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溪上》詩詞
《溪上》詩詞1
天池寺夜與主僧覺翁圓上共坐談浯溪山水之勝
[宋] 董嗣杲
空云駕我登天池,江山秋渺無津涯。
涉溪驀棧借杖藜,光景體認裁詩。
崢嶸寺門窩風低,塔鈴喧風際天吹。
方丈軒檻供毗尼,老僧喜氣揚須眉。
浮屠名紀主簿題,偶拈椽筆書年時。
秋棱初勁樹葉飛,蜀錦糝綴斜陽枝。
文殊閣上爇香遲,天燈熒煌放者誰,暗中拾取懷袖攜。
一燈一葉光陸離,千古此奇不可知。
獨此闌干納此奇,月落泉響松籟迷。
畏寒趺坐身如癡,覺禪論健能祛疑。
傷今悼古涕交頤,自矜夙抱山水資。
曾為浯溪強住持,浯溪溪上波渺瀰。
波濤沖撞天寶碑,寺門廢圮日就衰。
急拾斷碣分龜支,二水分景猶紛披。
浮蹤又向廬山羈,殘骸未散挈缽棲。
所至殊忍吊跡遺,浯溪誰究稔禍妃。
有唐立見宗社危,陵廟棄擲奔峨嵋。
最苦杜陵嗟流移,元郎頌公雅可裨。
大書紀勒中興辭,讀之憤悱生棲悲。
平生未采湘江蘺,聞此幽妍空心期。
覺翁泥古多發揮,逆知流輩莫我追。
回思太史過浯溪,曾有野僧相追隨。
儻如覺翁能投機,太史肯以庸目之。
夜寒燈花糝臺欹,無酒可滌吟腸饑。
推窗下望夕烽微,東西天地猶旌旗。
《溪上》詩詞2
溪上
[唐] 杜甫
峽內淹留客,溪邊四五家。古苔生迮地,秋竹隱疏花。
塞俗人無井,山田飯有沙。西江使船至,時復問京華。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溪上》詩詞3
古詩原文
浣花溪上見卿卿,臉波明,黛眉輕。綠云高綰,金簇小蜻蜒。好是問他來得么?和道:莫多情。
譯文翻譯
那天,在春日融融的浣花溪邊,我初次遇見了愛人你。當時你多么美麗:明媚的眼波,輕淡的黛眉,高綰的秀發好似綠云,秀發上發髻援簇。情不自禁地問你:“能不能呆與我約會?”你卻調皮地一笑,輕綻櫻唇吐出一句:“莫自作多情”。
注釋解釋
江城子:詞牌名,又名“村意遠”“江神子”“水晶簾”。有單調四體,字數有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種;雙調一體,七十字,上下片各七句,五平韻。
浣花溪:一名濯錦江,又名百花潭,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郊,溪畔有杜甫故居浣花草堂。每年四月十九日,蜀人多游宴于此,謂之浣花日。唐名妓薛濤亦家于溪旁,以溪水造箋,號“浣花箋”。卿卿:男女之間的昵稱。
臉波:指眼波。
黛眉輕:謂眉畫得淡淡的。
“綠云”二句:綠云:濃密的烏發。高綰(wǎn):把頭發高高盤繞起來打成結。簇:從聚。
好是:當時俗語,最是、真是。
和笑:含笑。
創作背景
這首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作者在浣花溪上見到一個可愛的姑娘,很想和她約會,卻又怕她拒絕而沒敢開口,只是遠遠看著姑娘的倩影離開。后來,詩人追憶自己與少女初遇到定情的情景,寫下了這首詞。
詩文賞析
這是張泌詞中一首描摹心理情態的佳作。用簡練的手法,生動地記述了一個有趣的生活片斷。作者見到個可愛的姑娘,很想和她約會,卻又怕被拒絕,終于不敢啟口。
