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軾的詩詞賞析 推薦度:
- 推薦度:
- 蘇軾《訴衷情·琵琶女》詩詞原文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蘇軾詩詞賞析
蘇軾詩詞賞析1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詞牌名:水調(diào)歌頭|朝代:宋朝|作者: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序)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⑺,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在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山東省諸城市)時所作。
這首詞以月起興,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xiàn)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著眼中秋月明、并以月抒情,兼懷念其弟子由,既表現(xiàn)了詞人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也再現(xiàn)了他心胸曠遠、毫不悲觀的性格。詞作上片反映執(zhí)著人生,下片表現(xiàn)善處人生。落筆瀟灑,舒卷自如,情與景融,境與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滿哲理,是蘇軾詞的典范之作。
陽關(guān)曲·中秋作
詞牌名:陽關(guān)曲|朝代:宋朝|作者: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陽關(guān)曲·中秋作》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這首詞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fā)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
念奴嬌·中秋
詞牌名:念奴嬌|朝代:宋朝|作者:蘇軾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中秋,蘇軾在黃州時寫的,當時作者仍在被貶謫之中。 萬里無云的天空,作者登高望月。面對廣闊的天空和皎潔的月亮,引起了無限的幻想,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社會的丑惡及自己的不平坎坷,向往那虛無縹緲清靜自由的生活。這正是作者在苦悶時尋求解脫,自我寬慰的無可奈何的舉動,表現(xiàn)出對自由生活、美好現(xiàn)實的追求。 這首詞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大膽創(chuàng)造,富有浪漫主義想象,能喚起讀者的聯(lián)想,獲得豐富的美感和無窮的詩意。
中秋見月和子由
朝代:宋朝|作者:蘇軾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涌,亂云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jié)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zhuǎn)前山,浪飐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惟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臺客。
這首長歌十四聯(lián)二十八句,可謂中秋詩中的長篇。詩中從月升寫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繪了中秋之月,又生動地記述了中秋人事。詩中“一杯未盡銀闕涌,亂云脫壞如崩濤”氣勢堪壯,“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想象獨特,“千燈夜作魚龍變”,“低昂赴節(jié)隨歌板”說出民風,“歸來呼酒更重看”,“對月題詩有幾人”道來己情,全詩景情交錯,人我雜出,氣格抑揚,詩情頓挫,低回中轉(zhuǎn)酣暢,激越中出衰婉,實為中秋詠月詩中的上乘之作。
陽關(guān)曲·中秋月
詞牌名:陽關(guān)曲|朝代:宋朝|作者:蘇軾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陽關(guān)曲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首小詞,題為“中秋月”,自然是寫“人月圓”的喜悅;調(diào)寄《陽關(guān)曲》,則又涉及別情。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fā)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從月光下筆,而從“暮云”說起,用筆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盡”,轉(zhuǎn)覺清光更多。句中并無“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積水空明的感覺。
