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農村養豬創業故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養豬創業故事
懂技術,才能養好豬;懂市場,方可賣好豬;懂合作,做大養豬事業。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養豬創業致富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80后女豬倌的創業夢 夢想路上收獲愛情
家住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抄樂鎮沙塘村的80后女大學丁玉畢業后,回家辦起養豬場,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斗,不僅逐漸實現了自己的80后創業夢,也帶動了一方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成為該縣脫貧攻堅戰的先頭兵。
80后的艱辛創業夢
2月18日,正月十一,馬上就是元宵節了,在抄樂鎮沙塘村,丁玉,這個能干的姑娘依然奮斗在自己的養豬場里,忙活著。
“目前有100頭左右能繁母豬,平時的存欄量在500頭左右,主要是以銷售仔豬為主。” 說到自己的養豬場,丁玉的臉上洋溢著喜悅。
2012年,大學畢業的丁玉毅然回到家鄉干起了養豬的事業!這個年輕漂亮的小姑娘,怎么會干起養豬的事業來呢?原來,她一直受到家人的影響,高考時就報考了山東某大學的畜牧養殖專業,大學畢業后,她毅然選擇回鄉開始了豬倌生涯。然而萬事開頭難,剛剛起步的她,也遇到了種種困難!
“最大的困難還是市場因素,從2012年開始養豬,2013年、2014年接連都出現豬價低迷的狀況。”受市場低迷、資金周轉困難的影響,丁玉的創業夢差點破碎。
“最嚴重的一次是2014年年底的時候,當時有近兩百頭小豬,根本賣都賣不出去。”說起當初的困難,丁玉仍心有余悸。
“當時,周圍的親戚朋友你家3頭、他家5頭,給我減輕了一定的壓力,自己都留下了100多頭,但是沒有錢繼續養下去。抄樂鎮政府得知我們的困難后,協調了二十萬的貸款,才渡過了難關。2015年豬價就開始回升了,走出了困境,養殖場也走向良性循環的軌道。”丁玉說。
建立在養豬夢上的愛情
因為自己的養豬夢,丁玉也收獲了自己的愛情,在外地實習的時候,她就認識了現在的愛人——來自四川的小伙陳涵。
陳涵同樣是一個靦腆的小伙,他主要負責仔豬的繁殖和飼養,由于繁殖仔豬的特殊性,他成天都在離丁玉所在的涼橋養殖場有近10公里的山溝里,陪伴他的只有一群待產的母豬和咕咕叫的豬崽。
“在仔豬的運輸過程中要注意避風防寒;到達圈舍后要增加應激反應的藥物,讓仔豬盡快適應新的生長環境,飼養過程要按比例配備飼料,最大限度地提高仔豬生長率……”談起養豬經時,陳涵滔滔不絕。
談談你們的愛情吧。
當初實習時,丁玉讓我與她一起回鄉創業,我稍作考慮就同意了,一起來到抄樂,陳涵說。
“在與他的接觸中,我一直強調要辦一個屬于自己的養殖場,希望他能幫助我完成的理想,我們因為有了共同理想走在了一起。”丁玉接著陳涵的話說。
帶動鄉親脫貧奔小康
抄樂鎮河坪村桃坪組劉常余是一位四十歲的漢子,去年干活時摔傷,加之三個兒女們均在校讀書,屬于因病因學返貧的對象。
在丁玉的帶動下,他發展起生豬養殖,2015年出欄商品豬100余頭,年純收入10萬元,談起自己的變化,劉常余感慨地說:“自己能有今天,多虧了丁玉的幫助。”
