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亞瑟·叔本華的勵志故事
上大學那會,也不要知道是從哪整了本關于叔本華的書,上課的時候,就拿在手上,隨便翻著玩玩,說實話,那些挺抽象的文字,自個還真看不大懂。一會老師來了,說你看什么呢?我就給了她,老師就在課堂上,給我們聊了一會這位大叔先生。記得老師好像沒給他添什么好話,老師是女的,是不是因為挨過這位大叔的罵,記恨上了,也未必。反正到最后記得老師建議我們,年輕人要離他的書遠點,小心自己學壞了--是因為他的悲觀主義,甚至主張自殺,盡管他自個沒試試。
后來,出于好奇,還是了解了一點,感覺沒那么嚴重,往往說的還都是一些大實話。但是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他的那些道理確實是很個性的,就像他那人一樣,一生孤獨甚至“無國、無家、無父、無母、無妻、無子、無友”,可謂是清潔溜溜,了無牽掛。
1788年2月22日叔本華生于但澤(今格但斯克),他的父親是個相當成功的商人,后來給他留下大筆財產,這小子是典型的富二代出身。他媽是當時小有名氣的作家,并與大文豪歌德等人有過交往。但娘倆關系總是不對付,在一次爭吵中叔本華挑釁似的告訴他媽:“將來地球人之所以還記住你,只是因為你兒子”。現在看來這話倒不是吹。說起老家但澤,很是讓他們家人糾結,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一會歸波蘭,一會又歸普魯士,往往讓他們無所適從,不知該混那個山頭,深怕一時不慎站錯了隊,被咔嚓了,還不知道得罪了誰。在小叔本華5歲那年,全家搬到了漢堡,開始了新的生活,老叔本華是有考慮的,他希望兒子成為一個眼界開闊的“世界公民”而不要囿于一國一家的小圈圈,所以給他起了一個在西歐各國寫法都一樣的名字,叫Arthur,老叔本華的這一教育理念無疑是成功的,自小叔本華就沒有形成認同于某一地域的國籍觀念。這就是叔本華的“無國 ”。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教育兒子那點事上,當爹的也有顯的無能為力的時候。老爺子家世代經商,家資殷實,滿指望小輩人能夠子承父業,繼續光耀門楣,誰知這小子完全不是那塊料,盡管被強摁著也學了工商管理,并且在生意場上試了幾把,但這一切竟成了叔本華這輩子最不堪回首的往事。常言道,強扭的瓜不甜,有些事就是親爹也辦不了啊。老叔本華后來由于感情創傷,自我終結了。當兒子的并沒有因為這一點而有絲毫的體恤之情,他背叛了父親的意志,成了他老子眼里徹徹底底的敗家玩意,不但放棄商業,甚至終身不娶,斷了老頭的香火。是為“無父”。
雖然他對商業不感冒,可是在感情上他還是尊重老爺子的,并且在許多方面都受到老頭的影響,比如孤僻的性格,暴戾的脾氣等等,父子之間盡管事業上達不成默契,但在態度上叔本華卻還能表現出必要的尊重來。但在處理他們娘倆的事時,就完全不是那么這樣了,或許亞瑟是有問題的,就像他母親說的:“你的怪脾氣,你的怨言,你不高興時的臉色,你對于愚蠢世界、人類痛苦的悲傷,帶給我不快樂的晚上和不舒服的夢境!钡,一個巴掌拍不響,很難說做母親就一點責任就沒有。叔本華的父親比母親大了19歲,母親約荷娜又是一個漂亮的才女,喜好寫些風花雪月的文章,不管水平怎么樣,她是愿意追求那么點小情調,而大叔在外求學時他媽關注兒子生活倒不多,每次寫信卻都是強調自己又結交了哪哪個名人,你說你跟自個兒子顯擺這個有啥意思。這自然讓叔本華很不爽,進而更看輕母親,再推而廣之,就開始看輕女人。更加上老叔本華整天為生意在外奔波,忙死累活的,而媳婦約荷娜可不管這一套,本身又才貌出眾,招蜂引蝶成為一種生活常態,這也加劇了這個家庭的分崩離析,在父親死后,1814年,叔本華搬遷到了德累斯頓,永遠離開了他的母親。從而大叔“無母”。
叔本華終生未婚,并不一定是不解風情,應該是比較悶騷吧。據說叔本華把妹的目標還挺高,非名門閨秀不談。在意大利游歷時,叔本華曾給自個妹子寫信吹噓他結識了一位富有而高貴的女朋友,而叔本華在40多歲時,還向一位剛結識的17歲少女求婚,其實也是人之常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嘛,講臺上叔老師也是人,還有一堂皇的帽子教授,可私底下禽獸的事也沒少辦。但叔本華在著作中表現出對女性的輕視也是顯而易見的。叔本華說:“女人最適宜的職業是看護和教育兒童,因為她們本身實際上就很幼稚、輕佻漂浮、目光短淺,一句話,她們的畢生實際就是一個大兒童——是兒童與嚴格意義上的成人的中間體! 所以大叔“無妻”。
沒老婆,自然也就沒子女了。
文化人難免有股子犟勁,再加上這主天生性格怪癖,所以這輩子也沒交到什么朋友,便是他的“無友”。據說有這么個事,叔本華因為受不了一個女裁縫的吵鬧,后來竟把她推下樓梯,并造成她的終身殘疾。你說你還真把老人家當成龍了,從樓上扔下去啥事沒有,老太太雖然粗魯了點,但也不至于如此吧,從此狗皮膏藥算是貼上了,叔本華被法院宣判,按季度付給她終生補償。20年以后,女裁縫過世了,叔本華才舒了一口氣并感慨的寫道:“老婦死,重負釋”,格寧人的事總算到頭了。對待一老婦尚且如此,其他人也就可想而知,更沒什么耐心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他雖然和人交往不怎么樣,但他卻信任一個終身的伴侶——一條狗狗,并且給它還起了一個挺牛逼的名字叫“宇宙靈魂”。1860年9月21日,當叔本華因肺炎病故時,就是“宇宙靈魂”陪他度過了人生中的最后一刻,這個他唯一的親人。
1818年,30歲的叔本華寫成了50多萬字的唯意志主義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這本書中,叔本華斷言,聰明難,作聰明的天才更難,因此,天才最痛苦,相反,難得糊涂的人,卻活的更灑脫。沒心沒肺,吃飽就睡,其實何嘗不是一種境界,真能如此,煩惱何來。晚年的蘇軾給兒子蘇月遂的《洗兒戲作》中就說明了這樣的追求:“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生兒愚且魯,無災無病到公卿!
