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的知識點
1.我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其特點是什么?
▲微觀上: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人們的消費,已經從溫飽型消費過渡到小康型消費,部分向比較富裕型消費邁進;宏觀上,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大大增強。
▲現在的總體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如何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在本世紀頭二十年的奮斗目標,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要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科教更加進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是什么?
(1)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翻,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2)基本實現工業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
(3)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
(4)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4.如何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內涵: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其主旨是為了更好地發展。
(1)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
(2)全面發展,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3)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發展。
(4)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5.怎樣促進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1)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提高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水平和效益;
(2)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3)統籌城鄉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4)統籌區域發展。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解決“三農”問題,要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村發展。
6.為什么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1)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單純追求GDP的增加),往往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甚至出現“沒有發展的增長”;導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2)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牢固樹立并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能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就能更加卓有成效地向前推進。
【高考政治《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的知識點】相關文章:
高考政治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知識點03-09
《小康社會經濟建設》高考政治知識點03-09
高考政治二輪復習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經濟建設重要知識點總結03-09
高考政治知識點12-09
高考政治復習知識點11-23
高考政治強化知識點03-09
高考政治知識點整理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