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古詩詞鑒賞

時間:2024-05-16 08:54:10 詩詞鑒賞 我要投稿

古詩詞鑒賞范例[15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古詩吧,古詩準確地來說應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詞鑒賞,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詩詞鑒賞范例[15篇]

古詩詞鑒賞1

  原文:

  采蘋

  于以采蘋?

  南澗之濱。

  于以采藻?

  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

  維筐及筥。

  于以湘之?

  維锜及釜。

  于以奠之?

  宗室牖下。

  誰其尸之?

  有齊季女。

  譯文:

  哪兒可以去采蘋?就在南面澗水濱。哪兒可以去采藻?就在積水那淺沼。

  什么可把東西放?有那圓筥和方筐。什么可把食物煮?三腳錡與無足釜。

  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邊窗戶底。這次誰來做主祭?恭敬虔誠待嫁女。

  注釋:

  ⑴于以:猶言“于何”,在何處。蘋(pín):又稱四葉菜、田字草,蘋科,為生于淺水之多年生蕨類植物,可食。

  ⑵藻:杉葉藻科,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可食。一說水豆。

  ⑶行(xíng)潦(lǎo):溝中積水。行,水溝;潦,路上的流水、積水。《毛傳》:“行潦,流潦也。”

  ⑷筥(jǔ):圓形的筐。方稱筐,圓稱筥。

  ⑸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毛傳》:“亨也。”按即烹。

  ⑹錡(qí):三足鍋。釜:無足鍋。锜與釜均為炊飯之器。

  ⑺奠:放置。

  ⑻宗室:宗廟、祠堂。《毛傳》:“大宗之廟也。”大宗,即大夫之始祖。牖(yǒu):窗戶。

  ⑼尸:主持。古人祭祀用人充當神,稱尸。《毛傳》:“尸,主。齊,敬。季,少也。”

  ⑽有:語首助詞,無義。齊(zhāi):美好而恭敬,“齋”之省借。季:少、小。

  賞析:

  此詩敘述的是少女臨出嫁前莊重嚴肅地準備祭品和祭祀的情況,詳實地記載了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反映了當時的風尚習俗。

  根據文獻可以知道,在古代,貴族之女出嫁前必須到宗廟去祭祀祖先,同時學習婚后的有關禮節。這時,奴隸們為其主人采辦祭品、整治祭具、設置祭壇,奔走終日、勞碌不堪,這首詩就是描寫她們勞動過程的。全詩三章,每章四句。首章兩問兩答,點出采蘋、采藻的地點,次章兩問兩答,點出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末章兩問兩答,點出祭地和主祭之人。

  俗話說:“上供神吃,心到佛知。”這些普普通通的祭品和繁瑣的禮儀,卻蘊積著人們的寄托和希冀,因而圍繞祭祀的`一切活動都無比虔誠、圣潔、莊重,正如《左傳·隱公三年》所說:“茍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薦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因此,詩人不厭其煩,不惜筆墨,層次井然地敘寫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將繁重而又枯燥的勞動過程描寫得繪聲繪色。

  這首詩的藝術魅力主要源于問答體的章法,而其主要構成因素就是五個“于以”的運用。全詩節奏迅捷奔放,氣勢雄偉,而五個“于以”的具體含意又不完全雷同,連綿起伏,搖曳多姿,文末“誰其尸之,有齊季女”戛然收束,奇絕卓特,烘云托月般地將季女的美好形象展現給讀者。

古詩詞鑒賞2

  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解析

  七言絕句《涼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作者王翰,字子羽,唐時并州晉陽人。對于此詩,《唐詩三百首》編者“蘅塘退士”孫洙的批語是:“作曠達語,倍覺悲痛。”孫洙不愧知音之士,八個字批語,準確道出了此詩意蘊。

  這首詩不僅意蘊深遠,邊塞風光也如在眼前,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音樂高度發達的李唐王朝,不僅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且詩中有樂,樂中有詩。

  如果熟悉唐朝音樂,就會明白,“欲飲琵琶馬上催”,是指“琵琶”、“馬上”兩種不同樂調。詩中“馬上”,是“馬上樂”之略。所謂“馬上樂”,是“鼓角橫吹”的軍樂。追溯歷史,融合了北狄、西域音樂的“鼓角橫吹”始于漢代。史稱:“張騫入西域,傳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

  這種“鼓角橫吹”的“武樂”(即軍樂),在殿庭之上,稱作“橫吹”;于軍旅行中,則稱“騎吹”。后世因“騎吹”是在馬上演奏,亦稱“馬上樂”。如西晉傅玄《琵琶賦序》即有“作馬上之樂”的說法。《舊唐書.音樂志》也說:“北狄樂,其可知者鮮卑、吐谷渾、部落稽三國,皆馬上樂也。鼓吹本軍旅之音,馬上奏之。故自漢以來,北狄樂總歸鼓吹署。”

  魏晉隋唐,“馬上樂”已成為融會北狄、西域音樂而形成之“鼓角橫吹”軍樂的專有名詞。

  明白了“馬上”二字典故,我們可以知曉:《涼州曲》中描寫的樂調,除了用“琵琶”一類樂器演奏的馬下俗樂以外,還有“馬上”軍樂,二者形成強烈對比。所謂“欲飲琵琶馬上催”是說:邊塞將士正欲欣賞琵琶一類樂器奏出的悠揚樂調,以就痛飲,突然遠處傳來金鼓鉦鉦、號角齊鳴的馬上軍樂,這馬上軍樂,使他們又回到即將出征的現實之中。

  《涼州曲》不僅是“詩中有樂”的佳作,而且是“樂中有詩”的絕唱。詩中樂調的強烈對比,自有一番深意。如于音樂不甚了了,很難領會其中滋味。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把《涼州曲》這首意蘊深邃的古詩,譯為如下白話:

  葡萄美酒,直向夜光玉杯里傾來,

  琵琶悠曲,助我們痛飲開懷。

  忽聽得,馬上樂已高奏催征,

  將士們,要喝酒的還不趕快。

  醇漿急飲,好一陣頭暈腳歪,

  諸君止笑,即令醉倒,又何足怪?

  不見我足下這千古沙場,

  早成了戰尸狼藉的所在。

  譯文

  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滿甘醇的葡萄美酒,勇士們正要開懷暢飲,卻又被急促的琵琶聲催促著要上戰場。如我醉倒在戰場上,請君莫笑話我,從古至今外出征戰又有幾人能回?

