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歷史必背的知識點
在學習中,說到知識點,大家是不是都習慣性的重視?知識點就是一些常考的內容,或者考試經常出題的地方。掌握知識點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學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考歷史必背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考歷史必背的知識點1
第十二課 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1.1206年,蒙古貴族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他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從此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2.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軍占領臨安,南宋滅亡。
3.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記述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東方見聞的《馬可波羅行紀》一書,描述了大都的繁華景象。
4.元朝為加強對全國的有效統治,元世祖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元政府加強對西藏的管轄,西藏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還加強對琉球的管轄。
5.元朝時的民族融合:(根本原因是國家的統一)
表現:許多漢人來到邊疆,為那里的開發作出貢獻;邊疆少數民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少數民族已經同漢族沒有什么區別;形成一個新的少數民族回族。
作用:促進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第十三、十四課 燦爛的宋元文化(一)(二)
1.北宋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它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15世紀歐洲才出現活字印刷,比我國晚約四百年。
2.指南針是我國人民的偉大發明,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制成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時,制成了指南針,并開始用于航海事業。南宋時海外貿易發達,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
3.火藥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于軍事上,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主要有突火槍、火箭、火炮等。
4.北宋的司馬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他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敘述了從戰國至五代的歷史。
5.北宋文學家蘇軾,他的詞氣勢豪邁,雄健奔放,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兩宋之交的李清照作品風格委婉,感情真摯,善于運用口語,顯得格外清新自然。南宋的辛棄疾,把詞的豪放風格發揚光大,他在詞里經常傾吐對山河分裂的悲痛。
6.北宋時期的著名畫家張擇端的作品是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東京汴河沿岸的繁華
第十五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1.1368年初,朱元璋以應天為都城,改稱南京稱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明朝的特務的機構: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朱棣設立東廠負責對臣民的監查、偵查,廠衛特務的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高度強化的一種表現。明政府還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
3.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難旗號,起兵反對建文帝成功并稱帝。1421年遷都北京,以加強中央對北方的控制。
中考歷史必背的知識點2
一、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淵建立唐朝。
2、“貞觀之治”: 李世民經“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他就是唐太宗,年號貞觀,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它的統治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出現繁榮景象,史稱“貞觀之治”。 治國方略:
(1)吸取隋亡教訓,勤于政事;
(2)重視納諫,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3)善于用人。他任命房玄齡,杜如晦(房謀杜斷);
(4)沿用和完善隋朝三省六部制;
(5)合并州縣,革除“民少吏多”弊政;
(6)重視文化教育,完善科舉制;
3、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在位期間繼續推行唐太宗發展生產的政策,還破格提拔許多有才能的人,在她統治期間封建經濟繼續發展,史稱她的統治有貞觀遺風。
4、開元盛世:
宋璟為相,勵精圖治,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唐朝的糧食以粟和稻谷為主;飲茶之風風靡全國,茶葉生產成為江南農業的重要部門;新的工具:曲轅犁和筒車;抗天災能力增強(抗旱、治蝗)。
(2)手工業——絲織業發達,以輕盈精薄著稱(服裝主要以絲、麻為主);越窯的`青瓷和邢窯的白瓷最負盛名,唐三彩是聞名于世的藝術珍品。
(3)商業——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內有坊(住宅區)、市(商業區)之分,邊疆各族和外國商旅云集,店鋪林立,繁華異常。此外還有洛陽、揚州和成都也很興盛。
中考歷史必背的知識點3
第六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一、春秋爭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2.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為號令,逐步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紀后期,晉楚雙方城濮大戰后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莊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戰國七雄
1.戰國七雄按東南西北到中間的順序排列為齊、楚、秦、燕、趙、魏、韓。
2.發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決定性戰役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使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擋秦國。
第七課 大變革的時代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度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制度的形成時期。
2.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遲春秋末年使用,戰國推廣。鐵農具:春秋出現,戰國推廣。
二、著名的都江堰
戰國時期,李冰為秦國修筑的都江堰是舉世聞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三、商鞅變法
1.時間、地點:公元前356年,秦國。
2.內容:
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作用: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增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第八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一)
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2.商朝人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
第九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二)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論記錄在《論語》中,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 ,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論語》由孔子弟子整理編寫。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學說記錄在《道德經》中,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 《道德經》由戰國時期道家學派整理而成 。
3.墨子是戰國時期人,主張 “兼愛”、“非攻”,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支持正義戰爭。
4.孟子是戰國人,認為“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主張“仁政”治國,輕徭薄賦,強調保護環境。 5.韓非是戰國末期人,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制 。
6.孫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孫子兵法》一書,其軍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中考歷史必背的知識點4
一、罪惡的“三角貿易”
1最早走上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道路的國家: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著是英國和法國)
2“三角貿易”的原因:美洲缺乏勞動力,販賣黑奴可以獲得高額利潤。
3“三角貿易”的路線:歐洲—非洲—美洲—歐洲。
4“三角貿易”的主要經營者:英國人。(最先進行奴隸貿易的是葡萄牙人)
5“三角貿易”持續時間:三百多年
6“三角貿易”的影響:
(1)使非洲喪失了近億的精壯勞動力,造成非洲長期的貧窮、落后。
(2)歐洲奴隸販子把賺來的錢投資于工商業,促進了當地資本主義的發展。
二、“日不落帝國”在印度
1.英國走上殖民爭奪道路的時間:17世紀
2.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時間:18世紀后半期(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國家)
3.英國在印度的殖民機構:東印度公司(負責對印度等亞洲國家的殖民侵略)
4.英國在印度最有名的殖民頭目:克萊武
【中考歷史必背的知識點】相關文章:
中考歷史必背知識點12-09
中考歷史的必背知識點12-09
中考歷史必背知識點整理12-09
中考歷史必背知識點總結12-09
中考歷史必背知識點整理歸納12-09
中考歷史必背知識點考前輔導12-09
中考歷史必背復習知識點參考12-09
中考備戰之歷史必背知識點梳理12-09
高考歷史必背知識點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