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蘇軾的經(jīng)典詩詞賞析

時間:2022-12-09 16:26:53 詩詞賞析 我要投稿

蘇軾的經(jīng)典詩詞賞析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號道人,世稱蘇仙。宋代重要的文學(xué)家,宋代文學(xué)最高成就的代表。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蘇軾的經(jīng)典詩詞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蘇軾的經(jīng)典詩詞賞析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xué)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養(yǎng)的寒門地主家庭。祖父蘇序是詩人,父蘇洵長于策論,母程氏親授以書。

  【作者小傳】:

  嘉祐二年(1057)參加禮部考試,中第二名。仁宗殿試時,與其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因母喪回蜀。嘉祐六年(1061)經(jīng)歐陽修推薦,應(yīng)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任期滿后值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還朝任職,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時期。他強調(diào)改革吏治,反對驟變。認為「慎重則必成,輕發(fā)則多敗。」因意見未被采納,請求外調(diào),從熙寧四年(1071)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處,多有政績。元豐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蘇軾詩句深文周納,羅織罪名,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獄。5個月后被貶黃州為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馬光,廢除新法。蘇軾調(diào)回京都任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等職,由于與當政者政見不合,再次請調(diào)外任。先后任杭州、潁州、揚州知州。后遷禮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讀兩學(xué)士。紹圣元年(1094)哲宗親政后,蘇軾又被一貶再貶,由英州、惠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才遇赦北歸。死于常州。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蘇軾政治上幾經(jīng)挫折,始終對人生和美好事物有著執(zhí)著的追求。他的思想主體是儒家思想,又吸收釋老思想中與儒家相通的部分,保持達觀的處世態(tài)度。文學(xué)主張與歐陽修相近。要求有意而言,文以致用。重視文學(xué)的藝術(shù)價值。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lǐng)袖,文學(xué)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fēng)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創(chuàng)作以詩歌為多,計)2700余首,題材豐富多樣。詩中表現(xiàn)了對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的關(guān)切,特別是對農(nóng)民的同情。如《荔枝嘆》、《陳季常所蓄朱陳村嫁娶圖》、《五禽言》、《吳中田婦嘆》等。描寫自然景物的詩寫得精警有新意,耐人尋味。如《有美堂暴雨》、《題西林壁》等。詩歌還反映了各地的風(fēng)土人情和生活畫面,無事不可入詩。寫物傳神,奔放靈動,觸處生春,極富情韻,成一代之大觀。

  散文成就很高,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談史議政的文章氣勢磅礴,善于騰挪變化。敘事記游的散文既充滿詩情畫意,又深含理趣!断灿晖び洝、《石鐘山記》、前后《赤壁賦》是其代表作品。

  詞作多達三百四五十首,突破了相思離別、男歡女愛的藩籬,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抒寫報國愛民的情懷!笩o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包括對農(nóng)民生活的表現(xiàn)。詞風(fēng)大多雄健激昂,頓挫排宕。語言和音律上亦有創(chuàng)新。「指出向上一路,而新天下耳目」。在詞的發(fā)展史上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派。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等。愛情詞、詠物詞均有佳作,表現(xiàn)出多樣化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傳世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江城子】

  別徐州

  天涯流落思無窮!

  既相逢,卻匆匆。

  攜手佳人,

  和淚折殘紅。

  為問東風(fēng)余幾許?

  春縱在,與誰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歸鴻,去吳中。

  回首彭城,

  清泗與淮通。

  欲寄相思千點淚,

  流不到,楚江東。

  【簡析】:

  此詞作于元豐二年(1079)三月蘇軾由徐調(diào)知湖州途中。詞中化用李商隱《無題》詩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fēng)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句意,將積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發(fā)了作者對徐州風(fēng)物人情無限留戀之情,并在離愁別緒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別恨是全詞主旨,上片寫別時情景,下片想象別后境況。

