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關于月亮的詩詞的鑒賞
月亮變得更加深不可測,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古人經常變著法戲借月亮表達自己的情感,那么有哪些比較齊全的詠月詩詞賞析呢?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詠月詩詞賞析,供大家參閱!
關于賞月的詩歌賞析
水調歌頭·和馬叔度游月波樓
宋代:辛棄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為君留。西樓著意吟賞,何必問更籌?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浩蕩百川流。鯨飲未吞海,劍氣已橫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華幽。中州遺恨,不知今夜幾人愁?誰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爾,決策尚悠悠。此事費分說,來日且扶頭!
賞析
上片,重在寫景,在寫景中言情抒懷,情和景很好地做到了統一。起首四句“客子久不到,好景為君留。西樓著意吟賞,何必問更籌”。為情造文,但此處的景還屬于有我之景,所以作者在感性的陶醉中,還保持著清醒,保持著理性,還沒有徹底地把自己忘懷,如此,便自然引出下一句“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浩蕩百川流”。這皎皎的明月,不正像我的光明磊落么。那一天的皓月,可能照見我輩冰雪般純潔的肝膽,和百川奔涌似的浩蕩胸懷。至此,自然一轉,引出上片的最后一句“鯨飲未吞海,劍氣已橫秋”。喝酒還未盡興,寶劍的光芒已沖向秋夜的長空。這句突出地表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鯨飲吞海”,如巨鯨吞海似的狂飲,極具夸張力度,有豪邁精神和陽剛之氣。這旬是化用杜甫詩里“飲如長鯨吸百川”(《飲中八仙歌》)化用巧妙,而且更有表現力。
下片,詞人由眼前景想到了心頭事,重在抒懷言志。過片“野光浮,天宇迥,物華幽”,大地上的月光在浮動,天空更加曠遠,美麗的景物顯得更加清幽。上承前面的寫景,下啟后面敘事抒情。在這清幽的月夜中,人不可能真的陶醉,即使有酒。陶醉只是暫時的,李白詩云“舉杯消愁愁更愁”,所以,如畫的美景更能勾起傷心的往事,短暫的陶醉只能引起清醒后更深的愁緒。果然,詩人想起了恨事,引發了愁緒:“中州遺恨,不知今夜幾人愁?”這一句,是全詞的主旨,一想到大好河山還在金人的手中,廣大的中原百姓還在水深火熱中煎熬,不由得我愁思滿懷了。至此,全詞的基調也有了變化,由前面的雄壯豪邁而變為后半部分的哀涼悲傷了。作者愁思深重恰是作者憂心國事,雄心壯志不得實現的表現,可是我的'心事有誰知,我的苦處有誰憐,自然引出下文“誰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爾,決策尚悠悠!”現在,朝廷中有誰還能想起抗戰的英雄漸漸老了,還沒有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而收復中原的決策,仍然遙遙無期!那么,我也只能借酒澆愁了。“此事費分說,來日且扶頭。”此事一時難以說清,唯有繼續飲酒消愁吧。這一句和前面的“不知今夜幾人愁”形成呼應。扶頭酒是最厲害的酒,是最傷人的酒,也是最誤事的酒。但是酒,卻能麻醉自己,讓自己暫時忘卻現實的殘酷和煩惱。作者明知故說,突出地表達了自己的痛苦之重,愁思之深。
詞人欲抑先揚,行文一波三折,寫景形象生動,議論中肯,抒情真實感人。以一種低訴哀迥的語氣結尾,別有一種感人的韻味。
玩月城西門廨中
宋代:鮑照
始出西南樓,纖纖如玉鉤。
末映東北墀,娟娟似蛾眉。
蛾眉蔽珠櫳,玉鉤隔瑣窗。
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
夜移衡漢落,徘徊帷戶中。
歸華先委露,別葉早辭風。
客游厭苦辛,仕子倦飄塵。
休澣自公日,宴慰及私辰。
蜀琴抽白雪,郢曲發陽春。
肴干酒未闋,金壺啟夕淪。
回軒駐輕蓋,留酌待情人。
賞析
這是一首賞月詩。宋孝武帝孝建年間,詩人在秣陵縣(今江蘇江寧)縣令任,秋日于城西門官署中賞月而作此,記敘賞月情景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對飄泊不定的仕官生活的厭倦情緒。
