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回農村創業典型成功故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大學生回農村創業故事
伴隨著新農村的建設,城鄉統籌和都市人新的消費需求,一些大學生卻放棄了優越的城市生活,又回到了農村,當起了新型農民。有哪些大學生回農村創業的故事呢?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大學生回農村創業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重慶3名大學生回農村創業 第一年掘金24萬 (一)
回到農村自主創業
2012年10月8日,對于雍宇、曾賢達、胡開倫三個小伙來說,是個非常特殊的日子。這一天,3個寒窗苦讀12載,最終考上大學的農村小伙,不顧做了一輩子農民的父母的激烈反對,又回到了農村,并決定在農村開始他們的事業。
這一天,3人相約,離開了城市,來到了重慶市銅梁縣安溪鎮流水灘。在這里,他們承包了200畝的山地,辦起了一家“80后生態葡萄農莊”。“現在,我們搞起了200畝山地葡萄,接著我們還要依托山林地,養雞、養羊、開農家樂……”3個大學生農民信心滿滿,他們要做新時期的中國農村合伙人。
黝黑的皮膚,滿頭的汗水,在銅梁縣安溪鎮流水灘一片偏遠的山林地里,三人正在地里忙碌著采收葡萄。“有客戶打電話來,要購買200斤葡萄……”雍宇領我們到了他們的“家”,這是一棟磚瓦房,堂屋里面除了一張辦公桌外,擺滿了打好包的葡萄,唯一的臥室就只有一臺小電視。
“這就是我們在農村的家了。”今年25歲的雍宇笑著說,他的另外兩個合伙人中,曾賢達24歲,最大的胡開倫32歲。
“若是不聽他們說話,還真以為他們就是三個農民兄弟。”安溪鎮黨委書記范川在安溪工作了7年,這3個大學生農民的故事,一度曾讓范川懷疑過,他們不會是一時沖動吧?
“當初,頂著父母的強烈反對,帶著大學生的頭銜回到農村,手里攥著一份已寫好的創業方案。”雍宇說,他和胡開倫大學畢業后,都在城里混過兩三年,前后找過不下十個工作,嘗盡了找工作的艱辛。曾賢達2011年畢業后,考上了村官,到了銅梁安溪鎮。
父母都曾經強烈反對
當初,為了供自己上大學,雍宇的父母到重慶打工。曾賢達和胡開倫都有一個妹妹,父母用自己辛苦掙得的血汗錢,供孩子們讀書,希望他們有一天能在城里找份體面的工作,不用再回到農村。
你們回農村創業,父母究竟是怎么反對的?3人不謀而合的一臉苦笑,“強烈、非常強烈的反對,甚至……”他們不愿意再繼續多說下去,性格有些內向的雍宇,好幾次默默的仰起頭望向山上的葡萄園。
第一年掘金24萬元
“我們就是要做新型農民,今年是第一年,我們的第一桶金就有24萬元。”胡開倫樂呵呵地說,雍宇和曾賢達是高中同學,他們3人通過曾賢達認識后,最終決定跟風搞生態農業種植,“我畢業于農學院,專業就是農學,也幫人搞過種養殖,還曾自己開辦過養殖場。”
2012年10月,在承包這片葡萄園前,雍宇通過網絡,學習參考了瑞士拉沃葡萄酒莊的成功經驗。
“他們的.生態農莊創業方案,還請縣里的創業指導專家把過脈。”安溪鎮黨委書記范川最終被3個大學生農民踏實的創業方案和干勁所感動,態度也從最初的疑惑變為贊賞。
最佩服是劇里的“謝永強”
如今,縣里的很多領導、人大代表都來葡萄園參觀過。讓雍宇和他的合伙人沒想到的是,還有人大代表幫忙請來了技術員專門指導他們管理。
雍宇的大學同班同學有40多人,現在95%的都在城里打工。以前,雍宇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可如今,他更堅定了自己到農村創業的信心,頂著大學生的頭銜回農村,并不丟人,關鍵是要自己的意志堅定。
說到這,三個人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部熱播電視劇《鄉村愛情故事》,“我們最欽佩的榜樣,就是劇中那個肩負光耀門楣,大學畢業后費經周折,頂著父母壓力,回到村里創辦果園的謝永強。”
大學生回農村養鴨創業 風雨兼程帶頭致富 (二)
