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夏至詩詞賞析
夏至是我們國家的一個重要的節氣,是我們國家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發現的一個節氣,在我們國家,夏至也是一個深受詩人墨客所喜愛的一個節氣,有許許多多描寫夏至的詩詞。以下是夏至詩詞賞析,歡迎閱讀。
《首夏》
白居易 (唐)
林靜蚊未生,池靜蛙未鳴。
景長天氣好,竟日和且清。
春禽馀哢在,夏木新陰成。
兀爾水邊坐,翛然橋上行。
自問一何適,身閑官不輕。
料錢隨月用,生計逐日營。
食飽慚伯夷,酒足愧淵明。
壽倍顏氏子,富百黔婁生。
有一即為樂,況吾四者并。
所以私自*,雖老有心情。
賞析:
作為唐代詩壇三大天王之一,老白最為人傳誦的名作很多,主要是《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等。其詩早年與元稹齊名,稱“元白”;晚年又與劉禹錫齊名,稱“劉白”。據宋人尤袤《全唐詩話》記載:白居易十六歲時從江南到長安,帶了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顧況看了名字,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但當翻開詩卷,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時,不禁連聲贊賞說:“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難!老夫前言戲之耳!保ǖ涑觥短妻浴肪砥撸
詩詞界素有“神魔仙佛”之稱,其中詩神是蘇軾,詩仙者李白,詩佛王維,詩圣杜甫,詩鬼李賀等等,而白樂天詩以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著稱,因“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之句,人稱“詩魔”。
傳說白詩語言樸實,“老嫗能解”,因此眾口紛傳。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笨梢娖涫軞g迎的程度。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閑適”的生活態度反映自己“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哲學。幽林池塘,蛙聲未起,景色清明,鳥語花香,詩人漫步水邊,行過小橋,心情悠然自得。后八句一口氣用了幾個典故,以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不食周粟,襯托自己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自在;白樂天與陶淵明一樣愛酒,方勺《泊宅編》卷上說:白樂天多樂詩,二千八百首中,飲酒者八百首。
陶潛窮困,詩云:飲酒常不足。而白居易家境寬裕,不僅有家釀美酒,每次喝酒時必有絲竹伴奏,僮妓侍奉,與他喝酒的還都是社會上的名流,如裴度、劉禹錫等。顏回賢而壽短,白居易74歲尚在履道里第舉行“七老會”,95歲的僧人如滿和136歲的李元爽,也參加了七老會,號稱“九志圖”。老詩人們飲酒賦詩,傳為詩壇佳話。詩中提到的黔婁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窮人“黔婁子”,白樂天的好友元稹寫懷念妻子的悼亡詩,開篇便是“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詩中洋溢著知足常樂的歡欣,吃得飽,有酒喝,身體好,還有錢花,真是愜意呀!
此詩頗能代表白居易詩歌的基本風格---平易淺切,明暢通俗。平易,是指用尋常的話,寫尋常的事,明白自然,人人能夠領略。所謂“郢人斤斫無痕跡,仙人衣裳棄刀尺”(劉禹錫《翰林白二十二學士見寄詩一百篇因以答貺》)。平易的境界是不容易達到的。白詩文字淺顯,少用生僻典故和古奧詞句,便于廣大讀者接受,則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 寘(zhì):同“置”,放,擱置。周行(háng):環繞的道路,特指大道。索性把筐子放在大路上,于是眼前出現了她丈夫在外的情景。
* 陟(zhì):登高。彼:指示代名詞。崔嵬(wéi):高而不平的土石山。
* 我:想象中丈夫的自稱。虺(huǐ)隤(tuí):腿軟足疲之病。虺為“瘣”的假借;隤與“頹”相通。
* 姑:姑且。酌:斟酒。金罍(léi):金罍,青銅做的罍。罍,器名,青銅制,用以盛酒和水。
* 維:發語詞,無實義。永懷:長久思念。
* 玄黃:黑色毛與黃色毛相摻雜的顏色。朱熹說“玄馬而黃,病極而變色也”,就是本是黑馬,病久而出現黃斑。
* 兕(sì)。╣ōng):形似伏著的犀牛的飲酒器,一說是野牛角制的酒杯。
* 永傷:長久思念。
* 砠(jū):有土的石山,或謂山中險阻之地。
* 瘏(tú):因勞致病,馬疲病不能前行。
* 痡(pū):因勞致病,人過度疲勞而不能走路。
* 云何:奈何,如之何。云,語助詞,無實義。吁(xū):憂傷而嘆。
賞析:
夏夜,小雨不停。風也輕微,在路燈下,我和小朋友一起去尋找卷耳,開著小小的花,晚上花合的緊緊的,雖然打著傘,但一身也半濕,冷意是肆起的。
尋找然后讀《卷耳》是最恰當好的。有人說此詩是寫婦念征夫;也有人說當是岐周大夫于役中原,其妻思念之而作。
整篇《卷耳》首先讓我去查找卷耳的分布與藥用價值。為何去采卷耳,而勾起疲乏和痛苦?