月明星稀,銀河也顯得非常淡遠。“銀漢無聲”并不只是簡單的寫實,它似乎說銀河本來應該有聲的,但由于遙遠,也就“無聲”了,天宇空闊的感覺便由此傳出。此夜明月顯得格外圓,恰如一面“白玉盤”似的。語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此處用“玉盤”的.比喻寫出月兒冰清玉潔的美感,而“轉(zhuǎn)”字不但賦予它神奇的動感,而且暗示它的圓。兩句并沒有寫賞月的人,但全是賞心悅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圓,更值兄弟團聚,難怪詞人要贊嘆“此生此夜”之“好”了。從這層意思說,“此生此夜不長好”大有佳會難得,當盡情游樂,不負今宵之意。不過,恰如明月是暫滿還虧一樣,人生也是會難別易的。兄弟分離即,又不能不令詞人慨嘆“此生此夜”之短。從這層意思說,“此生此夜不長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別情。說“明月明年何處看”,當然含有“未必明年此會同”的意思,是抒“離擾”。同時,“何處看”不僅就對方發(fā)問,也是對自己發(fā)問,實寓行蹤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銜接,對仗天成。“此生此夜”與“明月明年”作對,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與“明年”之“明”義異而字同,借來與二“此”字對仗,實是妙手偶得。疊字唱答,再加上“不長好”、“何處看”一否定一疑問作唱答,便產(chǎn)生出悠悠不盡的情韻。
這首詞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從當年當夜推想次年中秋,歸結(jié)到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語言清麗,意味深長。《陽關(guān)曲》原以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為歌詞,蘇軾此詞與王維詩平仄四聲,大體切合,是詞家依譜填詞之作。
熙寧十年(1077)八月十五日作于徐州。是年二月胞弟蘇轍與東坡相見,四月間陪他同赴徐州,八月中秋之后方才離去。這是暌別七年來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此詞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
《西江月》蘇軾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碎。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鏗然,疑非人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臺
《七絕中秋月》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客。
中秋月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軾詩詞賞析2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軾的這首詞借古抒懷,雄渾蒼涼,大氣磅礴,筆力遒勁,境界宏闊,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給人以撼魂蕩魄的藝術(shù)力量,曾被譽為“古今絕唱”。)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時所作。
這首詞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xiàn)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落筆瀟灑,舒卷自如,情與景融,境與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滿哲理,是蘇軾詞的典范之作。
江城子·密州出獵
[宋]蘇軾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獵》是蘇軾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詞。
此詞表達了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抒寫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全詞“狂”態(tài)畢露,雖不乏慷慨激憤之情,但氣象恢弘,一反詞作柔弱的格調(diào),充滿陽剛之美。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宋]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蘇軾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的一首悼亡詞。