尹玉哲深知“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道理。在創建企業努力實現較高經濟效益的同時,他時刻不忘家鄉,積極參加社會公益事業,努力回報社會。有感于寒門學子求學的艱辛,尹玉哲成功地幫助了當地近百人次的貧困生邁入大學校門,起到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和企業感召力。
自主創業 彰顯實力
尹玉哲畢業于萊陽農學院,畢業后他分配到了博興縣第一油棉廠工作,因工作表現出色,2001年被調入華康食品有限公司,他扎根基層一干就是10年。2007年,三十而立的尹玉哲,創業的念頭愈發膨脹。2007年以前,因為業務關系尹玉哲經常回自己的家鄉無棣縣,也進行了市場調研,發現當時櫻桃谷鴨養殖在黃河以北相對空白,在無棣縣更是缺少,但無棣的養雞業發達,養殖環境好。2007年3月份 ,尹玉哲不顧父母家人的反對,毅然放棄了優越的工作,與其同學一行四人籌集30萬元,成立了無棣縣智誠鴨業有限公司,開始了漫長的創業之路。
一個好不容易從莊稼地里考上大學,在城里有了穩定的工作和不錯收入的大學生竟然回農村養鴨創業,在公司受苦受累的好不容易熬到了今天,說不干就不干了,村里人都認為尹玉哲就是沒事找事,對于他的創業,大家都不看好。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創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創業最大的困難莫過于沒有資金的支持,尹玉哲也經受了這樣的考驗,由于公司成立初期資金受限,沒有資金聘用人,他同時以工人的身份在鴨場工作,和普通工人穿著一樣的工作服,清理鴨糞、喂鴨、撿蛋……工人干什么活他也干什么活。沒有地方住,他就住在不到10平米的辦公室里,辦公室的門后面始終放著一個折疊床,到了晚上把折疊床拿出來,辦公室就變成了宿舍。
由于沒錢,在養殖大棚上也只能采取邊建設邊養殖的方法,首先建設了4個低標準養鴨大棚。6月份,公司購進了第一批4700只鴨苗,隨后經過向好友借資,每隔二個月購進4700只種苗,連購6批,價值60萬元。2008年初,6批種鴨苗陸續出現效益,半年后,公司純收入達到80萬元。在尹玉哲的人生中,這是第一次賺到這么多錢,雖然辛苦但他感到特別滿足,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發展過程 艱難重重
創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2008年下半年開始的金融危機,給正處于發展中的智誠鴨業有限公司帶來了毀滅性打擊。幾個月的時間,公司全部投入不僅瞬間化為烏有,還背負了100多萬元的債務,當時每個月的虧損最多時達到30余萬元,最少也有10余萬。這時,所有的壓力都上來了,公司的生產經營出現危機,資金鏈被卡死了,企業步入絕境。
如此巨大的打擊,讓所有的壓力一擁而上,很多人都在勸他:“算了,別再折騰了,再繼續下午,窟窿只會越來越大,現在收手,還來得及。”
此時的尹玉哲真的是懵了,他感到及其的孤獨與無助。曾經滿滿的鴨舍,如今空空蕩蕩,進去后再也聽不到咯咯咯的鴨叫聲,尹玉哲整個人都垮了。他習慣于沒事的時候去鴨舍轉轉,可如今卻越轉越覺得凄涼。
鴨舍加相關設備花了100萬,3萬只鴨從進苗到產蛋又花去近200萬。創業一年卻遭遇了傾家蕩產,連滿足孩子的生活費、學費都成了問題。養鴨行業的特殊性又決定了公司不能停產,停產后要想再次發展,至少要經過近兩年的時間才能獲得收益。干這一行投資太大,他的鴨場要投資的話,要投資好幾百萬。錢的來源根本就不好弄。大家都覺得尹玉哲這下很難再起來了。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就在大家都認為尹玉哲很難再起來時,尹玉哲卻發生了大變樣,以前天天呆在鴨舍魂不守舍的他,又勇敢的爬起來。他和他的創業伙伴們同時以工人的身份在鴨場工作,和普通工人穿著一樣的工作服,工人干什么活他們也干什么樣的活,喂鴨、撿鴨蛋、清理鴨糞……
與此同時,尹玉哲開始四處找朋友、同學、家人籌集資金。憑著創業之前及創業這一年來的誠信經營模式,尹玉哲打出的求救電話基本得到了回應,最多的客戶一次性拿出12萬元支持尹玉哲的創業夢想。就這樣,在已經背負高額債務的情況下,尹玉哲又借來了 300萬的外債,繼續經營鴨場。資金有了基本的保證之后,公司狀況開始好轉。
