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古詩詞鑒賞

時間:2024-05-17 17:48:56 詩詞鑒賞 我要投稿

古詩詞鑒賞匯總(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古詩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詩詞鑒賞,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詞鑒賞匯總(15篇)

古詩詞鑒賞1

  古詩原文

  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譯文翻譯

  二月的巴陵,幾乎天天都刮風下雨。料峭的春寒還未結束,給園林的花木帶來了災難,叫人擔心害怕!

  嬌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鮮紅的`花朵,挺身獨立在寒風冷雨中開放著。

  注釋解釋

  選自《簡齋集》。陳與義(1090—1138),號簡齋。宋代詩人。此詩寫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

  巴陵:古郡名,今湖南岳陽市。

  園公:詩人自注:“借居小園,遂自號園公。”

  胭脂:一種紅色顏料。也泛指紅色。

  詩文賞析

  這首絕句與其說是寫春寒,不如說是詠海棠。說到詠海棠,自然忘不了蘇軾的《海棠》詩:“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其實,這兩首海棠詩都是借海棠寫自己。蘇軾筆下的海棠圣潔、幽寂,是他貶官黃州時的寫照;陳與義筆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時的寫照。 因此,頭兩句的“風”“寒”就不僅僅是自然界的風寒,更主要的是社會的風寒——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山河破碎風飄絮”,詩人則“身世浮沉雨打萍”,怎不感到“怯”?后兩句詩人用類似于刻劃松、梅、菊、竹的手法來寫海棠,說它傲然“獨立”于風雨中,哪怕有損于自己美麗的“胭脂色”。海棠的風骨和雅致得到充分的表現。詩人點化杜甫的“林花著雨胭脂濕”,別創意境,不但更具風致,而且更具品格。詩人將自己的風骨、品格、雅致融入對海棠的描寫中,使這首詩成為詠物上乘之作,這就是詠物詩創作的訣竅。

古詩詞鑒賞2

  原文:

  錦瑟

  朝代:唐朝

  作者: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詩創作于李商隱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斷弦之意

  但即使這樣它的每一弦、每一音節,足以表達對那美好年華的思念。(此句為轉折句。)

  莊周其實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本句是對“華年”的闡釋。)

  望帝那美好的心靈和作為可以感動杜鵑。(本句亦是對“華年”的闡釋。)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淚化成的珍珠。(喻指詩人的悲哀,即使是一個明媚的夜晚,依然想到的是眼淚。)

  只有在彼時彼地的藍田才能生成猶如生煙似的良玉。(暗指詩人對當時社會局勢的不滿。)

  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憶之中了。(亦指自己對青春年華的追思之情。)

  而在當時那些人看來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罷了,卻并不知珍惜。(亦指自己在年輕時對生活的態度也是那樣不知珍惜。)

  注釋

  ⑴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周禮·樂器圖》:“雅瑟二十三弦,頌瑟二十五弦,飾以寶玉者曰寶瑟,繪文如錦者曰錦瑟。”《漢書·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古瑟大小不等,弦數亦不同。義山《回中牡丹為雨所敗》詩有“錦瑟驚弦破夢頻”;《七月二十八日夜與王鄭二秀才聽雨后夢作》詩有“雨打湘靈五十弦”。無端:沒來由,無緣無故。此隱隱有悲傷之感,乃全詩之情感基調。歷代解義山詩者,多以此詩為晚年之作。李商隱妻子故去,所以二十五根弦斷后變為五十弦。“思”字變讀去聲(sì),律詩中不許有一連三個平聲的出現。

  ⑵莊生曉夢迷蝴蝶:《莊子·齊物論》:“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商隱此引莊周夢蝶故事,以言人生如夢,往事如煙之意。

  佳人錦瑟,一曲繁弦,驚醒了詩人的夢景,不復成寐。這里面隱約包涵著美好的情境,卻又是虛緲的夢境。也有著人生如夢的惆悵和迷惘。

  ⑶望帝春心托杜鵑:《華陽國志·蜀志》:“杜宇稱帝,號曰望帝。……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于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子鵑即杜鵑,又名子規。蔡夢弼《杜工部草堂詩箋》一九《杜鵑》詩注引《成都記》:“望帝死,其魂化為鳥,名曰杜鵑,亦曰子規。”傳說蜀國的杜宇帝因水災讓位于自己的臣子,而自己則隱歸山林,死后化為杜鵑日夜悲鳴直至啼出血來.。

  ⑷滄海月明珠有淚:《博物志》:“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績織,其眼泣則能出珠。”《新唐書·狄仁杰傳》:“仁杰舉明經,調汴州參軍,為吏誣訴黜陟,使閆立本如訊,異其才,謝曰:‘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

  ⑸藍田日暖玉生煙:《元和郡縣志》:“關內道京兆府藍田縣:藍田山,一名玉山,在縣東二十八里。”《文選》陸機《文賦》:“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困學紀聞》卷十八:司空表圣云:“戴容州謂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李義山玉生煙之句蓋本于此。”

  ⑹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攏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與開端的“華年”相為呼應。詩句是說: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感無窮悵恨,即在當時早已是令人不勝惘然惆悵了.那么今朝追憶,其為悵恨,又當如何!詩人用這兩句詩表達出了幾層曲折,而幾層曲折又只是為了說明那種悵惘的苦痛心情。

  五十的錦瑟乃是天神所用,世間用的錦瑟乃是二十五弦的。五十弦的錦瑟,音律太豐富,音域太廣闊,音韻太悲美而讓凡人享受不了,五十弦的錦瑟是作者自喻:才高志遠卻難為世用。

  賞析:

  這首《錦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愛詩的無不樂道喜吟,堪稱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講解的一篇難詩。自宋元以來,揣測紛紛,莫衷一是。

  詩題“錦瑟”,是用了起句的頭二個字。舊說中,原有認為這是詠物詩的,但近來注解家似乎都主張:這首詩與瑟事無關,實是一篇借瑟以隱題的“無題”之作。學者周汝昌認為,它確是不同于一般的詠物詩,可也并非只是單純“截取首二字”以發端比興而與字面毫無交涉的無題詩。它所寫的情事分明是與瑟相關的。