詞是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寫的,開頭一句,先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卿卿”,含有愛慕之意。接著,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繪姑娘美貌,從她的臉,一直寫到她的裝束。“眼波盼”一句,正好與“浣花溪”呼應。姑娘的眼睛是那樣的明亮,那樣的動人。古人常用流波、眼波等語匯來形容眼光流眄,如同水波一般清澈。漢代枚乘的《七發》中就有“揄流波、雜杜若”這樣的名句。后世黃庭堅《漁父》詞:“ 新婦磯頭眉黛愁,女兒浦口眼波秋。”而這幅美人圖一經點睛,人物可愛的形象立刻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然后,作者又以工筆細繪,以襯托她那動人的秀麗。“黛眉輕”一句,是說那姑娘的眉毛畫得又細又長;“金簇”“小蜻蜒”是形容姑娘發髻上的裝飾品。這一連串的描寫層次分明,說明作者觀察的細致,同時也揭示了他對姑娘的景慕之心。詞的最后兩句,在前面為姑娘寫像的基礎上引出,作者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很想約姑娘幽會一次。可是作者卻仿佛從那姑娘莊重和藹的神態中,看到了他對自己的輕率的善意批評。作者將自己內心的話動,借助想象中的兩人對話來描寫,頗有新意。對話中的姑娘形象也被烘托得愈加親切,可愛、完美。至于作者自己的窘態,雖然沒有出現只字片語,但讀者似乎覺得,這個小伙子一定為自已多情的荒唐舉動臉紅了。
這首小令共有三十余字,語言平易流暢,無一奇字難字,卻包含著豐富的情韻,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情態都刻劃得十分細膩,主次繁簡得體,格調輕快活潑。尤其是對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是十分成功的。作者先寫她的外表美,但纖麗而不輕佻,然后再想象她拒絕約客時的神情和語氣,更顯示出她那端莊大方的儀態。此時,女主人公的美,已不再停留在作者所看到的裝束上,而是深入到她的性格中去了,揭示了一種內在的美,使她在詞中的美好形象得到了完美的統一。張泌詞中還有一些同樣題材的作品,如《浣溪紗》中的“晚逐香車入風城”等,也體現出作者擅長描摹人物情態的特點,但寫得過份風流調笑,思想性和藝術性都不及這首。
《溪上》詩詞4
華林園中千金堤,銅龍吐水天泉池。
八公山下劉安臺,城郭周圍雜花開。
流金寶劍為秦出,彩鷁羽觴浮洛來。
著處祓除務是日,西關千人萬人出。
脩脩美竹帶林高,激湍遠照崇山碧。
主人濟南舊詞伯,蕓閣鉛丹事書冊。
載酒展席俯長流,一飯未嘗留俗客。
拂地低回舞袖翻,蕭管哀吟動魂魄。
天晴初暖云自嬌,風柔徐動花無力。
氣酣傾倒不自惜,屢顧空尊有愁色。
豈學飛蚊一餉樂,論文清心聽鳴鏑。
詩壇誓眾軍令嚴,立表不漏不容刻。
神意慘淡諠謔寂,疊簡搖毫辭舉白。
欲徵故事入新語,摯虞追嘆慚束晰。
山陰衣冠交履舄,千載風流傳不息。
繭紙墨妙龍鳳飛,遠近家雞皆斂翼。
明年此會恐難得,俯仰之間已陳跡。
來者興嘆感斯文,后之視今今視昔。
《溪上》詩詞5
古詩原文
回塘雨腳如繅絲,野禽不起沈魚飛。
耕蓑釣笠取未暇,秋田有望從淋漓。
坐看黑云銜猛雨,噴灑前山此獨晴。
忽驚云雨在頭上,卻是山前晚照明。
譯文翻譯
環曲的池塘水面,雨水像在抽絲一般密織,野禽因為雨勢太大無法起飛,魚兒卻驚得在水面飛躍起來。
耕種的人和垂釣者都來不及取蓑衣和斗笠,秋季的田地都多么期待這么一場酣暢淋漓的大雨啊。
我坐看天空中濃密的烏云含著雨水噴灑在前方的山巒上,而這里卻依然陽光燦爛。
忽然滾滾的烏云挾帶著驟雨,已瀉到了我的頭上!不過我卻意外地發現:前方青翠的山峰上,還映照著一抹夕陽的余暉!
