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我與地壇》讀后感3000字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自問世以來,其文學價值與教學價值就倍受文學界與教學界專家關注。大學生《我與地壇》讀后感3000字怎么寫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大學生《我與地壇》讀后感3000字資料,歡迎閱讀。
篇1:大學生《我與地壇》讀后感3000字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來搖著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間洋溢著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 這慘痛的災難降臨到了他頭上,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如雷轟頂。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情”,在經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斗爭之后,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決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種子。然后,是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無數次給作者鼓勵和感動的人無心地創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這里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過來。
然而,面對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 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西班牙作家馬利亞諾?拉臘的住宅里響起了沉悶的槍聲;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和陪伴著他的妻子一起自殺;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后,臥軌自殺……這些事實讓人觸目驚心,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不重視,其留給世人的只有感嘆和惋惜。
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于這僅有的一次,我想我們應該好好把握。 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呢?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呢?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驗友愛、負責、學會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古人尚知“留須蓄發”,謂之“父母所賜”,我們當代青年又豈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最起碼的責任;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對他的母親的敬重。
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里都是加倍的。” 這讓人的腦海里立即涌現出朱自清散文里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也讓我想到母親戴著花鏡坐在燈下為我織毛衣,深夜里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們應該懂得親情。自己了卻了生命,逃離了痛苦,卻把痛苦轉移到母親身上。難道,我們的母親天生就是來為我們承擔苦難的?難道,你真的'忍心你的母親注定成為世界上最痛苦的母親?難道,你真的愿意讓你的母親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哭泣?母親深深地愛著我們,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獻著自己的一生,她為我們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們又能為母親做些什么呢?即使我們不是為了自己活,也算是為了愛我們的母親,報答我們的母親而活下去,否則會把她的心傷透的。
哪個母親愿意看到一個年輕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時,她也不敢直說出來,怕刺激了孩子。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著,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我們也應該為這一細節而感動,那是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走了過來,文壇上多了一個新秀。 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發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么雋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誨,只是讓他活下去,簡簡單單真正做到善待生命。作者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很遺憾的是,他的母親再也不知道了,已經永遠在天涯守護著他。
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很多東西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才知道他的珍貴,但有時已經晚了。 對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引自《韓詩外傳》),何必要讓自己感到悔恨時才醒悟呢?還是父母在身邊的時候,對他們好一點,狼且有反哺之事,何況人呢?且父母在乎的也不是你對他們多好,而是希望你過得好。文中作者多次問到:“我為什么要活著?”我在自己內心深處回答的是:為了母親,為了親人,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自己未盡的責任。
其實史鐵生在文中不但寫了自己感受到的母愛,還有老夫妻間的恩愛,兄長對弱智女孩的關愛以及作者對女工程師的敬愛等等,這些豐富的感情足以升華人的心靈,拉近人的距離,溫暖社會關系,這些都是生命的意義,都是讓人堅強的理由。文中充滿了對生命意義的思索,對生命目標的探尋,鼓勵人們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我想到了我們生活的社會。 現實中忙忙碌碌的人們生活在緊張繁重的壓力下,市場條件下對利益和物欲的追逐,開放形式下不良生活方式的侵襲,社會陰暗面的擴張,一些西方文化對我國優良傳統的顛覆,使人思想日益狹隘浮躁,忘乎所以者有之,悲觀厭世者有之,自暴自棄者有之,頹廢墮落者亦有之。與二三十年前相比,與那種全社會上下團結,民心穩定的積極局面相比,我們的社會將要何去何從?