  起聯兩句,從來的注家也多有誤會,以為據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時,詩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爾云云。其實不然。“無端”,猶言“沒來由地”、“平白無故地”,此詩人之癡語也。錦瑟本來就有那么多弦,這并無“不是”或“過錯”,詩人卻硬來埋怨它: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這么多條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條弦,到李商隱時代又實有多少條弦,其實都不必“考證”,詩人不過借以遣詞見意而已。據記載,古瑟五十弦,所以玉溪寫瑟,常用“五十”之數,如“雨打湘靈五十弦”,“因令五十絲,中道分宮徵”,都可證明,此在詩人原無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華年”,關鍵在于“華年”二字。“一弦一柱”猶言一音一節。瑟具弦五十,音節最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節,常令聽者難以為懷。詩人絕沒有讓人去死摳“數字”的意思。他是說:聆錦瑟之繁弦,思華年之往事;音繁而緒亂,悵惘以難言。所設五十弦,正為“制造氣氛”,以見往事之千重,情腸之九曲。要想欣賞玉溪此詩,先宜領會斯旨,正不可膠柱而鼓瑟。宋詞人賀鑄說:“錦瑟華年誰與度?”(《青玉案》)金詩人元好問說:“佳人錦瑟怨華年!” (《論詩三十首》)華年,正今語所謂美麗的青春。玉溪此詩最要緊的“主眼”端在華年盛景,所以“行年五十”這才追憶“四十九年”之說,實在不過是一種迂見罷了。

  起聯用意既明,且看他下文如何承接。

  頷聯的上句,用了《莊子》的一則寓言典故,說的是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為蝶,栩栩然而飛……渾忘自家是“莊周”其人了;后來夢醒,自家仍然是莊周,不知蝴蝶已經何往。玉溪此句是寫:佳人錦瑟,一曲繁弦,驚醒了詩人的夢景,不復成寐。迷含迷失、離去、不至等義。試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說:“枕寒莊蝶去”,去即離、逝,亦即他所謂迷者是。曉夢蝴蝶,雖出莊生,但一經玉溪運用,已經不止是一個“栩栩然”的問題了,這里面隱約包涵著美好的情境,卻又是虛緲的夢境。本聯下句中的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來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心腑,名為杜鵑。杜宇啼春,這與錦瑟又有什么關聯呢?原來,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詩人無限的`悲感、難言的冤憤,如聞杜鵑之凄音,送春歸去。一個“托”字,不但寫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鵑,也寫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錦瑟,手揮目送之間,花落水流之趣,詩人妙筆奇情,于此已然達到一個高潮。

  看來,玉溪的“春心托杜鵑”,以冤禽托寫恨懷,而“佳人錦瑟怨華年”提出一個“怨”字,正是恰得其真實。玉溪之題詠錦瑟,非同一般閑情瑣緒,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深恨在。寫出二人被迫分別之苦,與分別的戀戀不舍,作者以托王之心暗喻對面對的結局的憤恨,與此情的戀戀不舍。

  律詩一過頷聯,“起”“承”之后,已到“轉”筆之時,筆到此間,大抵前面文情已然達到小小一頓之處,似結非結,含意待申。在此下面,點筆落墨,好像重新再“起”似的。其筆勢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斷絲連,或者推筆宕開,或者明緩暗緊……手法可以不盡相同,而神理脈絡,是有轉折而又始終貫注的。當此之際,玉溪就寫出了“滄海月明珠有淚”這一名句來。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當月明宵靜,蚌則向月張開,以養其珠,珠得月華,始極光瑩……這是美好的民間傳統之說。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淚以珠喻,自古為然,鮫人泣淚,顆顆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異景。如此,皎月落于滄海之間,明珠浴于淚波之界,月也,珠也,淚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詩人筆下,已然形成一個難以分辨的妙境。唐人詩中,一筆而能有如此豐富的內涵、奇麗的聯想的,舍玉溪生實不多覯。

  那么,海月、淚珠和錦瑟是否也有什么關聯可以尋味呢?錢起的詠瑟名句不是早就說“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嗎?所以,瑟宜月夜,清怨尤深。如此,滄海月明之境,與瑟之關聯,不是可以窺探的嗎?

  對于詩人玉溪來說,滄海月明這個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與河東公的“樂營置酒”之會,就寫出了“只將滄海月,高壓赤城霞”的句子。如此看來,他對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曠皓凈十分愛賞,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傷:一種復雜的難言的悵惘之懷,溢于言表。

  晚唐詩人司空圖,引過比他早的戴叔倫的一段話:“詩家美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這里用來比喻的八個字,簡直和此詩頸聯下句的七個字一模一樣,足見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后來古籍失傳,竟難重覓出處。今天解此句的,別無參考,引戴語作解說,是否貼切,亦難斷言。晉代文學家陸機在他的《文賦》里有一聯名句:“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藍田,山名,在今陜西藍田東南,是有名的產玉之地。此山為日光煦照,蘊藏其中的玉氣(古人認為寶物都有一種一般目力所不能見的光氣),冉冉上騰,但美玉的精氣遠察如在,近觀卻無,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諸眉睫之下,——這代表了一種異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無法親近的。玉溪此處,正是在“韞玉山輝,懷珠川媚”的啟示和聯想下,用藍田日暖給上句滄海月明作出了對仗,造成了異樣鮮明強烈的對比。而就字面講,藍田對滄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為滄字本義是青色。玉溪在詞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華和功力。

  頸聯兩句所表現的,是陰陽冷暖、美玉明珠,境界雖殊,而悵恨則一。詩人對于這一高潔的感情,是愛慕的、執著的,然而又是不敢褻瀆、哀思嘆惋的。

  尾聯攏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與開端的“華年”相為呼應,筆勢未嘗閃遁。詩句是說:如此情懷,豈待今朝回憶始感無窮悵恨,即在當時早已是令人不勝惘惘了。話是說的“豈待回憶”,意思正在:那么今朝追憶,其為悵恨,又當如何!詩人用兩句話表出了幾層曲折,而幾層曲折又只是為了說明那種悵惘的苦痛心情。詩之所以為詩者在于此,玉溪詩之所以為玉溪詩者,尤在于此。

  玉溪一生經歷,有難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結中懷,發為詩句,幽傷要眇,往復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別詩中說:“庾信生多感,楊朱死有情。弦危中婦瑟,甲冷想夫箏!……”則箏瑟為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可想而知。循此以求,如謂錦瑟之詩中有生離死別之恨,恐怕也不能說是全出臆斷。