  上片以感慨起調(diào),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無窮無盡!柑煅牧髀洹,深寓詞人的身世之感。蘇軾外任多年,類同飄萍,自視亦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僅兩年,又調(diào)往湖州,南北輾轉(zhuǎn),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這一句同時也飽含著詞人對猝然調(diào)離徐州的感慨。「既相逢,卻匆匆」兩句,轉(zhuǎn)寫自己與徐州人士的交往,對邂逅相逢的喜悅,對驟然分別的痛惜,得而復(fù)失的哀怨,溢于言表!笖y手」兩句,寫他永遠不能忘記自己最后離開此地時依依惜別的動人一幕!笖y手佳人」,借與佳人乍逢又別的感觸言離愁。「和淚折殘紅」,寫作者面對落花,睹物傷懷,情思綿綿,輾轉(zhuǎn)不忍離去,同時也是寫離徐的時間,啟過拍「為問」三句。末三句由殘紅而想到殘春,因問東風(fēng)尚余幾許,感嘆縱使春光仍在,而身離徐州,與誰同春!此三句通過寫離徐后的孤單,寫對徐州的依戀,且筆觸一波三折,婉轉(zhuǎn)抑郁。

  詞的下片即景抒情,繼續(xù)抒發(fā)上片未了之情。過片「隋堤三月水溶溶」,是寫詞人離徐途中的真景,將浩蕩的悲思注入東去的三月隋堤那溶溶春水中!副硽w鴻,去吳中」,亦寫途中之景,而意極沉痛。春光明媚,鴻雁北歸故居,而詞人自己卻與雁行相反,離開徐州熱土,南去吳中湖州。蘇軾顯然是把徐州當成了他的故鄉(xiāng),而自嘆不如歸鴻!概沓恰辜葱熘莩!盖邈襞c淮通」暗寓作者不忍離徐,而現(xiàn)實偏偏無情,不得不背鴻而去,故于途中頻頻回顧,直至去程已遠,回顧之中,唯見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東南,向著淮水脈脈流去?吹姐羲,觸景生情,自然會想到徐州(泗水流經(jīng)徐州)。歇拍三句,即景抒情,于沉痛之中交織著悵惘的情緒。徐州既相逢難再,因而詞人欲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淚寄往徐州,怎奈楚江(指泗水)東流,相思難寄,怎不令詞人悵然若失!托淮泗以寄淚,情真意厚,且想象豐富,造語精警;而楚江東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之意,感情沉痛、悵惘,讀之令人腸斷。

  此詞寫別恨,采用了化虛為實的藝術(shù)手法。作者由分別之地彭城,想到去途中沿泗入淮,向吳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別時之「和淚」,想到別后的「寄淚」。這樣,離愁別緒更顯深沉、哀婉。結(jié)句「流不到,楚江東」,別淚千點因春水溶溶而愈見浩蕩,猶如一聲綿長的浩嘆,久遠地回響在讀者的心頭。

  【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

  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

  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

  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

  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jié)云中,

  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

  西北望,射天狼。

  【簡析】:

  宋神宗熙寧八年,東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歸途中與同官梅戶曹會獵于鐵溝,寫了這首出獵詞。作者在詞中抒發(fā)了為國效力疆場、抗擊侵略的雄心壯志和豪邁氣概。

  開篇「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出手不凡。這首詞通篇縱情放筆,氣概豪邁,一個「狂」字貫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寫出獵的雄壯場面,表現(xiàn)了獵者威武豪邁的氣概:詞人左手牽黃犬,右臂駕蒼鷹,好一副出獵的雄姿!隨從武士個個也是「錦帽貂裘」,打獵裝束。千騎奔馳,騰空越野,好一幅壯觀的出獵場面!為報全城士民盛意,詞人也要象當年孫權(quán)射虎一樣,一顯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孫權(quán)自比,更是顯出東坡「狂」勁和豪興來。

  以上主要寫在「出獵」這一特殊場合下表現(xiàn)出來的詞人舉止神態(tài)之「狂」,下片更由實而虛,進一步寫詞人「少年狂」的胸懷,抒發(fā)由打獵激發(fā)起來的壯志豪情!妇坪ㄐ啬懮虚_張」,東坡為人本來就豪放不羈,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過片一句,言詞人酒酣之后,胸膽更豪,興致益濃。此句以對內(nèi)心世界的直抒,總結(jié)了上片對外觀景象的描述。接下來,作者傾訴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年事雖高,鬢發(fā)雖白,卻仍希望朝廷能象漢文帝派馮唐持節(jié)赫免魏尚一樣,對自己委以重任,赴邊疆抗敵。那時,他將挽弓如滿月,狠狠抗擊西夏和遼的侵擾。

  此作是千古傳誦的東坡豪放詞代表作之一。詞中寫出獵之行,抒興國安邦之志,拓展了詞境,提高了詞品,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為詞的創(chuàng)作開創(chuàng)了嶄新的道路。作品融敘事、言志、用典為一體,調(diào)動各種藝術(shù)手段形成豪放風(fēng)格,多角度、多層次地從行動和心理上表現(xiàn)了作者寶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風(fēng)與豪氣。

  【江城子】

  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鳳凰山下雨初晴,

  水風(fēng)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

  開過尚盈盈。

  何處飛來雙白鷺,

  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

  苦含情,遣誰聽!