首六句是第一段,追敘詩人一直在望月,不但望日望月,新月時也在望,懷人之思深矣。“始出西南樓,纖纖如玉鉤”,“纖纖”,細小柔弱的樣子,二句寫新月初生,細小彎曲而柔弱嬌美,如玉鉤般晶瑩剔透的月牙,開始出現在西南樓的方向。以下又以“末映東北墀,娟娟似蛾眉”二句承接上文,繼續寫新月的將落。“墀”,指臺階,“蛾眉”,蠶蛾的觸須,彎曲而細長,形如人的眉毛,古時因此用來比喻美女長而彎曲的眉毛。此二句說新月將落時,那彎曲細長而娟美的新月轉而照射在東北面的臺階上。以下二句則總寫新月,“珠櫳”,珍珠裝飾的窗戶,“瑣窗”,帶有連瑣花紋的窗戶。初生新月光線柔和微弱,所以似乎被帶有珠飾和瑣形花紋的窗簾所遮隔。這里“蛾眉蔽珠櫳,玉鉤隔瑣窗”二句,把無形之光線當作有形之物體來寫,形象生動而富有實體感。這種以實寫傳虛景的手法,把初生新月娟美柔弱、猶如病態美人婀娜多姿的形態細膩傳神地活現了出來,給讀者留下了許多可以想象的審美空間,取得了良好的審美效果。
中間六句是第二段,寫眼前月圓的實景。“三五二八夜,千里與君同”,筆鋒一轉,由初生新月寫到望日之月。“三五”、“二八”,農歷十五、十六兩日,古人以月小十五,月大十六為望日,月最圓。讀至此,方使人悟到以上六句所寫是追敘,其目的正是以新月和眼前望日之月作對比。新月光線柔弱,恐難以照遠,不能和遠方的“情人”共賞,而今正是月圓光滿之時,正好與對方隔千里而共度此良宵。引出懷人之思,為下文的厭倦客游生活埋下伏筆。“夜移衡漢落”,承上繼續寫眼前景,并交待時間。“衡”,玉衡,此指北斗星,“漢”,天漢,即銀河。北斗星轉換了方向,銀河眾星也逐漸稀疏,表示夜已很深,交待賞月已久。“徘徊帷戶中”,筆鋒又轉到玩月,寫月光緩慢地照進屋中。此句又一次采用了以實寫傳虛景的手法,把月光的移動比作人的徘徊,富于感情色彩,也暗示了詩人當時的憂愁心緒。“歸華”二句,轉寫月光照射下的官廨中殘花敗葉景象,并由花葉的過早為風露所摧殘凋零,轉而進一步引起下文的身世之感和對現實狀態的憂怨。“歸華先委露,別葉早辭風”,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可謂律詩佳聯。
詩后十句是第三段。“客游厭苦辛”二句,是由上文的殘花敗葉的凄涼景象轉到自身倦于客游仕官生活的感受,過渡自然和諧。由于厭倦了這種如飄塵般的不穩定生活,所以詩人自然而然地閃現出“休澣自公日,宴慰及私辰”的想法。“休澣”,即休沐,指古代官員的例假;“自公”,用《詩經·召南·羔羊》的“退食自公”意,指從公務中退出。二句說乘這公務繁忙之后的休假日及時地休息宴飲。“宴慰及私辰”句比較巧妙,既照應了題目的玩月,又自然地向下文的寫賞月時的宴飲過渡。
“蜀琴抽白雪,郢曲發陽春”,承接上文“宴慰”,“蜀琴”,蜀地的琴,司馬相如善彈琴而居蜀,所以有此稱;“白雪”、“陽春”,歌曲名。此二句寫賞月時用優美動聽的音樂來娛悅身心,消除不快。同時又暗用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于郢中者,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之典,表示自己志趣潔白高尚,知音者少,照應上文“千里與君同”,又為結尾的“留酌待情人”埋下伏筆,具有多重作用。“肴干酒未闋,金壺啟夕淪”,仍就眼前而說,上句說玩月而飲,肴菜已盡而飲興正濃;下句照應“夜移衡漢落”,“金壺”,即銅壺,又名漏,是古代的一種計時工具,此說上面鑄有金人的夜漏已盡,天色將明,又一次交待時間。末二句承“啟夕淪”,寫天色將明而不得不結束這次的賞月,但臨行而又止,欲留下來等待與“情人”共飲。表示對玩月之夜的無限留戀和對知音的深切懷念,與“千里與君同”相呼應,發人深思,余味無窮。
此詩遣詞造句形象生動,特別是前二段,把新月初生的靈幻光景和公廨處景物描繪逼肖。鐘嶸《詩品》說鮑照“善制形狀寫物之辭”,又說他“貴尚巧似”,此詩可算是典型的例子。此外,此詩風格清麗柔弱,在詩人“操調隱急”(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如饑鷹獨出,奇矯無前”(敖陶孫《詩評》)的總體風格中可算是別具一格的作品,但后代有人把它和宮體詩相并論,卻是失之偏頗的過激之辭。
關于望月的詩歌賞析
望月有感
唐代:白居易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鑒賞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全詩意在寫經亂之后,懷念諸位兄弟姊妹。