  注釋

  涼州詞:樂府曲名。

  夜光杯:玉制的酒杯。這里指精美的酒杯。

  沙場:戰場。

  賞析

  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觸,用鏗鏘激越的音調,奇麗耀眼的詞語,定下這開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猶如突然間拉開帷幕,在人們的眼前展現出五光十色、琳瑯滿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這景象使人驚喜,使人興奮,為全詩的抒情創造了氣氛,定下了基調。第二句開頭的“欲飲”二字,渲染出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誘人魅力,表現出將士們那種豪爽開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飲”未得之時,樂隊奏起了琵琶,酒宴開始了,那急促歡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將士們舉杯痛飲,使已經熱烈的氣氛頓時沸騰起來。這句詩改變了七字句習用的音節,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強了它的感染力。這里的“催字”,有人說是催出發,和下文似乎難以貫通。有人解釋為:催盡管催,飲還是照飲。這也不切合將士們豪放俊爽的精神狀態。“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聯想到“出發”,其實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來就是騎在馬上彈奏的。“琵琶馬上催”,是著意渲染一種歡快宴飲的場面。

  詩的三、四句是寫筵席上的暢飲和勸酒。過去曾有人認為這兩句“作曠達語,倍覺悲痛”。還有人說:“故作豪飲之詞,然悲感已極”。話雖不同,但都離不開一個“悲”字。后來更有用低沉、悲涼、傷感、反戰等等詞語來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的,依據也是三四兩句,特別是末句。“古來征戰幾人回”,是一種夸張的說法。清代施補華說這兩句詩:“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峴傭說詩》)這話對讀者頗有啟發。“作悲傷語讀便淺”,是因為它不是在宣揚戰爭的可怕,也不是表現對戎馬生涯的厭惡,更不是對生命不保的哀嘆。再回過頭去看看那歡宴的場面:耳聽著陣陣歡快、激越的琵琶聲,將士們真是興致飛揚,你斟我酌,一陣痛飲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許有人想放杯了吧,這時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臥沙場,也請諸位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我們不是早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嗎?”可見這三、四兩句正是席間的勸酒之詞,而并不是什么悲傷之情,它雖有幾分“諧謔”,卻也為盡情酣醉尋得了最具有環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臥沙場”,表現出來的不僅是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而且還有著視死如歸的勇氣,這和豪華的筵席所顯示的熱烈氣氛是一致的。這是一個歡樂的盛宴,那場面和意境決不是一兩個人在那兒淺斟低酌,借酒澆愁。它那明快的語言、跳動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奔放的,狂熱的;它給人的是一種激動和向往的藝術魅力,這正是盛唐邊塞詩的特色。千百年來,這首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古詩詞鑒賞3

  楚江空晚,悵離群萬里,怳然驚散。自顧影欲下寒塘,正沙凈草枯,水平天遠。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料因循誤了,殘氈擁雪,故人心眼。誰憐旅愁荏苒?謾長門夜悄,錦箏彈怨。想伴侶猶宿蘆花,也曾念春前,去程應轉。暮雨相呼,怕驀地玉關重見。未羞他、雙燕歸來,畫簾半卷。

  南宋詞壇的名家姜白石推崇前蜀詞人牛嶠的《望江南·銜泥燕》為詠物而不滯于物是說詠物要切合物,但又不能停留在物上。假如詠物而只停留在物上的話,即使你寫得怎么維妙維肖,境界也不高,意義也不大。這個說法是頗有道理的,歷代著名的詠物詞的確也大都如此。被張炎《詞源》推為“真是壓倒今古”的和韻詞,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是通過詠楊花來寫愛情的;也是被張炎《詞源》評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自立新意,真為絕唱”的姜白石的《暗香》,是通過詠梅來懷舊的,《疏影》是通過詠梅來寫興亡之感的。這都是詠物而不滯于物的。張炎自己的這首《解連環·孤雁》也正是這樣的詠物詞。

  這首詞上片的“楚江空晚”、“離群萬里”、“自顧影”、“沙凈草枯”、“水平天遠”極力描繪出一個空闊、黯淡的境界來襯托雁的孤單,緊接著用“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把失群的雁排不成雁陣和《漢書·蘇武傳》雁足傳書的故事巧妙地融化為一,進一步點出雁的孤單。據孔行素《至正直記》說:“張叔夏《孤雁》有‘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人皆稱之曰‘張孤雁’。”可見這在當時也是受稱贊的。

  轉入下片,作者用重筆以綿綿不斷的旅愁,以漢武帝棄置陳皇后的寂寞凄涼的長門冷宮,以桓伊撫箏歌“怨詩”的凄清聲調來渲染孤雁羈旅哀怨之情。水窮云起。在極端哀怨中,它想到失去的伴侶,想到失去的伴侶的棲止,想到失去的伴侶的心情。從失去的伴侶的心情又幻想到有朝一日忽然重逢的驚喜和堅貞的操守。描寫是那么的細致、曲折而又自然,沒有給人刻意為之的感覺。

  張炎在《詞源》中說:詞的.“末句最當留意,有有馀不盡之意始佳。”《解連環·孤雁》這首詞的結尾,就是這種理論的實踐。這首詞的結尾仍然和它的前面部分一樣,沒有用“孤”、“獨”、“單”、“只”這類的字、詞來作結,卻是和史達祖《雙雙燕·詠燕》的結尾用美人獨憑畫欄反結“雙雙燕”本意一樣,用“未羞他雙燕歸來,畫簾半卷”作結,以雙燕反結孤雁。詞顯然宕開,用了雙燕,但“未羞他”的還是孤雁,作者自始至終緊緊扣住的還是“孤雁”。而這樣反結,卻既有波折之妙,又給讀者留下了很寬廣的思索余地。

  但是,張炎這首詞并不只是單純描摹孤雁的形、神及其境遇,而是把雁和人巧妙地融化為一,寫雁的孤單就是寫人的孤單,寫失群孤雁及其困苦是用來比喻他自己國破家亡后,南北奔走,羈旅漂泊,過著和過去“翩翩然飄阿錫之衣,乘纖纖之馬”(戴表元《送張叔夏西游敘》)顯然不同的、困苦、凄涼、孤獨的悲痛生活。這正是他在《清平樂》中寫的“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誰家”,在《甘州》中寫的“零落一身秋”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當然,張炎這首詞也并不僅只是用失群孤雁來比喻自己的漂泊生涯,他在上片“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之后,又重復用蘇武的故事:“料因循誤了,殘氈擁雪,故人心眼。”前后同用一事,而詞意不顯得重復,這既說明玉田文字技巧的驚人,更表現了他感情的沉痛。在這里,他顯然既是懷古,更是傷今。這時在大都還囚禁著被擄北去的那些堅持民族氣節的愛國者,他非常懷念他們,崇敬他們,就像他懷念、崇敬蘇武一樣。其實不止于此,就是對那些隱居不仕的宋朝遺民,他也是懷念、崇敬的,在他自己說“動黍離之感”的《月下笛》中,他念念不忘的“猶倚梅花那樹”的“翠袖”佳人,就是這些遺民。詞下片末尾的“未羞他、雙燕歸來,畫簾半卷。”則又明顯地是指投降元蒙統治者而得到高官厚祿的南宋狀元宰相留夢炎之流,在這些飛黃騰達的敗類面前,詞人雖困苦而“未羞”,這表現了他的堅貞,也表現了他對堅持民族氣節者的肯定,對屈膝投敵的敗類的鄙視,同時也表現了詞人對故國的感情,對現實的態度。

  我們可以說,張炎這首《解連環》詠的是孤雁,但它沒有拘于孤雁,而是曲折地表達了作者身世家國之感的。是詠雁也是詠人,是亦雁亦人,渾化無跡的佳作。

古詩詞鑒賞4

  相見歡 [南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1.全詞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感情?