古詩詞鑒賞3

  【原文】

  從軍行(其四)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注釋】

  1.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多寫軍隊務旅征戰之事。王昌齡作的《從軍行》共七首,這里選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

  3.長云:多云,漫天皆云。

  4.雪山:終年積雪的山,指祁連山。

  5. 孤城:指玉門關,因地廣人稀,給人以孤城之感。這句詞序倒裝,意思是“遙望孤城玉門關”。

  6. 穿:磨破。

  7.金甲:戰衣,是金屬制成的盔甲。

  8. 破樓蘭:借指徹底消滅敵人。樓蘭:漢時對西域鄯善的稱呼,詩中泛指當時侵擾西北邊區的敵人。

  9.孤城:當時青海地區的一座城。一說孤城即玉門關。

  10.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韻譯】

  青海上空的陰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遙望著遠方的玉門關。塞外將士身經百戰磨穿了盔甲,不打敗西邊的敵人誓不回來。

  【翻譯一】

  青海湖連綿不斷的大片烏云,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  遠遠眺望只看見孤獨的城池,那正是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雄關。

  【翻譯二】

  在黃沙莽莽的疆場上,將士們身經百戰磨穿了鐵甲衣裳衫,  但是不徹底消滅入侵的邊賊,他們將誓死不把家園回還!

  【鑒賞】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延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斗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

  為什么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門關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

  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門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

  “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斗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盡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全詩表明了將士們駐守邊關的宏偉壯志。

  【賞析二】

  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之解者亦有之。這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東西相距數千里,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于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關在后,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該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云暗雪山”,這里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后一種誤解而生。一、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斗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為什么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護河西走廊。 “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斗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盡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名句賞析】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前兩句描寫了青海的陰云滾滾,遮天蔽日,連綿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無光了。

古詩詞鑒賞4

  考點一:形象鑒賞

  考點闡釋

  古典詩歌中的形象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意旨,寄托著復雜的情感,暗示著深刻的哲理,文學作品的形象對詩歌來說就是意境,既傾注著詩人的審美傾向,也包孕著詩人的感情。即其客觀之“象”與主觀之“意”共同構成了極富美感的“形象”。它對敘事詩歌來說,“人”“事”就是形象;對于抒情詩來說,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對于寫景狀物的詩歌來說,詩歌中的“景”“物”就是詩歌的形象。

  1、敘事詩中人物形象鑒賞的思維切入點和答案組織落腳點

  (1)切入點

  ①知人論世,關注背景;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

  (2)答案組織范式

  ①明確詩中的形象是什么;

  ②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③形象的意義是什么(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

  2、寫景詩歌形象鑒賞的思維切入點和答案組織落腳點

  (1)切入點

  ①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

  (2)答案組織模式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考點二:古代詩歌語言

  一、煉字型鑒賞題

  如何解答煉字型試題?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二、語言鑒賞題

  這種類型設題方式是:

  (1)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什么特色?

  (2)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陶淵明的樸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頓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邁飄逸王昌齡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隱的朦朧隱晦王維的詩畫一體溫庭筠的綺麗香艷

  高適的悲壯蒼涼李清照的纏綿悱惻陸游的悲壯愛國

  (孟)郊寒(賈)島瘦“韓孟詩派”的奇崛險怪

  其答題思路是:

  (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格式是:總體評價 結合字句分析形式和內容上的藝術效果 所表現的詩人的感情。

  三、關鍵字詞賞析題

  一詞領全詩型鑒賞題

  設題方式:

  (1)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古詩詞鑒賞5

  牡丹亭·游園·皂羅袍

  湯顯祖 〔明代〕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注釋】

  ①姹紫嫣紅:形容花的鮮艷美麗

  ②斷井頹垣:斷了的井欄,倒了的短墻。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舊冷落。

  ③奈何天:無可奈何的意思。

  ④賞心樂事:晉宋時期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序》“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這兩句用此句意。

  ⑤朝飛暮卷:唐代王勃《滕王閣詩》中有“畫棟朝飛南浦云,朱簾暮卷西山雨”句,形容樓閣巍峨,景色開闊。

  ⑥翠軒:華美的亭臺樓閣。

  ⑦畫船:裝飾華美的游船。

  ⑧錦屏人:被阻隔在深閨中的人。

  ⑨忒:過于。

  ⑩韶光:大好春光。

  牡丹亭·游園·皂羅袍-湯顯祖拼音解讀

  mǔ dān tíng ·yóu yuán ·zào luó páo

  tāng xiǎn zǔ 〔míng dài 〕

  yuán lái chà zǐ yān hóng kāi biàn ,sì zhè bān dōu fù yǔ duàn jǐng tuí yuán 。liáng chén měi jǐng nài hé tiān ,shǎng xīn lè shì shuí jiā yuàn !cháo fēi mù juàn ,yún xiá cuì xuān ;yǔ sī fēng piàn ,yān bō huà chuán ——jǐn píng rén tuī kàn de zhè sháo guāng jiàn !

  相關翻譯

  原來花園里鮮艷美麗的花朵早已經開遍,而我從來不知道去欣賞,就好像我把青春年華都付予了這破敗枯竭的院落。像良辰美景這樣美好寶貴的時光到底如何度過呢,使人歡心愉快的事究竟在誰家呢!高處是雕梁畫棟、飛閣流丹的亭臺樓閣;遠處是云霞般曲折的綠色長廊。煙波里的畫船輕輕蕩漾--我這深閨中人太不懂得珍惜這大好春光!

