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古詩詞鑒賞

時間:2024-06-14 08:56:22 詩詞鑒賞 我要投稿

古詩詞鑒賞大全(15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什么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詞鑒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詞鑒賞大全(15篇)

古詩詞鑒賞1

  【原文】

  過酒家

  此日長昏飲,

  非關養性靈。

  眼看人盡醉,

  何忍獨為醒。

  【賞析】

  王績嗜酒,聲稱求官是“良醞可戀”。有“斗酒學士”、“酒家南、董”的雅稱。自撰《五斗先生傳》、《醉鄉記》以示其好,崇尚劉伶、阮籍、陶淵明風范。其人醉夢度一生,因酒被罷免,也因酒聞名!哆^酒家》又作《題酒店壁》,共五首,此為其二。

  這一首承前交待迷酒原因:“此日長昏飲,非關養性靈。”這些日子長飲不止,常酒醉不醒,但這與內在“性靈”追求是毫無關涉的。

  “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這兩句是上兩句的補充,說明不“養性靈”而“長昏飲”的原因,表面上似乎說自己昏醉不醒是隨波逐流,但實際意義卻正相反!把劭础薄昂稳獭币姵銎渲械耐辞信c無奈。從人醉己也醉的酒語中,強意識迸發出“舉世沉濁,不可與莊語”的憤悶和不滿。從字面上反用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保ā冻o·漁父》)又前置“何忍”加強語氣的強度,折射出一種“高情勝氣,獨步當時”(辛元房《唐才子傳·王績》)的清醒感。王績身處隋末衰亂之際,在隋煬帝大業年間,“不樂在朝”為秘書省正字,求為六合丞,目睹“豺狼塞衢路”的現實,即以俸錢,積于縣門,棄官還鄉,臨去嘆曰:“網羅在天,吾且安之!”這種“我為涸轍魚”的危懼,正是從在人盡醉世事昏亂國將敗之預感中產生的'切膚之痛。因此不忍獨醒蘊含求醉的矛盾苦衷,是遁世語,亦是憤世語。

  這首詩很符合一個“長昏飲”之人的口吻,脫口而出,不假思忖,看似胸襟全敞,而一片苦悶心思,借助五絕短句促調,更顯真切。既與濫行于隋末輕側浮艷的宮體詩不同,也與初唐風靡艷麗的六朝余習有別,質樸不群的風格迥異時流,“如鸞鳳群飛,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翁方綱《石洲詩話》)

  【作者介紹】

  王績(585—644)唐代詩人。字無功,自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人。隋末名儒王通之弟。隋煬帝時,舉孝悌廉潔,授秘書省正字,六合縣丞,因嗜酒被劾而還鄉隱居。唐初,以原官待詔門下省,侍中陳叔達聞其嗜酒,特準日給一斗,時稱“斗酒學士”。后棄官歸隱東皋而終。工詩善文,作品多以田園、隱逸生活為題材,常以阮籍、陶潛自況。詩風樸素自然,洗盡六朝鉛華,為初唐詩壇帶來生氣,且對五律的成熟,有所貢獻。