  失國之痛和去國之思。

  2.描述“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所表現的意境。

  仰視天空,缺月如鉤,那如鉤的殘月經歷了無數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了人世間多少悲歡離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離愁別恨呢?俯視庭院,茂密的梧桐葉已被無情的秋風掃蕩殆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和幾片殘葉在秋風中瑟縮,怎能不產生“寂寞”之情?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

  3.簡述“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作用。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這一切無不渲染出一份凄涼的境界,反映出詞人內心的孤寂之情。

  4.請體會“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一句中的“鎖”字的妙處。

  即使是凄慘秋色,也要被“鎖”于這高墻深院之中,然而“鎖”住的又何止是這滿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的情,亡國得恨,都被這高墻深院禁錮起來。

  5.請體會“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的妙處。

  用“絲”來比喻“離愁”,別有一番新意。然而絲長可以剪斷,絲亂可以整理,而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云,故國家園不堪回首,帝王江山亦毀于一旦。閱歷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經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這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詞人的心頭難以排遣。

  6.請體會“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中“別是”二字的妙處。

  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恐怕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常人也難能體會。

古詩詞鑒賞5

  古詩原文

  秋晚佳晨重物華,高臺復帳駐鳴笳。

  遨歡任落風前帽,促飲爭吹酒上花。

  溪態澄明初雨畢,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頭太守真愚甚,滿插茱萸望辟邪。

  譯文翻譯

  我特別看重這晚秋九月九美好早晨的風物清嘉,命人在高臺上張起雙重帷幕,讓樂隊奏響動聽的琴瑟琵琶。

  尋求歡暢任隨帽子在風中掉落,彼此勸酒爭吹杯里的菊花。

  雨后溪水的形態多么澄凈空明,初晴的淡淡日光不能映成彩霞。

  我這白頭太守真是過份癡愚,指望避邪把茱萸插滿了鬢發。

  注釋解釋

  九日: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置酒:安排酒宴。

  物華:自然景物。

  復帳:雙重的帷帳。駐:駐留。鳴笳(jiā):泛指奏樂。笳,胡笳,古管樂器名,漢時流行于西域一帶少數民族間,初卷蘆葉吹之,與樂器相和,后以竹為之。

  邀歡:尋求歡樂。落風前帽:用孟嘉事。《晉書·孟嘉傳》:“孟嘉為桓溫參軍,九月九日,溫宴龍山,僚佐畢集。······有風至,吹嘉帽墮地,嘉不覺之,……溫命孫盛作文嘲嘉。”

  促飲:催人飲酒。酒上花:指菊花。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

  溪態:猶溪流。

  日痕:日光。

  白頭太守:作者自指。

  “滿插”句:古俗于九月九日重陽節佩帶茱萸,以祛邪避災。茱萸,植物名,有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三種,生于川谷,其味香烈。辟,同“避”。

  創作背景

  宋祁晚年外放,歷知壽、陳、許、亳、成德、定、益、鄭等軍州。詩人平生喜賓客,好游宴,尚奢華,但他卻能以坦蕩的'胸襟、豁達的態度,來對待宦海的沉浮,這首詩即作于一次宴會后。體現了詩人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

  詩文賞析

  近人陳衍說:“九日登高,不作感慨語,似只有此詩。”(《宋詩精華錄》)評價得很好。

  詩的首聯破題。起句點明節令,音調高揚。絢麗的物華,宜人的秋色,令詩人為之神馳。一個“重”字流露出詩人流連光景之意,領起全詩。同樣寫秋晨,則“云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趙嘏《長安秋望》),有送目傷秋之愁;“白雁南飛天欲霜,蕭蕭風雨又重陽”(魯淵《重九》),則有去國懷鄉之思。而宋祁此句,不作愁語,氣局一新。這也是詩人境遇氣質使然。

  次句由“重”字引出。“高臺復帳駐鳴茄”,氣派十足。又是“高臺”,又是“復帳”,又是“鳴茄”,其場面之闊綽,氣氛之熱烈,歷歷如繪。這決非庶民之登高,而是富貴人賞秋的情景。詩人少年得志,一生顯達,歷任知制誥、工部尚書、翰林學士承旨,晚年知成都府,該詩中有“白首太守”之句,應是晚年在成都所作。

  頷聯承上,寫佳日興會,形象鮮明。出句與對句分寫登高與飲酒兩個場面。“遨歡”、“促飲”二語,道出了高朋滿座、觥籌交錯的盛況。“任落風前帽”一句活用典故。《晉書·孟嘉傳》:“孟嘉為桓溫參軍,九日游龍山,風至,吹嘉帽,溫命孫盛為文嘲之。”古人把此事作為風流美事,杜甫曾反其意而用之:“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九日藍田崔氏莊》)甚為宋人所激賞。宋祁又反杜詩之意。一用“羞”,一用“住”;一沉郁,一灑脫。顯示心境不同,詩境亦不同。“爭吹酒上花”,意謂爭飲菊花酒。重陽節登山飲菊花酒是自古以來的傳統雅事。“任落”、“爭吹”兩詞相反相成。詩人興會淋漓之狀畢現。

  頸聯一轉,以景語出之,寫登山所見。詩人把酒臨風,游目騁懷,只見上下天光,一片清明。“溪態澄明初雨畢,日痕清淡不成霞”,經過一番秋雨刷洗之后,天宇澄凈,秋容清淡。二句境界開闊,氣象恢宏。“明”字與“清”字道出了秋晨的特色。其意境與韓琦“雖慚老圃秋容淡,且著黃花晚節香”(《九日水閣》)約略有相似處。宋祁修唐書十余年,晚年“彌為進境”(《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語)。他“博學能文章,天資蘊藉,好游宴,以矜持自喜,晚年知成都府,帶《唐書》于本任刊修……遠近觀者,皆知尚書修唐書矣,望之如神仙焉。”(《東軒筆錄》)此詩的境界與他積極處世的態度有關。

