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詩詞鑒賞精選
古詩詞用寥寥數字就能精準的表達出此情此景,看似順手拈來卻無一廢字。下面是陽光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古詩詞鑒賞,供大家參閱!
古詩詞鑒賞(一)
《五月十九日大雨》
作者:劉基
風驅急雨灑高城,云壓輕雷殷地聲。
雨過不知龍去處,一池草色萬蛙鳴。
賞析:
《五月十九日大雨》這首詩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陣雨前后的自然景象,開門見山,展現了大雨奇觀。詩人站在城樓上,眼見疾風驅使著大雨,頓時大雨磅礴。然而夏天的陣雨來得快,去得疾。不一會兒雨過天晴,只留下一片蛙鳴。詩人通過自然界的風雨,感悟到了人生哲理。
前兩句已把大雨寫得十分暢滿,極力描述了大雨的氣勢。黑云壓城,風急雨驟,電閃雷鳴,大雨傾盆。“急”、“驅”、“灑”三字形象地表現出夏雨的驟猛。云是“壓”的,雷是“殷”的,又說明黑云、雷電的迅疾。后兩句描述雨過天晴的景象:雷雨過后,草色更青,池塘水漲,蛙聲一片,詩人匠心獨運,在震耳欲聾的雷聲雨聲后,仍寫蛙鳴聲,而兩種聲音,收到的是一鬧一靜的不同效果。雨后恬靜平和的景象,與前兩句磅礴威猛的.雨景形成鮮明的對照。
此詩寫的是雨來到和雨止的景象。詩的前半句寫出雷雨交作,氣勢雄峻;后半句寫雨過天晴,平淡恬淡。前雷聲,后蛙鳴,兩兩對照,逸趣橫生。詩人通過寫大自然的景況,告訴讀者大風大雨雖然猛烈,但時間不會長久,當人遇到困難時,要堅持、要勇敢頑強,與之斗爭,難關是會度過的。
這首詩在造詞遣句上雖模仿唐人,但在立意框架上與宋人詠景詩相近。劉基是詩人,更是政治家。政治家的胸懷往往與大自然的景況相融合,喜歡通過自然景觀抒發人生的哲理,使天籟中賦有理趣。
古詩詞鑒賞(二)
《春懷示鄰里》
作者:陳師道
斷墻著雨蝸成字,老屋無僧燕作家,
剩欲出門追語笑,卻嫌歸鬢著塵沙。
風翻蛛網開三面,雷動蜂窠趁兩衙。
屢失南鄰春事約,只今容有未開花。
賞析:
這首七律首聯、頸聯寫景狀物,頷聯、尾聯敘事抒情,是一首學杜的力作,表現作者貧居閑靜的心境,也委婉地流露出世路艱辛的憤慨。
詩的開頭兩句:“斷墻著雨蝸成字,老屋無僧燕作家。”以“斷墻”“老屋”,點明所居的簡陋。殘破的墻壁上,在春雨淋濕之后,蝸牛隨意爬行,留下了歪歪斜斜的痕跡。老屋因久無人居,所以任憑燕子飛來做巢。作者在這里不寫“老屋無人”,而代以“無僧”,實際上是自嘲的戲筆。表明他也不過像個游方和尚而已,是經常浪跡在外邊的(有人以為,作者租住僧房,故說“老屋無僧”。但無佐證)。作者居住在這樣的老屋之中,可見生活的清苦。
第三四兩句:“剩欲出門追語笑,卻嫌歸鬢逐塵沙。”寫他也想外出追尋點笑語的機會,無奈又感到歸來之后,鬢角上更會染上沙塵。這兩句顯示作者雖然處于貧困之中,仍然保持傲然的情操,不愿在風塵中追逐。
第五六兩句:“風翻蛛網開三面,雷動蜂窠趁兩衙。”即景抒懷,屋角的.蛛網,檐口的蜂巢,在“風翻”、“雷動”的情況之下,形成了老屋的風光,而“開三面”、“趁兩衙”,則是有所寄寓的筆墨。作者先寫風翻蛛網,卻是網開三面,昆蟲仍好有個避開的去處。次寫雷動蜂衙,那些蜂兒也仍然有主,有秩序地擁簇在一起,就衙門里排衙一樣。而人在塵網之中,倒是網張四面,受到黨禍牽連,難有回旋的余地。過去他雖曾奔走多年,此時依舊有途窮之感,不似蜂兒還有走動的機會。語意中對世路崎嶇深表慨嘆。
結尾兩句:“屢失南鄰春事約,只今容有未開花。”此二句表明他在現實的情況下,平白地辜負了春天,雖然鄰家幾次以春事相邀,都因未能赴約而失去機會,此時或許還有有未開的花兒。
在藝術手法上,這首詩反映宋詩的新趣味還在于它在看似純粹的、很地道的白描形象中暗暗地搬動著書卷,使得它看似非常瑣細,其實卻大有來頭。
此詩詞語講究,情感深細,意境新奇。結構則跳躍錯落,寫景、敘事隔聯相承。處處體現詩人細致、求新的構思
古詩詞鑒賞(三)
《魯山山行》
作者: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
賞析:
這首詩運用豐富的意象,動靜結合,描繪了一幅斑斕多姿的山景圖:深秋時節,霜降臨空,詩人在魯山中旅行。山路上沒有其他人,詩人興致勃勃,一邊趕路一邊欣賞著千姿百態的山峰和山間的種種景象。仿佛從云外傳來的一聲雞鳴,告訴詩人有人家的地方還很遠很遠。
這是一首五律,但不為格律所縛,寫得新穎自然,曲盡山行情景。
山路崎嘔,對于貪圖安逸,怯于攀登的人來說,“山行”不可能有什么樂趣。山野荒寂,對于酷愛繁華,留戀都市的'人來說,“山行”也不會有什么美感和詩意。此詩一開頭就將這一類情況一掃而空,興致勃勃地說:“適與野情愜”——恰恰跟作者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對此作了說明:“千山高復低。”按時間順序,兩句為倒裝。一倒裝,既突出了愛山的情趣,又顯得跌宕有致。“千山高復低”,這當然是“山行”所見。看見了山野非常喜愛,心中很滿足,群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心滿意足的心情。“適與野情愜”,則是 “山行”所感。首聯只點“山”而“行”在其中。