  相關賞析

  【內容解析】

  這段唱詞是《牡丹亭》中最有名的一支曲子。雖短卻流傳甚廣,歷久不衰。此曲描寫貴族小姐杜麗娘偷偷出了閨房,到自家的后花園里去游覽于是便觸景生情,空嘆自己把良辰美景白白流逝,突感到十分的惋惜。

  首句“原來姹紫嫣紅開遍”,可以看出深閉幽閨的少女從未涉跡園林,這次偷偷出來,乍進后園,只見百花盛開,萬紫千紅,艷麗炫目的春園物態,予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叩開了少女的心扉。接著,“斷井頹垣”的殘敗破落的畫面從另一個極端給予少女強烈的震撼,少女預見到濃艷富麗之春景的未來都將是付與這破敗,即“都付與斷井頹垣”。這里暗含一種生命的覺醒,自己的年華不就是這姹紫嫣紅的春天嗎,可就像無人欣賞這院里的花兒一樣,沒人走近自己的生一,總有一天,都會成為那破敗的斷壁殘垣,不免深深的傷感油然而生。此刻,主人公杜麗娘的情緒跌入低谷之后,但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云霞翠軒”“煙波畫船”,這些令人無限向往的美好的事物始終深刻內嵌于少女的思維深處,短短幾句,卻真實自然地抒發了杜麗娘對美好青春被禁錮、被扼殺的埋怨與嘆息。放在全文中,這也為下一段奇遇柳夢梅,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緣由。

  此曲通過杜麗娘游園所感,表達對時光易逝、青春寂寞的喟嘆,進而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觀念對少女青春的無情摧殘,有著人性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強烈追求身心解放的時代精神。

  【章法點評】

  觸景生情,情景交融

  這段唱詞雖短短幾句,但藝術成就極高,尤其是在情和景的關系處理上做到了巧妙絕倫。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織在一起,景就是情,情皆在景中。主人公對景自憐的傷感,其內心深處顧影自憐的哀愁,都是通過在美好春景感召下噴薄而出的。無論是開始的觸景后的喜樂之情,還是突然產生的苦痛情緒,都緊緊扣咬著從濃艷的實景(姹紫嫣紅的花園)向殘敗的虛景(殘垣斷壁的院落)的轉變,景現而情發,情入而景猶存。全曲雅麗濃艷而不失蘊藉,情真意切,情景交融,充分地展示了主人公杜麗娘在游園時的情緒流轉。使讀者不得不嘆服藝術家湯顯祖把情、景巧妙融合一體的藝術造詣。

  【鑒賞】

  這段唱詞既是景語,也是情語。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織在一起,映襯了主人公的對景自憐的傷感,其內心深處顧影自憐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噴薄而出。此曲從喜樂到苦痛的情緒流變緊緊扣咬著從濃艷的實景向殘敗的虛景的轉變,讀者很難剖判外在之景與內在之情的嚴格界限,只因在此處,景現而情發,情入而景猶存。 此曲表現了杜麗娘游園恨晚、青春寂寞的悔怨,進而控訴了了封建禮教和封建觀念對少女青春的無情摧殘。杜麗娘作為一個剛剛覺醒的少女,感嘆春光易逝,哀傷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強烈要求身心解放,這折射出明中葉后要求個性解放的時代精神,對后世深有影響。在《紅樓夢》中,即有林黛玉讀這首曲時聯想到自己的遭遇處境無限感傷的情節。

  作者介紹

  湯顯祖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祖籍臨川縣云山鄉,后遷居湯家山(今撫州市)。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他不僅于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醫藥卜筮諸書。萬歷十一年(1583)中進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因彈劾申時行,降為徐聞典史,后調任浙江遂昌知縣,又因不附權貴而免官,未再出仕。曾跟從羅汝芳讀書,又受李贄思想的影響。在戲曲創作方面,反對擬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臨川四夢》,以《牡丹亭》最著名。這些劇作不但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且已傳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國家,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

古詩詞鑒賞6

  菩薩蠻·宿水口

  [南宋]洪王茶

  斷虹遠飲橫江水,萬山紫翠斜陽里。系馬短亭西,丹楓明酒旗。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鴻去。又是月黃昏,寒燈人閉門。

  21. 古典詩歌在梟物描寫時常“以畫入詩”,簡析詞的上闋是如何體現這一特點的?(3分)

  22.簡析詞的下闋所表達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21.①構圖上由遠及近,由遠處的彩虹、萬山,到近處的短亭、丹楓、酒旗,層次分明。②色彩上絢爛明麗,詞人選取了彩虹、紫中帶翠的山嶺、青旗(酒旗色青,亦稱青旆)、紅楓等意象,織就了一幅燦爛美麗的畫面。

  評分標準:共3分。寫出一點2分,寫出兩點滿分。每點都要結合內容解析。

  22.①詞的下闋抒寫了羈旅愁思和孤獨寂寞之感。(2分)②前兩句,謂詞人旅途奔波,一事無成,“浮生”一詞意為漂泊不定的經歷,表示了對羈旅漂泊的厭倦;“事逐孤鴻去”,意為往事不可追尋,不能再返。(1分)③結尾兩句更透出了羈旅夜晚、黃昏來臨、空屋寒燈的凄涼。一個“又”字,尤其能說明詞人漂泊的漫長,嘗盡了千愁萬苦。(1分)

  評分標準:共4分。第1條中兩個情感各占1分。第2、3條的分析,意思對即得分。

  詞作鑒賞

  洪王茶,宋末人,自號空同詞客,有詞一卷。水口,集鎮名,今名水口鋪,在安徽來安縣南三十里,來安水東岸。為當地的水陸交通要道,亦為征人旅客常經之地。詞人途中投宿于此,即景抒情,寫下了這首抒發羈旅幽思的小詞。

  起首“斷虹遠飲橫江水,萬山紫翠斜陽里。”二句寫遠景。雨后初晴,一道斷虹斜插于東南方的長江之上,在夕陽落照之下,千山萬水,一片紫翠。“系馬短亭西,丹楓明酒旗”。兩句轉寫投宿,兼及近景。短亭,古時修于官道旁;以供行人休息的亭子,大凡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長亭。“系馬短亭西”,說明客舍就在此近旁:“丹楓明酒旗”,說明客舍兼營酒水。短短四句,恍如一幅畫卷,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色彩絢麗,詩意盎然。詞人好像手握一枝調色彩筆,精心構畫,于是畫面上出現了紅黃橙綠青藍紫的彩虹,紫中帶翠的.山嶺出現了,青旗(酒旗色青,亦稱青旆)、紅楓也出現了“斷虹遠飲橫江水”中的“飲”字,帶有“追琢”的痕跡。況周頤說:“詞太做,嫌琢;太不做,嫌率。欲求恰如分際,此中消息,正復難言。”(《蕙風詞話》卷一)可見他不是反對追琢,而是反對“太做”,即追琢過分。若“恰如分際”,這種追琢還是必要的。復有“明”字,青旗、紅楓,判然可見,色彩明麗。