古詩詞鑒賞2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賞析

  這首詩大約作于謫居永州時期。這是一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粗看起來,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畫:冰天雪地寒江,沒有行人、飛鳥,只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但仔細品味,這潔、靜、寒涼的畫面卻是一種遺世獨立、峻潔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首先,它創造了峻潔清冷的藝術境界。單就詩的字面來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繪的重心,占據了畫面的主體地位。這位漁翁身披蓑笠獨自坐在小舟上垂綸長釣。孤與獨二字已經顯示出他的遠離塵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脫俗、兀傲不群的個性特征。作者所要表現的主題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還嫌意興不足,又為漁翁精心創造了一個廣袤無垠、萬籟俱寂的藝術背景:遠處峰巒聳立,萬徑縱橫,然而山無鳥飛,徑無人蹤。往日沸騰喧鬧,處處生機盎然的自然界因何這般死寂呢?一場大雪紛紛揚揚,覆蓋了千山,遮蔽了萬徑。鳥不飛,人不行。冰雪送來的寒冷制造了一個白皚皚,冷清清的世界。這幅背景強有力地襯托著漁翁孤獨單薄的身影。此時此刻,他的心境該是多么幽冷孤寒呀!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極力描繪漁翁垂釣時候的氣候和景物,淡筆輕涂,只數語便點染出峻潔清冷的抒情氣氛。其筆觸所到,連亙天地,高及峰巔,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蓋萬里。沈德潛評論說清峭已絕。顧璘則說絕唱,雪景如在目前。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這首詩的境界創造來說的。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貶謫永州以后不甘屈從而又倍感孤獨的`心理狀態。晚于柳宗元的鄭谷曾作《雪中偶題》:亂飄僧舍茶煙濕,密灑歌樓酒力微。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是詩亦寫江雪中的漁翁,但造語平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沒有把自己的主觀意識與鮮明的個性熔鑄進去,所以蘇軾批評他是村學中語,而稱贊柳宗元末尾兩句,說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賦,不可及也已!蘇軾所謂人性,即指詩人的情感熔鑄。人性有隔的對立面便是人性無隔,做到人性無隔,亦即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我們知道,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后.連遭貶斥,始終保持著一種頑強不屆的精神狀態。他的永州八記,專寫窮山僻壤之景,借題立意,寄托遙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極為孤苦寂寞的心情。他的兀傲脫俗的個性也得以充分展現。這首詩中的漁翁形象,身處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無人煙之境而處之泰然。其風標,其氣骨,其守貞不渝的心態,不是很令人欽慕嗎?和柳宗元約略同時的詩人張志和作《漁歌子》說: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氏造境選擇春暖花開之際,畫面美而幽,流露了煙波釣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閑適自在之情。柳宗元與張志和不同,他本是個堅持正義的政治家,立腳于充滿矛盾斗爭的土壤之上,所以。.他遣境專取深冬寒涼之際,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縱情山水的一面,他還寫出了嚴正清苦,凜然不可犯的一面,個性尤為突出。 最后,這首詩的結構安排至為精巧。詩題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筆并不點題,他先寫千山萬徑之靜謐凄寂。棲鳥不飛,行人絕跡。然后筆鋒一轉,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綸而釣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結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題。讀至結處,倒頭再讀全篇。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油然生出。蒼茫天宇,皚皚大地,其悠遠的景界非常吸引人。 此詩的藝術構思很講究,詩人運用了對比、襯托的手法:千山萬徑之廣遠襯托孤舟老翁之渺;鳥絕人滅之闃寂對比老翁垂釣之生趣;畫面之安謐冷寂襯托人物心緒之涌動。孤處獨立的老翁實際是詩人心情意緒的寫照。 詩中所寫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見飛鳥的形影,條條小路,也都沒有人們的足跡。整個大地覆蓋著茫茫白雪,一個穿著蓑衣、戴著笠帽的老漁翁,乘著一葉孤舟,在寒江上獨自垂釣?,這是一幅多么生動的寒江獨釣圖啊!這幅畫面究竟意味著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藝術作品中,絕不會有純粹的風景詩或風景畫。在它們里面總是要或多放松放松放松法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現實內容的。事實上,風景詩中的極品,盡管通篇花鳥,滿紙煙霞,但必然是字字看來皆是景,聲聲細味總是情。這首詩,也不例外。只要我們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經歷,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古詩詞鑒賞3

  《夏日絕句

  作者:李清照

  原文

  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注釋

  1、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3、項羽:秦末時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奪天下,在垓下之戰中,兵敗自殺。

  4、江東:項羽當初隨叔父項梁起兵的地方。

  詩意

  生時應當做人中豪杰,

  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

  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

  賞析

  這首詩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痹姷拈_頭兩句破空而起,勢如千鈞,先聲奪人地將那種生死都無愧為英雄豪杰的氣魄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肅然起敬。這兩句詩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因其崇高的境界與非凡的氣勢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詩的后兩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點出其原因所在。項羽最壯烈的舉動當屬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放棄暫避江東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殺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來這種失敗中表現出來的異乎尋常的英雄氣概在宋廷南渡時尤顯可貴。詩人盛贊“不肯過江東”的精神,實因感慨時事,借史實來抒寫滿腔愛國熱情!爸两瘛眱勺謴臅r間與空間上將古與今、歷史與現實巧妙地勾聯起來,透發出借懷古以諷今的深刻用意。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借項羽的壯舉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正氣凜然。

古詩詞鑒賞4

  古詩原文

  一襟余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西窗過雨。怪瑤佩流空,玉箏調柱。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

  銅仙鉛淚似洗,嘆攜盤去遠,難貯零露。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馀音更苦。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謾想熏風,柳絲千萬縷。

  譯文翻譯

  宮妃滿懷離恨,忿然魂斷,化作一只衰蟬,年年都在庭院的綠蔭叢中哀嗚。它剛剛還在枝頭上嗚咽,不一會兒又飛到幽暗的密葉叢中嗚叫,一遍又一遍地將生死離別的愁緒向人深深傾訴。西窗外秋雨初歇,蟬兒驚動的聲音如玉佩在空中作響,又如玉箏調柱般美妙動聽。昔日的明鏡已經昏暗,容貌已經憔悴,可為何蟬翼還像從前那樣嬌美?

