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中國通史試題及答案

時間:2017-05-02 09:21:22 中國通史試題 我要投稿

中國通史試題及答案

  《中國通史》是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部歷史專題片。以下是由陽光網小編整理關于中國通史試題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通史試題及答案

  中國通史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第七編至第八編)

  1、為以后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奠定基礎的一位改革者是( )。

  A、郭威 B、錢鏐 C、徐溫 D、柴榮

  2、建立西夏的少數民族是(    )。

  A、契丹 B、黨項 C、女真 D、突厥

  3、北宋前期出現的“交子”的地區是( )。

  A、浙江 B、河南 C、四川 D、江蘇

  4、南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在( )。

  A、蘇州 B、杭州 C、開封 D、泉州

  5、我國古代發行紙幣“交鈔”的朝代是( )。

  A、北宋 B、南宋 C、金朝 D、遼朝

  6、元朝時,我國東北地區設立的行省( )。

  A、嶺北行省 B、遼陽行省 C、中樞省 D、甘肅行省

  7、元朝手工業發展最為顯著的是(   )。

  A、絲織業 B、棉紡織業 C、冶煉業 D、陶瓷業

  8、被譽為“中國科技史上的座標”的一部著作是( )。

  A、《千金方》 B、《授時歷》 C、《夢溪筆談》 D、《天工開物》

  9、我國第一部從全國范圍對農業進行系統研究的著作是( )。

  A、《農桑輯要》 B、《農書》 C、《天工開物》 D、《農政全書》

  10、向朱元璋提出“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建議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是( )。

  A、李善長 B、劉基 C、朱升 D、徐達

  11、明朝知識分子要考得“舉人”稱號,必須通過的考試是( )。

  A、州、縣級考試 B、鄉試 C、會試 D、殿試

  12、放逐禍國殃民的魏忠賢,為東林黨人平反冤獄的明代皇帝是(    )。

  A、明神宗 B、明憲宗 C、明武宗 D、崇禎帝

  二、名詞解釋

  1、五代十國:

  2、澶淵之盟:

  3、紹興和議:

  4、行省制度:

  5、《資治通鑒》:

  6、靖難之役:

  7、古文運動:

  8、、八旗制度:

  9、《四庫全書》:

  三、簡答題

  1、宋元時期“三大發明”及其西傳的意義。

  2、鄭和下西洋的經過和意義。

  3、明末農民起義的意義。

  4、明清科舉制度對教育的影響。

  5、明清科舉制度對教育的影響。

  四、論述題

  1、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其影響。

  2、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和作用。

  3、明朝前期加強君主專制統治的措施和影響。

  中國通史試題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D 2、B 3、C 4、B 5、C 6、B 7、B 8、C 9、B 10、C 11、B 12、D

  二、名詞解釋

  1、五代十國:從907年朱溫廢唐建立梁朝,到960年北宋建立,前后50多年,先后在黃河流域相繼更迭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統稱“五代”。與五代同時,在南方和今山西一帶,還先后存在10個割據政權,史稱“十國”。五代與十四合稱“五代十國”。

  2、澶淵之盟:1005年初,遼簽訂盟約,議定兩國各守舊界,雙方結為兄弟之國,每年北向遼納“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和約是在澶州訂的,史稱“澶淵之盟”。簽約后,宋遼形成長期并立的形勢,雙方沒有發生大的戰爭。

  3、紹興和議:1141年(紹興十一年),南宋與金達成議和條件:宋高宗向金稱臣;宋金兩國,東以淮河,西以大散關(今陜西寶雞西南)為界;南宋每年向金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這個和議史稱“紹興議”。“紹興和議”的訂立,說明宋金相互正式承認了雙方政權,宋金南北對峙局面形成了。

  4、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管理全國政務。大都及周圍地區,由中書省直接管轄。稱“腹里”。除吐蕃外,其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行省長官設置同中書省。各省下設路、府、州、縣。行省制度的確立,是我國歷史上地方政權機構的一項重要改革,并對以后有深遠的影響。

  5、《資治通鑒》:北宋史學家司馬光主編,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這部書按年、月、日的順序,敘述從戰國到五代1 300多年的歷史,全書近300卷。司馬光主編這部書的目的,是為了封建統治者提供歷史經驗教訓,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故定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取材廣泛,敘事明晰,對研究中國古代史有重要參考價值。

  6、靖難之役:明太祖時分封了24個子侄到各地做藩王,太祖后,由長孫朱允(火文)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鑒于諸王勢力太大,采納大臣齊泰等建議,實行削藩政策。1399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以“清君側,誅奸臣”為名起兵,號稱“靖難”。這場戰爭史稱“靖難之役”。1402年,朱棣攻人南京,自立為帝,他就是明成祖。

