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夫妻返鄉開始釀酒養豬創業故事
釀酒、養豬,看上去是兩個很傳統的產業,如果能夠有機的結合,形成循環產業,其價值不可小視。
在重慶市黔江區杉嶺鄉苦竹村,有一對夫婦,巧念傳統農經,通過釀酒+生豬養殖有機結合,走上循環發展之路,一舉實現脫貧增收,奔上小康,成為遠近文明的致富能手。附近鄰里提起向業華夫婦,不由自主的豎起大拇指。
漂泊在外 嘗盡酸甜苦辣味
1990年,20多歲的向業華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跟著同村的幾個青年一起,踏上了南下的列車在追逐自己的夢想,由于沒有多少文化,不僅進廠困難,找其他工作也四處碰壁,無奈之下,只得選擇進煤礦當一名挖煤工。
礦底伸手不見五指,干活又臟又累,生活也吃得很差,開始向業華習慣不了,但是為了改善家里人的生活,他咬牙堅持了下來,由于踏實可干,吃苦耐勞,很快被提拔為班長,領的工資越來越多,卡里的存款也越來越多。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一次意外事故,向業華的聽力損失了,腿部也受到了小程度的殘疾,勞動力損失了,煤礦工作是不能勝任了。
"打工也不是長遠之計,回鄉創業才是正道。"向業華心想,老家那么多空置的土地,為什么不回家發展產業呢,老家的人們都喜歡喝包谷酒,但是,卻很少能夠喝道純正口味優質酒,我為什么不回去釀酒呢?
返鄉創業 迎來黎明的曙光
當時,煮酒師傅李方明在當地非常有名。向業華找到他說明說明拜師學藝的來意。在李師傅的酒坊學藝期間,勤奮好學的向業華啥事都做,不論重活輕活,只要拿上了手都必須做完。
在學藝過程中,煮酒的每一個環節他都仔細觀察,認真聽取師傅點撥。僅僅兩個月時間,向業華就掌握了煮酒的全套技術。
2013年4月,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已到知命之年的向業華夫婦投資4萬余元建起了一個占地140余平方米的小酒坊,向業華學的是傳統煮酒方法,從烤出第一桌包谷酒開始,他嚴格按照師傅傳授的技術,從泡糧、煮糧、糖化、發酵到烤酒等10余道工藝,他都認真對待。
"有些師傅為了提高產量,在酒曲里面摻雜有機農藥,酒產量是提高了,但是人們喝著頭痛、頭悶,我烤出的包谷酒不摻雜,用山泉水釀造,必須保證50度以上,60度的酒味道最可口,最香甜,但是產量少,一般都是50多度。"向業華說,由于他的酒味道好、質量好,再加上他誠信經營,他每天烤出的包谷酒當天就能夠賣完,最少的一天也能夠賣出酒100斤。
短短兩年的時間,向業華通過釀酒生產,走上了致富路,蓋起了一底的洋房,買上了車,卡里的存款增多了,生活也奔上了小康。這時候,向業華思考著,如何把自己釀造的包谷酒打造品牌,銷售得更遠。
"包谷酒用瓷壇封裝好,埋在地下,埋的時間越長酒越好喝。"向業華說,現在,他每天烤出的酒除了供應給固定客戶后,都要在地底下深埋一兩壇,然后間隔一段時間后,通過"電子銷售渠道",把"杉嶺鄉女兒紅"銷往外地,擴大影響。
酒糟養豬 循環產業致富路
釀酒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大量的酒糟伴隨釀酒而生,如何處理這些東西成了他心頭的一個難題。
俗話說,“酒糟養豬,豬膘肥體壯。”向業華記著這句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古話,于是決定變廢為寶,把酒糟轉換為飼料用來養豬,達到循環利用的效果。
2013年1月在杉嶺鄉畜牧獸醫站技術員的指導下,投資10萬余元修建了一個占地200平方米的養豬場,年出欄生豬200余頭,實現年收入25萬余元。同時修建沼氣池將豬糞所產沼氣用作生活,并發展了10畝蠶桑,將沼液作肥料施入桑地,形成循環產業路。
"酒糟養豬效果好,但是不能用量太大,用量多了就適得其反了,我的釀酒規模逐步擴大,現在的養殖規模有點小,今年打算再新建一個占地200余平方米的圈舍,到時候就能夠充分利用好釀酒過后的剩余酒糟,人是累了點,但是,致富路上,累一點苦一點也值得。"向業華笑呵呵的說。
路上,荊棘遍布,向業華夫婦櫛風沐雨,砥礪前行,致富之后,不忘鄉親,積極幫扶農戶發展種養經濟。一是提供技術幫助,傾囊相授豐富的實踐養殖經驗;二是實行信息共享,及時發布養殖供求等信息;三是形成結對幫扶,結對指導困難群眾脫貧致富。
在他們的影響帶動下,附近村民大力發展種養業,獲得經濟增收,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夫妻返鄉開始釀酒養豬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夫妻返鄉創業巧念農經酒糟養豬發展循環產業的創業故事03-10
農民夫妻返鄉養殖山羊的創業故事03-09
養豬創業故事12-09
在農村養豬創業故事12-09
放棄高薪返鄉養牛的創業故事03-10
廣安大學生夫妻返鄉養七彩山雞的創業故事03-10
宜賓大學生返鄉的創業故事03-10
從建筑垃圾開始的風雨創業路創業故事11-24
女碩士養豬創業帶領鄉親共同致富創業故事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