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作文序列化指導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和重要內容之一。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現象依然存在。但我想,作文既是一種技能,它顯然是須經過不斷的訓練才能形成的,而這種訓練應該是有其序列性,應該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訓練。下面就從此觀點出發談自己一點粗淺的想法。
一、提供多樣練習,形成豐厚積累
作文是通過遣詞造句正確表達自己思想的一種技能。這就涉及到語言的積累和情感的積累。如何形成積累?僅僅靠口頭指導說“要注意觀察生活”、“要體驗生活”、“要重視閱讀”。學生做起來恐怕就茫然不知從何下手了,也就談不上興趣。所以,必要的有趣的練習是不可少的,這種練習首先要破除“作文必須成篇”的觀念,要把作文的各種要素分解落實到多樣的練習中。
其一、鼓勵學生寫隨筆日記。
這是觀察生活的練習,是學生形成情感的沉淀、積累時代往息的方法。剛開始時,學生往往不知從何寫起。那么就該告訴學生,這是自己同自己的對話,生活中的點滴感受、思想上的片刻閃光、都可以付諸文字;對某一現象、某一事件的看法,也可通過三言兩語作記錄。學生畢竟是情感豐富的,他們的思想也還處于急劇豐富的階段。他們其實是有很多話要說的,而這里又沒有什么限制,想說就說。一旦養成寫隨筆的習慣,他們心靈流淌出來的是源源不斷的活水。經過一階段的練習,學生的作文逐漸成篇,時時可見新鮮的語言、精彩的議論、真摯的情感。這里面的文章比起先前的命題作文真有天壤之別,學生真正做到了我手寫我心,找到了傾訴情感的地方,體會到了寫的樂趣。同時要“寫”勢必要反思,這就使學生對情感進行純化和沉淀,強化了情感體驗;而生活中的人與事又時時觸發學生的心靈,使他們去關注、去思考,這使他們的文章很有時代感,有著豐富的時代信息。
其二、促進遣詞造句的積累。
在課堂教學中,往往也有很多“作文”的機會。對老師的提問回答是一種口頭作文;對課后題的書面加答,也是一種作文;如果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仿寫、去縮寫、去續寫,那更是很好的作文練習。
其三、形成創新思維的積累。
要想避免作文中千人一面的現象,這需要學生一定的思維深度,更要有一種敢于突破的精神,這就是創新。如何讓創新意識深入學生心靈深處?我覺得大而空的指點不如小而實的練習。我想“釋字釋詞”應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這里的釋字不是按照字典來解釋,而是要求發揮想象力,自己獨立地根據字形來解釋一個字的含義,這種解釋不一定是準確的,但要求一定要有新意有創造性,可以曲解,也可以直解,也可以完全憑借想象作全新的解釋。這樣做讓學生體會了用語言進行創造的樂趣。有人把“畫”釋成“把大地的美景都鑲嵌在一個框里”,這是詩意的解釋;有人把“濁”釋成“一杯水里有蟲子就臟了”,這是哲理的體現!搬屪帧本毩曇浑A段后,接著進行“釋詞”的練習。有位同學對“夕陽”是這樣解釋的:“夕陽是大自然所賜的絕妙之景。它是美好的,因為它的絢麗和紅艷;它也是凄冷的,因為它會很快逝去。然而,夕陽給我的感覺,不僅僅是它的美,更多的是它帶給人們的欣慰與遐想。辛苦了一天的人們,看見夕陽,就會有一種回家的渴望浮上心頭,似乎這血一般的夕陽更是這一天辛勞的回報,這泛著橙光的天空不也象征著一種收獲嗎?在我的眼里,家的感覺也像這夕陽的顏色——溫馨!边@樣的練習充分調動了積極性與創造性,達到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提供美文典范,指導寫作技巧
經過以上第一階段的訓練,學生的閱讀寫作情況應大為改觀,原來的一些知識勢必滿足不了他們強烈的表達欲望,這時教師需提供他們典范性的文章,作精剖細析的講解,指導他們掌握寫作技巧。
1、記事的技巧。