像劉常余一樣,吳忠、祝平、丁德利等10多家養殖大戶,也在丁玉的帶動下發展養殖,戶均飼養生豬50頭以上,走向了脫貧致富小康之路。
養豬創業故事篇2:
80后“豬倌”返鄉創業 帶動鄉親走上致富路
退學經商,又棄商從農,當“豬倌”終日與豬為伍,這在平常人看來可能是奇聞怪談,但重慶市忠縣雙桂鎮農橋村的馬劉洋卻將這條“出格”的道路走得別具一格。
他曾是四川外語學院學生會會長,因重病意外退學,幾經周折后,他開始回鄉創業創辦特種野豬養殖場,10年間不僅成了重慶市特種野豬養殖的領軍人物,還成立了合作社,帶領鄉親脫貧致富,近日,這個80后“豬倌”被提名2016年度感動重慶人物。
校園到豬棚
艱辛創業謀發展
回憶起退學創業的緣由,馬劉洋說是因為人生和他開了場玩笑。2000年,18歲的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四川外語學院,后又當了院學生會會長。入學僅半年,一場突發性心臟病將他送進手術室,為了給他治病,父母花掉大筆積蓄。康復后,他幾經思考,最終決定退學創業,減輕家人負擔。
退學后,馬劉洋先后從事過不同行業,也創辦過互聯網公司。在一次聚會上他初次嘗到朋友從北方帶回的野豬肉,發現野豬肉味道鮮美,肥而不膩,很受朋友喜歡。經調查他了解到,野豬不僅售價高,好養活,而且重慶市場上幾乎沒有野豬肉產品。2007年,馬劉洋毅然轉讓了盈利中的公司,棄商從農,走上了“豬倌”之路。
從沒養過豬,甚至沒做過農活的“門外漢”,場地、技術、銷售等都是馬劉洋創業路上的攔路虎,但所有的障礙都沒能難倒他。他用14萬元的啟動資金,在歌樂山上租了間70平米牛棚改造成養殖場,買了幾十頭野豬幼苗,沒錢請工人就凡事都自己干。冬天青飼料短缺,馬劉洋冒著雪也要上山打豬草。2噸多的酒糟料,他一個人用背簍一趟趟的'從馬路邊背到養殖場,每天從晚上六點多一直忙到晚上十點多。慶幸的是,在馬劉洋的精心照料下,野豬長勢喜人,出欄率高,養殖場創辦僅3個月就開始盈利。
同年,馬劉洋響應政府號召返鄉創業,回到忠縣的馬劉洋,將野豬養殖場的規模擴大到了1000多畝。2010年,憑借之前攢下的口碑及穩定的客戶群,馬劉洋領建了重慶豬太郎農業股份合作社,打算帶領鄉親們共同脫貧致富。
轉型謀銷路
產業帶鄉鄰致富
養野豬在農村可是個新鮮事兒,普通肉豬價格每頭在千余元左右,而野豬的價格每頭可賣到三四千元。村民們看在眼里,也都躍躍欲試,可苦于沒有技術和銷售渠道。合作社成立以后,馬劉洋考慮到村民們的顧慮,決定采用“合作社+農戶+第三方”的發展模式,先將豬仔賒給社員喂養,而且免費提供技術培訓和打針喂藥,這樣不僅最大限度的降低社員的養殖風險,也能降低合作社的養殖難度。
隨著合作社規模的不斷擴大,野豬的出欄量也成倍的提高,大大增加了銷售的壓力。傳統銷售思路中直接將野豬賣給屠宰場的方式已不能適應合作社發展的需求。為了實現對社員保證回收的承諾,馬劉洋先后走訪多地考察后,決定轉型做深加工豬肉產品以拓寬銷路。2013年,合作社先后推出“豬太郎”系列野豬臘肉、香腸及開袋即食野豬肉干產品,成功從單純養殖轉型為集加工、銷售、品牌建設于一體的新型特色農業合作社。
在發展的同時,馬劉洋也將豬太郎合作社打造成了務工返鄉人員的創業孵化基地。幫扶務工返鄉人員實現就業創業,目前已涉及到花卉、藥材、經濟果林、土地流轉等多個領域。截至2015年底,合作社共計培訓2600余人次,實現銷售產值1300多萬元,先后指導建設規模化養殖場12個,帶動了800多名人員就業,實現了特色養殖規模經營效益提升和農民增產增收共贏。
養豬創業故事篇3:
美女大學生畢業后養豬年入百萬 成為最美豬倌