  金銅仙人鉛淚如洗,去國辭鄉,只可嘆她攜盤遠去,不能再貯藏清露以供哀蟬了。秋蟬病弱的雙翼驚恐清秋的到來,那枯槁的形骸在世上已滄桑歷盡,還能承擔起多少次斜陽的折磨?凄咽欲斷的啼叫更讓人覺得悲苦,可為什么她還欲獨自將哀怨的曲調吟唱,讓自己頓時承受這無盡的哀傷?而當此之時,她只能徒然追憶當年自己歡笑在薰風中,柳絲萬縷飄飛的美景。

  注釋解釋

  “一襟”句:一襟:滿腔。宮魂斷:用齊后化蟬典。宮魂,即齊后之魂。

  涼柯:秋天的`樹枝。暗葉:濃暗的樹葉。

  瑤佩:以玉聲喻蟬鳴聲美妙,下“玉箏”同。調:調整弦柱。

  “鏡暗妝殘”二句:謂不修飾妝扮,為何還那么嬌美。魏文帝宮女莫瓊樹制蟬鬢,縹緲如蟬。嬌鬢:美鬢,借喻蟬翼的美麗。

  銅仙:用漢武帝金銅仙人典。

  枯形:指蟬蛻。

  消得:經受的住

  甚:正。清商:清商曲,古樂府之一種,曲調凄楚。

  漫想:空想。熏風:南風,此指夏天。

  創作背景

  王沂孫生活于宋末元初,切身地經歷南宋國之變,在他個人思想上留下一絲極深的抹不去的痛。他正當報國年華之時,目擊國家的敗亡,黯然傷神,又流落異族之手,情何以堪。該詞即是在這種情況下寫出,以寒蟬的哀吟寫亡國之恨。

  詩文賞析

  “一襟余恨宮魂斷”。起筆不凡,用“宮魂”二字點出題目。據馬縞《中華古今注》:“昔齊后忿而死,尸變為蟬,登庭樹嘒唳而鳴,王悔恨。故世名蟬為齊女焉!痹~中帶有濃郁的感傷色彩。詞的起筆直攝蟬的神魂,從而避開了蟬的環境和形態。“年年翠陰庭樹”,齊女自化蟬之后,年年只身棲息于庭樹翠陰之間,于孤寂凄清的環境之中處活著。寫蟬在“翠陰庭樹”間的鳴叫聲。它忽而哽咽,忽而哀泣,聲聲凄惋。蟬在哀鳴,如齊女魂魄在訴怨!半x愁深訴”承上“宮魂余恨”,“重把”與“年年”相呼應,足見“余恨”之綿長,“離愁”之深遠。

  “西窗過雨”,借秋雨送寒,意謂蟬的生命將盡,其音倍增哀傷。然而,“瑤佩流空,玉箏調柱”,雨后的蟬聲卻異常宛轉動聽,清脆悅耳,恰如擊打玉佩流過夜空,又如玉箏彈奏聲在窗外起,令聞者極為驚訝!艾幣辶骺,玉箏調柱!毙稳菹s聲,它使人聯想到有這樣一位女子:她素腰懸佩,悠然弄箏。這位女子或許就是齊女宮魂生前的化影吧!一度歡樂與“西窗過雨”后的悲哀相對照,產生一種強有力的對比。

  “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笔琴x蟬的羽翼,出現在讀者面前的卻仍然是一位幽怨女子的形象。女子長期無心修飾容顏,妝鏡蒙塵,失去了光澤。既然如此,此時何以如此著意打扮?不甘寂寞還是心中有所期待?這里的“為誰”和上文“怪”字呼應,實為憐惜。

  上片詠蟬,從正反兩面互為映襯。轉而寫蟬的飲食起居。

  “銅仙鉛淚似洗,嘆攜盤去遠,難貯零露。”詞從“金銅仙人”故事寫入,含意深遠,用事貼切,不著斧痕。據史載,漢武帝鑄手捧承露盤的金銅仙人于建章宮。魏明帝時,詔令拆遷洛陽,“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李賀曾作《金銅仙人辭漢歌》,有句云:“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币圆惋L飲露為生的蟬,露盤已去,何以卒生。

  “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寫哀蟬臨秋時的凄苦心情。蟬翼微薄,哪堪陣陣秋寒,將亡枯骸,怎受人世滄桑。

  “馀音更苦”,蟬之將亡,仍在苦苦哀鳴,令人頓覺凄苦異常!扳乓簟迸c上片“重把離愁深訴”呼應。“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清高”意謂蟬的本性宿高枝,餐風露,不同凡物,似人中以清高自許的賢人君子。哀音颯颯,苦嘆造化無情,結局竟如此辛酸。

