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考生物復習資料
中考生物復習資料1
【復習目標】
1、例舉人類常見的傳染病;舉例說出傳染病的病因、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
2、描述人體的免疫功能及人體的三道防線;區分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
3、了解計劃免疫,認識計劃免疫在生活應用中的意義。
4、認識常見的遺傳病及禁止近親結婚的原因。
【考向指南】
1、傳染病和免疫的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系密切,病原體的知識與病毒、細菌又有密切的聯系,這類知識通常聯系到一起與生活實際出現在考題中。
2、免疫部分比較性概念較多,如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抗原與抗體等,在命題中對概念區別性題目在此部分考點中較多體現。
3、遺傳病常與基因的顯隱性等知識點一并出現。
【精題解析】
1、(20xx山東濱洲)早在10世紀中葉,我國就有人將輕癥天花病人的痘漿接種到健康人身上,來預防天花。豆漿所起的作用和人體獲得的免疫分別屬于( )
A、抗原 特異性免疫 B、抗原 非特異性免疫
C、抗體 特異性免疫 D、抗體 非特異性免疫
【解析】抗體是病原體侵入,刺激體內產生的.一種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質,痘漿能引發體內產生抗體,稱為抗原,產生抗體后只對一種病原體起作用,因此題干中提到的免疫為特異性免疫。
【答案】A
2、某地區發現一種新的疾病。開始的時候患病的人數不多,但卻有不斷增多的趨勢,這些患者都有直接或間接相互接觸的病史。對此,下列看法不正確的是( )
A可能是一種遺傳病 B這種病可能是由病原體引起的
C這種疾病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 D應設法立即將患者隔離
【解析】此題主要是考查學生對傳染病的概念和特點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并以次為依據對各項進行審理和判斷。根據提干知患者之間有直接或間接接觸的病史。患者人數有增長的趨勢,說明此病有傳染性和流行性,由此可知這是一種傳染病,而不是遺傳病。故B、C、D項正確,而A項的看法是不正確的。根據題意的要求A項符合。
【答案】A
中考生物復習資料2
1、第一章細胞的結構中有關細胞膜的記憶
線葉雙(線粒體、葉綠體有雙層膜)無心糖(沒有膜結構的是中心體和核糖體)
2、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中易混的`單細胞生物區分記憶
原核生物:一(衣原體)支(支原體)細(細菌)藍(藍藻)子真核生物:一(衣藻)團(藻)酵母(菌)發霉(菌)了原核生物中有唯一的細胞器:原(原核生物)來有核(核糖體)
3、礦質元素(N、P、K)的作用
蛋(N)黃(缺氮時葉子發黃),(P)淋浴(綠)(意指缺P時葉子暗綠) (K)甲肝(桿)(意指缺鉀時莖桿細弱)
4、生物的生長發育中各種激素缺乏或者過多時的癥狀區分
A、生長激素缺失或者過多時的癥狀
一頭生(生長素)豬(侏儒癥)不老實,將它的肢端(肢端肥大癥)鋸(巨人癥)了去
B、胰島素中兩種細胞的作用
阿(A)姨長得很高--即胰島素A細胞產生胰高血糖素
5、遺傳病與優生中的各種遺傳病
仙(顯性致基因遺傳)單(單基因)不夠(佝僂病)吃軟(軟骨發育不全)餅(并指)白(白化病)龍(先天性聾啞)笨(苯丙酮尿癥))
青少年(糖尿病)無腦(兒)唇裂多(多基因遺傳)怨(原發性高血壓)啊
動物的個體發育歌訣
x卵分動植極,胚胎發育四時期,
卵裂囊胚原腸胚,組織器官分化期。
外胚表皮附神感,內胚腺體呼消皮,
中胚循環真脊骨,內臟外膜排生肌。
中考生物復習資料3
1、使用顯微鏡和模仿制作臨時裝片(重點在使用顯微鏡)
(1)顯微鏡的結構和作用
載物臺: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于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準通光孔。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弱。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光強時使用平面鏡,光弱時使用凹面鏡。
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后方有準焦螺旋。
粗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
細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小。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準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2)顯微鏡的使用的圖要掌握
顯微鏡的使用步驟:
①取鏡和安放: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
②對光: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一邊向目鏡內觀察,一邊轉動反光鏡,看到白色光亮的圓形視野,表示對光成功。(光線不足時用大光圈、凹面鏡)
③觀察:把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玻片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眼睛在一旁看著物鏡,以免物鏡壓碎載玻片)。
一只眼向目鏡內看,同時逆時針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徐徐上升,當看到物像的時候,改用細準焦螺旋進行調節,使物像更加清晰(左、右都要眼睜開)。
利用顯微鏡觀察裝片用顯微鏡進行觀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因此常用的`玻片標本有以下三種:切片、涂片、裝片。
(3)洋蔥表皮細胞裝片的制作和觀察
制作步驟:
①先在潔凈的載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用鑷子從鱗片葉的內面撕下一小塊透明的薄膜。
③把撕下的薄膜放在載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針輕輕地把它展平。
④用鑷子夾住一塊蓋玻片一側的邊緣,將它的另一側先接觸水滴,然后輕輕地放平,蓋在薄膜上,可減少氣泡產生。
⑤碘液染色。
⑥低倍顯微鏡下觀察。
以上臨時裝片制作過程簡稱:
“擦”、“滴”、“取”、“展”、“蓋”(“染”、“吸”)。
技能訓練:
(1)從目鏡內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例:在顯微鏡視野中看到一個“d”,那么在透明紙上寫的是“p”。
(2)物像在視野中的位置、挪動方向,:如果要想把物像移到視野中央,應該是物像往哪偏,標本就應該往哪移。
(3)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X目鏡放大倍數
高、低倍鏡下觀察的物象特點
(4)顯微鏡視野中出現了一個污點,怎樣判斷這個污點是在物鏡上、目鏡上還是在玻片標本上?