  下闋抒寫客居此地的孤獨之感。換頭“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鴻去。”二句,謂詞人奔走仕途,一事無成。“浮生”語出《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詞人這里借用,表示了對仕途的厭倦。“事逐孤鴻去”,大概是說往事不可追尋,已逝之時光亦不能再返,感慨至深,故亦真摯感人。結尾“又是月黃昏,寒燈人閉門。”二句饒有韻味。從時間上看,上闋寫夕陽時候,提到山猶染紫;這里說“月黃昏”,則已暮色蒼茫了。其上著以“又是”二字,說明詞人在外不知漂泊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嘗盡了千愁萬苦。時已云暮,詞人只有點上寒燈,閉門獨坐而已。唐人馬戴《灞上秋居》詩有句云“寒燈獨夜人”,詞境似之,但換用“人閉門”三字,則變成有我之境,與李重元《憶王孫。春景》詞的結句“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首《菩薩蠻》,上闋重在寫景,下闋重在抒情,符合一般小令的結構規律。但前后對比,又有明顯的映照作用:開始時詞人遠眺斷虹飲水,斜日含山,心情比較平靜、舒暢;結尾時閉門獨坐,孤燈相伴,自然產生抑塞無聊之感。因此在整個詞中,詞人的感情是有發展變化的,非平鋪直敘的作品所能及。

古詩詞鑒賞7

  唐代劉禹錫《嘗茶》

  生拍芳叢鷹觜芽,老郎封寄謫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滿碗花。

  譯文/注釋

  暮春時節的清晨,那時山上晨氣清稀,露香猶在,在山寺后的綠茶叢中采摘形如鷹嘴的嫩芽,讓人感受到的是幻術般的露的'芬芳和風雅發生。

  全文賞析

  生,言茶之新;拍,寫摘茶動作之玩謔、嬉戲,點出采茶人的樂觀的生活情趣;觜,同嘴,鷹嘴芽,唐代白茶的一種,產自四川蒙山,因葉片形如鉤狀鷹嘴而得名;老郎,詩人老友;謫仙,原意為天上被貶下凡修道的仙人,賀知章曾稱李白為“天上謫仙人”,后世遂以“謫仙”代指李白,此處為詩人自況;霏霏,原指雨雪紛飛,此描寫茶碗中月光流溢之狀,因月光照映,茶湯顏色愈佳。

  結合整首詩來看,“芳叢”二字言鷹嘴芽為上乘之品,而老友將新摘鷹嘴芽封存并遠寄謫居湘江的詩人,則此茶于詩人而言極為珍貴了。一個“謫”字,即已點明詩人是不得志的,而老友并不嫌棄,寄茶、交往如故。詩人于月圓之夜烹茶啜飲,月光如注,流瀉在茶碗之中,香氣升騰氤氳,與月光照映交織,詩人所見碗中茶葉美妙如花,其對友人的感懷之情便憑著這寥寥數字躍然紙上了。詩表面是寫茶,其實是將采茶、寄茶、飲茶三個情景連接在一起,從生活細節這一側面來道出潦倒窮困時友情的彌足珍貴。

  絕句是篇幅最小的詩,于短小的篇幅中表達豐富的意義,則遣辭造句非凝縮洗練不可。本詩按照“起、承、轉、合”的脈絡來寫,由“采茶”起,以“寄茶”承,以“月夜”轉,以“照出滿碗花”作結并使意義延伸,非常流暢,毫無穿鑿堆砌之嫌。歷來寫茶的絕句真正廣為傳唱的不多,本詩當屬佼佼者。

古詩詞鑒賞8

  【原文】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賞析】

  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并肩緩轡,不愿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但細細品味,那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 中間兩聯切題,寫出了離別的深情。頷聯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意思就是此地一別,離人就要像蓬草那樣隨風飛轉,到萬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達了對朋友飄泊生涯的深切關懷。落筆如行云流水,舒暢自然,不拘泥于對仗,別具一格。頸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卻又寫得十分工整,浮云對落日,游子意對故人情。同時,詩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隨風飄浮,象征著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詩人留戀而感到難舍難分。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詩人內心的感受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群的馬。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李白化用古典詩句,用一個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是鬼斧神工的'手筆。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

古詩詞鑒賞9

  1、世言梅見外於離騷海棠不取於子美未有為解(元代-艾性夫)

  能濃意遠骨肌勻,睡起精神萃太真。

  不用分明更題品,詩翁已自為傳神。

  2、別郭太史美命(明代-胡應麟)

  午夜西風興式微,并門黃葉背人飛。孤云萬里還丹壑,列宿中天覲紫微。

  異代漢庭談結襪,他年周鼎佐垂衣。莫愁楚越音書斷,何限陽春落海圻。

  3、芭蕉美人(明代-張寧)

  一點蕉紅若展丹,東風先自暗凋殘。滿懷都是傷春思,綵筆無題綠葉乾。

  4、敬美尚寶使秦有江藩之擢取道鄖陽言別聊爾有贈(明代-王世貞)

  秦川杳靄一星稀,奉使仍聞有賜緋。但喜銀魚新佩好,不論金馬舊游非。

  風回嵾嶺棲鴻獨,云滿襄江去鹢微。寄語高陽諸社友,醉翁何日不思歸。

  5、哭敬美弟二十四首 其十三(明代-王世貞)

  尚書阡柏紫云屯,新奉君王表墓門。莫較生前供養日,九泉先得侍晨昏。

  6、和襲美重題后池(唐代-陸龜蒙)

  曉煙清露暗相和,浴雁浮鷗意緒多。

  卻是陳王詞賦錯,枉將心事托微波。

  7、和襲美揚州看辛夷花次韻(唐代-陸龜蒙)

  柳疏梅墮少春叢,天遣花神別致功。高處朵稀難避日,

  動時枝弱易為風。堪將亂蕊添云肆,若得千株便雪宮。

  不待群芳應有意,等閑桃杏即爭紅。

  8、和襲美寒夜文宴潤卿有期不至(唐代-陸龜蒙)

  細雨輕觴玉漏終,上清詞句落吟中。

  松齋一夜懷貞白,霜外空聞五粒風。

  9、奉酬襲美苦雨四聲重寄三十二句·平聲(唐代-陸龜蒙)

  幽棲眠疏窗,豪居憑高樓。浮漚驚跳丸,寒聲思重裘。

  床前垂文竿,巢邊登輕舟。雖無東皋田,還生魚乎憂。

  10、美人(唐代-陸龜蒙)

