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詩詞鑒賞
寒食詩詞鑒賞1
《寒食》
作者:韓翎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注解】:
1、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節的前兩天為寒食節。據左傳所載,晉文公火燒森林求介之推,沒想到他卻抱著大樹活活被燒死,晉國人為了悼念他,每年的`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園里的柳樹。
3、傳蠟燭:雖然寒食節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賜可以點蠟燭。
4、五侯:后漢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個得寵的宦官為侯,世稱五侯。
【韻譯】:
春天,長安城處處飄飛著落花;寒食節,東風把御園柳枝研薄。
黃昏時,宮中傳出御賜的燭火,輕煙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評析】:
這是一首諷刺詩。寒食節禁火,然而受寵的宦者,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特權。詩是譏諷宦者的得寵。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減于桓靈。詩比諷深遠。”首二句寫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諷喻之情。詩不直接諷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權階層,含隱巧妙,入木三分。據唐代孟姿撰的《本事詩》說:這首詩頗為唐德宗賞識,御批提拔韓盼駕部郎中知制誥的要職。當時江淮刺史也名叫韓牛又以同名同進。德宗便親書“春城無處不飛花”全詩,并批道“與此韓擰保成為一時佳話,流傳天下。
寒食詩詞鑒賞2
寒食江州滿塘驛
宋之問
去年上巳洛橋邊,
今年寒食廬山曲。
遙憐鞏樹花應滿,
復見吳洲草新綠。
吳洲春草蘭杜芳,
感物思歸懷故鄉。
驛騎明朝發何處?
猿聲今夜斷君腸。
宋之問詩鑒賞
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即位,將宋之間等曾依附張易之、武三思的人都貶謫發配偏地。本詩就是宋之問前往欽州貶所途經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所作。滿塘驛,是江州的一個小驛站名。
這是一首古詩,前四句運用反襯、對比手法,撫今追昔,感慨今日的滄桑,流露出詩人遭貶南行的惆悵落寞情懷。去年上巳洛橋邊,今年寒食廬山曲。
農歷三月三日為上巳節,這一天按古風要去水邊祓除修禊,驅除鬼魅,同時也是文人聚會吟詠的日子。去年那一日,詩人還在洛水邊參予修禊盛事,與同朝文士飲酒賦詩,享盡榮華,而今卻已是遭貶謫之人,獨自在廬山腳下度過此清明寒食節。去年,今年,對比鮮明。一年之隔,詩人處境大不相同,詩中雖只字未提遭貶之事,但通過地名洛橋邊與廬山曲的對照,失意之態清晰可見。寒食節正是百草千花的大好時節,眼前又有景色秀麗的廬山,詩人毫無欣賞興致,反念于去年上巳洛橋邊修禊事,對京華游樂的追憶和向往,也透露出詩人此時內心的孤獨凄切,三四句是想象中的京華與眼前的現實相對照。第三句上承首句而發,鞏縣在洛水西岸,為洛陽近畿之地,詩人由去年的洛橋修禊,聯想到今天繁華的京洛風物,去年底離開洛陽時,還是隆冬時節,現在已是春歸大地了,洛陽城內,應是滿城飛花、春意盎然了吧?遙憐二字,寫詩人身為逐臣,不忍離京卻無奈被逐出京,此時身在江州,回望京洛,只能遙遙寄情于花樹了。江州古屬吳地,故詩中稱江中小洲為吳洲,詩人身在江州,回望京華,遙憐洛陽草木花樹,但眼中所見,唯江中小洲,一片新綠而已。后四句感物思歸而不得,抒發斷腸之悲。先重復吳洲春草以承上啟下,詩人有感于眼前春光,歸思更切,感物思歸懷故鄉是詩中的情感主線,故鄉,即指洛陽,宋之問雖不是洛陽人,但他長期在此生活,感情深厚;同時相對于他即將要去的南方而言,整個北方、整個中原都是他的`故鄉。結句驛騎明朝發何處?猿聲今夜斷君腸。自我設問,感情痛切哀婉,身為逐臣,想返回京洛是不可能的,明朝騎馬上路,只能依然南行,因此夜聞清猿悲啼,更添腸斷之痛。
本詩前四句側重于感物,著力渲染滿眼春光,逗起今昔之思,以洛水修禊與廬山寒食的對比;后四句側重于思歸,直抒滿腹鄉愁。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遭貶南行的哀傷,情思深婉含蓄,語言清麗自然,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寒食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寒食》古詩詞鑒賞12-02
《寒食》古詩詞鑒賞8篇12-03
《寒食》古詩詞鑒賞(8篇)12-03
感皇恩·寒食不多時詩詞鑒賞12-09
《寒食雨二首》詩詞鑒賞12-09
《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詩詞鑒賞12-09
經典的詩詞與鑒賞12-09
經典詩詞鑒賞精選12-09
詩詞的鑒賞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