  “謾想熏風,柳絲千萬縷”光明突現:夏風吹暖,柳絲搖曳,那正是蟬的黃金時代。輝光是雖甚,但已屬昨日之黃花,歡樂不再,徒增痛苦而已。

  《花外集》和《樂府補題》中都收錄了這首詞!稑犯a題》為宋遺民感憤于元僧楊璉真伽盜發宋代帝后陵墓而作的詠物詞集。詞中的齊后化蟬、魏女蟬鬢,都是與王室后妃有關,“為誰嬌鬢尚如許”一句,還有可能關合孟后發髻。詞中運用金銅承露典故,隱射宋亡及帝陵被盜事。詠物托意,且以意貫串,無有痕跡。

  這首詞借詠秋蟬托物寄意,表達國破家亡、末路窮途的無限哀思。開始由蟬的形象聯想到宮女形象,由宮婦含恨而死,尸體化為蟬長年攀樹悲鳴的傳說,為全章籠罩悲劇氣氛!安∫怼、“枯形”,是形容飽嘗苦難的遺民形象。最后以寒蟬“漫想”二字,一筆將希望抹去,酸楚之至,有含蓄不盡之勢。全詞以寒蟬的哀吟寫亡國之恨,詞人哀吟,宛如寒蟬悲鳴,既貼物寫形、寫聲,又超物寫意,不失為一首詠物佳作。

古詩詞鑒賞5

  《行路難

  作者:李白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注釋

  1、行路難:選自《李白集校注》,樂府舊題。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為飾。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錢(即萬錢),形容酒美價高。

  2、玉盤:精美的食具。珍羞:珍貴的菜肴。羞:同“饈”,美味的食物。直:通“值”,價值。

  3、投箸:丟下筷子。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無所適從。太行:太行山。

  4、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兩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后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這兩句表示詩人自己對從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忽復:忽然又。

  5、多岐路,今安在:岔道這么多,如今身在何處?岐:一作“歧”,岔路。安:哪里。

  6、長風破浪:比喻實現政治理想。據《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會:當。

  7、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連,船帆好像出沒在云霧之中。濟:渡。

  詩意

  金杯盛著昂貴的美酒,

  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飲,

  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

  要登太行,但風雪堆滿了山,把山給封住了。

  當年呂尚閑居,曾在碧溪垂釣;

  伊尹受聘前,夢里乘舟路過太陽邊。

  行路難啊,行路難!

  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處?

  總會有一天,我能乘長風破巨浪,

  高高掛起云帆,在滄海中勇往直前!

  賞析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于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笆染埔娞煺妗钡睦畎,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黃河、雪擁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痹娙嗽谛木趁H恢,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愿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時宗愨(que)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游千載之上,仿佛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郁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靶新冯y,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復回旋以后,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思想感情(中心):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慨,也表達了作者人生前途充滿樂觀的豪邁氣概。

古詩詞鑒賞6

  贈荷花

  李商隱 〔唐代〕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常相映 一作:長相映)

  譯文

  世上人們對待花和葉的態度不一樣,把花栽在銅盆中,花葉只能落在土里化為塵土。

  只有荷花是紅花綠葉相配相映,荷葉有卷有舒,荷花有開有合,襯托得那樣完美自然。

  荷花與荷葉長久互相交映,當荷葉掉落,荷花凋謝之時,真是讓人愁苦至極。

  賞析

  詩的前兩句寫花與葉的兩種不同命運。世上的花與葉,本是同根生,同枝長,花兒萬紫千紅,千姿百態,各自與眾不同而獨具芳馨。一旦被慧眼識中。便移栽金盆,倍受呵護。但綠葉卻受到遺棄,飄零落地,在凄風苦雨中化作塵土;ㄈ肱,葉作塵,這是世間花和葉的各自的命運。這兩句總寫花的萬幸和葉的不幸,以它們的“不相倫”反映出荷花獨特品質的可貴。

  “惟有”二字,同中取異,以下四句,全承它而來,轉寫荷葉的伸張卷曲,荷花的開放閉合,種種風姿,天然無飾。古人以荷花喻君子美德的'很多,借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比喻和贊美高潔脫俗、不媚于世的卓然自主的品格。但這首詩,卻吟詠了荷葉荷花“任天真”的品質,借以歌頌真誠而不虛偽的美德!叭翁煺妗,既是寫花,又是寫人。以花性寫人性,立意新奇。

  最后兩句進一層寫荷花的“天真”之處。荷花的紅花綠葉,互照互映互襯。即使到了紅衰翠減、世人愁苦之時,仍然不相遺棄。如果說,前兩句寫荷花“任天真”,側重表現共榮;那么,這兩句的“長相映”,則主要表現同衰。這四句詩互補互承,從正反兩方面完整地表現出荷花既能同榮、又能同衰的堅貞不渝的品質。

  李商隱一生不得志,只做過幾任小官。其主要原因不是他無才,而是沒有知己者的力薦。他生存在牛、李兩黨的夾縫之中,沒有信任,沒有依托,飽受奚落和排擠。這首詩歌頌荷花能榮衰相依,實則表達了自己渴求知己、尋覓政治依托的心聲。