卷耳于我國中部各省,常成片生長田圃,路邊及山坡草叢中,全株入藥治婦女乳癰及小兒風寒咳嗽。用量:3~5錢。也可驅毒散熱,驅毒殺蟲。
而今卷耳,多半不被人識,卻有獨特的花語:美好。古時的卷耳,同酒傾杯,與馬兒頹唐,讓“我”幾愈絕望。但仍然取而為之。
沒有想到采采卷耳,半天不到小半筐,索性把筐放在大路上,登那高高的土石上,再登上山脊梁,艱難攀登亂石崗。
馬兒足疲神頹喪,馬兒腿軟已迷茫,馬兒終累壞倒一旁。
先斟滿金壺酒,慰我離思與憂傷,然后,且先斟滿大杯酒,免我心中長悲傷,仆人精疲力又竭,無奈愁思聚心上!
大都,古人不遺余力,去思念與尋找一人,而今我勉勵自己,也借詩勉勵大家,終身有可念之人,也有可念之美好事物,例如卷耳。
《夏日》
韋應物(唐)
已謂心苦傷,如何日方永。
無人不晝寢,獨坐山中靜。
悟澹將遣慮,學空庶遺境。
積俗易為侵,愁來復難整。
賞析:雨霽陽光
古人說“男子悲秋”,這悲卻也始于夏至。那時日影最短而開始拉長,陽氣最盛而陰氣生發,所謂“微陰生九原”,所謂“物極必反”。這個第一個被定義的節氣,離我最喜的兩個節氣(小滿、芒種)最近,卻因恰巧地吻合心底未名的憂傷,而成了我一直避之不及的節氣。碰巧的是,我將要過的第一個父親節和再也無從為父親過的父親節,也將至。欣喜間這憂傷就那么不離不棄地尾隨著你,用毛茸茸的尾巴輕蹭著你;敏感的你卻又不得不覺。所以記起韋氏的這首憂傷的詩。
開始兩句便奠定了整首詩的基調,“已謂心苦傷,如何日方永。”“這憂傷難耐,太陽卻怡然中天”;這么心傷的苦楚難言,慢悠悠、火辣辣的日頭卻全不理解。”什么樣的苦楚呢?作者沒有說,卻勾起讀者的憂傷。
第二句,“無人不晝寢,獨坐山中靜!薄按蠹叶荚谖缢,我獨自在山中靜坐。”憂著別人未有的憂,安靜著自己的安靜;讀著讀著便想起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蹦欠菁帕、獨立,立然紙面。
第三句“悟澹將遣慮,學空庶遺境。”我該怎么辦呢?“我將領悟淡泊以排遣這些憂慮,我將學習佛法以忘記這些境遇。”憂傷侵襲,只得臨時抱佛腳,希求一時頓悟開解。
第四句“積俗易為侵,愁來復難整!笨墒牵拔业姆e習那么容易被攻破,憂愁來了擋也擋不住!比朔鞘ベt,能控制情緒的人卻不能保證消化得了所有的情緒,也不能保證在任何時候控制得了這易變心情。
你我皆凡人。還是喜歡許巍的《漫步》:“讓它自然地來吧,讓它悄然地去吧,就這樣微笑地看著自己,漫步在這人生里……”
又,傳說中“杯弓蛇影”的疑神疑鬼也是發生在夏至日,卻是另一個故事咯。
《夏至》
張耒(宋)
長養功已極,大運忽云遷。
人間漫未知,微陰生九原。
殺生忽更柄,寒暑將成年。
崔巍干云樹,安得保芳鮮。
幾微物所忽,漸進理必然。
韙哉觀化子,默坐付忘言。
賞析:
“至”這個象形文字本意為:像鳥從高處飛到地上來,或像射來的箭落到地上,有到達和極點兩種意思!跋闹痢笔堑谑畟節氣,這個節氣當是指的陽氣到了極點之意。有俗語曰:“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線” ,“日長長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夏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的北方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