此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在這戰亂饑饉災難深重的年代里,祖傳的家業蕩然一空,兄弟姊妹拋家失業,羈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鄉田園,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園舍雖在,可是流離失散的同胞骨肉,卻各自奔波在異鄉的道路之中。詩的前兩聯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難起筆,以親身經歷概括出戰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實生活。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流離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無定。“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態,深刻揭示了飽經戰亂的零落之苦。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他想: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恐怕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里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從而收結全詩,創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這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滿江紅·中秋寄遠
宋代: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管,一聲吹裂。誰做冰壺涼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問嫦娥、孤令有愁無?應華發。
云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但愿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鑒賞
此詞是一首望月懷人之作,可能是與詞人有著感情糾葛的歌舞女子。這個女子令詞人愛慕不已。美月當空,已能勾起人無限秋思。面對中秋夜月,那懷人之情便愈發濃烈了。于是詞人借月寫意,傳遞了詞人對歌舞女子的怨尤與不忍相舍的復雜感情。
詞的上片就中秋月這一面來寫,主要展現詞人的飛揚意興。起韻即激情噴涌,以一“快”字為催促,表達要上西樓賞月的酣暢興致。而一“怕”字,又泄露出詞人擔心中秋月不夠明朗的心思。在情感節奏上,此韻一揚一抑,起伏有致。接韻借用前人故事,寫詞人由西樓待月而請美人吹笛喚月,這就為中秋月的出場蓄足了勢。三韻正面賦寫中秋月的無垠光華,寫得氣勢酣暢。在這里,詞人采用了一個精彩的比喻——把月色籠罩下的世界比喻為冰壺中的世界,則月色的皎潔無垠、透明清涼之狀可感。又采用了一個玉斧修月的神話,把月亮的圓美無瑕之狀也形容了出來。這里的“誰做”、“最憐”二詞,不僅顯出了詞人對此中秋月的無比賞愛之情,而且形成了相當空靈的意境。上片末韻由無邊的月色回轉到月亮本體,追問月宮里獨處的嫦娥有沒有愁恨,這也是古代賞月者在神話時代容易產生的綺情。但是通過“應華發”的自答就可以發現。詞人在這里問訊娠娥的目的,并不止于發一發嚴格古典男子的綺情幽思,而有借之訴愁的用意。這就使上片的詞情至此氣脈暗轉,為下文抒發別恨調好了調子。
下片開始,詞人先用狀寫滿天月色的“云液滿”一句承上啟下,然后展現自己在月下酣飲歡樂的'情狀。長袖善舞的佳人,清歌悲咽的佳人為之助興添歡。這是最令詞人愉快的場面。但是詞人的心意勻不在此,詞人由此中秋明月夜、由此歌舞助興人想到的是令自己牽情的遠人,于是不由自主地發出了深沉的嘆息。詞人嘆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就像天上的明月總是圓時少、缺時多一樣。這一嘆息,是承接著蘇軾《水調派頭·明月幾時有》而來,其中不能不含有蘇拭詞中對于“月圓人不圓”的恨意,但詞人此句意思顯然又有所變化,詞人主要是借月亮的不得長圓,嘆息人事不得圓滿特別是情人之間不得遂愿長聚的遺憾。“但愿”一韻,更明顯地折向題目,表明盡管詞人理解人事的不如意不可改變,但還是衷心地希望能夠與所愛者長相聚,就像詞人希望此夜月色好景能夠長久護持一樣。由此“不講理”的態度,讀者可以洞見詞人內心的癡情。而“人情”一句,雖像是對于人間常情的遺憾卻實際上是指向詞人所癡情的那個人。意謂一旦離別,別人在心里未必與自己一樣珍惜護持這段感情。這樣的口吻,使得詞人的內心幽怨苦可觸及。結韻出入意想,又化幽怨的情感為期待相逢的急切之情。詞人說假如能夠回到她的身邊,詞人會將離別時所生的幽恨,轉換成勸樂的感受向她盡情訴說。在這樣的結韻里,詞人的入骨癡情和體貼憐愛的幽緒,被傳遞得婉轉動人。表達詞人內心隱藏著的無限癡情。真豪杰,其志過人,其情也必過人。
