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夢令古詩詞鑒賞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如夢令古詩詞鑒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夢令古詩詞鑒賞1
原文: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時常記起溪邊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優美的景色中忘記了回家的路。
盡了酒宴興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進入藕花深處。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劃船聲驚起了一群鷗鷺。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被美景陶醉而流連忘返。
游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劃船,不小心劃進了荷花池深處。
劃呀,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曾記得一次溪亭飲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著了道路。
興盡之后很晚才往回劃船,卻不小心進入了荷花深處。
怎么渡,怎么渡?(最終)驚起水邊滿灘鷗鷺。
注釋
常記:時常記起!半y忘”的意思。
溪亭:臨水的亭臺。
日暮:黃昏時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興盡:盡了興致。
晚:比合適的`時間靠后,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誤入:不小心進入。
藕花:荷花。
爭渡:怎渡,怎么才能劃出去。“爭”為通假字,同“怎”,讀作zěn,意思是怎么,怎樣才能。能
驚:驚動。
起:飛起來。
一灘:一群。
鷗鷺:這里泛指水鳥。
賞析:
此詞是記游賞之作,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俺S洝眱删淦鸸P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后,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俺磷怼倍謪s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流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
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么,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唿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唿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戛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如夢令古詩詞鑒賞2
如夢令·門外綠陰千頃
門外綠陰千頃,兩兩黃鸝相應。睡起不勝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靜,人靜。風動一庭花影。
翻譯
門外綠蔭灑地千頃,成雙成對的黃鸝在樹上相互應和著啼個不停。我從床上起來,卻又覺得難為情,便獨自來到佇立著一棵青桐的水井旁邊。我靜悄悄的,靜悄悄的。突然風一吹,滿庭院的花影在風中搖曳。
注釋
千頃:形容極其廣闊。
黃鸝:即黃鶯。
不勝情:感情承受不了。
勝:堪,忍受。
碧梧:碧綠的梧桐樹。
金井:古代宮中多以金色雕飾井欄叫金井。
庭:是庭院的意思。
花影:花的影子。
注釋
、俨粍偾椋捍酥^禁不住為情思所擾。
②金井:指裝飾華美的井臺。
賞析
這首詞中,“門外綠陰千頃,兩兩黃鸝相應”,過去有人將此句解釋成詞人先醒過來看到千頃綠蔭,再聽到樹間黃鸝嬌聲啼鳴,兩兩應和。今天的學者認為這種解釋不夠精準。從后一句“睡起不勝情”來看,詞人應是先在睡夢中聞鳥聲,被黃鸝的啾啾鳴啼驚醒,隨后才向門外張望,看見綠蔭綿延的景象。之所以“不勝情”,是因為他被雙鳥和鳴的聲音驚醒,隨后驚覺自己的.孤寂,為了排遣憂懷,他走出門去,“行到碧梧金井”。
“碧梧”和“金井”是庭院中的景物,梧桐尚是碧綠的,這一描寫呼應上句的“綠陰”。整個庭院中,除了黃鸝的啁啾,再無半點聲響,詞人雖漫步至碧梧之下、金井之畔,卻只感覺到“人靜,人靜”,周身的環境已是一片幽寂,更兼身邊無人,故日“人靜”,這就越發突顯出詞人的孤獨。
在一片寂靜中,詞人正黯然神傷,忽然“風動一庭花影”,更覺此情備幽,難以自勝。詞人先嘆“人靜”,再見“風動花影”,以為是有人到來,細看卻發現不是。所謂的“風動一庭花影”,是用以動襯靜的手法,鮮明地表現出詞人在幽寂的環境中“睡起不勝情”的愁情思緒。
這首詞寫靜境極有韻味:門外千頃綠陰中只有黃鸝相應之聲;碧梧金井畔只有風弄花影。而這些都是閨中人睡起后步出庭院時的所見所聞,背后透露出的是閨中人輕微的寂寞之感。