  美人抱瑤瑟,哀怨彈別鶴。雌雄南北飛,一旦異棲托。

  諒非金石性,安得宛如昨。生為并蒂花,亦有先后落。

  秋林對斜日,光景自相薄。猶欲悟君心,朝朝佩蘭若。

  11、雜歌謠辭。吳楚歌(一曰燕美人歌)(唐代-張籍)

  庭前春鳥啄林聲,紅夾羅襦縫未成。

  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

  12、白陽侯君寫美人為當今第一手適前詠會真詩輒寫此白陽曰當寫萬轉千回四字一座奇絕(明代-何吾騶)

  王維作畫畫中詩,君向詩中領畫師。月下泠泠拈四字,點睛飛去更何疑。

  13、臨安守鐘美宣同姓將赴任過白沙言別出示莊定山所贈詩次韻 其一(明代-陳獻章)

  崖門春弄海濤高,太守當年共草茅。山閣遠煩青眼顧,世情渾是白頭交。

  功名此去期當道,風月何妨坐小舠。敢冀千金收馬骨,真成一笑擲鴻毛。

  14、同于鱗子與元美郊行二首 其一(明代-宗臣)

  誰識冠纓者,常投水石間。春風吹大道,紫氣照西山。

  松徑荒難度,楊枝亂可攀。相逢勿遽返,世路正摧顏。

  15、雙美人吹簫(明代-王恭)

  黛娥雙染為誰嬌,長信深沉夜品簫。一曲梁州相倚恨,露花如水上芭蕉。

  16、美人折花歌(元代-郭鈺)

  美人折花粉墻曲,花前背立云鬟綠。乍愛薔薇染絳霞,還惜海棠破紅玉。

  素手纖纖羅袖殷,心情凝想金刀寒。低枝未吐精神少,高花開遍顏色殘。

  花刺鉤衣花落手,草根露濕弓鞋繡。紫蝶黃蜂俱有情,飛撲馀香趁人久。

  情知人老不似花,花枝折殘良可嗟。明朝棄擲妝臺側,綠陰青子愁天涯。

  17、近自鐘山采松花和湯甚美(宋代-張方平)

  青松北山麓,春蕊摘金團。芳澤逾肪節,滋華本歲寒。

  功傳上品藥,餌勝曲晨丹。一泛彤霞液,天和入肺肝。

  18、傷美人詩(南北朝-蕭綱)

  昔聞倡女別,蕩子無歸期。今似陳王嘆,流風難重思。

  翠帶留馀結,苔階沒故基。圖形更非是,夢見反成疑。

  熏爐含好氣,庭樹吐華滋。香燒日有歇,花落無還時。

  19、重疊金 美人(清代-熊璉)

  芳姿皎若梅花雪。幽情淡若梨花月。小立玉珊珊。春風鬢影間。

  畫欄人靜處。宛轉調鸚鵡。笑語隔瑤階。輕紈遮面來。

  20、美人初度(清代-孫原湘)

  如君竟體似芳蓮,生在蓮花一日前。詩主性靈空倚傍,情緣灑脫愈纏綿。

  巧思幾越銀河界,好夢常依璧月邊。繡佛燈明齊下拜,比肩人恰似同年。

  21、美接兄從蜀中歸知刺史五叔父宦況感賦二首 其一(明代-黎遂球)

  吾兄蜀天至,叔父尚為官。道在宦途蹇,人歸行路難。

  楚云浮馬過,峽水卻船看。蹭蹬經三月,綈袍耐晚寒。

  22、沈如美所畫美人圖為徐文輝作(明代-張肯)

  流蘇綴彩鴛帳寒,金鴨不飛香縷殘。

  新霜撲簾白如粉,啞啞烏啼金井欄。

  芙蓉屏開睡初醒,守宮淺褪胭脂冷。

  玉釵慵整雙鳳凰,春愁壓翠蛾眉長。

  23、雪中招徐子美秘校飲二首 其一(宋代-郭祥正)

  冰澌合硯漫書空,密雪飄馀曉色通。萬里云光同浩蕩,四邊山影隔溟濛。

  明明月窟迷驚兔,陣陣桑林叫朔風。不惜金龜將貰酒,欲招南郭苦寒翁。

古詩詞鑒賞10

  [明]吳寬

  吾鄉沈衢州,遠致尺書在。

  發書報文侯,有疽發于背。

  我憂體肥人,此疾恐為害。

  猶冀有良醫,或倚以致瘥。

  憂懷適浹旬,浙疏馳獨快。

  乃六月七日,死期特兼載。

  哀哉此良牧,天奪真可怪。

  念昔為永嘉,勤政略不懈。

  豪民戶先鋤,淫鬼祠必壞。

  撫下自有術,百里免凋瘵。

  及此領郡符,先聲過疆界。

  窮谷爭出迎,耄倪總羅拜。

  君初聞再起,仕路厭行邁。

  因察民情歡,下車始無悔。

  爬梳積弊源,一旦決欲潰。

  坐堂日孜孜,訪問及細碎。

  孰為狼所貪,孰為蚊所嘬。

  犴獄滿冤囚,親手為破械。

  去歲東海涯,光氣作妖怪。

  橫飛類鬼車,數丈無首戴。

  具疏即自劾,遂及弊事概。

  謂此如許除,吾寧自引退。

  有司格不行,當道有窒礙。

  公退長太息,空負民所愛。

  吾惟盡職業,庶償為守債。

  使民自按堵,守法勿就逮。

  百家立為約,禮義相告戒。

  民曰賢侯言,敢不各敬佩。

  君終抱憂思,弊事卒吾敗。

  大者如鹽鐵,骨髓竭稱貸。

  彼力固已窮,吾體亦真憊。

  遙遙走一使,求去乃至再。

  知己總愛才,不使投匭內。

  孰知今日事,俄有此變態。

  凡君求歸休,民輒嘆無賴。

  群情達銓曹,以及寮與寀。

  今也魂茫茫,棺歸只空廨。

  豈惟民無依,失侶嗟我輩。

  久為晚年期,幾杖作鄉會。

  對酒乏清言,臨事無善誨。

  城西多舊游,山色愁晚對。

  有穴未及臨,淚盡繼以慨。

古詩詞鑒賞11

  【原文】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釋】

  1.孟夫子:指孟浩然。夫子,一般的尊稱。

  2.風流:古人以風流贊美文人,主要是指有文采,善詞章,風度瀟灑,不鉆營茍且等。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說孟“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