  煙斂云收,

  依約是湘靈。

  欲待曲終尋問取,

  人不見,數(shù)峰青。

  【簡析】:

  此詞為蘇軾于熙寧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與當時已八十余歲的有名詞人張先(990-1078)同游西湖時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緊扣「聞彈箏」這一詞題,從多方面描寫彈箏者的美麗與音樂的動人。詞中將彈箏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麗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與景色相映成趣,音樂與山水相得益彰,在對人物的描寫上,作者運用了比喻和襯托的手法。

  開頭三句寫山色湖光,只是作為人物的背景畫面!敢欢滠睫 箖删渚o接其后,既實寫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彈箏的美人,收到了雙關(guān)的藝術(shù)效果。從結(jié)構(gòu)上看,這一表面寫景,而實則轉(zhuǎn)入對彈箏人的描寫,真可說是天衣無縫。據(jù)《墨莊漫錄》,彈箏人三十余歲,「風(fēng)韻嫻雅,綽有態(tài)度」,此處用「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的比喻寫她,不僅準確,而且極有情趣。接著便從白鷺似也有意傾慕來烘托彈箏人的美麗。詞中之雙白鷺實是喻指二客呆視不動的情狀。

  下片則重點寫音樂。從樂曲總的旋律來寫,故曰「哀箏」,從樂曲傳達的感情來寫,故言「苦(甚、極的意思)含情」;謂「遣誰聽」,是說樂曲哀傷,誰能忍聽,是從聽者的角度來寫;此下再進一步渲染樂曲的哀傷,謂無知的大自然也為之感動:煙靄為之斂容,云彩為之收色;最后再總括一句,這哀傷的樂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傾訴自己的哀傷。湘靈,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詞寫到這里,把樂曲的哀傷動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這樣哀怨動人的樂曲非人間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樣的神靈之手。與此同時,「依約是湘靈」這總綰樂曲的一句,又隱喻彈箏人有如湘靈之美好。詞的最后,承「依約」一句正待寫人,卻又采取欲擒故縱的手法,不僅沒有正面去描寫人物,反而寫彈箏人已飄然遠逝,只見青翠的山峰仍然靜靜地立在湖邊,仿佛那哀怨的樂曲仍然蕩漾在山間水際!溉瞬灰姡瑪(shù)峰青」兩句,用唐代詩人錢起《省試湘靈鼓瑟》詩「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是那樣的自然、貼切而又不露痕跡。它不僅意象動人,而且在結(jié)構(gòu)上還暗承「依約是湘靈」一句,把上下用典結(jié)合起來。「數(shù)峰青」又回應(yīng)詞的開頭「鳳凰山下雨初晴」描寫的雨過山青的景象,真可謂言盡而味永。

  【江城子】

  孤山竹閣送述古

  翠蛾羞黛怯人看。

  掩霜紈,淚偷彈。

  且盡一尊,

  收淚唱陽關(guān)。

  漫道帝城天樣遠,

  天易見,見君難。

  畫堂新構(gòu)近孤山。

  曲欄干,為誰安?