寫人在于通過外貌、動作、神態的描寫把人寫“活”(寫出神韻),記事重在突出曲折和緊湊。教材中小說部分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范例,祥林嫂的外貌、葛朗臺的動作、周瑜的環環相扣的計策按排等寫法,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教師要深入剖析其技法,讓學生明白寫人重在顯示其個性,表現其神韻;記事重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并以這些為范文進行模仿創作。當然以上是分項的指導與練習。除此這外,還要給學生提供整體的范例。
2.表達的技巧。
要想自己的文章出奇制勝,就要在新字上做文章。包括文體新、標題新、選材新、結構新、語言新。
文體新是指在平時給材料作文時不要被議論文一種體裁所局限,而要多做一些記敘文及其它散文類的作品。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記敘文比議論文寫,更容易出文采。
標題新可采取以下方法:a、以數字作標題。如《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b、以設問作標題。如《愛是怎樣煉成的》顯而易見是模仿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c、用名言作標題,同樣也可收到吸引人的目的。如《梅花香自苦寒來》等。
選材新。要求在議論過程中選取新穎、高雅的材料來作為事實論證。新穎,即不用或少用常用的材料,注重選擇新近出現的人和事,選擇新近看到的社會熱點、科技信息,在時間上出新。當然,對于陳年舊事,如果能在角度上出新,換一個人們未曾注意的角度,發現其中的內涵,老事例也能出新意。
語言新。是指在論證時,運用一些排比句、比擬句、反問句以及詩化的語言,增強了文章氣勢,增加了文章美感。
三、優化組合模式,全面提高能力
經過以上的訓練,學生的作文應該是上了一個層次,但要想真正達到全面提高的程度還需老師的不懈努力。教師在平時的作文教學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是題目的確定。有人曾對中美作文教學進行比較,其中一條是:“中國的作文題其涉及的內容或小而實,或大而虛,隱性限制較多??”這就提醒我們在選題上要注意放松束縛,要選擇一些開放性的題目,給學生以充分的空間和自由,張揚其個性。使他們覺得作文不再是一種苦差,而是一種快樂的創造。其次是改變評價體系和批改模式。教師要具備編輯的“眼光”和“慈母”的“愛心”,不求全責備,而應呵護亮點,及時表揚作文中出現的優點,讓學生揚長避短。我們知道編輯選擇稿件的標準是稿件的價值,這個價值體現在創新中,而不僅僅停留在行文如何完美、結構如何合理這些方面上。對于學生的作文不能單以分數高低來下結論,應批注出文章“好”在哪里,“新”在和處。評價作文時要以學生的創作積極性為其出發點,以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對存在的問題宜個別交流,且宜用商榷的方式,教師應以慈母般的關懷去增強他們對作文的信心。
第三、要加強調配外閱讀的指導,達到全面提高的要求。魯迅曾說過他的創作是靠自己的閱讀摸索出來的,南懷瑾也曾在回答為什么能達到這么高的國學水平時說是得益于小時候的古詩文背誦,當然這是老生常談了,但又是顛撲不破的真理。讀與寫是密不可分的,互相促進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就在閱讀。唯有閱讀,才使筆下鮮活;也唯有寫作,才知閱讀之美味。也惟有使閱讀和寫作結合,才可能使學生的作文具有深厚的文化積累,具有人所難及的哲理深度。正如顧黃初強調的:“作文教學改革,關鍵在于貼近生活,這就是‘根’”。貼近生活,提高語言表達與運用能力,提高寫作各種文章,提高書面解決社會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便是真正提高寫作素養。而寫作的序列化便是提高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
【初中作文序列化指導】相關文章:
初中作文指導05-01
初中作文寫作指導04-01
名師初中作文指導05-10
初中作文的指導方法05-12
風箏的命運初中作文及指導04-25
小學升初中作文指導04-29
解讀初中話題作文指導05-10
初中《作文指導課》的教案05-12
初中作文結尾的寫作指導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