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簡史
概說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寶庫中,詩歌是最為璀璨奪目的一顆明珠。中國詩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如果從《詩經》算起,已經有三千多年了。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詩歌一直和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緊密相關。古代祭神、節慶的時候,要唱詩祈福、祝愿;朋友聚會或離別時,要作詩言歡、贈詩惜別;青年男女談戀愛時,也常以詩歌相與贈答、互訴衷曲;外出旅行看到名勝古跡,人們往往要題詩贊美。唐宋以后,科舉考試也要考做詩,詩做得好,還可以得到功名,獲得做官的資格。而且,自先秦開始,就有“詩緣情”、“詩言志”的傳統,歷代詩人都喜歡用詩歌來述懷、抒情,表達對自然、社會、人生乃至宇宙的感受和看法。三千多年來,中國詩壇涌現出眾多杰出的詩人和優美、感人的作品,詩歌創作的優良傳統一直延續不斷,成為我們今天引以為豪的精神財富。
下面就讓我們漫步在歷史畫廊中,回顧一下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光輝歷程,了解其偉大的藝術成就。
先秦兩漢詩歌
詩歌的源頭是歌謠。上古時代,沒有文字,只有在口頭上唱的歌謠。這些
歌謠往往和先民的勞動生活、宗教祭祀密切相關,是配合著音樂舞蹈的。但是由于沒有文字的記錄,所以我們今天難以窺見其歷史面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為了制禮作樂,曾派采詩官在春秋兩季到各地搜集歌謠,貴族們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獵、諷諭等目的也作詩、獻詩,這些詩在公元前六世紀左右,被編輯成了《詩》。《詩》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紀)至春秋中期(公元前七世紀)大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所以又被稱為《詩三百》,漢代以后稱之為《詩經》。《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也是中國詩歌最早的、最為重要的一個源頭。其中的作品按照音樂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共有周南、召南、邶、鄘、衛、鄭、齊、魏、唐、王、秦、陳、檜、曹、豳等十五個諸侯國的民間歌曲160首,又稱十五“國風”。“雅”有“正”的意思,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共有105篇。“雅”又因產生的時代和樂調的不同,分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時代的作品;小雅則多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頌”是用于宗廟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詩經》的表現內容較為豐富。“雅”、“頌”中有些作品帶有“史詩”的性質,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等。但《詩經》的精華在于十五“國風”。“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歌唱愛情,贊美勞動,揭露現實,是“國風”中最為動人的主題。如《詩經》第一篇《關雎》,就是一首纏綿悱惻的情歌,開了中國愛情詩的先河。《詩經》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后人曾經歸納為“賦、比、興”。“賦”是鋪陳敘述,“比”是比喻,“興”是起興。《詩經》在句式上以四言詩為主,章法復沓,回環往復;語言上雙聲、疊韻的現象比較普遍,修辭巧妙,韻律和諧。但是,《詩經》對后世最大的影響在于后來漢儒借《詩經》所闡發的“詩言志”、“美刺”、“比興”以及“溫柔敦厚”的詩教觀,一直被歷代詩人奉為創作圭臬。
中國詩歌的另一源頭是《楚辭》。《楚辭》是在戰國后期南方的諸侯國楚國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新詩體。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名平,是楚國的一個沒落貴族,曾任三閭大夫和左徒,一度受到楚懷王的信任和重用。他對內主張“舉賢授能”,變法圖強;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后因遭到貴族保守派的讒害排擠,被楚懷王放逐了。在放逐途中,他愛國之心不改,把滿腔的郁悶寫成了一首首感情濃烈、文辭華美的詩篇。他后來看到楚國必將滅亡,人民水深火熱,而他又無力回天,遂自投汨羅江而死。他是中國詩歌史上最早的、影響最為深遠的愛國詩人。現在能夠肯定的屈原的作品,主要有《離騷》、《天問》、《九歌》等。