創作背景
《如夢令·門外綠陰千頃》寫于北宋時期。當時詞人剛剛睡醒后,看見了門外千頃綠蔭和成雙成對的黃鸝這一幅動靜結合,相映成趣的畫面,觸發了詞人的詩興,就寫下了這首詞。
如夢令古詩詞鑒賞3
如夢令·黃葉青苔歸路
黃葉青苔歸路,屧粉衣香何處。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幾許。秋雨,秋雨,一半因風吹去。
譯文
秋季某日,我回去。找不到你遺留下的鞋印,也沒聞到你的味道。你消息杳杳,我今夜的相思又會有多少?秋日的相思雨,有一半被風吹走了。
注釋
屧粉衣香:這里代指所懷念之情人及與之幽會的地方。屧(xie},本意為鞋子的木底,此處與“衣”字皆以衣物代指情人。
賞析:
這首詞寫的是相思之情,詞人踏在鋪滿落葉的歸路上,想到曾經與所思一道偕行,散步在這條充滿回憶的道路上,然而如今卻只有無盡的懷念,胸中充滿惆悵。暮雨瀟瀟,秋風乍起,“秋風秋雨愁煞人”,吹得去這般情思,這首詞寫得細致清新,委婉自然。委婉自然外,還有另一特點,納蘭的詞最常用到的字是“愁”,最常表現的情感也是“愁”,這首詞的寫法,是要寫愁而不直接寫愁,而通過其他意象的狀態來體現這種情感。
這首詞化用了前人的許多意象以及名句,使這首詞給人一種熟悉而又清新的感覺。如“木葉”這一經典意象最早出于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意象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予人以秋的孤寂悲涼,十分適合抒發悲秋的情緒!皶燥L殘月何處”則顯然化用了柳屯田的《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一半西風吹去”又和辛棄疾的《滿江紅》中“被西風吹去,了無痕跡”同。
這首詞和納蘭的其他詞比起來,風格相同,仍然是婉約細致。這首詞幾乎每句都有不同版本,如“木葉紛紛歸路”一作“黃葉青苔歸路”,“曉風殘月何處”一作“展粉衣香何處”,“消息半浮沉”又作“消息竟沉沉”。且不談哪一句是納蘭的.原句,這考據,現下還難以確定出結果來,但這恰好給讀者增加藝術對比的空間。比較各個版本,就“木葉紛紛歸路”一作.“黃葉青苔歸路”兩句來看,“黃葉”和“木葉”二意象在古典詩詞中都是常見的,然就兩句整體來看“木葉紛紛”與“黃葉青苔”,在感知秋的氛圍上看,顯然前者更為強烈一些,后者增加了一個意象“青苔”,反而導致悲秋情氛的減弱。“曉風殘月何處”與“展粉衣香何處”則可謂各有千秋,前者化用了柳永的詞句,在營造意境上比后者更有親和力,詞中也有悲哀的情感跡象;“展粉衣香何處”則可以在對比下產生強烈的失落感,也能增強詞的情感程度。
如夢令古詩詞鑒賞4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宋代〕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
昨夜下雨又刮風,一覺醒來,酒氣尚未消散。那就問問“卷簾人”吧?外面發生了什么?花兒還在嗎?聽到的回答卻是海棠花依舊開著。
你知道嗎?你知道嗎?外面應該是綠肥紅瘦,百花凋零的景況啊。
注釋
疏:指稀疏。
濃睡:酣睡
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賞析
這是宋代詞人李清照的一首知音難覓詞。
找不到說話的人,該有多么寂寞。李清照這首詞寫盡了這種無人傾訴的寂寞,極盡含蓄蘊籍,雅致深情。
這首詞現在已經改編成流行歌曲了,非常成功,能夠瞬間將我們帶回李清照那個時代。其旋律優美,詞句卻比“我愛你,就像老鼠愛大米”“妹妹你坐船頭,哥哥在岸上走”“我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等歌曲稍稍雅致一些。
宋詞本就是出自雅致的宋代。現在喝茶的人,仍然喜歡宋代的建盞型玉碗。通過造型多樣、新穎別致、做工精細的宋代建盞,我們就能感受到那個時代的雅致與品位。吳自牧在《夢梁錄》中提到宋人的日常四件閑事:“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同樣驗證了那個時代的雅致與品位。
李清照這首詞就是雅致品位文化的典型代表。
“昨夜雨疏風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昨夜下雨又刮風。但詞人用了“疏”“驟”二字,就一下子將這種雅致表現出來了。雨是“疏雨”,風是“驟風”!笆栌辍敝,自有一份舒緩與閑雅!绑E風”之中,卻又帶著一份疏狂與曠達!坝晔琛薄帮L驟”,不僅僅是交代了寫作時間,更是詞人心情疏曠的一種流露。
“濃睡不消殘酒”,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昨夜喝多了,睡得可香了。為什么要喝多呢?一定與詞人心情有關。心情好與不好呢?詞人就此埋下伏筆,引人入勝。酒喝多了,就在“雨疏風驟”中沉沉睡去了。一覺醒來,發現酒氣仍未消。進一步,證實了昨夜飲酒過多。
“試問卷簾人”,那就問問卷簾人吧?外面發生了什么?“卷簾人”,具體指丫鬟。實際上可以代指俗世之人。俗人只關心現實問題,只有文人雅士才關心一些有的無的。正如,農人可能永遠不能理解林黛玉葬花的行為。有空還不如去割點韭菜呢?哪有時間去問花落不落呢?有用之道,大行其事。無用之道,束之高閣。但恰恰是文人雅士的無用之道,卻共同構成了他們精神藝術的家園。
俗世之人不關心花落不落,所以就隨口答道:“卻道海棠依舊”。經過“疏雨”的洗禮,又經過“驟風”的吹打,海棠花又怎么會還依舊在枝頭呢?