在迷茫而不知所措,失去目標甚而開始沉淪的時候,更突顯出優秀文化的導向作用。教育是傳播弘揚這種文化的方式,而優秀的作品就是這種文化的最佳載體。史鐵生的這篇文章發人深省,它能感化和糾正那些近乎迷失的心靈。
同時,還告訴我們對待突來的不幸要冷靜地思考,不要魯莽行事。 有時候,自己的反思和醒悟比別人的提醒更起作用。史鐵生在突然失去雙腿時,脾氣變得很暴躁,喜怒無常,對生活的希望越來越渺茫,經過在輪椅上年復一年地沉思默想,他度過了絕望而狂躁的青年時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意識到那樣做都無濟于事。于是,他選擇了冷靜思考。
其實,冷靜是一種規格很高的品質。 莊子說: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意思是要對一個人做出判斷,觀其動不如視其靜。自古以來,心如止水、寵辱不驚、以不變應萬變等等說法,都表現了對寧靜、冷靜心態的某種崇敬。史鐵生思考過怎樣生也思考過怎樣死,說到生的時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復的煩惱和柳暗花明的喜悅,講到死的時候他事無巨細從心態、方式到裝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來更談笑風生……我們從史鐵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個人內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時也在這個人內心的起伏中解讀了冷靜和坦然。
《我與地壇》就起著文化導向的作用,它贊揚偉大的母愛,號召人們思索人生,增進對社會的關懷,給人們引導了正確的方向。 如果文化的導向出現偏差時,給全人類帶來的災難是何其的深重——二戰期間的德國,有多少文化和思想領域的學者淪為納粹思想的走卒,為納粹的思想搖旗吶喊?所以說,在“育人”方面《我與地壇》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現在,我們國家正處在改革開放變革時期,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青年學生的思想相當活躍,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難問題也不少。 比如,怎樣看待社會生活中存在的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怎樣處理國家發展和個人成才的關系;怎樣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質等等,這都需要教育和引導的。
青年人的思維最終將決定國家的發展方向,因此,在學校尤其是在大學里大學生中大力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十分必要,要堅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使青年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樹立遠大理想,矢志報效祖國,推動我們的民族再次騰飛。在這些方面,《我與地壇》都給予我們了警示——要勇敢面對挫折,正確對待人生,不要輕言放棄,要懂得理解,要堅強等等,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篇2:大學生《我與地壇》讀后感3000字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凄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為“一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目”.但人總歸要活著,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著,無論上天注定了什么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么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總染著無奈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這或許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說. 母親最偉大,同時也最痛苦,尤其是作為一個被“命運擊昏了頭”的兒子的母親.她面對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總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兒子最終的幸福.甚至,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在心靈上有一份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靈上的“痛苦”與“驚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親最明白.偉大是一種無私的愛無私的承受.可,造化總在弄人,人世的無奈正在此.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給母親一個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親還活著,用自己的成績給她一個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讓她有一個微笑,但是她卻熬不住了,人世艱難,事與人違.
多少的日子里,四季的風,四季的雨,從沒有停過.無論春夏秋冬,總有些凄涼之意.春夜有淅淅瀝瀝的雨,夏日有黃昏入暮的斜陽,秋夜有紛紛凋零的落葉,而冬天則有漫無邊際的大雪. 但是無論怎樣,只能獨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隨它去吧,人生就是這樣. 眼前,落日的黃昏,永恒與變遷的對比,使愛情更無常了些.夕陽下攜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經有過多少的日日夜夜,度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種素樸的,風雨無阻的真情,不會隨時光流逝,但時光卻把人從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無奈,友誼無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離去.而其中總有些味兒,奈人尋覓,或許是甜的,或許是苦的.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時光的流逝中,有些隨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閑適;有些消散,如鳥兒不知何去何從.總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陰如飛的日子里,給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靜的安逸.或許更好.
人生總逃不過無奈,歲月飛逝,孩提時代的無憂無慮一去不復返,面臨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無謂的哀號,永不如無言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因為無言的背后,有一個人世的無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沒有人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
在這個世界上,人生好像一出戲,各有各的角色.然而,扮演何種角色,“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人世“有時候是輕松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郁苦悶的,有時候優哉游哉,有時候惶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他的話不難令人想到叔本華的悲劇哲學,所謂人生是一個悲劇,更何況無常.然而,人生的悲劇卻是美的,因為,人總是面對它,并且給自己生的勇氣,給自己思索的空間,所以才有活著是為了什么,為了什么而活著的遐想.
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說盡,所以人生的關鍵還是用心靈品味人生的美.