  尾聯筆力所聚,精彩益顯,以欣喜的心情、活脫的形象作結。“白頭太守真愚甚”一句,幽默詼諧,乃詩人自畫像,形神俱出。“愚甚”兩字,表面自嘲,實卻矜持。“白頭太守”,不僅刻畫詩人與眾不同的外貌,更表明了詩人的太守身份。意謂“九日置酒”非一般登高,而是太守在宴游。一股富貴氣從中透出,照應首聯。結句“滿插”為“愚甚”作了注腳。古人有重九登高插茱萸以壓邪的習俗。《續齊諧記》:“費長房令桓景九月九日囊茱英,登高以避禍。”詩人故用“滿插茱萸”的夸張筆法,描繪自己放浪形骸,豁達開朗。杜牧有“菊花須插滿頭歸”(《九日齊山登高》)之句,乃故作曠達語,強顏歡笑;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一詩,亦以茱萸作結,“醉把茱萸仔細看”,乃辛酸語,寄寓了身世飄零之慨。而宋祁此句與之異趣,原因在于身世際遇不同。

  此詩俊逸流暢,屬對工巧,尤其是末聯,給全篇平添喜劇氣氛,生活情趣極濃。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詩人適逢其會,發為詞章,寫成了這首充滿興致的作品。

古詩詞鑒賞6

  原文: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清澈的川水環繞一片草木,駕車馬徐徐而去從容悠閑。

  流水好像對我充滿了情意,傍晚的鳥兒隨我一同回還。

  荒涼的城池靠著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暉灑滿金色秋山。

  在遙遠又高峻的嵩山腳下,閉上門謝絕世俗度過晚年。

  注釋

  ⑴嵩山:五岳之一,稱中岳,地處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

  ⑵清川:清清的流水,當指伊水及其支流。清:一作“晴”。川:河川。帶:圍繞,映帶。薄:草木叢生之地,草木交錯曰薄。

  ⑶去:行走。閑閑:從容自得的`樣子。

  ⑷暮禽:傍晚的鳥兒。禽:一作“云”。相與:相互作伴。

  ⑸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縣,屢有興廢,荒城當為廢縣。臨:當著。古渡:指古時的渡口遺址。

  ⑹迢遞:遙遠的樣子。遞:形容遙遠。嵩高:嵩山別稱嵩高山。

  ⑺且:將要。閉關:佛家閉門靜修。這里有閉戶不與人來往之意。閉:一作“掩”。

古詩詞鑒賞7

  《更漏子·鐘鼓寒》

  鐘鼓寒,樓閣暝,月照古桐金井。深院閉,小庭空,落花香露紅。

  煙柳重,春霧薄,燈背水窗高閣。閑倚戶,暗沾衣,待郎郎不歸。

  古詩簡介

  《更漏子·鐘鼓寒》是晚唐五代詞人韋莊創作的一首小詞。全詞上下片各二十三字,寫一個女子終夜等待情人的情景。上片主要寫景,下片主要寫情。

  注釋

  ⑴暝(míng明):光暗淡。

  ⑵古桐:老桐。金井:井上設備富麗。

  ⑶燈背:意思是掩燈。水窗:臨水池之窗。

  賞析/鑒賞

  這是一首寫思婦懷人的小詞,寫女子終夜等待情人的情景。上片寫夜間小庭樓閣的景色。樓閣晦暗,鐘鼓聲寒,院門緊閉,小庭空蕩,梧桐孤影,露花凋落,這是一幅凄冷的春夜圖。雖是寫景,但在景中烘托出思婦的'孤獨、寂寞和哀怨。

  下片繼續按時間的推移描寫凌晨春霧彌漫,繼續用景語來烘托思婦的愁緒。最后才點出人物和情事。“燈背水窗高閣”,恰到好處地表現思婦幽居獨處而產生的孤獨黯傷的心理。這句與下句“閑倚戶”,既寫出人居高樓水閣,又從“倚”字看出長時間的等待情人而未眠。“暗沾衣”,直寫心情。“待郎郎不歸”寫哀怨的原由,是全詞點睛之筆。《白雨齋詞話》評:“落花五字,凄絕秀絕。結筆楚楚可憐。”

古詩詞鑒賞8

  銹針刺破紙糊窗,引透寒梅一線香。

  螻蟻也知春色好,倒拖花片上東墻。

  《梅花》譯文

  用繡花針刺破紙糊的窗戶,引入梅花的一線清香。螞蟻也知道春天的美好,倒拖著梅花的花瓣往東墻爬。

  《梅花》賞析

  宸濠翠妃的這首詩,用了敏銳的審美情趣、充滿童趣的觀察視角,細膩傳神,堪稱不可多得的詠梅佳作。

  詩人運用側面描寫,通過捅破紙窗、引透寒香,隔紙看梅,螻蟻拖花,寫出了可梅花盛開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梅花的喜愛之情。

  女子向往春色,禁不住用繡針刺破一點窗紙,卻驚奇發現,滿園春色撲面而來,梅花香氣透過紙窗,沁人心脾。而螞蟻也似乎“聞香而動”,在春日里忙碌,倒拖梅花花片上了東墻。

  “刺破””“引透”“倒拖”幾字,恰似一個個小小細膩的片段,把春色之濃之嫵媚,以及對春的.向往,表達的淋漓盡致。

  與歷來的詠梅詩相比,這首詩,以新穎的角度,細膩的筆法,表現了獨特的意趣。這首詩構思巧妙,主人公歌詠梅花,始終不從正面描寫,無論是捅破窗洞,引透寒香,還是隔紙看梅,螻蟻拖花,都在側面點染,形成一句一折,句句間隔之勢,然毫無“隔靴搔癢”之感,反覺疏而不淡,興味盎然。此詩從小處入筆,觀察細微,情思宛轉,意態悠閑,這種審美情趣和作者的宮廷貴婦身份是頗為契合的。

  《梅花》鑒賞

  首句用“繡針刺破紙糊窗”,既點明了主人的女子身份,又暗示賞梅地點系在室內,前人詠梅詩句,如陸凱的“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贈范曄》)。陸游的“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卜算子·詠梅》)。何應龍的“云繞前岡水繞村,忽驚空谷有佳人”(《見梅》)。作者都是身處戶外,直接觀物而得,而此詩別出心裁,主人捅破窗紙,隔室從孔縫窺看,所見者如何呢?這個問題,詩人并不忙于回答,而是先折一筆,“引透寒梅一線香”,使人未見其形,先聞其香。香味因從縫隙透入,所以縷縷如線,而由一也已即能得其香味,可見梅香之濃郁了。若從紙洞向外看,自可見寒梅盛開,一派生機勃勃的早春景象,但主人公對這樣常見的套路已不感興趣,她將視點集中在東墻一隅:原來,一只小小的螻蟻正拖著一片梅花往墻上爬著。

  這一“倒拖花片上東墻”的情形,本屬無情無意的自然現象,但經詩人“螻蟻也知春色好”的妙筆點染,頓成一幅充滿詩意生趣的精彩畫面。梅花不僅有傲霜斗雪的品格,而且以自己開放,報道著春天的信息,因此人們詠梅,往往寄托著對春天的欣喜,所謂“試向林梢親手折,早知春意逼人來”(馮山《山路梅花》)是也。這里,詩人借螻蟻拖花之舉,曲曲傳出對梅花的喜愛,即清新生動,又含蓄有味。試思,自然界蟲蟻尚知春天之美好,梅花之可貴,那么,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們不更應該珍視這早春的信使嗎?