表現(xiàn)了綿綿不盡的哀傷和思念。全詞思致委婉,境界層出,情調(diào)凄涼哀婉,為膾炙人口的`名作。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宋]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此詞描寫雨中的南方初春,表達作者雖處困境而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全詞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致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元豐五年三月五日,蘇軾在沙湖游玩。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為和同行的人都沒有帶雨具,同行之人皆覺狼狽。雨過天晴,作者聯(lián)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見的大雨,寫下了這一首千古流傳的《定風波》。從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蘇軾的豁達與樂觀。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借月夜孤鴻這一形象托物寓懷,表達了詞人孤高自許、蔑視流俗的心境。全詞借物比興,寫景興懷,托物詠人,物我交融,含蘊深廣,風格清奇,為詞中名篇。
蝶戀花·春景
[宋]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這是一首描寫春景的清新婉麗之作,表現(xiàn)了詞人對春光流逝的嘆息,以及自己的情感不為人知的煩惱。
望江南·超然臺作
[宋]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此詞表達了作者豁達超脫的襟懷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人生態(tài)度。全詞含蓄深沉,短小玲瓏,以詩為詞,獨樹一幟,連珠妙語似隨意而出,清新自然,顯示出詞人深厚的藝術(shù)功力。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宋]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秋涼一作:新涼)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此詞反映了作者謫居后的苦悶心情,詞調(diào)較為低沉、哀惋,充滿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嘆。
蘇軾詩詞賞析3
《南歌子·再用前韻》
宋代:蘇軾
帶酒沖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鐘鼓報天明。夢里栩然蝴蝶、一身輕。
老去才都盡,歸來計未成。求田問舍笑豪英。自愛湖邊沙路、免泥行。
《南歌子·再用前韻》譯文
山中下雨我便冒雨去喝酒,傍晚天氣晴好我便和衣而睡。不知道報時的鐘鼓幾時響起,酣睡夢中,我如蝴蝶一樣歡樂暢快。
人老才盡,還無法實現(xiàn)歸隱的志向。我經(jīng)營家產(chǎn)惹得人們笑話,他們不知道我只想在湖邊無泥的地方悠閑散步而已。
《南歌子·再用前韻》注釋
和衣:睡不解衣。
夢里栩然蝴蝶:莊周《齊物論》中說,從前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翩翩飛舞的蝴蝶,遨游各處悠游自在,忘記了自己是莊周。忽然醒過來,覺得自己是莊周。這時,他自己都迷糊了,是莊周做夢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化為莊周呢?栩然:是“栩栩然”的省文(見《齊物論》),相當于“翩翩然”,形容蝴蝶飛舞的樣子。
老去才都盡:來源于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guó)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老去才難盡,秋來興甚長。”此處反其意而用之。
歸來計未成:來源于鄭谷《興州江館》:“向蜀還秦計未成,寒蛩(qióng)一夜繞床鳴。”
求田問舍:指購買田地和房屋。據(jù)《三國志·魏書·陳登傳》載,劉備曾對許汜(sì)“求田問舍”表示極度鄙視。
《南歌子·再用前韻》賞析
上片寫旅途中冒雨趕路的辛勞以及歸來后歇宿的情景。詞一開始,就描繪出蘇軾帶著酒意冒著山中陣雨匆匆趕路的形象。帶酒沖山雨”,蘇軾的勞苦以至于狼狽不言而喻(這同蘇軾在黃州時期“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超脫不可同日而語)。接著便轉(zhuǎn)到寫歸來后酣睡的情景。當他趕回鳳翔城時,已是傍晚時分,天已放晴,蘇軾似乎什么也顧不上,連衣服都沒有脫,就躺在床上睡著了。這一覺睡得真香,連城里報曉的鐘鼓聲都沒有聽到。以上兩句敘述,除了寫出天氣變化,表示人已歸來(由“鐘鼓”所示)之外,主要是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旅途的極度疲勞。蘇軾還寫到夜里或清晨(李商隱有“莊生曉夢迷蝴蝶”之句)做了一個夢。“夢里栩然蝴蝶,一身輕。”此句顯然是用典,而不是夢境的實錄。其用意可能有兩點:一是表示行旅生活(雖然是短暫的)結(jié)束后的一身輕松,二是表示自己具有源于莊周的`淡泊功名的意識,因為莊周夢中化為蝴蝶,物我不分,是意味著超然物外的。
