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考語文試卷“科學性”的基本涵義
一、測試的內容和方式與學習的過程相適應
語文學習的內在機制怎樣?目前我們還缺乏實驗室證據,但我們可以從古往今來無數語文學習的典型個例來把握語文學習的規律。武斷地說,語文學習或者語文能力的形成是否有這樣一個循環的過程:積累-理解-運用,按照信息論的觀點就是輸入一內化一輸出,一個人的語文能力就是在這樣的循環中生長的。那么,理想的考試就要能測試一個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各個階段的質量,或者說語文學習各個層面的質量。因此,我以為,科學的語文試卷應該分成四個部分:一是習慣和方法,二是識記和積累,三是閱讀和理解,四是表達和應用。以此來看我們現今的高考語文試卷,近義詞選擇填空、成語(熟語)的運用,病句,還有標點題、連貫題等,都是屬于語言運用的規范問題。語用題的二個題目,也是考查學生在實際情景中的語言運用,作文題更是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總的考查。既然同樣是考查語言的運用能力,那么還行必要在一份試卷里重復出題、反復考查嗎?
二、試題要體現學科特點,尊重學科規律,測試學科能力,也就是說試卷必須姓“語”
語文考試說白了就是漢語書面考試,既然這樣,那就有必要研究漢語的特點、脾性。相對于高考語文來說,我以為最能體現語文水平的問題應該有個指向:如你的肚子里爛熟了多少文章?你對漢語言形式和內容的敏感度如何?你整體理解和頓悟的思維能力怎樣?你語言表達的能力如何?等等。如果就考試內容來說,我以為背誦默寫、文言文加標點翻譯、古今詩文簡單的鑒賞、作文這四者最為重要。2004年全國各地之所以不約而同地出現了對聯題,這也充分體現了語文試題向語文本體回歸的趨勢。這并不是說考試必須要考對聯,但從這個題目的出現可以看出語文考試要尊重語文的特點,體現語文的本質,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和愿望?墒悄壳暗倪x擇題還在標準化、客觀性的外衣下,占據著語文試卷25道題(有的是26道題)中的15道題!分值達46分之多!
三、理想的高考試卷要發揮對中小學語文教學的良好的導向作用
任何一種考試,都具有選拔、激勵和導向的功能。一次考試是一次學習,也是一次教育,滲透著一定的教育價值觀。在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的今天,試題更應該保護大多數考生的積極性,注重激勵和肯定,給他們以成功的學習體驗。但目前語文試卷的第二大題科技文(包括社科文)閱讀,基本上是故意在設置閱讀障礙,跟學生過不去。且不說讀懂文章與答對這四道選擇題的相關性在哪,單是這種閱讀測試的方式就值得再探討:我們平時有哪一個人會像做這道閱讀題那樣去閱讀?既然不是,那么,這種脫離學生學習實際和運用實際的測—試又是在測試哪門子閱讀能力呢?其價值取向究竟是什么呢?
現行語文試題的科學性和價值觀的確值得商榷,其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影響也確實令人憂慮,F行中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多多。
譬如說積累不足,尤其是經典古詩文積累量遠遠不夠,課外閱讀的量和質都不盡如人意。本來試卷增加背誦的分值,對中小學不重視讀書的習慣是一個很好的糾正,但居然有論者以為這是在鼓勵學生死記硬背。中小學階段“死記硬背”一點經典有什么不好?現在雖然恢復背誦默寫了,但150分里只占4分!從背誦經典
對語文能力形成的作用而言,從經典積淀對一個人可持續發展的鋪墊而言,從糾正中小學生不重視語言積累的習慣而言,我以為1—50分里給背誦默寫安排20分也是不算過分的。
再譬如說表達不行。積累不足和表達不行是互為因果的,再加上作文教學的“不作為”現象較為普遍,學生的表達水平每況愈下,這一點,大學的教師可能更有感觸。而從學生進入社會謀求生存和發展的實際來看,一個人最重要的語文能力就是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能力?陬^表達限于條件不能測試,因此書面測試就應照顧到即時表達的能力,作文題不妨分情景片段表達和話題作文表達兩題。150分里可賦分70分,甚至更多。
還譬如,教師分析得過多,有人稱之為“唯理性教學模式”。一篇好文章本是“七寶樓臺”,教師卻要經過“教學”把它“大卸八塊”。教師為何這樣做?因為高考這樣考!尤其是第一卷的科技文閱讀和文言文閱讀!那么,砍掉科技文閱讀,增加古今優美詩文的鑒賞性閱讀,改文言文的標準化考查為加標點斷句翻譯,天下會不會大亂?我以為不但不會亂,而且中小學課堂上的“講風”會緩一些,學生作業中的“題海”會淺一些,學生離真正的閱讀也會更近一些。
【高考語文試卷“科學性”的基本涵義】相關文章:
高考語文試卷“科學性”基本內涵05-10
高考語文試卷及答案05-05
福建高考語文試卷05-11
安徽高考語文試卷06-26
2018年高考語文仿真試卷語文試卷05-01
2017高考模擬試卷語文04-04
2017高考語文沖刺試卷04-04
總結理想的高考語文試卷05-11
對于高考語文試卷的反思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