俗世之人是詞人的`知音嗎?且看詞人是如何回答的!爸,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庇矛F代話說就是,你知道嗎?你知道嗎?外面應該是綠肥紅瘦,百花凋零的景況吧。俗世之人不關心“綠肥紅瘦”,只關心功名利祿,而這大千世界,有誰原意與詞人一起去“葬花”呢?這就將詞人內心對于曠世知音難覓的心理寫出來了。
就連懂他的丈夫趙明誠,也因為整日花天酒地,流連于“青州從事”“孔方兄”和他那些妾侍歌姬之間的俗事,而傷透了李清照的心。使得李清照在落花流水之際,也尋不到一個知音。這就是李清照昨夜飲酒甚多的原因,也是其心情不好的地方。
世間這么大,誰又是你的曠世知音呢?興許,“寶黛之戀”,只能存在《紅樓夢》一書中吧。
如夢令古詩詞鑒賞5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
【原文】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1]。
試問卷簾人[2],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3]。
【注釋】
[1]濃睡:沉睡。不消殘酒:指殘余的酒意尚未消失。
[2]卷簾人:指站在窗口卷簾的侍女。
[3]綠肥紅瘦:葉子更舒展,花兒更稀少。
【作者】
李清照(1084~某年),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宋代杰出的女文學家,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工書能文,通曉音律,她的前期作品,詞風旖旎,多為相思愛情之作,后期詞風迥異,更多的表現身世之悲,中有無限感慨,F存詩文及詞為后人所輯,有《漱玉詞》傳世。
【賞析】
李清照傳世的詞中,《如夢令》僅有兩首,兩首詞的內容差不多,都是寫酒醉、花美的,風格清新別致,歷來膾炙人口。在這兩首詞中可以看到詞人早年生活的點點滴滴。這里選用的是其中的第二首詞,這首詞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它通過對海棠“綠肥紅瘦”的描寫,抒發了女詞人暮春時節的感傷情緒。這種感傷來自她對春光的留戀和惜別,也是對自己青春將逝的煩悶與苦惱。作者在表達這種心情的時候,沒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委婉含蓄地通過一問一答把自己的情感輕輕地吐露了出來。全詞雖然短短六句,卻將詞人惜春傷春之情表現的委婉別致,其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讀來唇齒生香,回味無窮。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從字面上來看,在一個疾風狂雨之夜,雖然一夜濃睡依然沒有消除酒意。詞人聽見疾風驟雨在先,飲酒濃睡在后!坝晔栾L驟”,風吹在了詞人的心坎上,雨也打在了詞人的心坎上,這般風雨只會使得花枝狼藉,想到這里,惜花之情油然而生,詞人姑且借酒來消除心中的煩悶,便在沉沉的醉意中睡了過去。
接下來的“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就是這種心情發展的必然結果。作者有感于春光將盡,產生了惜春之情;一夜風雨之后,自然會惦記起園中的海棠!霸噯枴眱蓚字,本來是詞中常用的',在這里卻包含著作者復雜的感情。海棠花經得住風風雨雨嗎?是不是謝去了呢?作者是不希望海棠凋零的,可是又擔心它凋零,于是想,還是問一問卷簾人吧。因此這里的“試問”就不是一般的問,而是含著惜春憐花之情的問。在這一問中包含著作者多少纏綿的感情!可是卷簾人的回答卻是那樣的無動于衷,這就更加襯托出作者傷春惜花的感情!皡s道海棠依舊”的“卻”字用得極好:它把卷簾人的冷淡態度和作者感到回答出乎意外的神態一下子描繪了出來。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最后兩句,既是詞人對使女的反詰,又是詞人的自言自語。詞人雖然沒有出門去看,心中卻已經想到了園中海棠花的景象,經過一夜風雨,較弱的海棠花現在應該是綠葉多了,紅花少了!熬G肥紅瘦”四個字包含了無窮無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之情,語淺意深,可以說是將語言藝術化的搭配發揮到了極致。《草堂詩余別錄》評曰:“結句尤為委曲精工,含蓄無窮意焉!,可謂盡得詞人三昧。
如夢令古詩詞鑒賞6
原文內容: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宋代〕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翻譯:
昨夜雨雖然下得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問那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卻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知道嗎?知道嗎?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詩歌簡介: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早期詞作。此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
全詞篇幅雖短,但含蓄蘊藉,意味深長,以景襯情,委曲精工,輕靈新巧,對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栩栩如生,以對話推動詞意發展,跌宕起伏,極盡傳神之妙,顯示出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后人對此詞評價甚高,尤其是“綠肥紅瘦”一句,更為歷代文人所激賞。
【如夢令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如夢令詩詞鑒賞12-08
古詩詞鑒賞05-15
古詩詞鑒賞11-20
古詩詞鑒賞11-25
經典的古詩詞鑒賞11-17
《登樓》古詩詞鑒賞01-25
勸學古詩詞鑒賞03-29
佳人古詩詞鑒賞11-12
赤壁古詩詞鑒賞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