先轉動目鏡,如果污點跟著轉動,該污點在目鏡上,如果污點不跟著轉動,再移動玻片標本上,如果污點跟著轉動,該污點在玻片標本上,如果轉動目鏡和玻片標本污點都不跟著轉動,則污點在物鏡上。
(5)目鏡長度與放大倍數成“反比”,即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物鏡長度與放大倍數成“正比”,物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大。
2、區別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不同點
細胞是生物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
動物和植物細胞的區別
3、細胞核在生物遺傳中的重要功能
細胞核在遺傳中起到了主要作用,細胞核內含有遺傳物質。
細胞核中有染色體,染色體中有DNA,DNA上有遺傳信息——基因(控制性狀的最小單位)。
中考生物復習資料4
專題一:細胞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3月13至17日)
包括:緒論、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細胞膜有結構和功能(含生物膜系統)、細胞質的結構和功能、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無絲分裂、細胞分化癌變和衰老、細胞凋亡、細胞癌變。
本專題知識是其它生物學知識的基礎,應細一點、慢一點,可分出以下小專題進行復習:化學元素專題、水專題、無機物專題、糖類專題、蛋白質專題、核酸專題、原核細胞結構和功能專題、真核細胞結構和功能專題、細胞分裂專題、細胞的全能性專題。如水專題為例可包括水的存在、水的來源、水的排出、水的調節、水的標記、水的生態、水的污染。
專題二:生物的新陳代謝(3月18日—3月24日)
包括:光合作用、提高光能利用率、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礦質營養、人和動物的糖類代謝(與調節結合脂質與蛋白質的代謝關系)、細胞呼吸、代謝的基本類型。
本專題知識是高考的重點之一,主要是強化知識的整體性,也可以分出酶和ATP專題、植物代謝專題、動物代謝專題、生物的代謝類型專題。在植物代謝專題復習時應突破難點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經典實驗。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關的綜合題、實驗設計題要引起足夠重視。在動物物代謝專題復習時應結合調節的知識。生物的代謝類型專題應給學生歸納整理出高中生物中所涉及到的各種生物,特別是課本上提到的一些常見生物、微生物的代謝特點。如酵母菌、硝化細菌、根瘤菌、固氮菌、乳酸菌、大腸桿菌、醋酸菌、毛霉等。
專題三:生命活動的調節與免疫(3月25日—4月1日)
包括: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人和動物的體液調節、人和動物的神經調節、內環境與穩態、水鹽平衡及調節、血糖平衡及調節、人的'體溫調節、免疫。
本專題中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可以給學生補充教參中的部分內容(如植物的向性運動實驗設計等)、植物生長素的極性運輸、轉臺、宇宙飛船上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問題。體液調節整理課本上提到的各種激素的分泌器官、化學本質、生理作用、病癥,如促激素釋放激素、促激素、甲狀腺激素、生長激素、胰島素、胰高血糖素、性激素、抗利尿激素、腎上腺素。在復習免疫時要歸納總結淋巴細胞、造血干細胞、吞噬細胞、T細胞、B細胞、效應T細胞、漿細胞、記憶細胞的形成、特點和功能。
專題四:生物的遺傳和進化(4月2日—4月8日)
包括: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基因的結構和表達、基因工程簡介、基因的分離定律、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性別決定與伴性遺傳、細胞質遺傳、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人類的遺傳病與優生、現代進化理論。
本專題也是高考重點之一,可分出遺傳物質基礎專題、遺傳規律專題、變異專題、育種專題、進化專題:遺傳規律專題要選擇經典進行訓練,教會學生細胞質遺傳和細胞核遺傳的分析判斷,遺傳病遺傳方式的判別,概率計算等。育種專題要把書中所涉及的所有育種方法進行歸類整理、比較,通過實例的典型例題進行復習。
專題五:生物與環境(4月9日—4月13日)
包括:生物因素、種群和生物群落、生態系統的概念和類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環境的保護。
本專題是高考常考點,對一些重要知識點要深化,可以從生態系統的概念展開,理清生態系統的類型、結構、功能,還要聯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細胞內物質代謝、能量代謝、生態因素、種群、群落等知識。
專題六:生物技術實踐、實驗、課題(4月14日—4月26日)
生物技術實踐用一周左右復習。高考必修生物學實驗有19個,選修一生物技術實踐10個實驗課題。要把考試說明中規定的必修課本這些實驗逐一復習,明確實驗基本要求,如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材料、方法步驟等,特別是實驗目的、方法細節、原理要引起重視,同時也對選修一的實驗課題進一步強化理解,記憶并加強訓練運用。
中考生物復習資料5
1、說明生物和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1)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生物能進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生物能生長和繁殖;除病毒外都是由細胞構成。
