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詩歌與人文素質綜述論文
古代詩歌在培養科學知識素養方面亦有其獨特的價值。古典詩歌除了有抒情和敘事的功能之外,還具有博物學、地理學、生物學、醫藥學等其他學科的認識價值。即以《詩經》為例,孔子在《論語陽貨》中曾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確實,對《詩經》進行解讀,不僅可以了解先民的生活狀態、情感世界、文化觀念,亦可以獲得博物學的相關知識。《詩經》共涉及了鳥類41種,獸類5種,蟲類9種,魚類15種。就像劉寶楠在《論語正義》里所說:“鳥獸草木,所以貴多識者,人飲食之宜,醫藥之備,必當識別,匪可妄施。故知其名,然后能知其形、知其性。”[]這些動物在《詩經》中作為食物的主要來源、祭祀的用物、戰爭的工具、物候的標志,被先民以藝術的形式記載了下來,在先民的生產、生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唐詩人白居易的三千余首詩作中也蘊含了豐富的醫藥學內容,廣泛涉及養生、醫理、治病等方面,為我們了解中唐時代醫藥學的發展提供了一份直觀而又生動的材料。
如何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古代詩歌鑒賞教學中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運用自主性的學習方法。古代詩歌數量龐大,詩人眾多,風格紛繁多樣,形式非常復雜。僅以唐詩為例,從數量上看,《全唐詩》收錄詩歌48900余首,《全唐詩補編》收詩5000多首。從創作主體來看,《全唐詩》收錄唐代詩人兩千二百余人,《全唐詩補編》收作者一千多人,據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簽》統計,唐代詩人有別集者共691人。從風格角度而言,即以盛唐詩壇而言,明代高棅在《唐詩品匯》總序言曰:“開元、天寶間,則有李翰林之飄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陽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儲光羲之真率,王昌齡之聲俊,高適、岑參之悲壯,李頎、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也。”從詩歌形式上來看,唐詩主要有古體詩、近體詩兩種形式,古體詩中又分五古、七古。另有四言、三言、六言、九言和雜言。近體詩中又分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另有六律、六絕、五排、七排。以上所分析的古代詩歌發展樣貌,僅僅是唐一代的創作情況,遑論從先秦兩漢魏晉以至宋元明清的詩歌。這些數量龐大、形式多樣的詩歌群想要在大學課堂上講授一遍,并且使學生對這些詩歌的思想內容、審美風格,藝術內蘊、情感指向有較為深入的了解,這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學時間有限、學生精力有限的前提下,作為教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自主性的學習方法,讓他們有信心、有能力、有動力去探尋古典詩歌這座神秘而又美麗的花園。筆者曾經在《古代文學教學中自主性學習及培養策略》一文中提出,培養古代文學學習者自主性的學習技能,應該讓學習者利用有效資源來開闊視野,培養其良好的學習態度,掌握一定的行之有效的自主性學習方法。[3]運用“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教學方法。古代詩歌鑒賞作為古代文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在自主性學習技能的實踐中既應該遵循這些通行的原則,也因其內容的特殊性而具有獨特的實施策略。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既要入乎其內,又要出乎其外。所謂“入乎其內”指的就是了解古典詩歌在文體學上的獨特性,分析其作為詩歌的本體性特點,具體而言即要充分把握古典詩歌的情感、韻律、詞采、語序、修辭和意境。詩歌是詩人主觀情感的投射,沒有情感的詩歌只不過是干巴巴詞匯的拼湊,稱不上是什么好詩,而大學生正是在對詩歌情感的感悟和激蕩中才能生發出對人性真善美的追求和對假丑惡的厭棄,詩歌在潛移默化中發揮了滌蕩心靈的效果。
詩歌和散文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詩歌有其獨特的聲律特點,學生通過對詩歌的反復吟詠來體悟作者之意,暢達自我之情思,抒發自我之志氣。詩歌所描述的事理可以從文詞的意義上去領會,而詩歌其中所蘊含的情趣則需要讀者從文詞的聲音上來體驗。所以,在詩歌鑒賞教學中對詩歌的吟詠感悟是不能或缺的,而這也正是古典詩歌教學中常常被忽略的一點。所謂“出乎其外”主要是指了解和詩歌密切相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情況。孟子在《萬章下》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文論觀念——知人論世。清代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文德》中也說:“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之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以遽論其文也。”即讀古人的詩和書,就要了解古人,要了解他的時代,這是讀古人書的一個重要方法。如對妻子的懷念眷戀,古代詩歌中除了以悼亡為題材的作品外并不多見,但杜甫不僅有多首詩作表現這一主題,而且其中不乏名作。如杜甫曾經寫過一首月下懷內的作品《月夜》。要想深切體認《月夜》內容上的特殊性和情韻,我們就需要從知人論世的角度來認識一下《月夜》一詩的創作背景和作者杜甫。從論世的角度而言,《月夜》一詩創作的時間是公元756年。在755年1月,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就在755年11月,杜甫經歷了十年長安的困頓生活之后,登上了回其家眷所在地奉先縣的路,這就是《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所記述的內容。因為安史之亂的爆發,杜甫擔心家眷的安全,所以又把家眷從奉先縣遷居到鄜州,756年4月,杜甫聽說唐肅宗即為于靈武縣,于是,杜甫又從鄜州趕往皇帝行在所在之處,結果,在趕往靈武縣的路上被安史叛軍俘獲,并拘系于長安,幸因官小位卑,相對有一定的人身自由。這首《月夜》就是杜甫被拘系于長安期間寫下的望月懷內之作。杜甫的詩歌被稱為“詩史”,杜甫本人也被稱為“詩圣”,其實,除了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稱號之外,杜甫又被稱為“情圣”。杜甫有一首《縛雞行》:“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家人厭雞食蟲蟻,未知雞賣還遭烹。
對物猶且如此,對人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說,杜甫對國家、對百姓、對親朋、對人對物都懷有真摯的情感。了解了戰亂的背景和杜甫情圣的稱號,我們對《月夜》獨樹一幟的舉起“月下懷內”的主題也就不那么驚詫了。而這樣的講授思路對學生體悟詩歌的情感,詩人的情思都有一定的啟發意義,進一步生發,則會對自我所生活的和平時代、對自己身邊的親人生發出感恩的情緒,而這正是古典詩歌在培養學生人文素質這一預期目標中的落腳點。
【古代詩歌與人文素質綜述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中國古代詩歌的論文12-09
教學論文:淺談古代詩歌中的意境12-09
古代詩歌01-29
經典古代詩歌11-26
古代詩歌12-09
古代詩歌精選12-09
古代詩歌11-12
古代詩歌鑒賞03-01
古代的風詩歌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