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后它將走“回頭路”,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會逐日減短。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摈缗c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后陰氣開始發生,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喜陰的植物也開始生長。
張耒(1054-1114),北宋文學家,字文潛,號柯山,人稱宛丘先生。他為“ 蘇門四學士”( 秦觀、 黃庭堅、 張耒、 晁補之)之一。張耒寫過很多關于季節的詩歌。這首《夏至》大意是,華育萬物并促養眾生的陽氣到達極點了,季節轉變,大的規律和命運忽然如行云般流動遷移。
人們常常是在懵懂未察覺,而微弱的陰氣開始誕生出來。對立的生死和寒暑都在此刻忽然交換了權柄,此消彼長,但它們的整體才構成完全的循環。面對自然規律和命運,即使參天大樹,也不能常保芳華新鮮。颶風起于青萍之末,細微的變化和征兆總容易被忽視,漸進而成的量變到質變卻是真理的必然!疤旌窝栽,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只有善于體悟和觀察造化運作的人,才是正確明智的,他們洞悉幽微,看到了強弱之辯證,以靜坐和無言等待天時,順勢而為。
張耒的這首詩正合此陰陽變化之意,體現了《道德經》里“反者道之動”的物極必反思想,還有“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边@樣的智慧。此詩聯系到有兩首詩:《夏至日作》(唐)權德輿和《分水嶺》(唐)元稹 。
《夏夜即事》
紅樓夢 賈寶玉
倦繡佳人幽夢長,
金籠鸚鵡喚茶湯。
窗明麝月開宮鏡,
室靄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傾荷露滑,
玻璃檻納柳風涼。
水亭處處齊紈動,
簾卷朱樓罷晚妝。
賞析:
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作品,詩詞曲賦的成就非常高,作者借賈寶玉之口,寫出夏日夜晚的閨閣小姐的生活,表現出一種閑適與雅致,讓我們還原這樣一個場景。
江南的園林,小橋流水,精巧別致,亭臺樓閣,儼然林立,池塘里荷花飄雪,荷葉搖曳,走廊上鸚鵡在金絲籠里吟唱“整日價情思睡昏昏”。閨閣小姐打開梳妝的鏡匣,開始梳洗晚妝,打開的鏡匣就如同一輪明月映照著窗戶,小丫鬟在香爐中點燃御香,屋子里就似有云霧繚繞,宛如神仙居住的地。三三兩兩的女孩子在月色下,燭光中用琥珀杯喝著清茶,享受著從玻璃門檻上穿柳而來的涼風。也許還要吟詩作對吧,此情此景到處都洋溢著閑情雅致,溫馨和諧,也確實是炎炎夏日里的一絲清涼。
場景如此美好,生活如此愜意,但有怎么能改變樹倒猢猻散的結局,大觀園被抄檢,姐妹們一個個分別離去,真正是繁華落盡即悲涼,此情此景,誰的心中不起感慨,圣誕節有感于斯,填詞一首:
南鄉子(夜雨氣蕭森)
夜雨氣蕭森,高處層樓此照臨,
飛雁一行空弄影。