  這首詩語言通俗淺近,寓意明顯,表達直露,節奏明快,與李商隱很多詩歌的含蓄委婉不同,體現了他詩歌風格的多樣性。

  創作背景

  公元838年(開成三年)李商隱新婚,綠荷紅菡萏就是盛夏的景象,這首詩就是作于這一年夏天涇原幕里,王夫人會寫詩,李商隱就用寫詩來贈送給她。這首詩的含義明確易懂,主要是以“荷葉”為主題,使它能誦易曉,更能表明自己的心跡,與議婚熱戀之時的《荷花》詩前后相應。

古詩詞鑒賞7

  第一種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問方式:

  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倜枥L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并準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诟爬ň拔锼鶢I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鄯治鲎髡叩乃枷敫星椤G屑煽斩,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古詩詞鑒賞8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譯文】

  巍巍天山,蒼茫云海,一輪明月傾瀉銀光一片。浩蕩長風,掠過幾萬里關山,來到戍邊將士駐守的邊關。漢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戰匈奴,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些歷代征戰之地,很少看見有人慶幸生還。戍邊兵士仰望邊城,思歸家鄉愁眉苦顏。當此皓月之夜,高樓上望月懷夫的.妻子,同樣也在頻頻哀嘆,遠方的親人呵,你幾時能卸裝洗塵歸來。

  【注釋】

  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東有白登山。漢高祖劉邦曾親率大軍與匈奴交戰,被圍困七日。

 、訇P山月:古樂府詩題,多抒離別哀傷之情。

 、谔焐剑褐钙钸B山,位于今青海、甘肅兩省交界。

  ③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馨椎牵喊椎巧,在今大同東北。匈奴曾圍困劉邦于此。胡:此指吐蕃。窺:有所企圖。

 、菔停褐甘叺谋。

 、薷邩牵汗旁娭卸嘁愿邩侵搁|閣,這里指戍邊兵士的妻子。

古詩詞鑒賞9

  贈汪倫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

  李白坐上小船剛剛要離開,忽然聽到岸上傳來告別的歌聲。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倫送別我的一片情深。

  注釋

  踏歌:民間的一種唱歌形式,一邊唱歌,一邊用腳踏地打拍子,可以邊走邊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兑唤y志》謂其深不可測。

  深千尺: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夸張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實有其事)寫深情厚誼,十分動人。

  不及:不如。

  汪倫: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涇(jīng)縣(在今安徽。┨一ㄌ稌r,附近賈村的汪倫經常用自己釀的美酒款待李白,兩人便由此結下深厚的'友誼。歷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詩三百首》、《全唐詩》注解,都認定汪倫是李白游歷涇縣時遇到的一個普通村民,這個觀點一直延續至今,今人安徽學者汪光澤和李子龍先后研讀了涇縣《汪氏宗譜》、《汪漸公譜》、《汪氏續修支譜》,確知“汪倫又名鳳林,為唐時知名士”,與李白、王維等人關系很好,經常以詩文往來贈答。開元天寶年間,汪倫為涇縣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別”(詳見《李白學刊》第二輯李子龍《關于汪倫其人》)。按此詩或為汪倫已閑居桃花潭時,李白來訪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寶十三載)自廣陵、金陵至宣城,則此詩當不早于此前。

  簡析

  李白游涇縣桃花潭時,常在村民汪倫家作客。臨走時,汪倫來送行,于是李白寫這首詩留別。詩中表達了李白對汪倫這個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誼。

  前兩句敘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崩畎讓⒁酥垭x去,汪倫帶著一群村民前來送行,他們手挽著手,一邊走,一邊唱!皩⒂迸c“忽聞”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驚喜的情態!皩⒂,正是小舟待發之時;“忽聞”,說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許汪倫昨晚已設家宴餞別,說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現在他不僅來了,還帶了一群村民一起來送行,怎么不叫詩人激動萬分!用什么語言來表達?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詩人信手拈來,用桃花潭的水深與汪倫對自己的情深作對比!疤一ㄌ端钋С,不及汪倫送我情”兩句,清代沈德潛評價說:“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保ā短圃妱e裁》)的確,這兩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將兩件不相干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就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倫的情誼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說:“倫,一村人耳,何親于白?既釀酒以候之,復臨行以祖(餞別)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處,信手拈出,所以調絕千古!边@一評論是恰當的。

古詩詞鑒賞10

  作品原文

  橫塘

  范成大

  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

  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

  作品注釋

  1.橫塘:在今江蘇蘇州市西南。

  2.南浦:南面水邊。此指送別的地方,出江淹《別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狈褐杆蛣e之處。南浦是中國古詩詞中以送別之地表達送別之情的重要意像,與之類似的還有專指陸上送別的“長亭”。