  《梅花》作者簡介

  翠妃即宸濠翠妃,朱宸濠的妃子,南昌人,《堅瓠巳集》載道:“宸濠寵甚,翠妃者,居綠英宮,宮飾綠。翠能吟善畫,尤被寵幸,尤《梅花》此作甚為濠所賞。

古詩詞鑒賞9

  《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江雪》原文翻譯

  群山中的鳥兒飛得不見蹤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江雪中的景物有什么

  《江雪》描寫的景物有山、孤舟、鳥、江雪。這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絕句,通過對山野嚴寒的`景物描寫,描繪了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圖景,勾畫了獨釣寒江的老翁形象,表達了詩人深感孤寂的情緒。

  《江雪》作者簡介

  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江雪》這首詩作于柳宗元謫居永州期間,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集團發動的永貞革新運動,但是失敗了,險惡的環境壓迫,并沒有把他壓垮。在政治上不利,他就把人生的價值和理想志趣,通過詩歌來加以展現。這首詩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古詩詞鑒賞10

  情與景,是詩歌創作的兩個要素。“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孤不自成,兩不相背”(謝榛)。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發與滲透,并從而達到融和無間的狀態,于是美妙的詩歌意境便產生了。觸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詩歌意境創造的基本途徑之一。

  命題人常常會選取情景交融的詩篇作為測試材料,讓考生賞析其“情”與“景”的關系,這實際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詩歌意境究竟是如何營造出來的。

  情景交融的詩篇,或全篇寫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與景交互出現而自成意境。

  從“情”與“景”關系的角度賞析詩歌作品,同學們須注意賞析的思路:一般是先分析詩中寫了什么樣的景(景的特點),然后分析這樣的景又生發出什么樣的情(情的特點),情景交融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意境的特點)。如20xx年高考語文全國卷Ⅰ第12題第(2)小題: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行即興

  李 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情”和“景”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露一絲傷春、凄涼之情。

  從上面的參考答案可知,分析詩中寫了什么樣的景,一般要求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或描述畫面;然后點出詩人寫景的目的是為了抒情,會用到“景中含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語皆情語”等鑒賞術語;最后抓住重要意象的特點及關鍵字眼揣摩詩人的情感。《春行即興》三四句中的“自”“空”二字即關鍵字眼,花自飄零無人管,此中即有詩人的傷心懷抱;好鳥空啼無人賞,則更是一派凄涼!

  上面這個例子是從“情”與“景”關系的角度來賞析整首詩歌的,也有只摘取詩中極富藝術性的詩句加以賞析的情況,如20xx年高考語文江西卷第14題的第(2)小題: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喜外弟盧綸見宿

  司空曙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

  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①。

  【注】① 蔡家親:表親。

  前人認為全詩動人之處在“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兩句,請從情景關系的角度分析其獨到之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以悲景寫哀情;不著悲字而悲情自現。(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寫情,而將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之中)

  這道試題只要求考生分析“獨到之處”,審題時一定要注意。從情景關系的角度來看,此二句有何獨到之處呢?“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全是寫景,全是悲景(景的特點),不著一字言悲而悲情(情的特點)已躍然紙上,此即“獨到之處”。這里,命題人只要求考生分別就“景”與“情”的特點加以概括,然后將答題重點放在二者關系的特別處。

  摘句賞析的試題,又如20xx年高考語文福建卷第5題第(2)小題: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江行

  [宋]嚴 羽

  暝色蒹葭外,蒼茫旅眺情。

  殘雪和雁斷,新月帶潮生。

  天到水中盡,舟隨樹杪行。

  離家今幾宿,厭聽棹歌①聲。

  【注】① 棹歌:行船時船工所唱的歌。

  請從“景”與“情”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詩歌頷聯妙在融情于景。詩中描寫了雪“殘”、雁“斷”、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詩人的羈旅之情、思鄉之感。

  這首詩的頷聯和頸聯皆極見藝術功力。頷聯以融情于景、景中見情取勝,殘雪映江,斷雁失群,新月與潮水共生,這些凄涼景象最能寫出詩人的羈旅鄉愁;頸聯則以寫景獨特見長,寫天空和樹梢倒映寒江,倒影極妙,舟行江上,仿佛在樹杪中穿行。比較這兩聯,頷聯更適宜考查考生鑒賞“景”與“情”關系的能力,故命題人以此為測試點。

  以情景關系為命題點的試題,近幾年已成為比較穩定的一種題型,不過,其提問方式有時會有變化。如20xx年重慶卷第12題的第(2)小題:“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又如20xx年遼寧卷第9題:“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是怎樣表現的?”我們不妨看看其評分說明:“答出思鄉之情,給2分;答出以景寓情,給1分;具體答出景與情的關系,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可見,這類題目還是要求考生探討詩歌“情”與“景”的關系。至于如何組織答案,考生還得依據試題的具體要求作答。

古詩詞鑒賞11

  鳳棲梧

  無名氏

  綠暗紅稀春已暮,燕子銜泥,飛入垂楊處。柳絮欲停風不住,杜鵑聲里山無數。竹杖芒鞋無定據,穿過溪南,獨木橫橋路。樵子漁師來又去,一川風月誰為主。

  這首詞,《詞綜》作于真人詞。玉蟾先生《詩余》作葛長庚詞。《全宋詞》“無名氏目”錄此題,全文見《詞綜·卷二十四》。

  這首詞的主旨在于表現暮春時節落拓無依的羈旅之愁。上片濃艷,下片疏淡。

  “綠暗紅稀”正是李清照《如夢令》中之“綠肥紅瘦”,意味著綠葉成蔭,而百花凋落。從“綠”、“紅”二字見色彩之艷麗,而“暗”、“稀”二字,卻又給人以遲暮之感,全篇感情基調已由這四字定下,以下樂景,哀景亦由此發端。“春已暮”點明時節。“燕子銜泥,飛入垂楊處”句,畫感鮮明,形象優美,洋溢著生活氣息,有如春的贊歌,這里寫的是樂景、“柳絮欲停風不住”句,仍寫暮春之景,卻使人在情緒上頓覺跌落。柳絮不能自主浮沉,因風而飄泊不定,讓人聯想起游子之飄泊無依的情狀來,這正是句中景物的寓意。下句“杜鵑聲里山無數”正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渲染悲涼氣氛。“山無數”自是“亂山深處”。杜鵑一聲接著一聲,使人倍覺悲摧,應是哀景。詞的'上片就是這樣通過對暮春景物的鋪陳描寫,由樂景引出哀景來,“柳絮”句很自然地體現出這種過度與轉折,并為下片抒情留下伏筆。