  飛絮落花,

  春色屬明年。

  欲棹小舟尋舊事,

  無處問,水連天。

  【簡析】:

  這首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七年,是蘇軾早期送別詞中的佳作。詞中傳神地描摹歌妓的口氣,代她向即將由杭州調(diào)知應(yīng)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的僚友陳襄(字述古)表示惜別之意。此詞風(fēng)格柔婉卻又哀而不傷,艷而不俗。作者對于歌妓的情態(tài)和心理描摹得細致入微,栩栩如生,讀來令人感嘆不已。

  上片描述歌妓餞別時的情景,首句表現(xiàn)她送別陳襄時的悲傷情態(tài)!复涠辍辜炊昝,借指婦女!各臁贡臼且环N黑色顏料,古代女子用來畫眉,這里借指眉!感喵臁篂槊寄亢咧畱B(tài)!杆w」指潔白如霜的紈扇。她因這次離別而傷心流淚,卻又似感羞愧,怕被人知道而取笑,于是用紈扇掩面而偷偷彈淚。她強制住眼淚,壓抑著情感,唱起《陽關(guān)曲》,殷勤勸陳襄且盡離尊。《陽關(guān)曲》即唐代詩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譜入樂府后所稱,亦名《渭城曲》,用于送別場合。上闋的結(jié)三句是官妓為陳襄勸酒時的贈別之語:「漫道帝城天樣遠,天易見,見君難」。這次陳襄赴應(yīng)天府任,其地為北宋之「南京」,亦可稱「帝城」。她曲折地表達自己留戀之情,認為帝城雖然有如天遠,但此后見天容易,再見賢太守卻不易了。

  下片模寫歌妓的相思之情!府嬏谩巩斨腹律剿聝(nèi)與竹閣相連接的柏堂。蘇詩《孤山二詠并引》云:「孤山有陳時柏二株,其一為人所薪,山下老人自為兒時已見其枯矣,然堅悍如金石,愈于未枯者。僧志詮作堂于其側(cè),名之曰柏堂。堂與白公居易竹閣相連屬!固K軾詠柏堂詩有「忽驚華構(gòu)依巖出」句,詩作于熙寧六年六月以后,可見柏堂確為「新構(gòu)」,建成始一年,而且可能由陳襄支持建造的(陳襄于五年五月到任)。在此宴別陳襄,自然有「樓觀甫成人已去」之感。官妓想象,如果這位風(fēng)浪太守不離任,或許還可同她于畫堂之曲欄徘徊觀眺呢!由此免不了勾起一些往事的回憶。去年春天,蘇軾與陳襄等僚友曾數(shù)次游湖,吟詩作詞。蘇軾《有以官法酒見餉者因用前韻求述古為移廚飲湖上》詩有「游舫已妝吳榜穩(wěn),舞衫初試越羅新」;后作《常潤道中有懷錢塘寄述古》詩亦有「三月鶯花付與公」之句,清人紀昀以為「此應(yīng)為官妓而發(fā)」?梢姰敃r游湖都有官妓歌舞相伴。她回憶起去年暮春時節(jié)與太守游湖的一些難忘情景,嘆息「春色屬明年」,明年將不會歡聚一起了。結(jié)尾處含蘊空靈而情意無窮。想象明年春日,當她再駕著小船在西湖尋覓舊跡歡蹤,「無處問,水連天」,情事已經(jīng)渺茫,唯有倍加想念與傷心而已。

  此詞上片寫人,下片寫景,兩片之間看似無甚聯(lián)系,其實上片由人及情,下片借景寓情,人與景都服從于離愁、別情的抒發(fā),語似脫而意實聯(lián)。從風(fēng)格上看,此詞近于婉約,感情細膩,但「天易見,見君難」,「無處問,水連天」等句,于委婉中仍透粗獷。

  【西江月】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由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1]

  橫空隱隱層霄。

  障泥未解玉驄驕。[2]

  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fēng)月,

  莫教踏碎瓊瑤。[3]

  解鞍欹枕綠楊橋。

  杜宇一聲春曉。[4]

  【注釋】:

  [1]彌彌:水波翻動的樣子。

  [2]障泥:馬韉,垂于馬兩旁以擋泥土。玉驄:良馬。驕:壯健的樣子。

  [3]可惜:可愛。瓊瑤:美玉。這里形容水中之月的美好。

  [4]杜宇:杜鵑鳥。

  【簡析】:

  這首寄情山水的詞,作于蘇軾貶謫黃州期間。作者在詞中描繪出一個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風(fēng)光和自己的感受融為一體,在詩情畫意中表現(xiàn)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適,抒發(fā)了他樂觀、豁達、以順處逆的襟懷。