頷聯進一步寫“山行”。“好峰”之“峰”即是“千山高復低”;“好峰”之“好”則包含了詩人的美感,又與“適與野情愜”契合。說“好峰隨處改”,見得人在“千山”中繼續行走,也繼續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換形,不斷變換美好的姿態。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單是點題。“徑”而曰“幽”,“行”而曰“獨”,正合了詩人的“野情”。著一“迷”字,不僅傳“幽”、“獨”之神,而且以小景見大景,進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復低”的境界。山徑幽深,容易“迷”;獨行無伴,容易“迷”;“千山高復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見野景之幽與野情之濃。
頸聯“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互文見意,寫“山行”所見的動景。“霜落”則“林空”,既點時,又寫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會“升樹”,林中之“鹿”也要“飲溪”;但樹葉茂密,遮斷視線,“山行”者很難看見“熊升樹”與“鹿飲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寫出“霜落”、“林空”與“熊升樹”、“鹿飲溪”之間的因果關系,正是為了表現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飽含著“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樹”,“林空”而“鹿飲溪”,很是閑適,野趣盎然。
蘇軾《高郵陳直躬處士畫雁》詩云:“野雁見人時,未起意先改。君從何處看,得此無人態?無乃枯木形,人禽兩自在!······”梅堯臣從林外“幽徑”看林中,見“熊升樹”、“鹿飲溪”,那正是蘇軾所說的“無人態”,因而就顯得“自在”。熊“自在”,鹿“自在”,看“熊升樹”、“鹿飲溪”的人也“自在”。
歐陽修《六一詩話》云:“圣俞嘗語余曰:‘詩家雖主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必能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此聯就可以說是“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而且還“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熊升樹”、“鹿飲溪”而未受到任何驚擾,見得除“幽徑”的“獨行”者而外,四野無人,一片幽寂;而“獨行”者看了。“熊升樹”,又看“鹿飲溪”,其心情之閑靜愉悅,也見于言外。從章法上看,這一聯不僅緊承上句的“幽”、“獨”而來,而且對首句“適與野情愜”作了更充分的表現。
全詩以“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收尾,余味無窮。杜牧的“白云生處有人家”,是看見了人家。王維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是看不見人家,才詢問樵夫。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處,只見“熊升樹”、“鹿飲溪”,沒有人家;望遠方,只見白云浮動,也不見人家;于是自己問自己:“人家在何許”呢?恰在這時,云外傳來一聲雞叫,仿佛是有意回答詩人的提問:“這里有人家哩,快來休息吧!”兩句詩,寫“山行”者望云聞雞的神態及其喜悅心情,都躍然可見、宛然可想。
【中考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中考語文古詩詞鑒賞11-11
中考古詩詞鑒賞11-13
經典的詩詞與鑒賞05-11
經典詩詞鑒賞精選05-11
詩詞鑒賞11-23
詩詞的鑒賞11-08
中考語文古詩詞鑒賞5篇11-12
中考古詩詞鑒賞15篇11-14
中考古詩詞鑒賞(15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