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生小升初語文常考古詩詞鑒賞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學生小升初常考古詩詞鑒賞
鑒賞古詩詞是一個很重要的語文能力,那么有哪些比較好的小升初常考古詩詞鑒賞?下面是陽光網(wǎng)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小升初常考古詩詞鑒賞,供大家參閱!
小升初常考古詩詞鑒賞(一)
贈劉景文 / 冬景
宋代: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最是 一作:正是)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劉景文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jié)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蘇軾的《贈劉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作的。《苕溪漁隱叢話》說此詩詠初冬景致,“曲盡其妙”。詩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深秋景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這似乎不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于將對劉氏品格和節(jié)操的稱頌。不著痕跡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因為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于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jié)操。
古人寫秋景,大多氣象衰颯,滲透悲秋情緒。然此處卻一反常情,寫出了深秋時節(jié)的豐碩景象,顯露了勃勃生機,給人以昂揚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中“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兩句相提并論,說是“二詩意思頗同而詞殊,皆曲盡其妙”(《苕溪漁隱叢話》)。
荷與菊是歷代詩家的吟詠對象,常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為什么此詩一開頭卻高度概括地描繪了荷敗菊殘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畫面?這全然是為了強調(diào)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黃橘綠之時。雖然橙和橘相提并論,但事實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為“橘”象征著許多美德,故屈原寫《橘頌》而頌之,主要贊其“獨立不遷”、“精色內(nèi)白”、“秉德無私”、“行比伯夷”。此詩的結(jié)句正有此意,在表達上融寫景、詠物、贊人于一爐,含蓄地贊揚了劉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小升初常考古詩詞鑒賞(二)
山行
唐代: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深處 一作:生處)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深秋時節(jié);“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yīng)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lián)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yīng)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 。
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jīng)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nèi)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小升初常考古詩詞鑒賞(三)
回鄉(xiāng)偶書二首·其一
唐代: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鬢毛衰 一作:鬢毛催)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鑒賞:
這是一首久客異鄉(xiāng)、緬懷故里的感懷詩。寫于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于故鄉(xiāng)熟悉而又陌生的環(huán)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shù)十年久客他鄉(xiāng)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tài),并以不變的.“鄉(xiāng)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xiāng),故鄉(xiāng)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fā)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zhuǎn)而為富于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jié),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峰回路轉(zhuǎn),別有境界。后兩句的妙處在于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xiàn);雖為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讀者不為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楊衡《對床夜語》詩云:“正是憶山時,復送歸山客。”張籍云:“長因送人處,憶得別家時。”盧象《還家詩》云:“小弟更孩幼,歸來不相識。”賀知章云:“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語益換而益佳,善脫胎者宜參之。
【學生小升初常考古詩詞鑒賞】相關(guān)文章:
小學生小升初語文常考古詩詞鑒賞05-11
中考古詩詞鑒賞11-13
適合小升初學生的詩詞鑒賞05-11
詠雪高考古詩詞鑒賞01-23
常棣古詩詞鑒賞05-05
中考古詩詞鑒賞(15篇)11-18
中考古詩詞鑒賞15篇11-14
初中學生中考古詩詞鑒賞技巧05-11
學生小升初必背古詩詞鑒賞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