  上片頭兩句寫歸途所見:「照野渳淺浪,橫空隱隱層霄!箯洀洠撬⒌臉幼樱粚酉,即層云。春夜,詞人在蘄水邊騎馬而行,經(jīng)過酒家飲酒,醉后乘著月色歸去,經(jīng)過一座溪橋。由于明月當空,所以才能看見清溪在遼闊的曠野流過。先說「照野」,突出地點明了月色之佳。用「彌彌」來形容「淺浪」,就把春水漲滿、溪流汩汨的景象表現(xiàn)出來了。「橫空」,寫出了天宇之廣。說云層隱隱約約在若有若無之間,更映襯了月色的皎潔。此兩句暗寫月光。

  「障泥未解玉驄驕」,是說那白色的駿馬忽然活躍起來,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錦或布制作的馬薦,墊在馬鞍之下,一直垂到馬腹兩邊,以遮塵土。詞人在這里只是寫了坐騎的神態(tài),便襯托出瀕臨溪流的情景。此時,詞人不勝酒力,從馬上下來,等不及卸下馬鞍韉,即欲眠于芳草!肝矣砻叻疾荨,既寫出了濃郁的醉態(tài),又寫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詞人因熱愛這幽美的景色而產(chǎn)生的喜悅心情。

  過片二句,明寫月色,描繪從近處觀賞到的月照溪水圖,更進一步抒發(fā)迷戀、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風(fēng)月,莫教踏碎瓊瑤」。瓊瑤,是美玉,這里比做皎潔的水上月色?上,是可愛的意思。這里用的修辭手法是「借喻」,徑以月色為「瓊瑤」。此句以獨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傳神地寫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靜、人之喜悅贊美。

  「解鞍欹枕綠楊橋」,寫詞人用馬鞍作枕,倚靠著它斜臥在綠楊橋上「少休」。這一覺當然睡得很香,及至醒來,「杜宇一聲春曉」,通過描寫杜鵑在黎明的一聲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畫龍點晴的提示。這一結(jié)尾,余音裊裊,回味無窮,生動地表現(xiàn)了空山月明、萬籟俱寂的春晨之美。

  作者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靈的心境,描繪出一幅富有詩情畫意的月夜人間仙境圖,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卻了世俗的榮辱得失和紛紛擾擾,表現(xiàn)了自己與造化神游的暢適愉悅,讀來回味無窮,令人神往。

  【點絳唇】

  紅杏飄香,

  柳含煙翠拖輕縷。

  水邊朱戶。

  盡卷黃昏雨。

  燭影搖風(fēng),

  一枕傷春緒。

  歸不去。

  鳳樓何處。

  芳草迷歸路。

  【簡析】:

  這是一種相思懷人之作,寫得深情一片,感人至深,足見東坡豪放而外,別有一番情懷。

  「紅杏飄香,柳含煙翠拖輕縷」,起筆點染春色如畫。萬紫千紅之春光,數(shù)紅杏、柳煙最具有特征性,故詞中素有「紅杏枝頭春意鬧」、「江上柳如煙」之名句。此寫紅杏意猶未足,更寫其香,著一「飄」字,足見詞人感受之馨逸。寫翠柳,狀之以含煙,繼之以拖輕縷,既能寫出其輕如煙之態(tài),又寫出其垂絲拂拂之姿。這里以春色暗示伊人之美好。下邊二句,遂由景及人!杆呏鞈簟梗c出伊人所居。朱戶、臨水,透出一種秀雅之致,以暗示伊人之美。「盡卷黃昏雨」,詞筆至此終于寫出伊人,同時又已輕輕宕開。伊人卷簾,其所見唯一片黃昏雨而已!更S昏雨」,隱然喻說著一個愁字。冠一盡字,猶言總是,實已道出伊人相思之久,無可奈何之情。

  「燭影搖風(fēng),一枕傷春緒。」燭影暗承上文黃昏而來,搖風(fēng),可見窗戶洞開,亦暗合前之朱戶卷簾。傷春緒即相思情,一枕,言總是愁臥,悉緒滿懷,相思成疾矣。此句又與上片盡卷黃昏雨相映照。上寫伊人卷簾愁望黃昏之雨,此寫自己相思成疾臥對風(fēng)燭,遂以虛摹與寫實,造成共時之奇境。「歸不去」,一語道盡此情無法圓滿之恨事!给P樓何處。芳草迷歸路!锅P樓朱戶歸不去。唯有長存于心的矚望而已。「何處」二字,問得凄然。矚望終非現(xiàn)實,現(xiàn)實是兩人之間,橫互著一段不可逾越之距離。詞人以芳草萋萋的舊典象喻之。此路雖是歸路,直指鳳樓朱戶,但實在無法越過。著一「迷」字,感情沉重而深刻,迷惘失落之感,天長地遠之恨,躍然紙上。