下片著重抒寫歸來后的牢騷情緒以及進退兩難的矛盾心情。“老去才都盡,歸來計未成”。這兩句反用或借用前人詩意,集中抒發(fā)了內(nèi)心的不平和牢騷。其所以如此,是因為宋仁宗嘉祐八年正月宋選罷鳳翔府任,陳希亮來代,陳氏馭下嚴肅,不假人辭色,而蘇軾年輕氣盛,每與之爭議,胸中不平,時或流露于筆端。事實上,蘇軾當時28歲,何談“老去”。這大概緣于宋人的一種文化心態(tài),喜歡稱“老”。蘇軾同時創(chuàng)作的《題寶雞縣斯飛閣》詩中的“誰使愛官輕去國,此身無計老漁樵”,與此意正同。接著筆鋒一轉(zhuǎn),“求田問舍笑豪英”。“求田問舍”,這一典故用來比喻辭官歸隱。“笑豪英”,是說為英雄豪杰所恥笑,因為退隱等于放棄蘇軾自己早年立下的報國的壯志。這句寫出了蘇軾進退兩難的心情,而后蘇軾在詩詞中反復抒寫這種情緒,表現(xiàn)了蘇軾對仕途和人生的一種文化思考,鳳翔之作僅僅是初露端倪。 “自愛湖邊沙路,免泥行”。是因為鳳翔有東湖的緣故,這句是承上“歸來”二字而言,又與開頭寫馬在雨水泥濘中艱難跋涉的情景相呼應,表現(xiàn)出蘇軾此次行役歸來后輕松、欣慰的心情。
全詞,先描寫蘇軾旅途的生活情景,再由景入情抒發(fā)感慨,反映了蘇軾擺脫了仕宦名利、紅塵俗務(wù)的束縛,以及曠達瀟散淡然的人生情懷。
《南歌子·再用前韻》創(chuàng)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在鳳翔通判任的蘇軾赴長安(今西安),往岐山,過寶雞,重游終南山,游途中遇到晴雨變化,蘇軾由景生情寫下該詞。
《南歌子·再用前韻》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shù)表現(xiàn)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蘇軾詩詞賞析4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詞牌名:水調(diào)歌頭|朝代:宋朝|作者: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序)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⑺,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在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山東省諸城市)時所作。
這首詞以月起興,圍繞中秋明月展開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之情納入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尋之中,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現(xiàn)出作者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著眼中秋月明、并以月抒情,兼懷念其弟子由,既表現(xiàn)了詞人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也再現(xiàn)了他心胸曠遠、毫不悲觀的性格。詞作上片反映執(zhí)著人生,下片表現(xiàn)善處人生。落筆瀟灑,舒卷自如,情與景融,
境與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滿哲理,是蘇軾詞的典范之作。
蘇軾詩詞賞析5
《點絳唇·閑倚胡床》
宋代:蘇軾
閑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
別乘一來,有唱應須和。還知么。自從添個。風月平分破。
《點絳唇·閑倚胡床》譯文
閑著無事就靠坐著胡床,從庾公樓的窗子朝外望去,只見諸峰如千朵鮮花開放。和哪個一同倚坐?明月、清風、我(或他)。
別駕通判一來,有唱自然有和,酬唱贈答。你還了解嗎?深悉嗎?自從你的到來,那江上清風、山間明月的享受,自然是你我各一半了。
《點絳唇·閑倚胡床》注釋
點絳唇:詞牌名。
閑倚胡床:閑著無事坐于胡床。閑:指辦公之余。倚:坐靠。
庾公樓:杜甫《秋日寄題鄭盟湖上亭》:“池要山簡馬,月靜庾公僂。”用東晉庾亮(公元289-340年)在武昌乘月登南樓典故。
別乘:漢朝稱郡守的副手為別駕,別:另外。郡守乘車出行。副手乘另外的車跟隨,所以叫別駕。“乘”也是駕車之意,宋代通判(知州事的副手)相當漢代別駕。這里“別乘”當指袁轂。
風月平分破:享受美景,你和我各一半。
《點絳唇·閑倚胡床》賞析
詞的上片,詞人自述游山玩水的寂靜心態(tài)。“閑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從室內(nèi)視角攝起的兩個鏡頭,一為詞人自己的閑適倚床的風姿。“閑”字突出了東坡的寂靜舒坦的心態(tài);“倚”字描繪了坐靠“胡床”的美姿。二為朝窗外望,只見“庾公樓外”的山峰重疊美景。山外青山樓外樓,宛如花開萬朵,全部微縮在“窗含”的鏡頭中,美麗極了。這是杭州的典型山光。
