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南鄉子·晚景落瓊杯詩詞翻譯賞析
《南鄉子·晚景落瓊杯》作者為宋朝詩人蘇軾。其古詩全文如下:
晚景落瓊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認得岷峨春雪浪,初來。萬頃蒲萄漲淥醅。
暮雨暗陽臺。亂灑高樓濕粉腮。一陣東風來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開。
【前言】
《南鄉子·晚景落瓊杯》是宋代詞人蘇軾的詞作。此詞作于元豐四年(1081),系作者在黃州臨皋亭所作。詞中描寫一個春日傍晚的即景,上片寫春日晚景,下片雨降復晴,思鄉與人生的感慨表現的淋漓盡致。
【注釋】
⑴南鄉子: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原為單調,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體,平仄換韻。單調始自后蜀歐陽炯。南唐馮延巳始增為雙調。馮詞平韻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韻。另有五十八字體。又名《好離鄉》、《蕉葉怨》等。[2]
⑵晚景落瓊杯:晚景,指夕陽之景。景,日光。瓊杯,玉杯。此句應理解為景色倒影在酒杯當中。
⑶照眼:耀眼。杜甫《酬郭十五判官》:”藥里關心詩總廢,花枝照眼句還成。“翠作堆:形容綠色之盛。
⑷岷峨:四川境內岷山山脈北支,峨眉山傍其南。而眉山距峨眉甚近,故作者常以之代指家鄉。如《滿庭芳》詞:”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
⑸淥醅:美酒,此處與”葡萄“均喻江水澄澈碧綠。語出李白《襄陽歌》:“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酦醅。”
⑹陽臺:傳在四川巫山。宋玉《高唐賦》:”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此指歌女所處之所,亦即下句之歌臺。
⑺吹回:指風吹雨散。
⑻落照:落日之光。杜牧《洛陽長句二首》之一:“橋橫落照虹堪畫。”
【翻譯】
夕陽美麗的景色倒影在手中的玉杯里,青山綠樹把一杯的玉液都染綠了。認得這杯中瓊漿是故鄉岷山和峨眉山上的積雪融化而來。初次看來,萬頃的江水都好像那尚未過濾的酒。
陽臺山上春雨忽至,胡亂地灑在歌樓打濕了美人的粉腮。忽然一陣東風卷地而來,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暉從烏云縫隙中斜射出來,染紅了半邊天。
【賞析】
詞的首句謂:端起玉杯,只見落日斜照,青翠的云山倒映在酒杯中,把一杯玉液都染綠了。詞人忽然覺得,這杯瓊漿是那樣熟悉,是那樣有情,仿佛是老朋友似的。原來那碧綠的色彩,和滿江的春水相似,春水則是故鄉的岷山、峨眉山上的積雪融化而來的。
詞的上片由倒影看到了天空,由酒的顏色而寫到江水,由江水而想到岷峨,最后居然認為江水就是酒,仿佛這個小小的酒杯可以盛下整個世界。如此獨特的空間意識,正是蘇軾曠達、寬廣的胸懷的表現。
“春雨暗陽臺,亂灑歌樓濕粉腮。”用“暗”和“亂”寫春雨,抓住了春雨飄忽不定、倏來倏往的特征。來得突然,使人們不及回避,才能打濕美人的粉腮。既有瓊杯美酒,又有美人粉腮,這場雨似乎擾亂了歡宴,真不是時候。但是,忽然有一陣東風卷地而來,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暉從云縫中斜射出來,把半邊天染紅,碧綠的江水也被染紅了一半,景色奇麗,更勝于前。
詞的上片,由酒杯而云山,而江水,而岷峨,這是詞人形象思維的過程,也是詞外在的邏輯。藝術聯想和想象的動力是情感。罪系黃州的蘇東坡,端起酒杯,思鄉之情便油然而生。正是這種情感作為動力,他的聯想才最終指向故鄉岷峨即蜀中,才產生了杯中之酒是岷峨的雪水這種奇特的心理。思鄉之情是詞的上片的內在邏輯。
詞的下片描繪倏忽變化的自然景觀,給人動蕩不定、神奇瑰麗的感覺。在政治斗爭中遭到挫折的蘇東坡,對自然界倏忽變化的敏感,由此可見一斑。整個一首詞神氣貫通、融為一體。思鄉與人生的感慨盡得表現,正所謂“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
【南鄉子·晚景落瓊杯詩詞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南鄉子》的詩詞賞析12-09
李珣《南鄉子》詩詞賞析12-03
《南鄉子·冬夜》詩詞原文及賞析04-04
《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詩詞翻譯及賞析04-06
傾杯的詩詞詩歌的賞析12-09
《閨怨》詩詞翻譯賞析04-08
《歸雁》詩詞翻譯賞析04-04
《瑯琊溪》詩詞翻譯及賞析04-05
《夏日絕句》詩詞翻譯及賞析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