  7、古文運動:中唐時期,韓愈、柳宗元大力反對駢文,倡導在繼承先秦兩漢優秀散文的基礎上,創造一種活潑流暢、明白易懂的新文體。他們的倡導得到社會上的支持,形成文體、文風的改革運動。這就是“古文運動”。古文運動對后世的散文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8、八旗制度: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過程中,在女真原有氏族組織的基礎上,創立了八旗制度。他把女真壯丁編入八旗,旗人“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平時耕獵,戰時出征。八旗各級長官既管行政,又是軍隊首領。這種軍政合一的制度,對女真社會的發展起了很大促進作用。

  9、《四庫全書》:清朝乾隆年間,政府令紀昀等編輯《四庫全書》。全書分經、史、子、集四大部分,共收書3 400多種,它是我國最大的一部叢書。

  三、簡答題

  1、宋元時期“三大發明”及其西傳的意義。

  (1)11世紀中期,畢升發明活字印刷,元代又發明了木活字和錫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傳播,方便了書籍的流傳,結束了歐洲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歷史,為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提供了重要條件。

  (2)北宋時期,我國人民發明了指南針。北宋末年,我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指南針的西傳為歐洲的航海家開辟新航路、發現美洲大陸、完成環球航行提供了條件。

  (3)南宋時,發明了突火槍,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狀火器。元朝時,制造出大型管狀火器,叫“火銃”。火藥傳到歐洲后,使西方的作戰方式發生了變革,對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起了一定作用。歐洲人又進一步把火藥用于采礦和筑路方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2、鄭和下西洋的經過和意義。

  經過:從1405年到1433年,明成祖派鄭和前后七次率領船隊出使西洋。船隊從劉家港出發,經南海,空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再經印度半島,到波斯灣,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沿途到過30個國家。船隊出發時,滿載金銀、布帛、瓷器、鐵器等,返航時又帶回珠寶、珊瑚、香料、象牙等物品。

  意義:(1)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他的遠航同歐洲航海家哥倫布、達伽馬的遠航相比,不僅規模大,而且時間上要早半個多世紀。(2)鄭和的遠航,加強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系,增進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了解和友誼。它與窮兵黷武和殖民掠奪有著根本的區別。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功績是輝煌的,但也有消極方面。龐大的船隊需要巨額開支,而換回的物品多是供宮廷、貴族消費的奢侈品。

  3、明末農民起義的意義。

  戰爭經過可按教材抓住幾個重要事件所發生的地點,連點成線:陜北首義(揭開序幕)→進入河南(提出口號)→攻破洛陽(殺死福王)→攻下西安(建大順政權)→進入北京(推翻明朝)。

  明末農民戰爭的意義可從兩個方面分析:(1)與過去的農民戰爭相比較,明未農民起義是中國封建社會中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它推翻了明朝的統治,打擊了地主階級。特別是起義軍明確提出“均田免糧”口號,反映了封建社會后期農民對土地的強列要求,標志著我國農民戰爭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2)在這次農民戰爭過程中,地主土地所制受到了沖擊,部分土地回到農民手里,使明朝后期以來土地高度集中的現象有所緩和,這種對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為清朝前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前景。

  4、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分三級進行。州縣級考試,考中者叫“秀才”;省級考試叫“鄉試”,考中者叫“舉人”;中央級考試叫“會試”,考中者再通過“殿試”,可得“進士”稱號。

  (1)明清時期,由于受科舉制影響,一般學校的教育目標和教學內容,都與科舉有直接關系。這些學校往往成為科舉的預備場所,一些與科舉無關的.學科,則不受重視。明中期以后,書院逐漸興盛,但在科舉制盛行的時代,書院成為科舉的附庸。清代,書院成為官府所辦,教學內容全為四書五經和八股文,直接為科舉服務。

  (2)當時,許多知識分子熱衷科舉考試,整天鉆研空洞的八股文,很少有人認真求學問,結果大多數學生知識貧乏,對天下大事和國計民生茫然無知。在這種學風影響下,書坊刻印的應考書籍大量充斥市場,算命、卜卦、祈求神靈的迷信風氣在讀書人中間廣為流傳。

  5、明清科舉制度對教育的影響。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分三級進行。州縣級考試,考中者叫“秀才”;省級考試叫“鄉試”,考中者叫“舉人”;中央級考試叫“會試”,考中者再通過“殿試”,可得“進士”稱號。

  (1)明清時期,由于受科舉制影響,一般學校的教育目標和教學內容,都與科舉有直接關系。這些學校往往成為科舉的預備場所,一些與科舉無關的學科,則不受重視。明中期以后,書院逐漸興盛,但在科舉制盛行的時代,書院成為科舉的附庸。清代,書院成為官府所辦,教學內容全為四書五經和八股文,直接為科舉服務。

  (2)當時,許多知識分子熱衷科舉考試,整天鉆研空洞的八股文,很少有人認真求學問,結果大多數學生知識貧乏,對天下大事和國計民生茫然無知。在這種學風影響下,書坊刻印的應考書籍大量充斥市場,算命、卜卦、祈求神靈的迷信風氣在讀書人中間廣為流傳。