“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鏡頭轉(zhuǎn)到室外。開句用設(shè)問的方式,強調(diào)無有同玩、同坐的生活空間。“惟江上之清風,與山問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東坡《赤壁賦》),遺憾的只能陪伴著“我”。整個上片人格化、自然化和諧統(tǒng)一,突現(xiàn)了東坡那種身心幽閑、曠然天真、瀟灑自然,與大自然為伍的綽綽風姿。“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不僅富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的神韻,而且為下片的“吾與子之所共食”風月的意境作了對襯性的鋪墊。
詞的下片,特寫與袁公濟暢游湖山的`獨特享受。“別乘一來,有唱應須和”,敘述賓主唱和贈答。是時詞人知杭州,袁公濟悴杭州。正當詞人獨自“閑倚胡床”時,這位副使駕著車子來了,打破了詞人孤寂的沉悶世界,同游杭州湖山,“相得甚歡”,唱和詩詞。“還知么,自從添個,風月平分破”,進深一層,與上片對應,道出湖山之樂就在于袁公濟的到來,打破了東坡的沉寂感,獲得了情感上和語言上的共鳴,凝聚到一點就是:清風、明月,我們平均地享受吧,是畫龍點睛之筆。整個下片,詞人與袁公濟的游山玩水、唱和贈答,濃縮了人生之精華,大地之靈氣。游玩之樂,其樂無窮。
全詞,運用了敘述與描寫、寫實與用典、對襯與渲染之筆,盡情抒發(fā)了東坡知杭州時與友暢游湖山之樂。那“樓外峰千朵”,“明月清風我”,“風月平分破”,如畫一般,沁人心脾。凡是與大自然打成一片,永葆自然青春的,大自然將賦予他藝術(shù)的美妙的人生。
《點絳唇·閑倚胡床》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秋。是時,詞人正在龍圖閣學士充兩浙西路兵馬鈐轄知杭州軍州事任上。袁轂(公濟)春夏間來為杭悴,詞人與他、劉季孫(景文)登山玩水,賦詩唱和。此詞亦是詞人和袁公濟詞作之一,概括為“風月平分”詞。
《點絳唇·閑倚胡床》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shù)表現(xiàn)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蘇軾詩詞賞析6
1、《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英雄豪氣干云,讓我大滴口水。陸游云:“試取東坡諸樂府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信然!“自東坡以浩瀚之氣引之,遂開豪放一派”,蘇軾因此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蘇軾對此詞也頗為得意,特令全體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jié)”,大呼過癮。
2、《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zhuǎn)。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水殿風來暗香滿”,孟昶與花蕊夫人納涼的摩河池,簡直就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境!劉熙載說:“東坡詞具神仙出世之姿”,“自是天仙化人之筆”,黃庭堅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
此詞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唱,讓我們再喊一次:“坡仙,謝謝您了!”
值得注意的是,花蕊夫人本是孟昶的寵妃,后蜀滅亡之后,花蕊入宋,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人是男兒”的詩句令趙匡胤大為絕倒。不久,孟昶暴亡,花蕊成了太祖的貴妃,據(jù)說跟太宗趙光義也有瓜葛。對這樣一個與三個皇帝有緋聞的.“亡國之妃”,蘇軾坦然地把她刻畫得幾近仙女,且毫不避諱地寫她與孟昶的愛情。此詞在宋朝廣為傳唱,還沒有一個道學家跳出來說三道四。
3、《念奴嬌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國維之言:“東坡之詞曠”,即說“曠達”是蘇詞的主要風格。這首《念奴嬌 赤壁懷古》就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曠達詞”。這首詞意境開闊,感情奔放,語言生動,種種精妙之處已經(jīng)被無數(shù)“蘇迷”熱烈談?wù)撨^,我就不再哆嗦了。
4、《永遇樂 明月如霜》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白居易自己風流好色,卻像所有那些道學古董一樣,希望女人為自己“殉節(jié)盡忠”。盼盼本是一歌妓,張建封死后,能念舊愛而不嫁、獨居燕子樓十余年,已是很不容易了,白老先生還嫌她沒有“一朝身去不相隨”,害得盼盼絕食而死。東坡感于盼盼的凄涼,寫了此詞,又說“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是的,“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我現(xiàn)在就對這電腦,為蘇軾浩嘆!也不知我死后,可有人為我浩嘆?