描寫月色的詩歌賞析
西江月·頃在黃州
宋代:蘇軾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由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書此語橋柱上。(由肱 一作:曲肱)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賞析
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詞。作者在詞中描繪出一個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風光和自己的感受融為一體,在詩情畫意中表現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適,抒發了他樂觀、豁達、以順處逆的襟懷。
小序敘事簡潔,描寫生動,短短五十四字,即寫出地點、時間、景物以及詞人的感受。它充滿了詩情畫意,是一篇寫得很優美的散文,可與其《記承天寺夜游》媲美。
上片頭兩句寫歸途所見:“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彌彌,是水盛的樣子;層霄,即層云。春夜,詞人在蘄水邊騎馬而行,經過酒家飲酒,醉后乘著月色歸去,經過一座溪橋。由于明月當空,所以才能看見清溪在遼闊的曠野流過。”先說“照野”,突出地點明了月色之佳。用“彌彌”形容“淺浪”,就把春水漲滿、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現出來了。廣闊的天空還有淡淡的云層。“橫空”,寫出了天宇之廣。說云層隱隱約約在若有若無之間,更映襯了月色的皎潔。野外是廣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間仙境中,詩人忘卻了世俗的榮辱得失和紛紛擾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此兩句暗寫月光。
“障泥未解玉驄驕”,是說那白色的駿馬忽然活躍起來,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錦或布制作的馬薦,墊在馬鞍之下,一直垂到馬腹兩邊,以遮塵土。《晉書·王濟傳》:“濟善解馬性,嘗乘一馬,著連乾障泥,前有水,終不肯渡。濟曰:‘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渡。”詞人在這里只是寫了坐騎的神態,便襯托出瀕臨溪流的情景。把典故融化于景物描寫之中,這是很成功的一個例子。此時,詞人不勝酒力,從馬上下來,等不及卸下馬鞍韉,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寫出了濃郁的醉態,又寫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詞人因熱愛這幽美的景色而產生的喜悅心情,可以說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
過片二句,明寫月色,描繪從近處觀賞到的月照溪水圖,更進一步抒發迷戀、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溪”作一個量詞,巧妙又無痕地把風,月與溪融為一體,并洗去了風塵世俗之感。瓊瑤,是美玉,這里比做皎潔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愛的意思。微風輕輕吹拂,溪中波光粼粼,水月交輝,真像綴了一溪晶瑩剔透的珠玉。這里用的修辭手法是“借喻”,徑以月色為“瓊瑤”。由于感情的摯濃,使比喻的客體升到了突出的地位,因而它的形象顯得更鮮明,更生動。這種表現手法是從生活中來的,不背理,更不違情。月色皎潔,加之以醉人癡語,怪不得異想天開,這是“理”;十分珍惜美好的月色,這是“情”。“情理交至”,這就更巧妙地揭開了詞人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帷幕。這個境界是極為幽美、靜謐、純潔的,如果有一丁點兒外物羼入,就會被損害,被踐踏。此句以獨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傳神地寫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靜、人之喜悅贊美。
