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香港富豪創業故事
一個個成功人士的傳奇故事看似“傳奇”,卻是在平凡中見真知,從開始創業到掘到人生第一桶金,期間經歷種種磨難。往往成功者對設定目標路上的坎坷都只是當成一副“調味劑”,從中鑄就自己,有哪些富豪的創業故事介紹呢?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香港富豪創業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香港富豪李兆基傳奇創業故事 (一)
在市場中創業成功的人士非常之多,故事中作為香港著名的商界巨頭、華人超級富豪的李兆基,有著“亞洲股神”之稱,他創造的財富風云可謂讓人人稱奇。獲得這么大成就的他又有著什么樣的創業傳奇呢?我們一起來看下面這段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能讓你的事業獲得可喜的成功。
一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人,干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短短幾十年時間,創下了令世人矚目的永恒基業。他處世心細,精于計算,他有一句格言:“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做小生意要勤奮,做大生意要計算精確。香港富豪李兆基的名字,經常排在外國財經雜志富豪榜之列。他的成功秘訣在于眼光敏銳,他認為地產建設大有可為,全力以赴,于是創下了今天的巨額財富。
至1990年3月,恒基兆業地產公司的總市值達106?93億港元,恒基兆業發展公司的總市值也有40?85億港元,此外,又透過恒基兆業地產持有29?7%總市值為107?61億港元的中華煤氣、持有32?6%總市值933億港元的香港小輪的股權。四大公司的總市值近265億港元,與最初的1?5億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青年時期的李兆基只帶著1000元到港闖天下。他處事心細,精于計算。他有一句格言:“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對李兆基而言,他堅信做小生意最重要的是勤。至于說做大生意,最重要的是計算精確。生意額大,牽涉的本錢和盈利大,一出一入的利息,多一分少一分是很重要的。他最不喜歡把時間及金錢花用在吃吃喝喝的應酬之上。
李兆基的成功,當然希望延至下一代。所以他教兒子有自己一套,他說:“少年得志,狂妄自大;游手好閑,不思勤奮,是失敗之源;放縱自己,輕挑浮躁,早晚會闖禍;凡事不可忘本,飲水而不思源,后果堪虞。”
1928年1月29日出生于廣東省順德,自幼在家鄉私塾受教育,其父在廣州開設銀莊。30年代的廣東順德,雖是珠江三角洲的魚米之鄉,但工業生產還相當落后。李兆基的父親盡管精于生意,那時他也只不過在當地開個“鋪頭”而已。小小的李兆基,常常去父親的“鋪頭”吃飯,似乎自幼對做生意就不陌生。
李兆基在順德的私墊上學,小學畢業的時候,父親已在廣州開了一家銀莊,他便到銀莊學做生意了,父親是老板,兒子揀點清閑活干干就行了。可李兆基偏不,他從養成工干起,干些打雜的活兒。
開初,他被銀莊的鈔票迷住了。你看,各種各樣,大捆小捆,出出進進。他想,什么時候我也能賺上幾捆鈔票呢?漸漸地,他業務上也入行了,兜里也裝進了一些鈔票。可不知為什么吃飯沒有鈔票不行,但這些鈔票今天可以買到一斤米,過兩天就連一兩米也買不到了。就在他開始懂得怎樣賺鈔票的時候,他又似乎覺得光賺鈔票沒用。他開始厭惡鈔票了,為什么?他說不清楚,可他又離不開鈔票。
1948年,銀莊開不下去了。李兆基跟隨父親來到香港。又是一個新天地。靠什么生活呢?人說他來香港時,腰間只插了1000元,也有說他帶了一筆可觀的積蓄。鈔票而已,廢紙而已。可為了生活又得設法賺錢。銀莊的經歷使他最熟悉兌換業務,于是,他便到文咸東街泗利金號等幾間金鋪“掛單”,開始買-賣外匯和黃金。當時澳Men有黃金專營權利,李兆基便與何賢等在澳Men有一定勢力的人合作,在黃金買-賣中“大展拳腳”,終于掘得了第一桶金。
有了資金,他又開始做五金生意,搞進出口貿易。錢,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了。1958年,香港商界三位能人“誓師結義”,他們是李兆基、郭得勝、馮景禧。他們伙同另外5位股東,組成“永業企業公司”,首先買入沙田酒店,紅紅火火地經營起來。
到了1963年,“三劍俠”索性“甩掉”其他股東;三人合作組建了“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新”字是取自馮景禧的新禧公司,“鴻”字是取自郭得勝的鴻昌合記,“基”字是取自李兆基的名字。新鴻基初期的規模很小,只有十多名職員,注冊資本港幣500萬元,實付資本300萬元(每人投資100萬元)。在當時的香港商界,三人都不過是中等的商人。
“三劍俠”經過5年的合作,積累了地產經驗,有了新公司,更是雄心勃勃,誓與其他地產公司一較高低。別人開發地產多集中在商業和工業用地,即使興建住宅樓宇,也多往大型屋村或豪華住區發展。但新鴻基卻看準了中小型住宅樓宇,這正適應了工商業的急劇發展及青年一代組建家庭的特點,因此,新鴻基的地產事業,正可謂一日千里。