浙江的農村,因優越的自然環境備受贊譽,而在這綠水青山間,同樣不缺少勵志的創業故事。比如,“美女大學畢業生養豬年入百萬”的創業故事就發生在杭州桐廬縣分水鎮,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黃淑女,從生態養殖到互聯網私人訂制,1986年出生的她已經將她的“柳淑農莊”升級了兩次。在扎根農村創業這件事上,她說自己是個“愿意吃苦的養豬農民”,最美“豬倌”的稱號,亦是源于“實干”二字。
大學畢業想出去闖闖
兩年虧損幾十萬后回家
眼下,柳淑農莊大多數成品豬已出欄,前幾天恰逢春節,少不了親朋之間的走動,創業成功的黃淑女自然成為眾人焦點。“9棟養殖棚,500多畝生態養殖場,一年收入一定很可觀吧?”“別看是女孩子,比男孩子還能干呢!”……
對于這樣的夸獎,養了近10年豬的黃淑女已經習以為常。但每每有懷揣“創業夢”的大學畢業生前來取經,身材嬌小,面容清秀的黃淑女都會用“苛刻”的言語告訴對方:“我從來不把創業者當老板,他們比打工者更苦。我建議你們還是先嘗試用打工的方式積累一些經驗。”
她之所以這么說,或許是從這群熱血青年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其實,我大學剛畢業那會,也想著自己做老板,賺大錢。”當然,黃淑女指的創業才不是整天和豬待在一起。因為打她記事起,父母就是村里有名的養豬戶,但豬圈又臟又臭的環境,加之養豬又是一件十分辛苦的體力活,“養豬”兩個字壓根就沒有出現在她的職業規劃中。
2005年,20歲的.她大學畢業,“當時很多同齡的姑娘賣服裝賺了錢,我覺得我也可以。”同年,她的服裝店在父母的反對下開了業,“一年大概虧了10萬,然后就關門了。”
次年,黃淑女的工藝品店在義烏開業,結局以不到一年虧損十幾萬收場……談到當初的窘境,黃淑女顯得一臉愧疚,“要知道,20歲以前,我在家從來沒有洗過一只碗,哪承受得起這樣的打擊,但現在想起來,最受傷的應該是父母。”
“創業成功的故事確實很打動人,但從那時起,我才明白創業并非想象中那么簡單。”經商失敗后,黃淑女在無奈之下回到分水鎮,留在父母的農場里搭手做起了文職。
一次一次的學習培訓
聰明腦袋有了用武之地
“我當初不想養豬的原因還有很多,其實這一行虧起來更厲害。”黃淑女說,在養豬業,流傳著“賺一年,虧一年,平三年”的說法,且不說生豬肉的價格隨市場波動,給養豬戶帶來最大損失的是豬疫,“之前我們這兒的豬苗都是從金華、衢州、江蘇各地引進,往往在此過程中會帶來各種疾病。”黃淑女說,一旦某個豬圈發生疫病,那么,整個豬場里的豬會相繼死亡,養豬戶一次性就會虧損幾十萬。
毫不夸張地說,這樣的風險可沒讓黃家人少過提心吊膽的日子,以至于黃淑女的父母曾有過放棄從事幾十年養豬事業的念頭。“幸好當時我一有時間就會外出學習,終于在生態養殖上找到了門路。”黃淑女回憶說,她回家后,團縣委、農辦都會不定期地組織鎮上的養殖戶外出培訓,“當時有個省農科院的教授告訴我,半年出欄的飼料豬一定會被生態養殖的土豬替代。”
一次又一次的學習、培訓,“轉型升級、生態養豬”的念頭開始在黃淑女的心中萌生。為了用自己的行動說服父母并證明自己的決心,2006年的一整個冬天,黃淑女每天凌晨4點起床,花近一個小時的時間走上十幾里的山路來到鎮上的長途汽車站,兼職做售票員的工作。見女兒如此堅定,黃淑女的父母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在分水鎮新龍村為女兒租下了一塊山地。
團委拍的一部宣傳片
讓她收獲人生第一桶金