  起句對杏香柳煙之一往情深,與結(jié)句芳草迷路之歸去無計,相反相成,令人神往,意境凄迷。此詞造詣之妙,還在于意境之空靈。紅杏柳煙,屬相思中之境界,而春色宛然如畫。芳草歸路,似喻人間阻絕,亦具凄美之感。此詞意蘊之本體,實為詞人之深情。

  【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

  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

  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

  多情卻被無情惱。

  【簡析】:

  以豪放派著稱的蘇軾,也常有清新婉麗之作,這首《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就是這么一首杰作。

  「花褪殘紅青杏小」,既寫了衰亡,也寫了新生,殘紅褪盡,青杏初生,這本是自然界的新陳代謝,但讓人感到幾分悲涼。睹暮春景色,而抒傷春之情,是古詩詞中常有之意,但東坡卻從中超脫了!秆嘧语w時,綠水人家繞」,作者把視線離開枝頭,移向廣闊的空間,心情也隨之軒敝。燕子飛舞,綠水環(huán)抱著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掃起句的悲涼。用別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傷春與曠達兩種對立的心境化而為一,恐怕只有東坡可以從容為之!秆嘧语w時」化用晏殊的「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點明時間是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與前后所寫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綿吹又少」,與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本應(yīng)同屬一組,寫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作者沒有接連描寫,用「燕子」二句穿插,在傷感的調(diào)子中注入疏朗的氣氛。絮飛花落,最易撩人愁緒。這一「又」字,表明詞人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見于言外。這是道地的婉約風(fēng)格。相傳蘇軾謫居惠州時曾命妾婦朝云歌此詞。朝云歌喉將囀,卻已淚滿衣襟。

  「墻里秋千墻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說的那個「綠水人家」。由于綠水之內(nèi),環(huán)以高墻,所以墻外行人只能聽到墻內(nèi)蕩秋千人的笑聲,卻見不到芳蹤,所以說,「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不難想象,此刻發(fā)出笑聲的佳人正在歡快地蕩著秋千。這里用的是隱顯手法。作者只寫佳人的笑聲,而把佳人的容貌與動作,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讀者隨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個墻里少女蕩秋千的歡樂場面。可以說,一堵圍墻,擋住了視線,卻擋不住青春的美,也擋不住人們對青春美的向往。這種寫法,可謂絕頂高明,用「隱」來激發(fā)想象,從而拓展了「顯」的意境。同樣是寫女性,蘇東坡一洗「花間派」的「綺怨」之風(fēng),情景生動而不流于艷,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輕,難能可貴。

  從「墻里秋千墻外道」直至結(jié)尾,詞意流走,一氣呵成。修辭上用的是「頂真格」,即過片第二句的句首「墻外」,緊接第一句句末的「墻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緊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滾滾向前,四仄韻,字數(shù)相同,節(jié)奏相等。東坡此詞,前后感情色彩不同節(jié)奏有異,實是作者文思暢達,信筆直書,突破了詞律。

  這首詞上下句之間、上下闋之間,往往體現(xiàn)出種種錯綜復(fù)雜的矛盾。例如上片結(jié)尾二句,「枝上柳綿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處無芳草」,強自振奮。這情與情的矛盾是因在現(xiàn)實中,詞人屢遭遷謫,這里反映出思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上片側(cè)重哀情,下片側(cè)重歡樂,這也是情與情的矛盾。而「多情卻被無情惱」,不僅寫出了情與情的矛盾,也寫出了情與理的矛盾。佳人灑下一片笑聲,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詞人雖然寫的是情,但其中也滲透著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墻里、墻外、佳人、行人一個無情,一個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憂憤之情,也蘊含了他充滿矛盾的人生悖論的思索。

  【蝶戀花】

  記得畫屏初會遇。

  好夢驚回,

  望斷高唐路。

  燕子雙飛來又去。

  紗窗幾度春光暮。

  那日繡簾相見處。

  低眼佯行,

  笑整香云縷。

  斂盡春山羞不語。

  人前深意難輕訴。

  【簡析】:

  這首詞寫一個男子對心上人的思念,哀婉悱惻,柔情似水,其風(fēng)致不輸于「花間」或「婉約」派詞家之作。

  「記得畫屏初會遇」,寫出這愛情的開端是美妙的,令人難忘的,與心愛的人在畫屏之間的初次會遇,至今記得清清楚楚。緊接著說「好夢驚回,望斷高唐路!故侵^情緣突然被割斷,好夢既破,所有美好的向往都成泡影了!父咛啤,即高唐觀,又稱高唐臺,在古云夢澤中,宋玉《高唐賦》和《神女賦》中寫楚懷王和楚襄王都曾于此觀中夢與巫山神女相遇!秆嘧与p飛來又去。紗窗幾度春光暮」,進一步寫出男主人公的一片癡情。雖然是「高唐夢斷」,情絲卻還緊緊相連,恰如梁間的雙飛燕春來又秋去,美麗的春光幾度從窗前悄悄走過,而對她的思念卻并不因時間的流逝而減弱半分!傅脱垩鹦校φ阍瓶|」,活畫出女方的嬌羞之態(tài),低眉垂眼,假意要走開,卻微笑著用手整理自己的鬢發(fā)。一個「佯」字,見出她的忸怩之態(tài),一個「笑」人前深意難輕訴」,進一步寫出女方的內(nèi)心活動,她斂起眉頭不說話,不是對他無情,實在出于害羞。可愈是如此,愈見出其純真。全詞活潑而有分寸,細膩而有余味。

  此詞結(jié)構(gòu)錯落有致。上片寫愛情的「好夢驚回」,下片寫甜蜜的歡會,用的是倒敘。單就上片說,從初會寫到破裂,再寫到無窮盡的思念,自然又是順敘。如此交叉往復(fù),使詞曲折生情,搖曳生姿,同時,此詞以相見之歡反襯相離之苦。下片集中筆墨將勾魂攝魄的歡會詳加描述,就正是為了反襯男主人公失戀的痛苦。

  【定風(fēng)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

  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簡析】:

  此詞作于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fēng)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警,表現(xiàn)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fēng)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负畏烈鲊[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yīng)小序「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zhàn)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fā)。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fēng)沖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fēng)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和豪邁之情。

  「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fēng)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shù)句,表現(xiàn)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fēng)雨對應(yīng),又為下文所發(fā)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jié)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惯@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fēng)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fēng)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yīng)和!革L(fēng)雨」二字,一語雙關(guān),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fēng)雨,又暗指幾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風(fēng)雨」和人生險途。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xué)和處世態(tài)度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洞仙歌】

  冰肌玉骨,

  自清涼無汗。

  水殿風(fēng)來暗香滿。

  繡簾開,

  一點明月窺人,

  人未寢,

  欹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

  庭戶無聲,

  時見疏星渡河漢。

  試問夜如何?

  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繩低轉(zhuǎn)。

  但屈指西風(fēng)幾時來,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簡析】:

  這首詞描述了五代時后蜀國君孟昶與其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河池上納涼的情景,著意刻繪了花蕊夫人姿質(zhì)與心靈的美好、高潔,表達了詞人對時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感嘆。

  上片寫花蕊夫人簾內(nèi)欹枕。首二句寫她的綽約風(fēng)姿:麗質(zhì)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涼無汗。接下來,詞人用水、風(fēng)、香、月等清澈的環(huán)境要素烘托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潤,創(chuàng)造出境佳人美、人境雙絕的意境。其后,詞人借月之眼以窺美人欹枕的情景,以美人不加修飾的殘妝——「釵橫鬢亂」,來反襯她姿質(zhì)的美好。上片所寫,是從旁觀者角度對女主人公所作出的觀察。

  下片直接描寫人物自身,通過女主人公與愛侶夏夜偕行的活動,展示她美好、高潔的內(nèi)心世界!钙饋頂y素手,」寫女主人公已由室內(nèi)獨自倚枕,起而與愛侶戶外攜手納涼閑行!竿魺o聲」,制造出一個夜深人靜的氛圍,暗寓時光在不知不覺中流逝!笗r見疏星渡河漢」,寫二人靜夜望星。以下四句寫月下徘徊的情意,為納涼人的細語溫存進行氣氛上的渲染。以上,作者通過寫環(huán)境之靜謐和斗轉(zhuǎn)星移之運動,表現(xiàn)了時光的推移變化,為寫女主人公納涼時的思想活動作好鋪墊。結(jié)尾三句是全詞點睛之筆,傳神地揭示出時光變換之速,表現(xiàn)了女主人公對時光流逝的深深婉惜。