  下片,描繪游子形象,抒發羈旅憂愁。“竹杖芒鞋”正是顛沛流離、終日奔波的遠行人之寫照,“無定據”顯示這遠行游子的飄泊無依,同上片“柳絮”句遙相呼應。“穿過溪南,獨木橫橋路”承接“山無數”,點明詞人立足點,即游子之所在。然后用“樵子漁師”來來往往,自得其樂,反襯游子之飄泊天涯,縱有“一川風月”又有什么心思欣賞,“一川風月”意味著夜的來臨,加重羈旅無歸之悲慨。“誰為主”與“無定據”及以上片之“柳絮”句暗脈相通,進一層表現客身在外,無所歸依的心情。

  全詞有一種濃厚的時代末落氣氛,與南宋后期許多士人處境吻合。詞中寫景全是畫筆,濃淡相宜。樂景暗含遲暮色調,滲出悲涼來。樂景轉出哀景,濃重地渲染悲愁氣氛。寥寥幾筆寫景卻抓住羈旅特色,構成典型環境,表現主人公之寂寞孤單。全詞展現出一幅暮春風月、獨木橫橋路上、天涯飄泊圖來,富有情韻。

古詩詞鑒賞12

  《除夜作》

  作者:高適

  原文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注釋

  1、除夜:除夕的晚上。

  2、轉:變得。

  3、凄然:凄涼悲傷。

  4、霜鬢:白色的鬢發。

  5、明朝:明天。

  詩意

  我獨自在旅館里躺著,寒冷的燈光照著我,

  久久難以入眠。是什么事情,

  讓我這個游客的心里變得凄涼悲傷?

  故鄉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遠在千里之外的我;

  我的鬢發已經變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賞析

  除夕之夜,傳統的習慣是一家歡聚,“達旦不眠,謂之守歲”(《風土記》)。詩題《除夜作》,本應喚起作者對這個傳統佳節的美好記憶,然而這首詩中的除夕夜卻是另一種情景。

  詩的開頭就是“旅館”二字,看似平平,卻不可忽視,全詩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發開來的。這是一個除夕之夜,詩人眼看著外面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歡聚一堂,而他卻遠離家人,身居客舍。兩相對照,詩人觸景生情,連眼前那盞同樣有著光和熱的燈,也變得“寒”氣襲人了。“寒燈”二字,渲染了旅館的清冷和詩人內心的凄寂。除夕之夜,寒燈只影,詩人難于入眠,而“獨不眠”又會想到一家團聚,其樂融融的守歲景象,這更讓詩人內心難耐。所以這一句看上去是寫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卻處處從反面扣緊詩題,描繪出一個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轉凄然”,這是一個轉承的句子,用提問的形式將思想感情更明朗化,從而逼出下文。“客”是自指,因身在客中,故稱“客”。詩中問道,是什么使得客人心里面變得凄涼悲傷?原因就是他身處除夕之夜。晚上那一片濃厚的除夕氣氛,把詩人包圍在寒燈只影的客舍之中,他的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此句中“轉凄然”三個字寫出了在除夕之夜,作者單身一人的孤苦;對千里之外故鄉親人的思念;以及對時光流逝之快的感嘆。

  詩中寫完一二句后,詩人似乎要傾吐他此刻的心緒了,可是,他卻又撇開自己,從遠方的故鄉寫來:“故鄉今夜思千里。”“故鄉”,是借指故鄉的親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詩人自己。意思是說:“故鄉的親人在這個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著千里之外的我,想著我今夜不知落在何處,想著我一個人如何度過今晚。”其實,這也正是“千里思故鄉”的一種表現。()“霜鬢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舊的一年又將“思”到新的一年,這漫漫無邊的思念之苦,又要為詩人增添新的白發。清代沈德潛評價說:“作故鄉親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詩別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因為詩人巧妙地運用“對寫法”,把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為婉曲含蘊。這在古典詩歌中也是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如杜甫的《月夜》:“今夜觴州月,閨中只獨看。”詩中寫的是妻子思念丈夫,其實恰恰是詩人自己感情的折射。

  明代胡應麟認為,絕句“對結者須意盡。如……高達夫‘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添著一語不得乃可”(《詩藪·內編》卷六)。所謂“意盡”,是指詩意的完整;所謂“添著一語不得”,也就是指語言的精煉。“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正是把雙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集中地通過除夕之夜抒寫出來了,完滿地表現了詩的主題思想。因此,就這首詩的高度概括和精煉含蓄的特色而言,已經收到了“意盡”和“添著一語不得”的藝術效果。

古詩詞鑒賞13

  一、表達方式:

  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

  1.描寫。從角度分析常見的有:

  n1.正面—側面

  n2.實寫—虛寫

  n3.動景—靜景

  n4.近景—遠景

  n5.點---面

  n6.遠、近、高、低、

  2.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

  直接抒情又稱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激情、快意或愁緒。這種方式比較直觀,這里不深入討論。

  間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詩人們往往借助多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借景、借事、和托物三類。

  借景抒情:(也稱景中寓情,以景結情,緣情寫景、情景交融)

  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托物言志即作者借助對某種事物的刻畫來含蓄地表明心跡,人生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感悟。(重要的是詩人要通過描寫的物來表明)。

  托物言志往往與比喻修辭有些聯系,與詠物抒懷有些聯系,其實,它還與象征、比興有聯系。

  因此鑒賞時可以借助語言修辭的形式來展開。

  借事抒情其實就是用典、或用細節,這里不再深入討論。

  抒情方式的作用

  n觸借融景——為情生。

  n托物借人——言心志,

  n懷古傷今——影現實,

  二、表現手法

  n動靜點面虛實生,

  n小中見大寄幽情。

  n對面落筆寫他人,

  n以樂襯哀情更濃。

  n擒縱抑揚表主旨,

  n渲染烘托顯主體

  三、修辭手法

  n比喻、擬人、對比、借代、夸張、排比、用典、對偶、排比、反復、雙關、互文,設問、反問

  四、結構形式

  首尾照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后分,先景后情、卒章顯志,畫龍點睛、過渡、鋪墊、伏筆等。