聽琴,流水私吟空解音。
清氣熱風吟,暗暗神傷任雨霖,
把盞蹙眉思欲盡。
如今,掩映蔥蔥草木深。
《夏夜聞蚯蚓吟》
盧仝(唐)
夏夜雨欲作,傍砌蚯蚓吟。
念爾無筋骨,也應天地心。
汝無親朋累,汝無名利侵。
孤韻似有說,哀怨何其深。
泛泛輕薄子,旦夕還謳吟。
肝膽異汝輩,熱血徒相侵。
賞析:
你可聽見會唱歌的蚯蚓
生活在土壤中的蚯蚓,有晝伏夜出的習性。雖說它遠早于人類就生存在地球上,也被達爾文稱為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動物。但在反映生活價值的詩歌中,恰是極少有人涉筆蚯蚓。也因此,在一個夏夜將雨之時,聽到蚯蚓在磚石泥地里輕聲低吟的盧仝,奔涌出一首如此浩蕩大氣的蚯蚓之歌,堪稱是古中國詩篇中一朵罕見的奇絕之花。
蚯蚓不為“親朋累”, 蚯蚓不為“名利侵”,蚯蚓“無筋骨,也應天地心”,以物喻人,聽出了蚯蚓聲聲是“孤韻”,聽出了蚯蚓之聲“哀怨何其深”,蚯蚓在土壤中的孤寂原是詩人在人世間的孤寂。
他為何博覽經史、工詩精文,卻不愿仕進?他為何家境貧困,但朝廷有兩度征為諫議大夫的機會均“不起”?他活了四十歲,惟穿白布衣,是為什么?閱覽全唐詩中他的三卷八十余首詩篇,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因為他深感“死生縱有命,人事始知難”,因為他深嘆“祿位埋坑阱,康莊壘劍棱”,因為他深明“忠良伏草莽,無因施羽翼”。但,他終究還是因留宿王涯宅第“罹甘露之禍”,令我不禁戰栗!
今世夏夜雨中遙念遠逝的詩魂,也許伏身在最孤寂的土壤中,才聽得見蚯蚓唱著肝膽熱血的歌,啞默。
《納涼》
秦觀 (宋)
攜扙來追柳外涼,
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
風定池蓮自在香。
賞析:
夏至時節至,炎炎夏日便會逐漸顯露它真正的威力——高溫。夏至排列于二十四時節第十,夏至這一天過后,晝夜便有明顯的差別——天長夜短。 納涼是夏日生活習以為常的舉動,現代人納涼消暑的方式多樣化,風扇,空調還可到泳池暢游。
那唐朝詩人秦觀又是怎樣避暑納涼的,只見他手里拿著手杖去尋找那柳樹成蔭的清涼。一個“追”字不僅表現了詩人的渴望之情也道出了氣溫的變化,不得不令人貪圖涼爽之處。
他來到畫橋南畔支好躺椅躺上閉目養神!霸旅鞔褏⒉钇穑L定池蓮自在香”愜意的時間總是過的很快,不知不覺皎潔的明月升了起來,從船上也飄蕩出悠揚的笛聲。不由得讓人想到“人約黃昏后,月上柳稍頭”的浪漫,當然秦觀做為奔走與仕途的官員來說,自然不會那么想的。
“風停了,那池塘中的蓮花也不用隨風搖擺,可以安靜的綻放自己的清香”。一個“自在香”隱約道出了詩人內心的期望,期望什么?如蓮不染還是悠哉的閑云野鶴?只有他知了! 詩人秦觀的這首《納涼》雖無精妙絕倫的詞句,但卻情趣盈然,寥寥幾句便道出納涼的風情,不需要太多景致,只要懷有一顆怡然自得的情懷,酷熱之中也有別樣風景!
【夏至詩詞賞析】相關文章:
夏至的唯美詩詞11-15
有關夏至的經典詩詞05-11
經典詩詞賞析05-11
詩詞賞析05-08
國慶詩詞賞析04-09
劉禹錫的詩詞賞析05-11
柳永經典詩詞賞析05-11
蘇軾的經典詩詞賞析05-11
蘇軾的詩詞賞析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