1972年李兆基辭去新鴻基總經理一職,只留任副主席。三劍分家,李兆基獲得大約價值5000萬元的地盤和物業。就在這—年年底,他憑著這些家當又與胡寶星等組建了“永泰建業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之初,正值股票市場炒得天翻地覆,李兆基趁熱打鐵,以每股1元,升水至1?7元,將永泰建業公司實收股本2532?4萬港元,出售股票TaoXian,大賺了一筆。1973年3月,香港股票大崩潰,地產也陷入低谷,李兆基瞅準行情,立即將賺來的錢拋出,趁舊樓價格和土地價格大跌,迅速進行收購。實物總比鈔票令他更放心。
1975年,李兆基終于開創了自己的王國——恒基兆業有限公司。開辦之初,還是一家未上市的'私人公司,股本1?5億港元,李兆基任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李兆基視之如子,料理精心。
你看,恒基兆業公司一成立,李兆基即以物業換取永泰建業公司1900萬新股方式,掌握了永泰42?9%股權,成為最大股東而入住永泰董事局,使永泰迅速脫胎換骨。至1979年度,永泰市值已躍至9億港元,擴大了20多倍,成為了一只中型地產股,擁有26個地盤,總樓面積260多萬平方英尺。從物色、收購、發展到時機掌握永泰的過程,已足見李兆基的眼光、才智和魄力。
1981年6月,李兆基抓住股市牛市和地產GaoChao的大好時機,一舉將恒基兆業地產公司上市集得資金10億港元,充實了資金實力,從而在緊接而來的股市、地產低潮中平穩地度過了不景氣一關。
1985年11月,恒基兆業地產公司斥資6億港元,向母公司恒基兆業及李兆基本人購入永泰建業股票1?26億股,控制永泰股權達70?8%,通過這次收購,使恒基地產增加了永泰的36個地盤,擁有近900萬平方英尺樓面面積的發展土地,土地儲備擴大了23%。
1988年8月,恒基兆業集團再次改組,恒基地產收購了永泰建業。并將永泰建業改名為“恒基兆業發展有限公司”,而在此之前,永泰曾購入28?7%香港小輪股權和26?4%中華煤氣股權,此次改組同時又宣布發行約12億新股,實力更顯雄厚。
按1988年底市值計算,已有36億港元之多的市價,堪稱大型上市公司,與恒基地產并列為恒基兆業集團的兩大公司,成為李兆基的左膀右臂。15年前永泰市值只有4千萬港元,而今的恒基發展,市值竟達40多億港元。
材料中的李兆基他的聰明才智的確讓很多人佩服,也確實讓人拍手稱絕,他用他的智慧、魄力以及雄心造就了如今這么大的財富奇跡。希望聰明的你也能擁有恒心,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的事業獲得成功,成就自己的致富人生目標。
李嘉誠:塑膠花傳奇 (二)
年齡:81歲
創業時間:1950年創立長江塑料廠
第一桶金:塑膠花生意
逆境的時候,你要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條件,當我身處逆境時,我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條件,因為我勤力,節儉,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譽。
為了實現對父親的承諾,李嘉誠覺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頭地,學習是惟一的武器,他開始自學。一邊工作,一邊自學,雖然艱辛,但李嘉誠覺得十分充實,“年輕時我表面謙虛,但內心很驕傲。因為你看見身邊的人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卻日漸提高。”
1940年秋,李嘉誠一家從潮州逃難至香港,棲居在舅舅的鐘表行中。李家原本沒有商業傳統,到香港前,父親是一位小學校長,爺爺是清朝最后一屆秀才,兩位伯父在民國初年就取得了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博士學位。李家可算的書香門第,在當地受人敬重。
但這些在當時的香港沒有半點價值,甚至為生存帶來了壓力,一家人卑微如螻蟻。13歲的李嘉誠不得不失學,寄人籬下當學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則必須搬開家具與其他伙計挨著入睡。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誠的母親只好帶著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們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貧困抑郁的父親竟染上肺結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親過世前一天,并沒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問他有什么話說。“我安慰父親,告訴他‘我們一定都會過得很好’。”14歲的李嘉誠獨自面對父親的死亡,“彷liuxue86.com佛一瞬間被迫長大”。歷經家道中落、少年失學、父親過世、孤獨的流落異鄉,迫使李嘉誠在很短的時間內壓縮成長。