“解鞍欹枕綠楊橋”,寫詞人用馬鞍作枕,倚靠著它斜臥在綠楊橋上“少休”。這一覺當然睡得很香,及至醒來,“杜宇一聲春曉”,春天的黎明又是一番景色了。這個結尾如空谷傳聲,余音不絕。妙在又將展現一幅清新明麗的畫卷,卻留下空白,讓讀者自己用豐富的聯想去感受它。作者在詞中不去寫“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的景致,而是通過描寫杜鵑在黎明的一聲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畫龍點睛的提示。這是因為他是從杜鵑啼叫聲中醒過來的,由杜鵑之啼才首先感到這空山月明、萬籟俱寂的春晨之美。詞人真實地記錄了他第一次難忘的.感受,因而也就給讀者留下了第一次動人的印象。
此詞所描繪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美景中,處處有“我”之色彩,景物成為塑造“我”的典型性格的憑據。詞人不論是醉還是醒,是月夜還是春晨,都能“無入不自得”,隨意而成趣,逐步展示詞的意境。作者善于把意和境渾然凝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他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卻了世俗的榮辱得失和紛紛擾擾,表現了自己與造化神游的暢適愉悅,讀來回味無窮,令人神往。
寒夜
宋代:杜耒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鑒賞
這首詩因為被《千家詩》選入,所以流傳很廣,幾乎稍讀過些古詩的人都能背誦,“寒夜客來茶當酒”,幾被當作口頭話來運用。常在口頭的話,說的時候往往用不著思考,脫口而出,可是細細品味,總是有多層轉折,“寒夜客來茶當酒”一句,就可以讓人產生很多聯想。首先,客人來了,主人不去備酒,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無時夜敲門”,主人不必專門備酒,也不必因為沒有酒而覺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興趣出門訪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與主人定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雅興,情誼很深,所以能與主人寒夜煮茗,圍爐清談,不在乎有酒沒酒。
前兩句,詩人與客人夜間在火爐前,火爐炭火剛紅,壺中熱水滾滾,主客以茶代酒,一起喝著芳香的濃茶,向火深談;而屋外是寒氣逼人,屋內是溫暖如春,詩人的心情也與屋外的境地迥別。三、四句便換個角度,以寫景融入說理。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進了陣陣寒梅的清香。這兩句寫主客在窗前交談得很投機,卻有意無意地牽入梅花,于是心里覺得這見慣了的月色也較平常不一樣了。詩人寫梅,固然有贊嘆梅花高潔的意思在內,更多的是在暗贊來客。尋常一樣窗前月,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談,這氣氛可就與平常大不一樣了。
詩看似隨筆揮灑,但很形象地反映了詩人喜悅的心情,耐人尋味。宋黃昇《玉林清話》對三、四句很贊賞,并指出蘇泂《金陵》詩“人家一樣垂楊柳,種在宮墻自不同”與杜耒詩意思相同,都意有旁指,可說真正讀出了詩外之味。
【于月亮的詩詞的鑒賞】相關文章:
經典的詩詞與鑒賞05-11
經典詩詞鑒賞精選05-11
詩詞的鑒賞11-08
詩詞鑒賞11-23
詩詞鑒賞:醉酒詩詞合集04-18
初中詩詞鑒賞精選05-11
中考詩詞鑒賞精選05-11
古代經典詩詞鑒賞05-11
杜甫經典詩詞鑒賞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