注釋解釋
回塘:回曲的水池。 南朝梁簡文帝《入溆浦詩》:“泛水入回塘,空枝度日光。”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繰(sāo)絲:即繅絲,煮繭抽絲。唐李白《荊州歌》:“荊州麥熟繭成蛾,繰絲憶君頭緒多。”
沈魚:即沉魚,潛藏水底的魚。《大戴禮記·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耕蓑:農夫的蓑衣。未暇:謂沒有時間顧及。漢張衡《東京賦》:“因秦宮室,據其府庫,作洛之制,我則未暇。”
淋漓:沾濕或流滴貌。南朝梁范縝《擬〈招隱士〉》:“岌峨兮傾欹,飛泉兮激沫,散漫兮淋漓。”
坐看:猶行看,旋見。形容時間短暫。唐李白《古風》之二六:“坐看飛霜滿,凋此紅芳年。”銜:攜帶著。
晚照:夕陽的余暉。南朝宋武帝《七夕》詩之一:“白日傾晚照,弦月升初光。
詩文賞析
唐詩中寫景通常不離抒情,而且多為抒情而設。即使純乎寫景,也滲透作者主觀感情,寫景即其心境的反光和折射;或者借用比興,別有寄托。而這首寫景詩不同于一般唐詩。它是詠夏天的暴雨,既不能從中覓得何種寓意,又不能視為作者心境的寫照。因為他實在是為寫雨而寫雨。從一種自然現象的觀察玩味中發現某種奇特情致,乃是宋人在詩歌“小結裹”方面的許多發明之一,南宋楊誠齋(萬里)最擅此。而《溪上遇雨二首》就是早于誠齋二三百年的“誠齋體”。
再從詩的'藝術手法看,它既不符合唐詩通常的含蓄蘊藉的表現手法,也無通常寫景虛實相生較簡煉筆法。它的寫法可用八個字概盡:窮形盡相,快心露骨。
夏雨的特點是來速疾,來勢猛,雨腳不定。這幾點都被詩人準確抓住,表現于筆下。急雨才在前山,忽焉已至溪上,叫人避之不及,其來極快。以“坐看”從容起,而用“忽驚”、“卻是”作跌宕轉折,寫出夏雨的疾速。而一“銜”一“噴”,不但把黑云擬人化了(它像在撒潑、頑皮),形象生動,而且寫出了雨的力度,具有一種猛烈傾注感。寫云曰“黑”,寫雨曰“猛”,均窮極形容。一忽兒東邊日頭西邊雨,一忽兒西邊日頭東邊雨,又寫出由于雨腳轉移迅速造成的一種自然奇景。這還不夠,詩人還通過“遇雨”者表情的變化,先是“坐看”,繼而“忽驚”,側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變化難以預料。通篇思路敏捷靈活,用筆新鮮活跳,措語尖新,可喜可愕,深得夏雨之趣。
就情景的近似而論,它更易使人聯想到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中的一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比較一下倒能見出此詩結構上的一個特點。蘇詩雖一樣寫出夏雨的快速、有力、多變,可謂盡態極妍,但它是只就一處(“望湖樓”外)落墨,寫出景色在不同時間里的變化。而此詩則從兩處(“前山”與“溪上”)著眼,雙管齊下,既有景物在不同時間的變化,又有空間的對比。如就詩的情韻而言,蘇詩較勝;如論結構的新奇,此詩則不宜多讓。
可見,詩分唐宋是大體的區分,不能絕對看待。王漁洋曾列舉宋絕句風調類唐人者數十首,是宋中有唐;另一方面,宋詩的不少傾向往往可以追根溯源到中晚唐,是唐中有宋。大抵唐詩經過兩度繁榮,晚唐詩人已感難乎為繼,從選材到手法便開始有所標新立異了。這個唐宋詩交替的消息,從崔道融《溪上遇雨二首》詩中是略可窺到一些的。
【《溪上》詩詞】相關文章:
《溪興》詩詞鑒賞04-30
《溪居》詩詞賞析04-24
《瑯琊溪》詩詞翻譯及賞析04-05
廣溪峽詩詞賞析05-08
湘驛女子《題玉泉溪》詩詞賞析04-05
山中荊溪白石出詩詞賞析05-05
《溪橋晚興》詩詞鑒賞試題及答案05-07
上之回詩詞鑒賞05-08
古詩詞鑒賞《春泛若耶溪》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