為了實現對父親的承諾,李嘉誠覺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頭地,學習是惟一的武器,他開始自學。一邊工作,一邊自學,雖然艱辛,但李嘉誠覺得十分充實,“年輕時我表面謙虛,但內心很驕傲。因為你看見身邊的人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卻日漸提高。”
李嘉誠的機會終于來臨。1945年,二戰結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廠的老板亟需發信,但是書記員請假,李嘉誠因好學被推薦幫忙。出色的表現使得老板對他另眼相待,將其從雜役小工調至做貨倉管理員,繼而成為了業績很棒的推銷員,再升到經理,19歲更成為總經理。李嘉誠也從中學到了更多的關于貨品的進出、價格、以及貨品管理,推銷等技巧。
因為業務關系,李嘉誠一直訂閱英文塑料專業雜志,順便提高英語,這也讓他能時刻把握該行業的可能商機。隨著二戰后經濟復蘇,塑料制品的市場需求很旺盛,李嘉誠認為機不可失,決定自行創業。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積蓄連同舅父的借款共5萬港元,開設了長江塑料廠。
1957年,李嘉誠從行業雜志中得到啟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轉產塑膠花。得益于當時的消費環境,業務迅速發展,由于產品能不斷創新,李嘉誠繼而成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這已成為李嘉誠財富故事中的經典情節。之后,李嘉誠又瞅準地產業機會,從而開始了成為“超人”的脫胎換骨般的升級。
柳傳志:做“倒爺”被騙 (三)
年齡:65歲
創業時間:1984年創立聯想
第一桶金:漢卡
在企業的初期狀態,目標是一個暗藏的、朦朧的意識。因為你還很弱小,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和企業還缺乏把握,無論你具有怎樣的信心,目標對于初創企業至多是一個遠大抱負,因而無法量化與明確。
1980年代初,計算機革命已經在全球興起,硅谷也成為中國的技術研究者們的熱門話題。中科院內部的科技人員早已經禁不住誘惑,不斷走出高墻深院創立公司。
老帥柳傳志在2月初復出擔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聯想是我的命,需要我的時候我出來,是我義不容辭的事情。”柳傳志自剖心跡,雖已年逾65,但激情不減當年。
1980年代初,計算機革命已經在全球興起,硅谷也成為中國的技術研究者們的熱門話題。中科院內部的科技人員早已經禁不住誘惑,不斷走出高墻深院創立公司。時任計算所所長的曾茂朝(現任聯想控股董事長)也一直在私下里鼓勵手下創立公司。已年逾40歲的柳傳志主動提出了要創業,“我40歲的時候是因為前面沒有路可走,所以選擇了創業。”
當年10月,中科院計算所新技術發展公司(即聯想前身)“授命成立”,王樹和、柳傳志、張祖祥組成三人核心成員,柳擔任副總經理。曾茂朝將計算所的傳達室交給柳傳志使用,又給了20萬元開辦經費,還給予了很多不成文的支持:不受限制的招納本所人員,可以使用所里的技術成果,員工可以使用自己原先在計算所里的辦公室、電話以及所有資源等。
雖然支持很多,但是從1984年冬天到1985年春天的幾個月里,公司里最令人頭疼的`是不知道去干什么。柳傳志后來回憶,“當時實在是不知道要干什么好了,所以能干什么就先干著,哪怕掙點兒錢發工資也好。”于是,包括柳在內的所有員工都當過“倒爺”、“板爺”,在中關村拉平板車去賣運動服裝、電子表、旱冰鞋、電冰箱。
后來因為聽說倒買一臺彩電能賺1,000塊,聯想也跟著去做。當時有說法“騙子比彩電還多”,盡管柳傳志小心謹慎的叮囑要看到電視才付款,他們也的確看到了電視,不過等錢匯過去,對方卻消失了,聯想一下被騙去14萬元。公司一下子更加艱難。
到了1985年,所有可能為公司帶來收入的各種業務幾乎試了一個遍。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將計算所倪光南主導開發的“漢字系統”帶到了公司,成果產品化后就是后來知名的“漢卡”。當時電腦大部分靠進口,全是英文系統,必須裝上漢卡,每臺電腦經過改裝后利潤高達一、兩萬元。聯想在6個月內至少銷售出了100套,為公司帶來了約40萬元毛利潤。
曾茂朝的妻子,計算所研究員胡錫蘭就在1985年的夏天從自家樓上看到了一個難忘的場景:烈日炎炎下,柳傳志和李勤(現任聯想控股常務副總裁)等人正在人拉肩扛,將一堆微機從大院門口搬進來,柳傳志滿頭大汗,衣服濕透,而李勤把褲子卷到了大腿上,氣喘吁吁。回想當日情景,柳傳志后來表示,“我們第一桶金就是靠出賣技術勞力賺的。”
【香港富豪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富豪白手起家創業故事04-08
女性創業故事:借款修路富豪05-11
富豪榜上的華裔女性創業故事05-12
創業故事:少女富豪玩轉人脈闖商界05-11
石允文重生命樂當角落富豪創業故事03-28
白手起家創業的中國富豪們05-11
擁有富豪心態更容易成功哲理故事05-11
同桌來自香港校園故事04-18
創業的故事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