  3.一川:是為一片,遍地。

  4.石橋:指楓橋。在橫塘之北。

  5.朱塔:紅色的寶塔。這里指寒山寺的塔。

  6.系:拴著。

  7.畫船:油漆彩繪之船。

  作品譯文

  春天來了,南浦邊,一道碧綠的河水已經漲滿;那橫臥河上的楓橋,高聳的寒山寺塔,還是同舊時的模樣一般。我不記得多少年了,每年都在這橫塘送客,眼前總是這熟悉的一幕:天下著細雨,楊柳依依,水邊停泊著畫船。

  作品賞析

  這首送別的小詩,寫得很別致。詩題“橫塘”就是送別的地方。橫塘在蘇州,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所以詩中所寫,句句與水相關。

  詩首二句寫橫塘的景色。春天來到,送別之處,一川綠水,楓橋與寒山寺塔,呈現眼前。用“南浦”二字,已暗藏送客,而“依然”二字,說明自己不是初到橫塘,而是常常到這里來,為下文“年年送客”作引子。同時,石橋、朱塔,就在詩中不單是作為景色的點綴,同樣是離別的見證物。范成大另一首《楓橋》詩就這么說:“墻上浮圖路旁堠,送人南北管離愁!痹娭械母D,就是楓橋邊上寒山寺的'塔。詩的結句很蘊藉,“細雨”是點春時,也是寫春景,為送別的氣氛平添了三分冷清凄涼;“垂楊”即柳樹,古人有折柳送別的風俗習慣,依依楊柳,在雨中搖曳著枝條,仿佛在挽留行人,又為送別增添了三分惆悵;“系畫船”是寫船等著人走,寫系,實在又帶著催,又為送別加深了三分愁苦。前三句次第寫來,句句連環,被末句帶有深刻情感的景語一束,詩便全都活了起來。

  懷人詩與送別詩,都喜歡用景物作為襯托,寄存自己的情思。如唐趙嘏的成名作《江樓感舊》云:“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玩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痹娤葹槿藗児蠢樟艘环侦`明麗的圖景,以“獨上”二字逼出下文風景依稀如舊而人事變遷,從而細膩地表達懷人之感。范成大這首詩在寫作手法上也相仿。詩先描繪了一派江南水鄉的春景,然后說到送人;詩寫今年送別,卻點明“年年送別”,于是春水仍如往年那么綠,石橋朱塔還是像往年那樣聳立,連細雨中維系的畫船都與往年相似,不過送的對象變了。去年、前年送別的人在何處呢?如今又送走的朋友,到明年春天,我再送別人時,今天送走的朋友又在何處呢?這樣,感情色彩就更加濃重,別離滋味更加難耐,詩由一層而化多層,越發令人感動。

  作者簡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謚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吳船錄》等。

古詩詞鑒賞11

  [唐]劉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

  人間萬事細如毛。

  野夫怒見不平處,

  磨損胸中萬古刀。

  注釋:

  【1】扶桑:神話傳說中的大樹,生長在日出的東方!渡胶=洝ずM鈻|經》:“(黑齒國)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

  【2】野夫:草野之人,指詩人自己。

  【3】處:一作“事”。

  【4】磨損:一作“磨盡”。

  作品賞析:

  【注釋】:

  這是一首詩風粗獷,立意奇警的抒懷詩。奇就奇在最后一句:“磨損胸中萬古刀。”

  這是一把什么樣的刀,又為什么受到磨損呢?

  詩中說,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人世間紛繁復雜的事情便一一發生。韓愈亦有“事隨日生”之句,意同。當時正是唐代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外族侵擾的混亂時期。作者經?吹皆S多不合理的事情:善良的人受到欺壓,貧窮的人受到勒索,正直的人受到排斥,多才的人受到冷遇。每當這種時候,作者便憤懣不平,怒火中燒,而結果卻不得不“磨損胸中萬古刀”。

  作者是個富有正義感的詩人!短撇抛觽鳌氛f他在少年時期“尚義行俠,旁觀切齒,因被酒殺人亡命,會赦乃出,更改志從學。”這位少時因愛打抱不平而鬧過人命案的人物,雖改志從學,卻未應舉參加進士考試,繼續過著浪跡江湖的生活。他自幼形成的“尚義行俠”的秉性,也沒有因“從學”而有所改變,而依然保持著傲岸剛直的性格。只是鑒于當年殺人亡命的教訓,手中那把尚義行俠的有形刀早已棄而不用,而自古以來迭代相傳的正義感、是非感,卻仍然珍藏在作者胸懷深處,猶如一把萬古留傳的寶刀,刀光熠爍,氣沖斗牛。然而因為社會的壓抑,路見不平卻不能拔刀相助,滿腔正義怒火郁結在心,匡世濟民的熱忱只能埋藏心底而無法傾瀉。這是何等苦痛的事情!他胸中那把無形的刀,那把除奸佞、斬邪惡的正義寶刀,只能任其銷蝕,聽其磨損,他的情緒又是多么激憤!作者正是以高昂響亮的調子,慷慨悲歌,唱出了自己的心聲。