  注意.幾對關系(景物與情感、虛與實、動與靜、古與今)

  五、藝術風格

  包括雄渾、曠達、豪放、俊爽、沖淡、沉郁、悲慨、婉約

  六、語言特色

  (1)清新

  (2)平淡(也稱質樸)

  (3)絢麗

  (4)明快

  (5)含蓄

  (6)簡潔。

古詩詞鑒賞14

  【譯文】

  海人沒有家,天天在海船中居住。他們每天都要出海去采擷珍珠,殺象取牙來繳納賦稅。險惡的波浪翻涌連天,道路全被高山阻隔。皇宮中的珍珠、象牙常常堆滿的府庫。

  【注釋】

  海人:常潛海底的勞動者。

  役象:海南出象,采珠人使象作為納稅的交通工具。

  惡波:指險惡的波濤。山塞路:言陸運之苦。

  未央宮:西漢長安宮名,這里借指唐代皇宮。

  殺象:象牙是貢物,殺象可以取牙。傳說生活在海上的人有殺象祭風神以祈求風波平靜的習俗。

  【鑒賞】

  此詩是一篇新樂府,通過鮮明的對比,揭示了在封建統治者的橫征暴斂下,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

  “海人無家海里住”,詩一開始便交代了“海人”的生活狀況及其工作環境。他們沒有屬于自己的家,常下水作業,大部分時間浸泡在又咸又澀的海水里。一個“住”字形象而準確地反映出“海人”的工作時間之長,勞動強度之大。用字可謂精準。次句“采珠役象為歲賦”對首句作了補敘。“海人”以采珠為業,以交納賦稅為目的。可見當時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負擔何其繁重,工作條件又是何其低劣。“惡波橫天山塞路”乃詩人渲染之筆,對前兩句作出具體的描繪。采珠之時常常是風大浪急、波濤蔽日,運珠之途常常是山陡路仄,坎坷難行。而“海人”卻要年復一年地辛苦勞作,毫無安閑之時。度日非常艱難。以上三句對“海人”采珠納稅的整個過程描繪得層層深入,用語簡潔生動,形象鮮明,通俗明晰。

  末句“未央宮中常滿庫”是此詩最為精彩之處。與“海人”的無家與未央宮里的.珠寶常常填滿庫房形成鮮明而強烈的對比。這里寫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未央宮中滿庫房的珠寶竟是“海人”終年辛苦所得,而“海人”卻窮困潦倒至“無家”的地步。詩人先以“海人”為描寫對象,再現了他們工作條件的艱苦及其工作環境的惡劣程度,結尾處用重筆突出主題,戛然而止,用筆簡潔峭拔,入木三分。勞動的果實自己不能享有,而全被統治者拿去,主人公內心的怨恨、哀傷可想而知。但詩人不予說破,語氣含蓄,意在言外,隱含了作者對統治階級肆意盤剝勞動人民的無恥行經的強烈諷刺和憤慨。王安石曾這樣評價王建的詩:“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通篇看來,王建的《海人謠》篇幅短小,構思巧妙,語言通俗易懂且凝練精悍,極富表現力,有民歌諺謠的色彩,“獨張籍、王建二家體制相似,稍復古意。或舊曲新聲,或新題古意,詞旨通暢,悲歡窮泰,慨然有古歌謠之風。”(《唐音癸簽》卷七引)。通過前三句與尾句的對比,清晰地反映了詩人的不平和憤怒,尾句一出,便于不動聲色中將題旨表露出來。

古詩詞鑒賞15

  原文:

  小雅·小弁

  [先秦]佚名

  弁彼鸴斯,歸飛提提。民莫不谷,我獨于罹。何辜于天?我罪伊何?心之憂矣,云如之何?

  踧踧周道,鞫為茂草。我心憂傷,惄焉如搗。假寐永嘆,維憂用老。心之憂矣,疢如疾首。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屬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菀彼柳斯,鳴蜩嘒嘒,有漼者淵,萑葦淠淠。譬彼舟流,不知所屆,心之憂矣,不遑假寐。

  鹿斯之奔,維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譬彼壞木,疾用無枝。心之憂矣,寧莫之知?

  相彼投兔,尚或先之。行有死人,尚或墐之。君子秉心,維其忍之。心之憂矣,涕既隕之。

  君子信讒,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伐木掎矣,析薪扦矣。舍彼有罪,予之佗矣。

  莫高匪山,莫浚匪泉。君子無易由言,耳屬于垣。無逝我梁,無發我笱。我躬不閱,遑恤我后。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寒鴉拍打著翅膀多么快樂,成群結隊飛回來多么安嫻。天底下的人個個都交好運,唯獨我自己深深陷于憂患。我不知道哪里得罪了蒼天?更不曉得為什么罪大無邊?我積郁在心里的深深憂傷,不知到底該如何得以排遺?

  原本寬闊平坦的通衢大道,現如今早已阻斷遍布荒草。我內心里禁住深深地憂傷,七上八下猶如舂杵不停搗。我在和衣而臥中長長嘆息,歲月如此深憂更易催人老。我積郁在心里的深深憂傷,那深痛猶如刺痛我的頭腦。

  看到父母親種下的桑梓樹,尚且必須恭恭敬敬立樹前。哪個對父親無不充滿尊敬,哪個對母親無不深深依戀!到如今卻外不和皮毛相接,里也不和心腹血肉緊相連。老天爺你生我來到人世間,我什么時候才能時來運轉?

  池邊垂柳如煙是那樣濃綠,枝頭的蟬兒嘶嘶鳴唱不已。河灣深幾許自是不可見底,蘆葦叢生蒹葭蒼蒼多茂密。我的心啊就像那小舟漂搖,茫茫然不知終將漂向哪里。我內心里禁不住地憂傷啊,竟沒有片刻閑暇懶臥和衣。

  你看原野里的小鹿在奔跑,四只小腿是那樣舒緩靈巧。漂亮的公野雞清晨就鳴叫,還不是為招引心儀的雌鳥。我的心啊就像那病死的樹,因為身染沉疴落盡了枝條。我內心里禁不住地憂傷啊,難道就沒有個知心人明了!

  你看那兔兒自投進羅網里,還有好心人幫它解難脫災。通衢大道上突然有人倒斃,還有好心人為他收尸掩埋。我的君王啊你所持的態度,竟是這樣硬心腸使得出來。我內心里禁不住地憂傷啊,肝腸寸斷珠淚雙流落塵埃。

  我的`君王啊偏聽偏信讒言,就好像嗜飲美酒一樣沉迷。我的君王對我不理又不睬,對讒言也不慢慢深究根底。伐樹尚需支拄樹冠防砸傷,噼柴尚需順著紋理才容易。我的君王偏偏放掉有罪人,把罪囚的黑衣往我身上披。

  沒有比那座山更高的大山,也沒有比那眼泉更深的泉。我的君王啊不要輕信讒言,要防隔墻有耳貼在墻壁邊。不要到我捕魚的梁壩上去,不要偷著打開我的魚簍看。我現如今連自身都顧不上,哪還顧得上身后百事難纏!