  四、論述題

  1、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其影響。

  (1)行政權:在地方,推行用文官代替武將擔任地方行政長官的制度;縣官原由地方任命,改由朝廷委派;州官之下,另設通判,名為副職,實為互相牽制。在中央,由宰相掌管政事,正職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副職叫“參加政事”。另設樞密院掌管軍事,設三司掌管財政,這樣相權縮小了,標志皇權進一步提高。

  (2)軍事權: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解除了禁軍將領石守信等人的兵權。把地方精兵編入禁軍,地方只留些戰斗力低弱的廂軍。禁軍由中央直接控制,屯駐京師,輪流戍守邊地。又創禁軍“更戍法”,使兵將互不熟悉,將不專兵,便于朝廷控制。

  (3)財政權:北宋把地方的財政權劃規朝廷設置的轉運使管轄。

  影響:這個制度加強了皇權,消除了分裂割據的隱患。但對武將防范過嚴,官僚不斷增多和軍隊缺乏訓練,又釀成了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

  2、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和作用。

  內容:新法的內容可分為理財、強兵和選拔人才三個方面。

  理財方面有:(1)均輸法,以路近價廉為原則收購國家需要的物品;(2)市易法,在東京等城市由政府出本錢,收購滯銷物資,市場缺貨時拋售,以打擊投機商人;(3)青苗法,春季借錢給民戶,夏秋交還,加收利息兩分;(4)募役法,廢除輪差服役制度,由政府雇人服役,原來應服役的民戶要交免役錢,不服役的也要出助役錢;(5)方田均稅法,清丈土地,防止偷稅漏稅。

  強兵方面有:(1)保甲法,把民戶編成保甲,每家有兩個以上壯丁的,出一人為保丁,進行訓練;(2)保馬法,令民間養馬,愿者免除部分賦稅。

  培養和選拔人才方面有:(1)進士科考經義策論,不考詩賦;(2)太學三舍法,太學分外舍、內舍、上舍三個等級,考試合格的升舍,上舍生成績上等的,不經科舉考試,就可以做官;(3)編寫《三經新義》,對《詩》、《書》(《尚書》)、《周禮》三部典籍重新加以注釋,作為太學和州縣學的教材。

  作用:新法在執行過程中雖出現某些弊端,但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它使政府財政收入情況大為改善,積貧的危機有所緩和;在培養和選拔人才方面,開始效果也較好。宋神宗去世后,新法被廢除。

  3、明朝前期加強君主專制統治的措施和影響。

  (1)行政機構方面,明太祖為加強對地方控制,廢行省,設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和軍政。三司長官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在中央,明太祖借口胡惟庸案,撤銷中書省和丞相,把相權分給六部,還設殿閣大學士,備皇帝顧問,影響:丞相的廢除意味著皇權的進一步加強。從體制上保證了君主的絕對權威;明成祖時,形成內閣制度,中央和地方的政權完全由皇帝控制。

  (2)軍事機構方面,在中央,明太祖設五軍都督府,與兵部共管兵權,相互牽制。明太祖又創立了衛所制度,各衛、所分屬于各省的都指揮使,統由中央五軍都督府管轄。影響:使兵部、都督府和衛所總兵將官都不能專軍權,軍權集中在皇帝手里。

  (3)監察機構方面,明太祖改御史臺為都察院,作為中央監察機關。都察院與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刑部合稱“三法司”。“三法司”不能決斷的案件,由皇帝裁決。為了監視官吏和鎮壓人民反抗,明太祖設立錦衣衛,明成祖時設立“東廠”,明朝中期又設立“西廠”,錦衣衛、東廠、西廠都是特務機構,合稱“廠衛”,明朝還有一種叫“廷杖”的刑罰,即皇帝在殿廷杖責官員。影響:使國家司法權集中在皇帝手里,廠衛機構的設立是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的表現。

  (4)在科舉考試方面,明政府規定只準在四書、五經內命題,應考者不許發揮獨立見解,文體為“八股文”。影響:八股取士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加強了封建君主專制。

  (5)賦役制度。為了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和保證賦役來源,明太祖清查戶口,丈量土地,編制了“黃冊”和“魚鱗圖冊”。黃冊是戶口清冊;魚鱗圖冊是耕地清冊。明政府根據黃冊和魚鱗圖冊,把人民束縛在土地上,進行賦役剝削。


【中國通史試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1.《中國通史》模擬試題(一)及答案

2.《中國通史》復習試題及答案(三)

3.《中國通史》期末試卷(二)及答案

4.熱學試題及答案

5.UNIX試題及答案

6.經典力學試題試題試題及答案

7.電氣測量試題及答案-《電氣測量》期末復習試題及答案

8.電子測量試題及答案-《電子測量》期末復習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