2008年12月31日,這一年的最后一天,忙碌了一天的尹玉哲回到公司,把車放進車庫后在車上痛哭了半個小時,回首過去的一年,經歷了太多太多,這一年的路走的很難很難。
熱心公益 奉獻社會
尹玉哲深知“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道理。在創建企業努力實現較高經濟效益的同時,他時刻不忘家鄉,積極參加社會公益事業,努力回報社會。有感于寒門學子求學的艱辛,尹玉哲成功地幫助了當地近百人次的貧困生邁入大學校門,起到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和企業感召力。
創建企業至今,尹玉哲先后拿出了200多萬元的資金用于教育事業、修路、扶貧、慰問敬老、福利院等。2011年3月,在無棣縣紅十字會的幫助下,公司成立了星火義工智誠公司志愿者服務基地;2011年11月,智誠公司被山東公益聯盟評為“愛心企業”,這是濱州市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企業。同時,為帶領群眾早日脫貧致富,公司特意招收了60多名特困職工在公司工作。多年來,公司先后培養出200多名農村“養殖專家”,這些人大部分成為致富的帶頭人,贏得了社會廣泛贊譽。
續寫榮譽 爭創佳績
尹玉哲領導的智誠公司自創立以來制定了一系列的`企業制度,逐步完善健全了企業的管理體制,創建了提高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以及加強培訓與晉升的績效考核機制。憑借科學的決策和一流的管理,充分發揮人才優勢,持續擴大生產規模,在市場運營和綜合發展上實現穩步跨越,企業競爭力持續增強。各項制度的創建與完善,也為智誠全體員工創造了一個公平、公開、公正的工作環境。
同時,公司以傳統國學的仁義禮智信為基礎,結合西方先進的管理理念,為全體智誠人營造了一種良好的企業氛圍。全體智誠人踐行穩健遠行、睿智誠信的企業價值觀,遵循選擇智誠、享受真誠的經營理念,形成了獨具智誠特色的工作作風和企業文化。
在國家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大背景下,尹玉哲于2011年投資500萬元成立了無棣智誠商務賓館、2012年投資1.03億元成立濱州世旭塑木有限公司、同年6月收購無棣縣恒元貿易有限公司。站在新的起點上,尹玉哲帶領的智誠集團正呈現出蒸蒸日上、全面發展的新氣象,智誠人以更加飽滿的精神向著打造百年智誠的美好愿景邁進。
截止2013年12月,公司資產總額達2.17億元,智誠鴨業年銷售額2.93億元,世旭塑木年銷售額4999.86萬元,智誠賓館年營業額500余萬元。
從30歲開始創業,短短七年時間,一躍成為一家資產2.7億元的公司老總。尹玉哲的努力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先后榮獲“第八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山東省(第一批)中小企業創業與輔導師、第八屆山東省青年企業家協會理事、山東省青年創業導師、“濱州市優秀青年企業家”、“2011踐行社會責任優秀企業家”、“紅十字工作先進個人”、“濱州市十佳最具社會責任感中小企業家”、并擔任濱州市市中小企業協會理事、濱州市第十屆政協委員、濱州市中小企業創業輔導師等職務。
尹玉哲的經營之路向人們證明了一個農村創業者艱辛的奮斗歷程,也展現了作為當代青年的敢為人先的精神品格和價值追求。
在校女大學生回農村創業做豆腐 成立公司做成品牌 (三)
卜睿,一個普通的農村女孩,2009年大學還沒畢業就開始創業,現在是吉林省某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她的創業過程曾引起過很多人的質疑,卻激勵過更多的人,作為標準的80后,創業之路雖然困難重重,但她卻不斷奮斗,一往無前。
回農村做豆腐實現創業夢
2005年9月,卜睿承載著全家人的希望,走進了大學校門,同時也成了全家唯一的大學生。在父母的規劃中,卜睿應該在畢業后留在城市,找一份體面、安穩的工作,告別農村。然而事與愿違,卜睿大學還沒畢業就回到了農村,走上了創業之路。