好不容易鼓搗出一本書,叔本華曾寄予了厚望。他說:“我這輩子活著就指望這本書混了,其余的神馬就基本算浮云飄飄了。”后來甚至忽悠出版商洛克豪斯說,我這本書那可神了去了,其中有一部分都是神仙托夢告訴我的,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這種不著邊的鬼話,洛克豪斯竟然信了,盡管有所保留,還是決定發行少量來試試。結果豪斯老板的擔心,終于成為了現實,在一年半的時間里,這本書總共賣了不到一百本。其實這就像叔本華自己說的,天才是悲催的,而天才的作品也是一時難以招人待見,當時人們追捧的是黑格爾這些人的思想,叔本華卻和這些人唱反調,自然不容易被人們所接受。本華哥真的怒了,放出狠話: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
滿含著七個不服,八個不忿的念頭,叔本華憑著《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這本書找到了柏林大學——黑格爾等人的所在地,并成了該校一名無俸講師,顯然這是來踢館的。他自信的向學監提出,要和黑老師同時開講,唱一場爭奪聽眾的對臺戲,不分出高下輸贏決不罷休。
就這樣開擂的日子到了,黑老師那邊,人們早就成群結隊,拿著馬扎板凳的擠滿了教室,就像前幾年村里面放電影的勁頭差不多;而叔老師這里,直到上課時間都快到了,仍然是冷冷清清,一人沒有,叔老師就開始嘀咕:怎么回事,難道是上課通知,學生們沒看到。一會總算看到仨學生急急慌慌的過來了,叔老師總算有了些許安慰,然后就開始慷慨陳詞,只見學生也目瞪口呆的望著老師,叔老師更是感覺知音難覓,演講漸入佳境,只見老師興奮異常,唾沫星子橫飛著。最后叔老師很有成就感認為,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這次人雖然不多,只要是識貨的,回去一宣傳,還怕沒學生嗎,看他們聽的那么入神,問問他們有什么不懂的,我再給他們補補課,反正人不多。結果學生面露難色道,不好意思老師,我們走錯教室了,雖然聽不懂,但見您那么興致勃勃,實在不好意思打攪。聽這話之后,不知道叔老師情何以堪啊。在隨后的學期中,叔老師的課基本上和上述情況差不多,最后只得撤銷,柏林大學生涯就這樣草草收場。
人們對于這段軼事很感興趣,其實,叔本華所遭遇的一切除了表明他“生不逢時”之外,決沒其他意義,更不能絲毫有損于他的英明偉大的天才,他開創了西方非理性主義的先河,在一定程度上,叔本華比黑格爾更加偉大,前者是一位創始人,而后者是一位集大成者,眾所周知,在當時理性主義盛行的時代,叔本華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挑起非理性主義的大旗,始終不改其志,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西方非理性主義就由此揭開了第一頁。再者,是非自有公論,歷史評價一切或許是最公平的,在叔老師的晚年以及在他死后,其思想才開始為世人認同,才開始發生影響,偉大如尼采,就曾對叔氏思想頂禮膜拜。
這位狂傲不羈的存在主義的先驅者,在回憶購買、閱讀《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情景時,是這樣寫的:“一個不知名的鬼靈,悄然地對我說:趕快去把這本書帶回去!我一回到家,隨后就把我的寶貝翻閱起來,我屈服在他那強力、崇高的天才魔力之下了!彼14天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幾乎是廢寢忘食地沉浸在那本書里,“我像一般熱愛叔本華的讀者一樣,在讀到最初一頁時,便恨不得一口氣把它全讀完,并且,我一直覺得,我是很熱心的注意傾聽由他的嘴唇里吐出來的每一個詞句!币虼,尼采在1874年還專門寫了一篇論文,題目就是《教育家叔本華》。
看來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叔本華的思想絲毫不遜于黑格爾等人的思想,所以奉勸叔老師也就不要總是那么耿耿于懷了。
【亞瑟·叔本華的勵志故事】相關文章:
有關叔本華的名言11-25
叔本華的治療經典句子摘要12-07
勵志的故事 勵志名人故事04-02
經典勵志故事 啟迪人生勵志故事04-02
經典的培訓故事勵志故事11-30
精選勵志故事04-06
經典的勵志故事04-04
經典勵志的故事精選04-05
很勵志的故事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