  這首詩用“磨損的`刀”這一最普通、最常見的事物,比喻胸中受到壓抑的正義感,把自己心中的復雜情緒和俠義、剛烈的個性鮮明地表現出來,藝術手法可謂高妙。在唐代詩人的作品中,還沒有看到用“刀”來比喻人的思想感情的。這種新奇的構思和警辟的比喻,顯示了劉叉詩的獨特風格。

古詩詞鑒賞12

  舟過安仁楊萬里〔宋代〕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譯文

  一艘小小的漁船上有兩個小孩,他們把撐船的長竹篙收起來,坐在船里。

  怪不得沒下雨他們就張開了傘,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當帆讓船前進啊。

  注釋

  安仁:縣名,1914年因與湖南安仁縣同名而改名余江縣。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使風:詩中指兩個小孩用傘當帆,讓風來幫忙,促使漁船向前行駛。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公元1192年,作者乘舟路過安仁縣(現在的江西省余江縣)時,看到兩個孩童以傘當帆來使船前進。詩人被孩童的稚氣和可愛行為感染,從而創作了此詩。

  賞析

  此詩寫詩人乘舟路過安仁時,所見到的情景。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這里有作者的所見:一葉小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槳。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边@里省略了詩人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產生的疑問,而直接把疑竇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怎么解開的呢?可能是詩人看到孩童異常的行為,就開始更認真地觀察、思考,結果當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舞動傘柄使風吹動小船使船前進。∫部赡苁侵苯泳蛦杻蓚孩子,孩子把原因講給他聽的。不管怎樣,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啞然失笑,為小童子的聰明,也為他們的童真和稚氣,于是欣然提筆,記錄下這充滿童趣的一幕。

  楊萬里寫田園詩,非常善于利用兒童稚態,起到點化詩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閑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

 、倜纷恿羲彳淉X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②松陰一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戲掬清泉灑蕉葉,兒童誤認雨聲來。

  可以參閱。不同的是,《舟過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兒童身上,全詩都是寫兒童的稚氣行為。楊萬里對兒童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對兩個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贊賞有加。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出詩人的童心不泯。表達了作者對天真、可愛的孩子的喜愛之情。

古詩詞鑒賞13

  宋·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19歲時,與16歲的王弗結為連理,二人情意甚篤,只可惜王弗27歲就香消玉殞。蘇軾失去摯愛,心中的哀痛可想而知。熙寧八年(1075),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了愛妻王氏,于是便寫下這首詞作。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三句,一開始便道出生死相隔的悲痛,感人至深,為全詞定下了凄涼基調!笆辍笔且粋充滿魔咒的時間段,多少生死離別總在這個數字上徘徊。蘇軾也不例外,開口就是十年,多么漫長的十年,更何況還是“兩茫茫”,哪怕是魂魄常來入夢,也是讓人欣慰的!皟擅C!钡谋Ь褪牵粯拥南嗨、哀愁卻無法相互感知!安凰剂,自難忘”是作者心理的的糾結與痛苦。既然生死相隔,那么就各自相安罷了,可是過去的.美好點滴難以忘卻,止不住去懷想,每一次懷想就是一次的身心折磨。作者用最平常的語言,作了最真實動人的描繪。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又是一個讓人難以承受的距離,千里之外的孤墳多么凄涼,此時的詞人又是多么凄涼,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種種凄涼卻無處可以說,只能默默承受,多么沉痛?墒,就算妻子的墳墓近在眼前,凄涼只會更深更重,依舊是無處話凄涼。因此蘇軾這兩句是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癡語、情語,所以覺得格外感動人。

  清納蘭性德《沁園春丁巳重陽前》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記繡榻閑時,并吹紅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遺容在,只靈飆一轉,未許端詳。

  重尋碧落茫茫。料短發、朝來定有霜。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葉,觸緒還傷。欲結綢繆,翻驚搖落,減盡荀衣昨日香。真無奈,倩聲聲檐雨,譜出回腸。

  康熙十六年(1677)九月,此時納蘭妻已病逝三個多月。重陽節前三日,納蘭夢到妻子淡妝素服,之手哽咽,離別時她說了一句“銜恨愿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隨即納蘭夢醒,感慨萬千,寫下這首詞。

