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專家對高考英語改革的看法
前段時間,北京市考試院就高考的改革方案征求意見。其中一個提法,英語分值由150分降到100分,語文分值由150分提高到180分一降一升,引爆議題。
近日,全國高考的改革方案正式落地的消息不脛而走,部分媒體對英語高考改為一年多考、英語降分語文提分等種種說法言之鑿鑿,引發坊間熱議,官方則不斷辟謠。
語言學習具有鮮明的功利性
李行。航逃繃艺Z委咨詢委員、教育部語用所研究員
英語今后高考統考,進行社會化考試,或者英語降分,語文提分,這些都是我們現在探討英語和語文考試改革的未來走向問題,不是比較哪種語言更重要,而是促其理性回歸、各得其所。
當年推廣普通話,安徽籍保姆熱情很高,為什么?語言不通,在北京找工作就難。任何語言都是一種工具。語言學習帶有極強的功利性,有需求就重要。功利不可避免,但很重要的一點是,學習語言必須形成能力才有效,如半途而廢或今后不需要使用,都是嚴重的浪費。
母語是什么?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重要的交際工具。中小學教授母語,應重點培養學生使用這種工具交流和實踐的能力,即閱讀、寫作和口語。我們講文以載道,現有的語文教學思想性、政治性較強,對語文的工具性質和作用注意不夠。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大于文化知識的積累,大于對語文作為工具的掌握。思想道德教育也要符合學生的年齡和認知能力,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像某些人講的那樣,幼兒園教孩子熱愛黨,擁護社會主義,到了大學才教育學生不要隨地吐痰。
一次性壓力變成持續性折騰
陸建非:上海師范大學黨委書記、上?缥幕浑H研究會會長
得英語者得天下,這是夸大事實,英語只不過很多人能說、在說、容易說而已。但是說拿英語開刀來證明一種文化自信,那是夜郎自大。
一年多考、社會化考試等或許成為新招,然而,對于不甘落后,錙銖必較的考試族來說,一次性壓力定會變成持續性折騰,學校成本也隨之轉嫁給家庭。因此,注重中學課業成績、分類指導教學、運用信息化手段連接和擴大校內外語義場,使英語變成興趣而非噩夢等理念和舉措,應成為現實驅動的正道。
英語考試被妖魔化之后,人們又將母語的弱化歸罪于英語,說它擠占了母文化的時間與空間。如果孩子不學英語,語文水平就會提高嗎?一定程度上,母語水準下滑,主要是信息時代的淺閱讀、少閱讀所致。記憶、閱讀、交際模式徹底顛覆,漢字書寫生疏,直面交流木訥,小說詩歌冷落,自然情趣退化。
仍有條框,很容易把活的語文教死。
陳躍紅: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
中高考的改革,給英語降溫,給語文加碼,如此語文就能王者歸來嗎?不見得。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不變的前提下,通過改變高考科目的分數比重來實現所謂拯救母語,能起到多大作用?
無論是英語的高考或交由第三方考核,抑或語文提分、英語降分,這些措施只是個信號,作為風向標提醒大家重視母語教育在整個知識結構中的重要作用。
母語關乎一個國家的靈魂與信仰,是國家價值的體現,同時也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表現。要讓全社會意識到母語之于外語學習的重要性。
治標更要治本,比起未來語文是加30分還是50分,我更關心考什么,如果考試方式和考試內容還是死板的、一刀切的,那還不如不提分。語文教學、考試中如果有太多的標準答案,太多的條條框框,那么很容易把活的語文給教死了。
必須往前走,否則就是在和時代作對。
胡敏: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總裁兼校長
為什么要進行英語高考教學的改革?實際上是被倒逼的,不改不行。中國的英語教育一路走來,過去是應試教育為主,今天是應試教育和能力教育并行,將來應該是能力教育為主,這也是英語學習回歸之路回歸到符合語言學習和語言教育規律的正確道路上來。
如果說20年前的中國英語學習者,學英語的目的主要是應試、升學、考職稱,那么進入21世紀,實用型的英語學習者逐漸占據主流。即使在受到應試教育影響最嚴重的中學階段,學生和家長也努力地在應試需求和能力需求之間尋找平衡。如果說,在過去英語學習因為對升學的巨大作用而成為剛需的話,那么高考的改革真正在全國推行之后,英語學習就會是將來學生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改革不等于削弱。現在中國已經融入全球化,必須往前走,否則就是在和時代作對。
【專家對高考英語改革的看法】相關文章:
高考改革的看法11-23
高考改革看法11-23
高考改革的英語11-23
高考改革方案改革英語11-23
高考英語政策改革11-23
天津高考改革英語11-23
福建高考改革英語11-23
天津高考英語改革11-23
專家評析高考英語試卷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