5、《水龍吟 似花還似非花》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這實在是描寫楊花最美的詞了。我們第一次知道,那無人憐惜的小花,竟像是庭院深深中的怨婦。蘇軾的隨意幾筆,區(qū)區(qū)幾字,就讓我們仿佛聽見了楊花的嘆息,寫意,太寫意了。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東坡楊花詞,和韻而似元唱;章質(zhì)夫詞,元唱而似和韻。”步韻填詞,從形式到內(nèi)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約束和限制,但蘇東坡的“和韻”卻舉重若輕,在“原唱”已經(jīng)達到很高水平的情況下,輕松地超越了“原唱”。
蘇軾詩詞賞析7
宋代: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賞析:雖然自己有欣賞美景的樂趣,但是并不得意。將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間,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宋代: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賞析:此詩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jié)論。
宋代: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賞析:這首詞是蘇軾豪放詞中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冬,當時蘇軾任密州知州。據(jù)《東坡紀年錄》:“乙卯冬,祭常山回,與同官習射放鷹作。”蘇軾有《祭常山回小獵》詩云:“青蓋前頭點皂旗,黃茅岡下出長圍。弄風驕馬跑空立,趁兔蒼鷹掠地飛。回望白云生翠巘,歸來紅葉滿征衣。圣明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揮。”其描寫出獵的壯觀場面及卒章所顯之志,與這首《江城子》類似。
宋代:蘇軾《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題記: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賞析:。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diào),唱出如此催人自強的歌曲,這體現(xiàn)出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宋代: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題記: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shù)成就上看,它構(gòu)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xiàn)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后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zhuǎn)。
蘇軾詩詞賞析8
菩薩蠻·濕云不動溪橋冷
【宋代】蘇軾
濕云不動溪橋冷,嫩寒初透東風影。橋下水聲長,一枝和月香。
人憐花似舊,花比人應瘦。莫憑小欄干,夜深花正寒。
【譯文】
潮濕的云彩凝滯不動,溪橋清冷,輕寒剛剛穿透東風的身影。橋下水發(fā)出長長的聲響,河畔的梅枝正揉和著月光發(fā)出香氣。
人愛花好似見了舊友,花與人比較起來該是俊秀清瘦。獨自一人寂寞靠著那小小的欄桿,殊不知夜深正熬受著寒冷哩!
【注釋】
菩薩蠻:本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名,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薩鬘》。
濕云:天空中凝聚的濃云。
嫩寒:輕寒;微寒。
莫:同寞,寂寞。
【賞析】
此詞約作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冬至。是時,東坡從泗洲(今河南省南陽市),過楚州(今江蘇省境),登蔡景繁官舍小閣,與王元龍晤,賦此詞以贈侍女。
詞的上片寫橋下月夜、船上所觀美景。開頭兩句,以仰視描繪之筆,烘托詞人此時此地的一種壓抑心境。“濕云不動”是指空間濕氣呈現(xiàn)飽和狀態(tài),人感到胸悶,暗示著詞人的抑郁心情。而“溪橋”又是清涼的,昭示著冷天的到來。“嫩寒”剛剛穿透東風留下身影。一個“透”字,突出了詞人生活處境的嚴峻。這里詞人把“濕云”“溪橋”“嫩寒”“東風”四種物象全都人格化了。