  3.紅顏句:意謂從青年時代起就對軒冕榮華(仕宦)不感興趣。

  4.白首:白頭,指老年。

  5..醉月句:月下醉飲。中圣:“中圣人”的簡稱,即醉酒。曹魏時徐邈喜歡喝酒,稱酒清者為圣人,酒濁者為賢人。中:讀去聲,動詞,“中暑”、“中毒”之“中”,此為飲清酒而醉,故曰中圣。釋源:《三國志·魏志·徐邈傳》:“徐邈字景山,燕國薊人也。……魏國初建,為尚書郎,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于沈醉。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圣人。’達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遼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圣人,濁者為賢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說解:曹操嚴禁飲酒。徐邈身為尚書郎,私自飲酒,違犯禁令。當下屬問詢官署事務時,他竟說“中圣人”,意思是自己飲中了酒。因當時人諱說酒字,把清酒叫圣人,濁酒叫賢人。關于“酒”與“圣人”之關系,最早的記載出現于《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傳】二十二年春,臧武仲如晉,雨,過御叔。御叔在其邑,將飲酒,曰:“焉用圣人!我將飲酒而己,雨行,何以圣為?”穆叔聞之曰:“不可使也,而傲使人,國之蠹也。”令倍其賦。后世遂以“中圣人”或“中圣”指飲酒而醉

  6.迷花:迷戀花草,此指陶醉于自然美景。事君:侍奉皇帝。

  7.高山:言孟品格高尚,令人敬仰。《詩經·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8.徒此揖清芬:只有在此向您清高的人品致敬了。李白出蜀后,游江陵、瀟湘、廬山、金陵、揚州、姑蘇等地,然后回頭又到了江夏。他專程去襄陽拜訪孟浩然,不巧孟已外游,李白不無遺憾地寫了這首詩,表達敬仰和遺憾之情。“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二句,即透出仰慕而未能一見之意。

  【譯文】

  我敬重孟先生的莊重瀟灑,他為人高尚風流倜儻聞名天下。

  少年時鄙視功名不愛官冕車馬,高齡白首又歸隱山林摒棄塵雜。

  明月夜常常飲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戀花草胸懷豁達。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著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華!

  【創作背景】

  此詩大致寫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陸時期(727~736),此時他常往來于襄漢一帶,與比他長十二歲的孟浩然結下了深厚友誼。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賞析】

  李白的律詩,不屑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體的自然流走之勢,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飄逸之氣。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是詩壇上的一段佳話。二人彼此結識,固然不乏飲酒唱和、攜手邀游的樂趣,但是至為重要的,則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諧一致,尋求靈性飄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載孟浩然曾隱鹿門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師,終以“當路無人”,還歸故園。而李白竟亦有類似的經歷。他少隱岷山,又隱徂徠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師,供奉翰林。終因小人讒毀,被賜金放還。的確,笑傲王侯,宏放飄然,邈然有超世之心,這便是兩位著名詩人成為知交的根本原因。這首詩就是二人友誼的見證。

  首先看其章法結構。首聯即點題,揭出“吾愛”二字,親切摯懇,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抒發了對孟浩然的欽敬愛慕之情。“孟夫子”,點出所愛之人,扣緊題目。孟浩然比李白長十二歲,年歲既長,襟懷磊落,生性瀟灑,詩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欽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稱。“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恥的。這是對孟浩然倜儻曠放生涯的贊譽,果然,下面使補充道:“風流天下聞”。一個“愛”字是貫串全詩的抒情線索。“風流”指浩然瀟灑清遠的風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這一聯提綱挈領,總攝全詩。到底如何風流,就要看中間二聯的筆墨了。

  中二聯好似一幅高人隱逸圖,勾勒出一個高臥林泉、風流自賞的詩人形象。作者集中筆墨刻畫這位儒雅悠閑的“孟夫子”形象:“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紅顏”對“白首”,當是概括了孟浩然漫長的人生旅程,“軒冕”對“松云”,則象征著仕途與隱遁,象征著富貴與淡泊.前者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一邊是達官貴人的車馬冠服,一邊是高人隱士的松風白云,浩然寧棄仕途而取隱遁,通過這一棄一取的對比,突出了他的高風亮節。“白首”句著一“臥”字,活畫出人物風神散朗、寄情山水的高致。如果說頷聯是從縱的方面寫浩然的生平,那么頸聯則是在橫的方面寫他的隱居生活。在皓月當空的清宵,他把酒臨風,往往至于沉醉,有時則于繁花叢中,流連忘返。頷聯采取由反而正的寫法,即由棄而取,頸聯則自正及反,由隱居寫到不事君。縱橫正反,筆姿靈活。

  中二聯是在形象描寫中蘊含敬愛之情,尾聯則又回到了直接抒情,感情進一步升華。浩然不慕榮利、自甘淡泊的品格已寫得如此充分,在此基礎上將抒情加深加濃,推向高潮,就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體化了,但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安可仰”之嘆,只能在此向他純潔芳馨的品格拜揖。這樣寫比一般地寫仰望又翻進了一層,是更高意義上的崇仰,詩就在這樣的贊語中結束。

  其次詩在語言上也有自然古樸的特色。首聯看似平常,但格調高古,蕭散簡遠。它以一種舒展的唱嘆語調來表達詩人的敬慕之情,自有一種風神飄逸之致,疏朗古樸之風。尾聯也具有同樣風調。中二聯不斤斤于對偶聲律,對偶自然流走,全無板滯之病。謝榛《四溟詩話》曾謂,“紅顏”句與“迷花”句,“兩聯意頗相似”,其中運用“互體”,耐人尋味:“棄軒冕”、“臥松云”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這樣寫,在自然流走之中又增加了搖曳錯落之美。詩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見斧鑿痕跡。如“中圣”用曹魏時徐邈的故事,他喜歡喝酒,將清酒叫作圣人,濁酒叫作賢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意,與“事君”構成巧妙的對偶。“高山”一句用了《詩經·小雅·車舝》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來司馬遷又在《孔子世家》中用來贊美孔子。這里既是用典,又是形象描寫,即使不知其出處,也仍能欣賞其形象與詩情之美。而整個詩的結構采用抒情——描寫——抒情的方式。開頭提出“吾愛”之意,自然地過渡到描寫,揭出“可愛”之處,最后歸結到“敬愛”。依感情的自然流淌結撰成篇,所以像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現出詩人率真自然的感情。