  重陽節前,納蘭夢到已故妻子,悲傷之情滿眼全身,寫下了這首字字血淚的悼亡詞。幾百年前,蘇軾的《江城子?記夢》感人無數,幾百年后納蘭的此闋《沁園春》更是感人泣下。同是癡情之人,同是不幸之人,蘇軾自有他的曠達樂觀以排遣人生悲痛,可納蘭只有沉浸在痛苦之中,愈來愈深。“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人生本來就有很多傷痛,原以為“一生一代一雙人”,誰料“瞬息浮生,薄命如斯”。往日“并吹紅雨”,“同倚斜陽”,一切美好只留于記憶之中。如今一個天上,一個人間,相見無期,相思相望終不能相親,這種痛苦有誰能知?你看那春花秋葉,還是以前的模樣,如今少了一人,那些花、那些葉都成了觸發傷痛的東西。

  “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葉,觸緒還傷”,即使在人間天上,兩情也如一,但眼前的舊物還在,如何不令人愁腸百結?這幾句表達了對妻子的深切思念以及拳拳深情,同時又表達了物是人非的惆悵。

古詩詞鑒賞14

  古詩原文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譯文翻譯

  九日在龍山宴飲,黃色的菊花盛開似在嘲弄我這個逐臣。

  醉眼看看秋風把我的帽子吹落,月下醉舞,明月留人。

  注釋解釋

  龍山:在當涂縣南十里,蜿蜒如龍,蟠溪而臥,故名。見《太平府志》。

  黃花:謂菊花。菊花有多種顏色,古人以黃菊為正色,故常以黃花代稱。

  逐臣:被貶斥、被驅逐的臣子,詩人自稱。

  風落帽:用晉孟嘉九日登高落帽事。詳見《九日登山》詩注。東晉大司馬桓溫曾在重陽節登龍山,其部下參軍孟嘉被風吹落帽,孟嘉仍渾然不覺,桓溫命人作文嘲之,孟嘉作答,揮筆而就,一時傳為佳話。

  創作背景

  此詩與前詩《九日》或為同時之作。約作于寶應元年至廣德元年(762—763)間。龍山,在當涂縣!对涂たh志》江南道宣州當涂縣:“龍山,在縣東南十二里,桓溫嘗與僚佐九月九日登此山宴集!

  詩文賞析

  在詠菊詩中,“龍山之會”、“落帽人”是常被引用的典故。李白把這個典故與自己的龍山之游緊密結合在一起抒發了內心的失意憤懣、曠達灑脫的復雜感情。

  在重陽節之際,詩人登上了當涂附近的名勝之地龍山,與好友痛飲菊花酒,借吟詩來傾瀉胸中之情。首句點明時間地點,既寫詩人的宴飲,也扣晉桓溫同賓僚的宴飲,這樣寫就使以后的用典不僅自然吻合,且合情合理,亦即順理成章。次句“黃花笑逐臣”,著重寫宴飲時菊花的神態!靶Α,十分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菊花盛開時的美艷的.容顏。“逐臣”,追隨詩人。這是說菊花開得到處都是,無論詩人到了哪里,都能看到噴吐異香的黃花,同樣,詩人無論到了哪里,都有朵朵怒綻的黃花向他微笑。在登龍山之際,聯想起這里曾經上演過的名士清流之事,以“逐臣”自比的李白,暫時忘卻了政治上的不得意,把自己比作被風吹落帽的名士孟嘉,表達了對名士的向往和對自然的熱愛。三、四句“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前一句用典,重在“醉”字,后一句寫實,重在“舞”字。飲美酒賞黃花,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能舞人自舞,體現出飲酒賞花的樂趣,表現出詩人放曠的性格、浪漫的氣質。“陶然共忘機”,正是此情此景的真實描繪?梢姡髢删湓娛乔皟删湓姷纳罨。詩的最后一句“舞愛月留人”,巧妙地將月亮擬人化,以“月留人”收尾,顯得生動別致,表面上是說月亮挽留詩人,而實際上是詩人留戀這脫俗忘塵的自然之境,不愿割舍而去。

  孟嘉九日龍山落帽事,是魏晉名士飄逸風度的典型體現,歷來文人多愛誦之。李白在這里以孟嘉自比,臨風醉酒落帽,對月起舞弄影,自有一分超放的情味。但“逐臣”一語,也透出了他胸中的牢落不平,這就使本詩不僅僅是一篇吟賞前輩風流之作,同時也有其現實遭際的感慨在。

古詩詞鑒賞15

  《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秋風引》

  唐·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長相思》

  滿·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人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國情。

  《人日思歸》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古詩詞鑒賞05-15

古詩詞鑒賞11-25

古詩詞鑒賞11-20

經典的古詩詞鑒賞11-17

《登樓》古詩詞鑒賞01-25

遣興古詩詞鑒賞11-10

浣溪沙古詩詞鑒賞08-09

元宵古詩詞鑒賞08-10

《元日》古詩詞鑒賞08-18

《處暑》古詩詞鑒賞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