  注釋

  弁(pán):通“般”、通“昪”,快樂。鸒(yù):鳥名,形似烏鴉,小如鴿,腹下白,喜群飛,鳴聲“呀呀”,又名雅烏。斯:語氣詞,猶“啊”、“呀”。

  提(shí)提:群鳥安閑翻飛的樣子。

  榖(gǔ):美好。

  罹(lí):憂愁。

  辜:罪過。

  伊:是。

  云:句首語氣詞。

  踧(dí)踧:平坦的狀態。周道:大道、大路。

  鞫(jū):阻塞、充塞。

  惄(nì):憂傷。

  假寐:不脫衣帽而臥。永嘆:長嘆。

  用:猶“而”。

  疢(chèn):病,指內心憂痛煩熱。疾首:頭疼。如:猶“而”。

  桑梓:古代桑、梓多植于住宅附近,后代遂為故鄉的代稱,見之自然思鄉懷親。

  止:語氣詞。

  靡(mǐ):不。匪:不是。“靡……匪……”句,用兩個否定副詞表示更加肯定的意思。瞻:尊敬、敬仰。

  依:依戀。

  屬:連屬。毛:猶表,古代裘衣毛在外。此兩句毛、里,以裘為喻,指裘衣的里表。

  罹(lì):一作“離”,通“麗”,附著。里:指衣服之里子。

  辰:時運。

  菀(wǎn):茂密的樣子。

  蜩(tiáo):蟬。嚖嚖:蟬鳴的聲音。

  漼(cuǐ):水深的樣子。淵:深水潭。

  萑(huán)葦:蘆葦。

  淠(pì)淠:茂盛的樣子。

  屆:到、止。

  不遑(huáng):無暇,顧不得。

  維:猶“其”。伎(qí)伎:鹿急跑的樣子。

  雉(zhì):野雞。雊(gòu):雉鳴。

  壞木:有病的樹。

  疾:病。用:猶“而”。

  寧:猶“乃”、猶“豈”,竟然、難道。

  相:看。投兔:入網的兔子。

  先:開、放。

  行(háng):路。

  墐(jìn):掩埋。

  秉心:猶言居心、用心。

  維:猶“何”。忍:殘忍。

  隕:落。

  酬:勸酒。

  舒:緩慢。究:追究、考察。

  掎(jǐ):牽引。此句說,伐木要用繩子牽引著,把它慢慢放倒。

  析薪:噼柴。扦(chǐ):順著紋理噼開。

  佗(tuó):加。

  浚(jùn):深。

  由:于。

  屬:連接。垣:墻。

  逝:借為“折”,拆毀。梁:攔水捕魚的堤壩,亦稱魚梁。

  發:打開。笱(gǒu):捕魚用的竹籠。

  躬:自身。閱:被收容。

  遑:閑暇。恤:憂慮。

  賞析:

  全詩八章,每章八句。首章以唿天自訴總起,先言“我獨于罹”的憂傷和悲痛。作者以“弁彼鸒斯,歸飛提提”的景象為反襯,以“民莫不谷,我獨于罹”為對比,以“心之憂矣,云如之何”為感嘆,充分揭示他內心沉重的憂怨之情。他無罪被逐,只有對天唿喊:“何辜于天?我罪伊何?”第二章就他放逐在外的所見景象,抒發自己內心的傷感。平坦大道上生滿了雜亂的茂草,象征他平靜的生活突然產生了禍端。他憤懟悲傷,“惄焉如搗”,臥不能寐,“疢如疾首”,并容顏早衰,詩句形象地展示出他憂怨交織的心情。第三章敘述他孝敬父母而反被父母放逐的悲哀。他雖然面對父母所栽的桑梓“必恭敬止”,對父母懷有恭敬孝順之心,但和父母的關系是“不屬于毛,不罹于里”,所以只有無奈地歸咎于上天:“天之生我,我辰安在?”語言極其沉痛。第四、五兩章又以在外所見,敘述自己苦無歸依、心灰意懶的痛苦心情。“菀彼柳斯,鳴蜩嘒嘒;有漼者淵,萑葦淠淠”,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而自己卻“譬彼舟流,不知所屆”;“鹿斯之奔,維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多么歡暢而富有生機,而自己卻“譬彼壞木,疾用無枝”。他孤苦一身,漂蕩無依,其內心的痛苦憂傷,別人是無法理解的,更見逐子失親的悲痛。第六章埋怨父親殘忍,不念親子之情。他說,野兔投網還有人放走它,人死于道路還有人埋葬他,而父親忍心放逐自己,只有使自己“涕既隕之”了。第七章指責父親,揭示出了被逐的原因。他指出,“君子信讒”,不僅“不舒究之”,反而“如或酬之”,結果顛倒了是非、曲直,“舍彼有罪,予之佗矣”。于是,詩人的內心也由“憂”進而“怨”了起來。最后一章,進一步敘述自己被逐后的謹慎、小心而警戒的心情。他感到他的災禍背景就像山泉那樣高深難測,因而警惕自己“無易由言”。因為“耳屬于垣”,會隨時讓壞人抓住把柄、進讒陷害。但這四句,又有些痛定思痛的意味,既求告人們不要再去觸犯他,又心灰意懶地感到后事難卜、前途渺茫。這四句亦見于《邶風·谷風》,可能是當時習用之辭,是自己特殊境遇中復雜心情的比擬說法。由此可見,這首詩以“憂怨”為基調,對自己被逐后的悲痛心情,反覆傾吐,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表述和揭示,感情沉重,言詞懇切,致使憂怨哀傷之情充滿紙上,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作者在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時,采取了多樣的藝術手法,或正面描述,或反面襯托,或即眼前之景以興內心之情,或以客觀事物的狀態以比喻自己的處境。賦、比、興交互使用,泣訴、憂思結合,內容豐富,感情深厚,給人以具體、形象的感受。

【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古詩詞鑒賞11-25

經典的古詩詞鑒賞11-17

古詩詞鑒賞11-20

古詩詞鑒賞05-15

《寒食》古詩詞鑒賞12-02

古詩詞鑒賞江南11-27

《關雎》古詩詞鑒賞11-24

元宵古詩詞鑒賞08-10

《送別》古詩詞鑒賞08-11

《元日》古詩詞鑒賞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