古詩詞鑒賞12

  箜篌謠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攀天莫登龍,走山莫騎虎。

  貴賤結交心不移,唯有嚴陵及光武。

  周公稱大圣,管蔡寧相容。

  漢謠一斗粟,不與淮南舂。

  兄弟尚路人,吾心安所從。

  他人方寸間,山海幾千重。

  輕言托朋友,對面九疑峰。

  開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

  管鮑久已死,何人繼其蹤。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要想升天飛仙,千萬不要騎龍,要想游歷河川,千萬不能騎著老虎。朋友相交應不分貴賤,就像東漢的嚴陵和光武帝一樣。可惜周公執政時是如此的賢明,管叔和蔡叔為什么還苦苦相逼,不能相容呢?漢代歌謠中說“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漢文帝卻容不下淮南王,將他流放。骨肉兄弟尚且如同路人,我要結交的知己哪里會有呀?朋友雖然表面上親密無間,可是心卻如同隔著千重山、千重海。和他們相交時,就像面對著九疑山一樣,讓人分不清真假,茫然找不到邊際。許多花長在一個樹枝上,必然會早早凋謝,桃李開花雖然很美麗,但不如松柏能四季常青,朋友也是一樣。管仲和鮑叔牙這樣彼此信任的朋友早已死去,不知道后世還有沒有人像他們一樣,結交朋友能夠貴賤不相移。

  注釋

  ①嚴陵:嚴光,字子陵,東漢余姚人。

  ②周公: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陜西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

  ③管蔡:管叔和蔡叔,是周武王的弟弟。

  ④“漢謠”兩句:語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民有作歌歌淮南厲王曰: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講的'是漢文帝與淮南王之間的兄弟恩怨故事。

  ⑤九疑峰:山名。在湖南寧遠縣南。其山九谷皆相似,故稱“九疑”。

  ⑥管鮑: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

  簡析

  《箜篌謠》,古樂府舊題,即《箜篌引》,又名《公無渡河》。李白這首詩是借用舊題名,大致說朋友結交當有始有終,內容上與《箜篌引》有差別。

  李白   李白(年-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出生于西域碎葉城,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年病逝,享年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古詩詞鑒賞13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注釋此又名‘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原來,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潤:滋潤

  絕:絕對

  勝:超過

  譯文

  京城大道上空絲雨紛紛,它像酥酪般細密而滋潤,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

  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遠勝過綠楊滿城的暮春。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第一句寫初春的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十分準確地寫出了它的特點,遣詞用句十分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后的景色。以遠看似青,近看卻無,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朧景象。可與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

  三、四兩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贊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嘆,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新意。

  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

古詩詞鑒賞14

  登龍山歌

  清代楊紹基

  龍山聳翠磨青銅,芙蓉九朵擎高穹。連峰橫互數十里,三春勝地多游蹤。

  我生性本煙霞癖,日日尋山與自適。不知石路險崎嶇,有腳不著謝公屐。

  直登山春披榛蕪,懸崖過險非丈夫。翠微一徑入云去,半空人語聲喧呼。

  石門兩扇神驚訝,巨斧直劈開一罅。共傳此中通蓬萊,服藥神人多羽化。

  卻尋邵寶點易臺,蓬蒿沒徑晴煙開。荒基廢址已難識,斑斑碧長寒莓苔。

  瀑珠噴迸散晴雪,銀河倒瀉蒼垠裂。赤虹下飲深澗中,奔流亂噴猩猩血。

  遙山縹緲虛無間,丹青紫碧疑仙寰。豐隆擊碎五色石,墮地橫插成煙巒。

  憑高俯首望震澤,潮平寶鏡浮空白。遠帆隱隱破云來,疑是海上乘槎客。

  日沈飛鳥投林鳴,歸途犖確暝色橫。玉妃喚得冰輪起,照我清影行伶俜。

  此時樂極興偏逸,卻思買山筑幽室。留得山中一片云,待我他年娶嫁畢。

  芙蓉湖畔泛舟歸,秋潾紋細秋風微。聽斷櫓搖聲嘆乃,夢魂更繞白云飛。

古詩詞鑒賞15

  原文:

  莊暴見孟子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

  ”曰:“好樂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

  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

  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今王畋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

  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

  ’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

  ’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

  譯文:

  莊暴進見孟子,說:“我被大王召見,大王告訴我(他)喜好音樂的事,我沒有話應答。”

  接著問道:“喜好音樂怎么樣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錯了!”

  幾天后,孟子在覲見齊王時問道:“大王曾經和莊子談論過愛好音樂,有這回事嗎?”

  齊王臉色一變,不好意思地說:“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靜典雅的音樂,只不過喜好當下世俗流行的音樂罷了。

  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很不錯了!在這件事上,現在的俗樂與古代的雅樂差不多。”

  齊王說:“能讓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嗎?”

  孟子說:“獨自一人(少數人一起)欣賞音樂快樂,與和他人(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個更快樂?”

  齊王說:“不如與他人(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

  孟子說:“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蕭奏笛的'音聲,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樂呢?’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華麗的旗幟,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圍獵呢?’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于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

  (“請讓我給大王講講什么是真正的快樂吧!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簫奏笛的音聲,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音樂,為什么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華麗的儀仗,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圍獵,為什么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

  “ 假如大王能和百姓們同樂,那就可以成就王業,統一天下。”

  賞析:

  孟子長于言辭,在辯論中經常設譬,以小喻大,邏輯性很強,有極強的說服力;其文氣勢磅礴,筆帶鋒芒,又富于鼓動性,對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響。文章由敘入議,先通過莊暴和孟子的問答引出話題:“好樂何如”,然后敘述孟子如何就這個話題因勢利導地勸說齊王要“與民同樂”。文章圍繞著“音樂”這一話題,闡明不“與民同樂”就會失去民心,而“與民同樂”就會得到民心、統一天下的“王道”思想。

  這篇對話體議論文,通過孟子與齊王的對話顯示了孟子高明的論辯藝術。

【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古詩詞鑒賞11-25

經典的古詩詞鑒賞11-17

古詩詞鑒賞11-20

古詩詞鑒賞05-15

《寒食》古詩詞鑒賞12-02

古詩詞鑒賞江南11-27

《關雎》古詩詞鑒賞11-24

元宵古詩詞鑒賞08-10

《送別》古詩詞鑒賞08-11

《元日》古詩詞鑒賞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