死亡是崇高的美,降臨則是新生的美.而人生是從降臨之時就走向了死亡,或許有一天“跑出來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許不必想,自然而然,該來的總會來.
命運的神秘、深奧,時常以無常的形式讓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運卻也潔白如水,時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尋煩惱,遠不如漫步夕陽下來的美.
篇3:大學生《我與地壇》讀后感3000字
初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是在高中時候,那時候尚在十七八歲的年紀,讀過之后更多的是對作者遭遇的惋惜,沒有過多的想法,絲毫沒在意作者感情的變化及對生命的感悟。近幾日,重新走進這部作品,用心感受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對母親痛徹心扉的懷念和面對挫折自強不息的精神,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
關于人生
參次不齊乃是幸福本源。讀《我與地壇》,感覺史鐵生的文字很安靜,很沉寂,很蕭瑟,卻又很坦然。正如作者文中所寫“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 “兩條腿殘廢后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搖著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也許是因為緣分或者是別的什么,就這樣作者搖著輪椅走進了地壇,一晃就是十五年。這十五年間,再沒有長久地離開過她。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挫折和意外往往不經意來到人們身邊。人只有在失去后才會思考什么是擁有,只有在不幸過后,才能正視什么是挫折。面對挫折和痛苦,有的人選擇了終結生命,有人則選擇堅強的活下去,而選擇前者則是對生命的漠視,選擇后者才是對生命的尊重。有多少人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 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和陪伴著他的妻子一起自殺;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后,便臥軌自殺了這些事實讓人觸目驚心,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不重視,其留給世人的只有感嘆和惋惜。然而,雙腿殘廢的史鐵生卻成了我們的生命教科書。
“滿園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這都是真實的記錄,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作者經常“一連幾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也以同樣的耐心和方式想過我為什么要出生。這樣想了好幾年,最后事情終于弄明白了: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因為地壇,作者有幸收獲了一份心靈的棲息地。
人為什么活著?
為愛我們的人活著,為母親而活著。母親的愛是堅韌而無聲的。作者剛開始沉溺于自己的痛苦之中,卻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母愛韌如絲,她需要加倍的承受兒子的不幸,還要承受因“長大了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所帶來的恐懼;母愛潤如水,于無聲中恰如其分地滋潤著兒子心田中每一隙干涸、脆弱而敏感的角落。
如今,我已身為人母,再讀這篇小說,便深深理解了一個母親對兒子不幸感受的痛苦。一個母親日夜照顧兒子的起居,揣測兒子的想法,理解著兒子的倔強和敏感,從來都沒有給兒子帶來任何負擔。只因為母親的默默承受,讓兒子忽略了她的心情,直到多少年后,母親已然離去,作者終于聽見了母親埋藏多年的呼喚——期待自己的.兒子最終幸福地活著。
關于角色
為生活而活著。這十五年中,作者終于理解了參次不齊乃是幸福之源。正如作者在小說中寫的:看來差別永遠是要有的。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來上帝又一次對了。
于是就有一個最令人絕望的結論:由誰去充任那些苦難的角色?又由誰去體現這世間的幸福、驕傲和快樂?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一句話,已道明一切。休論公道,不是說不公道,而是說站在造物主的角度,每個人都有他的價值。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么?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么光環呢?要是沒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維系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
人只有找到合適的角色,站對了人生舞臺,為夢想奮斗過,才不會白活。 史鐵生終究是幸運的。因為在不幸之后,他終于找到了一個精神上的棲息地、心靈上的避難所——地壇。就像我們這所學校,面對著這樣一群聽障孩子,我想我們也應該給予他們母親般的關懷,照顧到他們的倔強或羞澀,為他們打造一個地壇般的精神家園。
【大學生《我與地壇》讀后感3000字】相關文章:
史鐵生《我與地壇》經典語句05-09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05-09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書筆記04-15
我與地壇初中讀書筆記04-19
我與地壇好詞好句好段04-11
我與地壇讀后感精選04-06
我與地壇讀后感04-02
我與地壇讀后感09-17
《我與地壇》讀后感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