第三、四句以俯視描繪之筆,烘托詞人此時此地由壓抑到恬淡的.心境:“橋下水聲長”,寫聽覺;“一枝和月香”,寫嗅覺。由聽覺挪移到嗅覺,其間采用了跳躍和剪輯的手法,把它們連接起來的便是河畔上、高樓旁的一棵梅花樹。“和”字一出,全盤皆活了。月,本是不香的,只因花一枝揉和疊印在月兒上,花香、月香也就分不清了,給人一種寧靜恬淡的感覺。上面八種景物,構(gòu)成四幅畫面,聲、形、色、味俱全,宛如過電影一般。
詞的下片,寫河畔高樓與河下船里的情思。第一、二句用互比的手法,正面描寫船人想象中的佳人形象:“人憐花似舊,花比人應瘦。”是“人憐花”還是花憐人,是“花比人”還是人比花,全在詞人的情感中。這里的“舊”與“瘦”與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有異曲同工之妙。最后兩句側(cè)面描寫佳人的相思,實際也是東坡自己的情思:“莫憑小欄桿,夜深花正寒。”詞人雜用了南唐李后主《浪淘沙·簾外雨潺潺》中的“獨自莫憑欄”和“羅衾不耐五更寒”的詞句,不露痕跡,卻有點石成金之妙。
全詞運用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比喻與通感的筆調(diào),生動描繪了泗水上的冬夜月景,烘托了兩種相思,一樣情懷。只說“人憐花似舊”,不說花憐人全新;只說“夜深花正寒”,不說夜深人正寒。這種隱喻之筆,是詞人描寫佳人慣用的手法,值得借鑒。
【背景】
此詞約作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冬至。是時,東坡從泗洲(今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過楚州(今江蘇省境),登蔡景繁西閣,與王元龍晤,和楚守田待問,賦此詞以贈侍女。
蘇軾詩詞賞析9
浣溪沙
蘇軾 北宋
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游南山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注釋】:
①泗州,今安徽泗縣。劉倩叔,生平不詳。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遠。
②清洛,指洛澗,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懷遠入淮河。泗州在淮河北岸。漫漫,大水浩淼貌。
③雪沫乳花,煎茶時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時烹茶,以乳色鮮白、泡沫細膩為上乘。蘇軾《西江月》(龍焙今年絕品):“湯發(fā)云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
④蓼茸:蓼菜的嫩芽。
⑤蒿筍,萵苣筍。
⑥春盤,唐代以來風俗,立春日用春餅、生菜等裝盤,饋贈親友,稱春盤。
【賞析】:
此為一首記游詞。元豐七年(1084),蘇軾由黃州調(diào)任汝州(今河南臨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這首詞便是在此期間,與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時候所寫。上片寫南山所見的景色:微寒天氣,乃"細雨斜風"有心"作"之,天氣放晴,灘邊之煙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漸流漸見廣遠無際。本無意之風景,于有心人眼中,卻顯得處處有情。下片寫午時小休,烹茶野餐。乳色鮮白的'好茶伴著新鮮的野菜,別有一番風味。而全詞的主旨,最終落在"清歡"二字上,可見作者對生活情調(diào)的欣賞。全詞筆調(diào)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獨特情致。
蘇軾詩詞賞析10
作者寫這首詩時,來到黃州已兩年了,烏臺詩案的駭浪已成往事,詩人“本州安置”的困境卻無法擺脫。《初到黃州》就自找樂趣:“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后又自尋精神寄托,手抄《金剛經(jīng)》,又筑南堂,開墾東坡;得郡守徐猷庇護,訪游近地,與漁樵相處。至黃州后續(xù)有新交,詩酒唱和。詩題中的“潘、郭二生”,即在黃州朝夕相處的潘丙、郭遘。前一年正月二十日,蘇軾去岐亭訪陳慥,潘丙、郭遘和另一位新交的朋友古道耕相送至女王城,作過一首七律。一年過去了,又是正月二十日。想起一年前的這一天,潘、古、郭三人伴送出城所感到的春意,詩人心境蕩漾。起句是據(jù)前一年所感的設(shè)想。“東風”為春之信使,如城里有了春意,“東風”這位信使就先自東門而入;此時,蘇軾卻一點感覺也沒有,他想,恐怕是“東風未肯入東門”吧。至于為什么“未肯入東門”,妙在不言之中。但“忽記去年是日”出城之前,也是“十日春寒未出門”,一到郊外方知“江柳已搖村”。就在這年到郊外尚未入城的早春時節(jié),渴望春意的詩人主動“出郊尋春”了。他是舊地尋春,又是“走馬”而去,所以次句說“走馬還尋去歲村”。