  這首詞寫古代帝王后妃的生活,艷羨、贊美中附著作者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全詞清空靈雋,語意高妙,想象奇特,波瀾起伏,讀來令人神往。

  【洞仙歌】

  江南臘盡,

  早梅花開后。

  分付新春與垂柳。

  細腰肢、

  自有入格風(fēng)流。

  仍更是、

  骨體清英雅秀。

  永豐坊那畔,

  盡日無人,

  誰見金絲弄晴晝?

  斷腸是飛絮時,

  綠葉成陰,

  無個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東風(fēng)逐君來,

  便吹散眉間,

  一點春皺。

  【簡析】:

  這首詞通篇詠柳,借柳喻人,以含蓄婉曲的手法和飽含感情的筆調(diào),借娜娜多姿、落寞失時的垂柳,流露了作者對姿麗命蹇、才高數(shù)奇的女性深切的同情與贊美。

  上片寫柳的體態(tài)標格和風(fēng)韻之美。起拍說臘盡梅凋,既點明節(jié)令,且借賓喚主,由冬梅引出春柳。以「新春」緊承「臘盡」,寫臘月已盡,新春來臨,早梅開過,楊柳萌發(fā)。柳絲弄碧,是春意繁鬧的表征,故說「分付新春與垂柳」。「分付」,交付之意,著「分付」一詞,仿佛春的活力、光彩、妖嬈,均凝集于垂柳一身,從而突出了柳的形象。以下贊美柳的體態(tài)標格。柳枝婀娜,別有一種風(fēng)流,使人想到少女的細腰。杜甫《絕句漫興》早有「隔戶楊柳弱裊裊,恰如十五女兒腰」之句。東坡正是抓住了這一特點,稱頌她有合格入流的獨特風(fēng)韻,并進而用「清英秀雅」四字來品評其骨相。這就寫出了垂柳的清高、英雋、雅潔、秀麗,見出她與濃艷富麗的浮花浪蕊迥然不同。作者把握住垂柳的姿質(zhì)特色,從她的體態(tài)美,進而刻畫了她的品格美。

  下片轉(zhuǎn)入對垂柳不幸遭遇的感嘆。換頭三句,寫垂柳境況清寂、麗姿無主。長安永豐坊多柳,生在永豐園一角的垂柳,盡管在明媚春光中修飾姿容,分外妖嬈,怎奈無人一顧。詩人白居易寫過一首著名的《楊柳詞》,據(jù)唐人孟郊《本事詩》載:白居易有妾名小蠻,善舞,白氏比為楊柳,有「楊柳小蠻腰」之句。及年事高邁,小蠻還很年輕,「因為楊柳之詞以托意,曰:『一樹春風(fēng)萬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永豐坊里東南角,盡日無人屬阿誰?』」后宣宗聽到此詞,極表贊賞,遂命人取永豐柳兩枝,移植禁中。東坡在這里化用樂天詩意,略無痕跡,但平易曉暢的語句中,卻藏有深沉的含義!笖嗄c」四句,緊承上文,寫垂柳的凄苦身世,說:一到晚春,綠葉雖繁,柳絮飄零,她更將百無聊賴,必然日益瘦削、玉肌消減了。煞拍三句,展望前景,愈感茫然。只有東風(fēng)的吹拂,足可消愁釋怨,使蛾眉般的彎彎柳葉,得以應(yīng)時舒展。

  全章用象征法寫柳,詞人筆下那婀娜多姿、落寞失意的垂柳,宛然是骨相清雅、姿麗命蹇的佳人。詞中句句寫垂柳,卻句句是寫佳人。讀罷全詞,一位品格清淑而命運多舛的少女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蘇軾的詠物詞,大多借物喻人、詠懷,把人的品格、身世和情感寄托于所詠之物上,物中有人,亦物亦人。這首詞突出地體現(xiàn)了上述特點,給讀者以無盡的遐思和美好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