(2)生物和生物之間最常見的是捕食關系,競爭關系,合作關系,。
2、生態系統的組成
(1)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
(2)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等
生物部分:
生產者: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消費者:不能直接制造有機物,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
分解者:能夠把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供生產者重新利用
(3)生態系統的類型: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等。
生物圈是的生態系統。
3、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1)食物鏈: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形成了食物鏈。
如:草→兔→狼(寫食物鏈時注意:只能以生產者開始,以層消費者結束;箭頭指向捕食者。)數食物鏈時,要從起始端數起,每條食物鏈要數到底,不能漏數。
(2)食物網: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彼此交錯連接,形成了食物網。
計算食物鏈幾條(從植物開始算有幾個分支,分別算出每個分支有幾條,最后相加。)
找出最長或最短的一條食物鏈并寫出來(注意箭頭方向)
4、解釋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有毒物質也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越靠近食物鏈的末端(營養級高)的生物數量越少,體內所積累的有毒物質越多;越靠近前端(營養級低)的生物數量越多,體內所積累的有毒物質越少。
5、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1)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
(2)生態系統都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食物鏈和食物網越復雜,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生態系統靠自身的調節能力維持相對穩定,但是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人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擾超過了這種限度時,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
中考生物復習資料6
一、名詞解釋
1、光周期現象
2、光飽合點
3、光補償點
5、貝格曼規律
6、阿倫規律
7、有效積溫:高于生物學零度以上的晝夜溫度總和,又稱總積溫。
二、問答題
1、太陽光的生態作用有哪些?
2、論述有效積溫法則及其在農業的應用意義。
答:(1)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須從環境中攝取一定的熱量才能完成某一階段的發育,而且植物各個發育階段所需要的總熱量是一個常數。用公式表示:K=N·(T-C)單位:日·度。上面的方程式可改寫成:T=C+K/N=C+KV,K——該生物所需的有效積溫(常數),單位日·度;N——發育歷期即生長發育所需時;T——發育期間的x均溫度;C——生物發育起點溫度(生物學零度)。V為發育歷期的倒數(1/N)即發育速率。(2)在農業的應用:a、預測生物發生的世代數b、預測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c、預測害蟲來年發生程度d、可根據有效積溫制定農業氣候區劃,合理安排作物e、應用積溫預報農時
3、論述生物對極端溫度的適應。
答:(1)生物從形態上對低溫的適應:
植物:a芽和葉片常受到油脂類物質的保護,芽具鱗片,植物體表面生有蠟粉和密毛,樹皮有較發達的木栓組織;b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狀、墊狀或蓮座狀等;c一年生草本,死后留下種子越冬;d多年生草本,以塊莖、鱗莖、根狀莖越冬;e木本植物則以落葉相適應(自保措施)。
動物:動物對低溫的適應:增加羽毛、皮下脂肪量,增加隔熱層,以降低熱傳導,或稱增加隔熱性。體型和顏色變化
(2)生物從生理上對低溫的適應:
植物:低溫環境的植物減少細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細胞中的糖類、脂肪和色素來降低植物的冰點,增加抗寒能力。
動物:a、增加體內產熱量(非顫抖性產熱)b、逆流熱交換機制c、局部異溫性d、耐受凍結e、超冷
(3)生物從形態上對高溫的適應:
植物:a、有些植物生有密絨毛和鱗片,過濾一部分陽光;b、有些植物體呈白色、銀白色,葉片革質發亮,能反射一大部分陽光,使植物體免受熱傷害;c、蔽光效應,有些植物葉片垂直排列使葉緣向光或在高溫條件下葉片折疊,減少光的吸收面積,減少輻射傷害;d、有些植物樹干和根莖生有很厚的木栓層,絕熱。
動物:改變毛皮、羽毛等的隔熱性,減少脂肪等。有蹄動物的頸動脈在腦下部形成復雜的小動脈網,包圍在從較冷的鼻區過來的'靜脈血管外,通過逆流熱交換而降溫,使腦血液溫度比總動脈血低3℃。
(4)生物從生理上對高溫的適應:
植物:a降低細胞含水量b增加糖或鹽的濃度c旺盛的蒸騰作用d反射紅外線的能力。
動物:a、適當放松恒溫x、增加血流量c、蒸發散熱d、忍耐高溫
(5)動物從行為上對高溫的適應:主動躲避不良的環境和溫度,尋找適宜的環境和溫度,夏眠、穴居和晝伏夜出。
4、變溫的生態作用有哪些?
