介意的。且不說他有無私心(私心想必多少還是有的),而余先生跟章能才相比,是完完全全相反的。我倒是很可憐這位余先生,一直以來對韶華別無二心,出錢出力的,但始終未曾得到自己心上人的心,看來男人啊,還是多少得有點才啊,否則再有錢,姑娘的心永遠不是你的。
電影算是準確還原了三毛的劇本吧,除了有一幕電影里面韶華打了那個小妻子,之后又被她打暈;劇本則是另一版本。我覺得林青霞演的韶華,氣質還是放的太開了些,我想象之中的沈韶華,是還要內斂一些的,讓我來選角,或許陳數比較適合,而張曼玉演的玉鳳倒是很好(明顯我是異想天開,這二人不在一個年齡段,姑且讀者饒我妄言)。之前我是從未看過這樣版本的張曼玉的,有點傻氣,又很純很真,當時的張曼玉很年輕,棱角也很柔和,詮釋玉鳳的表演,很是不錯。相比之下的林青霞還是剛毅了一些,雖然我也承認她是一等一的好演員,但在我想象里,韶華女性的感覺要柔一點的,林青霞無論是從外形(一張英氣的臉,下巴還有像男子的小凹陷)還是表演,都比我期待的版本過了一些。不過后半段她確實將沈韶華的癡情詮釋的恰到好處。秦漢飾演的是章能才,中規中矩吧,也許我太過注意兩位女主角了,導致沒有在關注這個男一號,將章能才的性格倒是演繹出來了,外形也還算符合原作的劇本,但美中不足的是感覺表演張力還不太夠,具體是什么張力,我也說不清,總讓人覺得還差了一點什么東西,感覺跟兩位女演員演,他的光芒被掩蓋住了,給人感覺沒有那么深刻。
三毛寫這個劇本,想必是要事先了解不少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故事的。這一對名鴛鴦常常被人們所津津樂道,也是因了張愛玲的深情和胡蘭成的負心,二者都是有才之人,但對于感情的方式卻不相同,胡蘭成之始亂終棄也讓人寒心,他給了這個女人愛,也給了她以希望,讓她錯以為可以托付終生,那段時間也是張愛玲創作的黃金時期,大批佳作涌現,然這段保質期為三年的婚姻結束后,謝幕的不僅是愛情,還有張的才情,她也在慢慢走向隕落了,從頭到尾,她也都是一個“愛情動物”,為愛升華,為愛毀滅。
看過“三毛《滾滾紅塵》讀后感”的人還看了:
1.《根鳥》讀后感
【三毛《滾滾紅塵》讀后感】相關文章:
6.三毛文章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