在卜睿大三的時候,她在網上無意間看到這樣一則關于“毒豆腐”的新聞:因為食用了含有違禁添加劑“吊白塊”的`“毒豆腐”,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身患尿毒癥,給孩子的家庭和他本人帶來了無盡的痛苦。看過這篇新聞,卜睿萌生了一個念頭,要生產出真正安全、健康的食品,杜絕類似“吊白塊”事件的再次發生。
2009年3月,卜睿不顧父母和親人的強烈反對,走上了創業之路,選擇的項目正是“豆腐”。創業初期的艱難,對于還沒畢業的女大學生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一切事情卜睿都要親力親為。一板豆腐100多斤,男生抬著都有些吃力,卜睿每天都得抬上幾十板。每天凌晨3點起床,然后去早市出攤,銷售完以后又要去調研,跑市場、找場地。最初的日子,卜睿每天都是早上伴著月亮走,晚上帶著月亮歸。
成立了公司注冊了品牌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卜睿的身影已經遍布長春市的大街小巷,而女大學生創業賣豆腐的新聞也傳遍了長春市的大街小巷,最后卜睿的“豆腐項目”成了市政府重點扶持的大學生創業項目。
2011年,卜睿投資150萬元,建起了標準化豆制品廠,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2012年,成立了吉林省昌睿食品有限公司,并注冊了“卜家”這個品牌,同年獲得了吉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頒發的“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獲得全國QS質量認證。公司成立以來,累計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50余人,工人每人平均年收入4萬元。
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
現在卜睿的食品公司已經辦得有聲有色,但她并沒有因此而停止前進的步伐。一次偶然的機會,卜睿在比較偏遠的山區,發現了30年前未經過改良的純笨黑豬品種,這正好符合當時她要搞養生態殖業的想法。隨后她買回了13頭黑豬崽兒,開始摸索著做生態黑豬養殖。
長春市二道區畜牧局得知這個情況,對這個傳統東北笨豬品種非常重視,多次到養殖場參觀,提出建議,并囑托一定要把這具有東北特色的純笨黑豬品種保留下來。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在“卜家黑豬”在長春市已經小有名氣。
現在卜睿又把眼光投向了“高光效、立體養殖”———在玉米地里養土雞。現在該項目已經通過了論證,并進入了選種階段,預計明年就可以大面積實施。屆時她將帶領鄉親增收,同時給顧客提供更多真正的安全食品。
希望更多人加入創業隊伍中
卜睿相信,勵志能照亮人生,創業能改變命運。經過這幾年的拼搏和奮斗,卜睿先后被評為長春市二道區“巾幗建功”先進個人榮譽稱號、長春市“雙學雙比”女狀元榮譽稱號、“長春市百名創業人才”榮譽稱號、“吉林省十佳大學生創業明星”榮譽稱號、“吉林好青年”榮譽稱號等。
現在卜睿頭上的光環已經越來越多,但她沒有忘記最初的目標。她說:“一個人的成功并不是我要努力的目標,我希望通過自己創業的實際行動,帶動更多人創業。”她希望大家能在創業的道路上攜手前行,共同開拓美好的明天,早日實現自我小夢,共筑中國大夢!
【大學生回農村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大學生回農村創業典型成功故事05-10
農村大學生創業失敗的故事04-08
農村創業故事05-10
農村創業故事05-10
農村創業故事05-10
農村創業故事05-10
大學生農村創業利用秸桿致富的創業故事05-12
農村青年的創業故事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