2009年,黃淑女的柳淑農莊終于建成,總面積500多畝的養殖場既種植農作物、果園又飼養生豬,“農科院教授告訴我,‘金華兩頭烏’品種好,養殖周期長,肉質鮮美,繁殖率高,效益高,很適合養殖。”黃淑女說,雖說金華兩頭烏原產地是金華,但事實上,分水的氣候環境與金華相似,兩頭烏在這里繁殖不成問題。“更重要的是,我養的豬不再吃飼料,它們是名副其實的草豬。”另外,豬糞尿就近還田、還山,形成了種植業與養殖業一體化生產模式。
盡管如此,經歷了幾次創業失敗的她,對這件事仍舊十分謹慎,當年只引進了幾十頭豬種自繁自養。
“失敗太多,原因種種,但想要成功就必須精通這個行業。”對于領會到失敗原因的黃淑女來說,從飼養、打疫苗到衛生管理,她都自己把關。“有一次,我媽媽的朋友來農場玩,看到正在清理豬圈的我十分震驚。”黃淑女坦言,如果不是經歷過挫折,她也吃不了這些苦,也沒勇氣挑起這份責任。在她的記憶中,農莊成立初期,她每天白天跟著母親去豬圈里清理豬糞,給豬打疫苗,晚上寫材料,頸椎至今還落下病根。
當時,美女“豬倌”的消息在小鎮里迅速擴散開來,“我也是在那一年結識了現任桐廬團縣委書記舒丹的,她為我拍的一部紀錄片為我賺來了人生第一桶金。”黃淑女回憶,2009年,黃淑女養豬經歷的紀錄片被當時在桐廬團縣委工作的舒丹傳到了網上后,不久,寧波一位買家帶著20萬元現金,買走了黃淑女豬圈里所有的金華兩頭烏。
確切地說,這一桶金是對黃淑女創業的肯定,也是她前行的動力。此后,黃淑女把養殖場打造成種養結合的優質金華兩頭烏養殖、生產、銷售一體化運作養殖基地。2012年10月,經杭州市技術質量監督局、桐廬縣技術質量監督局以及桐廬縣農業局審核批準,養殖場成為了“金華兩頭烏”種豬標準化養殖示范基地。
2013年,由團省委、省農辦、省科技廳、省農業廳、省廣電集團、省農信聯社、省創基會等單位聯合開展的首屆浙江農村青年創業致富項目大賽上,黃淑女的“優質兩頭烏豬繁育基地建設及生態養殖技術開發項目”榮獲銀獎。
結合電子商務理念
正式進軍電商市場
“2016年的豬已經全部賣完了。”新年伊始,這樣的消息讓剛剛踏足互聯網的黃淑女喜上眉梢。原來,早在2014年,黃淑女就開始結合電子商務的理念銷售“兩頭烏”豬肉,開創了與以往靠中間商銷售不同的新渠道。2015年6月15日,黃淑女成立了杭州沃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注冊柳淑農莊為品牌,進軍互聯網市場。
“我們的模式是私人訂制,首先在淘寶上推出金華‘兩頭烏’年末預訂活動。購買者通過淘寶提前預訂,交部分押金,年末進行配送。”黃淑女介紹,除此以外,她的網上超市中還有土雞蛋、稻米、黑木耳等分水當地的土特產,而這些農產品的供應商都來自分水本地。比如在分水鎮的大路村,稻鱉共養的創業青年王陳峰就搭上了黃淑女的互聯網專車。
“兩年后,我的農場里每年至少要出欄1500頭兩頭烏。”對于未來的規劃,黃淑女顯得十分有信心,因為在她眼中,近10年的養豬歷程,每一步都如此清晰,那般踏實。正如她所說,每次上臺交流創業心得,她開場那句“我是個農民,養豬的農民”總能引起哄堂大笑,而在結束時,她那份堅定而又踏實的創業之心總會換來經久不息的掌聲。
【養豬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在農村養豬創業故事05-10
懶漢養豬寓言故事03-18
養豬場的創業計劃書04-17
9名大學生畢業后下鄉創業養雞養豬勵志故事05-11
創業的故事11-03
創業與年齡無關創業故事05-12
勵志的創業故事04-04
創業勵志故事精選04-06
成功創業故事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