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臨池學書的成語故事
臨池學書的成語故事1
【注音】lín chí xué shū
【成語故事】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讓兒子王獻之從小學習練字。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王獻之寫“大”字讓父親檢查,父親在字上加上一點成為“太”,他跑去問母親,母親告訴他只有一點才是真功夫。于是王獻之守在家里18個大水缸邊練習寫字。
【出處】尤好草書,學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書而后練。臨池學書,水為之黑。 《后漢書·張芝傳》
【解釋】臨:靠近,挨著;池:硯池;書:書法。指刻苦練習書法。
【用法】作謂語;指刻苦學習書法
【同韻詞】二龍戲珠、染翰操觚、強盜掛念珠、清道夫、含含糊糊、魚貫而出、探玄珠、世路榮枯、韞櫝藏珠、潰冒沖突、......
【成語示列】少不肯臨池學書,字丑拙,試有司輒不利。明·張岱《家傳》
臨池學書的`成語故事2
“臨池學書”,其中學書,是指學習書法。我國的書法,淵遠流長。書法的發展、變化,與漢字的形體、演變及其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
漢字的形體,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也就是有三次大的變革。一是由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和摘(:助。)文發展為秦代的小篆。這里應提到的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下令在全國統一使用小篆,從而使中國的文字首次實現了規范化。但這種文字寫起來很不方便,因轉筆處都是弧形。這樣,就有了漢字的發展的第二次變革,即由秦代的小篆發展為漢代的隸書。為了使用的方便,人們把小篆中圓轉的筆畫改為方折,同時簡化了字形,合并了一些偏旁,從而出現T隸書。至此,漢字基本定型。第三次變革是由漢代的隸書發展為魏晉以后的草書、楷書和行書。漢字從甲骨文到小篆可統稱為古文字,從隸書到草書、楷書、行書可統稱為今文字。
一般人認為“秦篆、漢隸、晉草、行”。其實,“草書”創自于漢初,盛行于晉。在漢朝,和隸書同時通行的,還有一種“革隸,’,即草率的隸書,也叫“草書”。這種字簡單易寫,在結構上銀鉤蝎尾,具有藝術價值,頗受人們的賞識。這種字體,流行于東漢章帝在位時期,所以稱“章草”。
到了東漢末年,章草又發展成為“今草”。現在。一般使用的草書,就是這種“今草”。這種草書,體勢連綿,曲折多;從筆畫到寫法,都作了很大的簡化,書寫起來靈活流暢。草書,作為一種字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雖難學難寫難認,但它是我國書法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提起今草,我們自然會想到其創始者—草圣張芝臨池學仔的'感人故事。
東漢末年.敦煌酒泉(今甘肅省境內)這個地方,出了一個愛好書法的少年,名叫張芝,又名為張伯英。他愛好并刻苦學習書法。據記載,他家附近有一個池塘,池塘邊有一塊很大的青石。張芝每天早早起來,就以這塊大青石為桌子練習書法。時間久了,人青石被他磨得平平的。
我們知道,東漢蔡倫已.經發明了造紙禾,市場雖然已有質里很好的紙張,但對于張芝這種家境貧寒的子弟來說,要用這種紙練書法也是不可能的。怎么辦呢?
張芝有時在土地上用樹枝練寫,有時用水沾著在大青石上寫。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白色長罩衫的寬大的衣袖可用來練字,便脫下展平在上面寫起字來。寫滿了一只,又換一只。他越寫勁頭越大,興致越濃。后來。索性連前襟后背也展開弄平當紙來寫字。
他在大青石上,寫呀寫呀,不覺已到中午,一件大長外罩衫上密密麻麻地都寫滿了。他抖著長衫,看著寫滿的字,很是高興。他寫的是當時流行的“章草”。他對自己練寫的字挺滿意,但想起要回家吃飯.就發了愁,怎么向父母交待呢?他怕父母生氣,站在這里竟不敢回家。
他一轉身,看見自己家屋旁的大池塘,這一下可高興了。拿著長衫往池塘邊跑,到了池.塘邊,他立即把長衫浸在池塘里搓洗。結果,字跡倒是看不見了,可是白長衫變成了灰長衫。
他提著灰長衫回到了家,頭一低.準備挨訓。父母見他的長衫變成了灰色,不知何故,便問他是怎么回事,張芝很誠實,將自己用長衫練字的經過一五一十說了一遍。不料,父親聽完不但沒生氣罵他,反而夸他刻苦練字的精神。母親也為兒子長出息面高興,當即把兒子長衫拿過來浸在水盆里,然后重新搓洗。這以后,父親讓母親找一些沒用的布帛,給張芝練習書法用。
由于張芝的勤學苦練,他的書法進步很大。可是,日子久了,他家附近池塘的水也變黑了。因為,張芝經常到那里去洗有墨跡的衣服和布帛。
有志者事竟成,功夫不負苦心人。張芝的“章草”寫得越來越好。但他從不滿足。寫著寫著,不能總是模仿寫,書法同其他事物一樣,也應當不斷創新。他認真分析自己寫過的字,這種字形結構和篆書、隸書等不同,很難記憶,許多筆畫勾連不斷,不便于拆開辨認。
他想,應該創造出一種易于辨認,易于書寫的新的書體:從此,他潛心研究、練寫,為此花了許多精力,一直沒有成功。但他并不甘心,無論做什么,他都思索新的字體。
有一次,他與友人在長江乘船航行。長江之水,奔騰不息,一瀉千里的氣勢,觸發了他的靈感。他終于克服了章草的弊端,創造出一種新的字體—今草。
一今草擺脫了章草中保留的隸書字體筆畫形跡,使上下字之間的筆勢自然牽連相通,既有章法,又有氣勢。字的偏旁則相互假借,其筆力縱橫,形似神變而無極。這就是他受到浩瀚的長江自然景觀的啟迪而創造的字體。欣賞這種字體,令人遐想,會有一種詩的意境,這就是藝術魅力。
到了后代,書法家們將自己對生活的感受、理解融進書法,把今草寫得更加流暢、放縱,筆勢連綿不絕,字形變化繁多,成了所謂“狂草”。
張芝的今草對后世歷代書法家影響很大。人稱張芝為我國書法史上第一個“草圣”,并用“臨池學書”來贊譽他。典故廣義上講是表示苦學書法。
【臨池學書的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成語故事01-04
成語故事05-15
經典成語故事12-09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2-07
成語故事02-03
中國成語故事03-01
戰爭的成語故事03-02
經典歷史成語故事02-23
成語故事人琴俱亡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