其中《離騷》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藝術成就。在這首中國詩歌史上最長的抒情詩里,屈原反復傾訴了對國家的熱愛,謳歌了美好的人生理想,表達了自己決不同腐朽勢力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兩句發自肺腑的詩句,成為后世無數仁人志士不懈追求真理的心聲。《九歌》是屈原根據楚地民間祭祀樂歌改作和加工而成的一組詩歌,或寫人對神的禮贊傾慕,或寫神靈間的眷念、愛情,語言優美,情思憂傷。《楚辭》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詩經》別樣的詩歌美學風格,以其波蕩洶涌的感情,奇幻瑰麗的想像,鋪陳華美的語言,勃發出極強的浪漫色彩和藝術感染力,成為中國詩歌發展的又一重要源頭。
漢代詩歌,有直接從《詩經》而來的四言體,但因形式上的僵化,未能出現優秀的作品;有運用《楚辭》形式寫成的“楚歌”體,亦少有創新。漢代詩歌的新成就集中體現在漢樂府和漢末文人詩《古詩十九首》中。
漢樂府的產生和漢代音樂機構-樂府關系密切。史載秦漢立樂府,但樂府的真正繁榮自漢武帝始。它的職責是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樂演唱。后來人們
便把樂府所采集和演唱的民歌叫做“樂府詩”、“樂府歌辭”。漢樂府繼承《詩經》反映現實的優秀傳統,多為“感于哀樂,緣事而發”。它們反映的社會生活相當廣闊,尤多抒寫下層勞動人民生活和情緒的作品。如《東門行》、《婦病行》等,寫人民的困苦;《戰城南》、《十五從軍征》等,寫戰爭和兵役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有所思》、《上邪》、《公無渡河》等,則歌詠了男女間誠摯堅貞的愛情;《陌上桑》贊美了平民女秦羅敷的美麗和智慧,諷刺了貴族官僚的荒淫無恥;《焦仲卿妻》則是封建家長干涉青年婚姻所釀成的一個悲劇。漢樂府民歌語言樸素自然,活潑生動,且時有真率稚氣。它們句式多樣,以五言為主,是中國詩歌在語言形式上的一次創新。五言詩的標志是“二三”節拍,較之《詩經》的“二二”節拍,抑揚頓挫,韻律上更優美,表情達意也更豐富、自由。
隨著漢樂府的流行,文人開始仿作五言,到漢末便呈現出五言詩大興的局面。這是中國詩歌史上民歌影響文人創作的一件值得彰明顯著的大事。漢末的許多五言詩,因為作者姓名不可考,自晉代以后就被稱為《古詩》,其中有十九首被蕭統編入《昭明文選》,代表了當時五言詩創作的最高成就。《古詩十九首》主要表現了夫婦、朋友間的離情別思,士人宦游失意之感,有的作品還流露出人生短促、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東漢后期政治混亂、社會動蕩環境下知識分子的心態。哀怨雖深,卻平平說出,娓娓道來。語言淺近自然,詩境清和平遠。后人把它們奉為五言抒情詩的典范,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如劉勰譽之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龍·明詩》),鐘嶸稱其“驚心動魄,一字千金”(《詩品》)。
魏晉南北朝詩歌
建安時期是文學的自覺時代,也是文人五言詩創作的繁榮時期。
最大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和王粲、劉楨、徐干、陳琳、阮瑀等建安七子。他們一掃漢末文人的頹唐,通過親身體驗,學習樂府民歌來反映國家的喪亂和人民的苦難,具有強烈的現實性。他們的不少詩篇,還表現了企求乘時建功立業、有所作為、名垂青史的奮發精神,大多情懷慷慨,意氣風發,才調縱橫。語言上深受樂府民歌影響,疏朗明白,不尚雕琢,具有清新剛健的風格。后人把建安詩歌這種建筑在慷慨情懷基礎上的爽朗剛健的風貌,稱為建安風骨,或者稱之為漢魏風骨。唐代詩人曾經把追求建安風骨當作革新詩風的一個有力口號。
曹植在建安詩人中年齡最小,藝術成就卻最為突出。他前期深受曹操喜愛,縱情任性,風流不羈;后期名為藩王,實際上遭到曹丕、曹叡的猜忌和迫害,常懷憂懼之心。他才華橫溢,寫詩頗多,通過各種題材,采用直寫、比喻、象征等藝術手法,多方面抒寫其內心世界的彷徨和悒郁。他的五言詩,“骨氣奇高,辭采華茂”,在內容之深邃和藝術之精湛兩方面,均超邁前人,鐘嶸《詩品》譽之為“詩中之圣”,成為后世文人五言詩創作的一個新范型。
建安文學之后出現了正始文學,代表作家是阮籍、嵇康。在魏晉易代之際,為了反對司馬氏集團的政治恐怖,嵇康直接抗爭,詩文均憤世嫉俗,最終招致殺身之禍。阮籍不敢公然反對,外表佯狂放誕,內心十分痛苦。其五言《詠懷詩》八十二首,遠紹《小雅》、《楚辭》,近承《古詩十九首》,受“言不盡意”玄學思想和險惡政治環境的影響,大多采用比興象征的手法,寫得隱晦曲折,意旨遙深,歸趣難求,創造了黑暗政治下用詩歌進行抗爭的新形式。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簡史】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閱讀理解05-08
中國古代詩歌05-11
中國古代優美詩歌05-11
中國古代優美詩歌05-11
中國古代詩歌分類05-08
中國古代詩歌的類型05-08
中國古代詩歌的類別05-08
中國古代詩歌常識05-11
中國古代詩歌的分類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