接下去不寫尋春所獲,卻宕開一筆,忽出警句:“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紀昀評價說:“三、四(句)深警。”人如侯鳥,有感于外界信息而動。鴻雁南來北往,即使年年如此從不懈怠,在瞬息萬變的宇宙中也不會留下什么痕跡。人之如候鳥,正在于此,只不過人間的信息比自然季侯要復雜得多;但同樣,人因有感而動,其中一切經(jīng)歷、一切思緒,也只如春夢一般,時過境遷,了無痕跡。蘇軾之所以有“人似秋鴻,事如春夢”之感,究其根源,是由于他遭受過烏臺詩案的沉重打擊,又正在貶逐之中,只有把一切往事,一切留戀和煩惱,都強自推向“春夢了無痕”的虛無境地,以解脫失意中難以消除的痛苦。紀昀評所謂“深警”,說的就是此意。這是就三、四兩句本身來說。若就它在全詩中的關(guān)合來說,則妙在虛實離即之聞。“人似秋鴻”,實接首聯(lián);“事如春夢”,反照下文。把人生進取、政治抱負都看得淡漠了,于是才有超然曠達、出郊尋春之舉,于是才有下邊四句所表達的春游之樂。它看似游離,實為全詩的關(guān)鍵所在。
“江城”指位于長江北岸的黃州。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溫和的野老蒼顏,既可具體指這次春游的歡聚暢飲,也可概括蘇軾在黃州的生活樂趣。總之,他是以此為樂,甚至要以此為歸宿了。前一年訪故友陳慥,有三位新交的.朋友相送,春意涌上心頭;這一年出郊尋春,又有潘丙、郭遘為伴,酒醺顏面。山水自然之樂,人情樸野之純,完全可以驅(qū)除那些煩惱的往事,也完全可以沖淡甚至忘卻他當時的困厄。所以,詩的最后說:“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賦《招魂》”,指宋玉因屈原忠而見棄,作《招魂》諷諫楚懷王,希望他悔悟,召還屈原(這一說法出自王逸《楚辭章句》,但經(jīng)后人辨析,其說有誤);蘇軾在這里借指老朋友們?yōu)樗膹统霰甲摺W詈髢删涫窃诟嫖抗嗜耍何以邳S州過得很好,已和這里的朋友們約定每年作此尋春之游,你們不必為我的處境擔憂,也不必為朝廷召我還京多操心。
蘇軾“奮厲有當世志”,而且自信“致君堯舜,此事何難”。但在神宗、哲宗兩朝黨爭中幾經(jīng)起落,而其“立朝大節(jié)極可觀,才意高廣,唯已之是信”(馬永卿《元城語錄》),又從不“俯身從眾,卑論趨時”(《登州謝宣詔赴闕表》),遂使他一生陷于無邊的災難之中。蘇軾對待歷時三十年的災難,總的態(tài)度是“隨緣自適”,但各個時期又有不同。剛開始的時候,他赴密州途中說過“用舍由時,行藏在我”(《沁園春》詞)的話,那時還有還朝的愿望。烏臺詩案中他自料必死無疑,誰知未死。而貶去黃州,恍如隔世;經(jīng)過這一次打擊,“平時種種心,次第去莫留。”(《子由自南都來陳三日而別》)他在黃州“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覺“不可勝悔”,“今雖改之,后必復作”,不如“歸誠佛僧,求一洗之,……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黃州安國寺記》)再從他在黃州的詩詞文賦和種種活動看,他對起復還朝已失去信心。因此,這首詩的結(jié)尾兩句,不是牢騷,不是反語,是一種真情實感。蘇軾在黃州寄情詩書山水,寄情新交故舊,尤其是切望惠及百姓,迥異于失意文士的消極避世。他的畫像自題詩說:“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澹州。”也不應看作牢騷反話。他在最失意最痛苦之時,總在努力使自己和大家都得到安慰,都生活得愉快些,這是他度過一切災難的精神力量。他臨死時對兒子說:“吾生不惡,死必不墜。”人們敬仰他、紀念他,一個原因是他的詩、詞、文、書、畫五藝俱絕,另一原因就是他有一腔正直忠厚的心腸,一種開闊曠達的襟懷。
【蘇軾詩詞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蘇軾的詩詞賞析08-20
蘇軾的詩詞賞析12-06
蘇軾的經(jīng)典詩詞賞析12-09
蘇軾詩詞《海棠》賞析12-06
蘇軾的詩詞名篇賞析12-06
蘇軾《訴衷情·琵琶女》詩詞原文及賞析03-10
有關(guān)蘇軾的詩詞11-03
蘇軾《點絳唇·閑倚胡床》詩詞譯文及賞析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