答:(1)促進種子萌發(2)促進植物生長(3)提高植物產品品質(4)促進干物質的積累(5)加快昆蟲發育速度(6)增加產卵數
5、北方作物引種到南方可能遇到的不適生態因子有哪些,為什么?(最主要是光周期和溫的問題)
中考生物復習資料7
1、角膜:無色,透明,可透光
2、鞏膜:白色,堅韌,保護眼球內部的作用(眼球白色部位)。
3、虹膜:有色素(決定人眼的顏色,黑色、褐色、藍色等),中央的小孔是瞳孔。
4、脈絡膜:有血管(給眼球提供營養)、色素細胞(遮光并使眼球內部形成“暗室”)。
5、瞳孔:光線進入的通道,大小可以調節。亮光時瞳孔縮小,暗光時瞳孔擴大。
6、視網膜:上有大量感光細胞,能感受光的'刺激,形成物象。
7、晶狀體:雙凸透鏡,曲度可以調節,折射光線,使眼睛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
8、睫狀體:調節晶狀體曲度。
9、玻璃體:透明膠狀物質,支撐眼球壁,折射光線。
中考生物復習資料8
1、有關生命起源的幾種觀點
(1)神創論;
(2)自然發生論;
(3)生生論(雷迪實驗3,和巴斯德”鵝頸燒瓶”實驗4),生生論了自然發生論;
(3)宇宙生命論(地球上的生命來源于其他星球);
(4)化學進化論(米勒實驗參見課本6);
地球上生命可能起源于原始海洋。原始的大氣中沒有氧氣。
無機小分子——有機小分子——有機大分子——原始生命
2、原始大氣的成分:甲烷(CH4)、、氨氣(NH3)、氫氣(H2)、水蒸氣(H2O)。原始大氣與現代大氣的主要區別是原始大氣沒有氧氣。
3、原始生命形成——原始海洋(還要受到紫外線、閃電、宇宙射線)
4、米勒的'實驗合成的“有機小分子”是氨基酸。
5、生物進化是指生物與生存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總是一代又一代地發生著改變。生物進化的最直接證據是化石,它是按照時間的一定順序保存在地層中的生物的遺體、遺物和遺跡。例如:始祖鳥化石(古代爬行動物→古代鳥類)越簡單、越低等的生物的化石總是出現在越古老的地層里;越復雜、越高等的生物的化石總是出現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層里。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我國的銀杏、水杉和大熊貓是“活化石”。
生物進化在趨勢:一般說來,生物進化在總體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由低等到高等。從單細胞到多細胞、
7、鳥類化石:始祖鳥似鳥類的特征:體表覆蓋羽毛,前肢變為翼,后肢有四趾;始祖鳥似爬行類的特征:兩翼前端生有三個趾爪,口腔長有牙齒,尾長并長有尾椎骨。
8、地質年代分為太古代、遠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寒武紀:三葉蟲時代,寒武紀出現的海口蟲—脊椎動物的祖先;中生代:恐龍時代。在地質年代早期只有最簡單的生物,越是地質年代晚期,生物種類越多和現存生物也較接近;這說明現在的各種各樣的生物是漫長歷史的產物,生物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
9、生物進化歷程:
原始單細胞藻類→原始多細胞藻類→原始苔蘚→原始蕨類→原始種子植物(植物進化系統樹)
單細胞動物(原生動物)——→無脊椎動物——→原始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動物進化系統樹)
【中考生物復習資料】相關文章:
中考復習資料03-08
歷史中考復習資料08-06
中考語文復習資料08-28
化學中考復習資料03-07
中考化學復習資料07-13
高考生物復習資料12-08
化學中考復習資料15篇03-08
中考語文文言文復習資料12-09
生物中考復習計劃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