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詩詞賞析
詩人蘇軾都寫過哪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詩句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軾的詩詞賞析,歡迎參考閱讀!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賞析】
出獵對于蘇軾這樣的文人來說,或許是偶然的一時豪興,但他平素報國立功的信念卻因這次小試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場彎弓殺敵了。蘇軾任密州知州剛四十歲。他是四年前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愿請求外任,自杭州來至這北方邊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績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當時西北邊事緊張。熙寧三年(1070),西夏大舉進攻環、
慶二州。四年,陷撫寧諸城。"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與西夏的戰事。這首詞上片出獵,下片請戰,不但場面熱烈,音節嘹亮,而且情豪志壯,顧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蘇軾其他豪放詞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壯的壯詞。把詞中歷來軟媚無骨的`兒女情換成有膽有識、孔武剛建的英雄氣了。蘇軾對此也頗為自負,他在密州寫給好友鮮于侁的信中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是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就是指的這首詞。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抵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
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一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唐人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云階、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次超曠,一片光明。下片懷人。人生并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潁州分別后已有六年不見了。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咫尺天不相見,實與千里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潁州初別子由),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于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這首詞上片執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并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胡仔《苕溪漁隱業話后集》卷三九)。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清露下,滿襟雪。"《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賞析】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謫居黃州時作。上片詠赤壁,下片懷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結。起筆高唱入云,氣勢足與"黃河之水天上來"相侔,而且詞境壯闊,在空間上與時間上都得到極度拓展。江山、歷史、人物一齊涌出,以萬古心胸引出懷古思緒。接著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邊故壘和周郎赤壁掛上了鉤。"亂石崩云"三句正面寫赤壁景色,驚心駭目。陸游《入蜀記》說赤鼻磯"亦茆岡爾,略無草木"。范成大《吳船錄》亦云:"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見所謂'亂石穿空'及'蒙茸峻巖'之境,東坡詞賦微夸焉。"詞中把眼前的亂山大江寫得雄奇險峻,渲染出古戰場的氣氛和聲勢。對于周瑜,蘇軾特別激賞他少年功名,英氣勃勃。"小喬初嫁"看似閑筆,而且小喬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遠在赤壁之戰前十年。特意插入這一句,更顯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風得意。詞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風情,剛中有柔,與篇首"風流人物"相應。"羽扇綸巾"三句寫周瑜的'戰功,也很特別。周瑜身為主將卻并非兵戎相見,而是羽扇便服,談筆風生。寫戰爭一點不渲染士馬金鼓的戰爭氣氛,只著筆于周瑜的從容瀟灑,指揮若定,這樣寫法更能突出他的風采和才能。蘇軾這一年四十七歲了,不但功業未成,反而待罪黃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激起蘇軾爽邁奮發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內心苦悶和思想矛盾。《東坡題跋》卷一記李邦語:"周瑜二十四經略中原,今吾四十,但多睡善飯,賢愚相遠如此。"蘇軾對此頗有同感。故從懷古歸到傷己,自嘆"人間如夢",舉杯同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一醉銷愁了。這首懷古詞兼有感奮和感傷兩重色彩,但篇末的感傷色彩掩蓋不了全詞的豪邁氣派。詞中寫江山形勝和英雄偉業,在蘇軾之前從未成功地出現過。因此這首《念奴嬌》歷來被看作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不但詞的氣象境界凌厲無前,而且大聲鏗鏘,需要銅琵琶、鐵綽板來伴唱。對于原來只宜紅牙拍板、女兒歌喉的傳統詞壇來說,確實是個重大突破。
《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開拓詞境,推尊詞體,對北宋詞壇多所革新。
【賞析】
這首詞寫初夏時節發生于一墻之隔的一次極為平常的遭遇,在略表惆悵與嘲諷之余,卻引出妙理,發人深省。上片為時令背景。盡管柳綿將盡,春事無多。然而燕子低昂,綠水環繞,芳草從生,透露出夏日初臨的大自然的.生機。下片是在如此明麗的環境中一個"多情卻被無情惱"的小小插曲。墻里墻外的兩種人本不相涉。但一方無情,一方多情,導致了一場感情風波。《詩人玉屑》
卷二一引《古今詞話》說此詞寫行人多情與佳人無情,"極有理趣"。因為蘇軾借此表達了某種人生哲理,行人與佳人的遭遇固屬偶然。"多情卻被無情惱"卻有普遍性與必然性,在人與物、主觀與客觀的兩者關系中是經常發生的。人們或許有過多次類似經驗,由于不了解"物自無情而人自多情",許多煩惱由是而起。然而無情是物的本性,多情是人的本性。它們始終是難以統一的。蘇軾說自已作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能出"。這固然因為他天份高,同時也由于他學養湛深,所以能隨處觸發,皆成妙諦。這首詞寫景、記事、說理均極自然,佳人行人的插曲全如信手拈來,但一經慧光所照,寓莊于諧,就頓成妙解,發掘出其間的哲理內涵。這真是蘇軾作詩詞的一大本領。
【蘇軾的詩詞賞析】相關文章:
蘇軾的經典詩詞賞析12-09
蘇軾的詩詞名篇賞析04-30
蘇軾詩詞《海棠》賞析04-30
有關蘇軾的詩詞11-03
蘇軾《點絳唇·閑倚胡床》詩詞譯文及賞析04-18
蘇軾傷感的詩詞-蘇軾關于傷懷的詩04-11
蘇軾經典詩詞10首04-25
蘇軾作品詩詞鑒賞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