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養殖成功的創業故事

時間:2022-12-09 19:52:48 創業故事 我要投稿

養殖成功的創業故事

  創辦養殖企業,除了動物疫情、疾病風險、技術水平和硬件設備之外,很多因素都可能成為創業的瓶頸。要想創業成功,須在政策、市場、資金、人事等方面未雨綢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養殖創業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養殖成功的創業故事

  養殖創業故事1

  農民工創業養殖牛蛙的三步跳軌跡

  一位打工返鄉的農民工憑著養蛙“三步跳”,奇跡般地成為全省屈指可數的養蛙大戶、“創業明星”。他就是宜黃縣冠順特種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經理鄧貴順。

  從“泥工師傅”到“改行養蛙”

  1984年,19歲的鄧貴順高考落榜回到家鄉——宜黃中港鄉鄒坊村。像村里許多年輕人一樣,他拜師學習泥工技術,熬滿三年學徒期,他帶著一把泥刀,外出闖蕩打工。福建的莆田、浙江的金華等地方,他都灑下了辛勞的汗水。然而,在外面辛辛苦苦打工20多年,卻始終難以實現他致富的愿望。

  2005年鄧貴順在浙江溫州打工時,連續半個多月都沒有找到活干,坐著等活干的時候,他思考起來,這樣憑氣力掙錢還經常沒事做,不如像溫州的許多農民一樣,自己創業當老板。一天,他突然看到電視熒屏里播出一條“湖南省張家界市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養棘胸蛙致富”的廣告。他眼睛一亮,被那投資小、見效快的廣告所觸動,于是帶著盤纏千里迢迢到張家界去拜師求藝,學習養蛙的技術。

  從“試著養殖”到“公司經理”

  2005年7月,鄧貴順經過三個多月的學習和實踐,終于掌握到了科學繁養棘胸蛙的技術;丶液,創業心切的鄧貴順便在依山傍水又靠近公路的地方,選好一塊地盤,作為創業養蛙基地。他投資興建了一棟平房,按照科學養蛙的要求,在屋內修建了繁殖室、蝌蚪養殖池等,并根據棘胸蛙的生活習慣,科學保持著蛙池內的水溫,自配飼料,日夜養護著150對種蛙。這些種蛙產卵后,他精心孵化繁殖成蝌蚪,再培育成商品蛙。天道酬勤,經過兩年多的精心養殖,到2007年秋他成功繁育出售商品蛙250公斤,獲利潤4萬余元。池內的種蛙留存數有1500多對,蝌蚪有2萬多尾。

  挖到“第一桶金”后,鄧貴順看到了養棘胸蛙致富的曙光。為做大養蛙業,2007年底,他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邀請本鄉龍崗村村干部李冠平投資入股養蛙,并成立了“宜黃縣冠順特種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有了20多萬元資金投入后,鄧貴順將蛙場周邊的4畝多田地長期租賃下來,砌起了圍墻,修建了大門和辦公場所,對原有的養殖場地進行了擴建和改造。

  從“獨闖富路”到“帶富一方”

  花香引得蜂蝶來。鄧貴順養棘胸蛙成功的`消息在當地傳開后,到他養殖基地參觀學習養蛙的人逐漸多了起來。

  面對求他“傳經送寶”的村民,鄧貴順沒有忘記曾向師傅許下的“要帶動村民們養蛙致富”的諾言。2008年春開始向本村及周邊鄉鎮的一些農民傳授科學養殖棘胸蛙的技術,并為30多戶農民提供了種蛙。為帶動這些養蛙戶闖市場,他與股東商議后,去年又成立了養蛙專業合作公司。由他的公司為養蛙戶提供養蛙技術和種蛙,養蛙戶將蛙養大后,公司按照市場價格全部收購,運往外地去銷售。這一舉措,既打消了養蛙戶的后顧之憂,又促進了當地養蛙戶的發展,帶動了一方農民致富。中港鄉高山村返鄉農民工謝發順,去年3月到鄧貴順的公司里購買了30對棘胸種蛙,按照鄧貴順傳授的技術科學養殖,現已繁殖發展到500多對種蛙,若拿去出售的話,收入遠遠超過他到外面打工所掙的錢。

  冬去春來,目前鄧貴順苦心創辦經營的養蛙基地已發展到擁有種蛙1.2萬多對、幼蛙3萬多只的規模,按照市場價格估算,公司資產已達到90萬元以上。為繼續做大做強養蛙業,不久前,他又在中港鄉店下村承包了39畝良田,創辦生態養蛙基地。

  養殖創業故事2

  農村創業養野豬走致富路

  畢節市海子街鎮一青年放棄在城區發展的機會回到農村創業,如今,敏銳的頭腦和實干精神帶他走上了致富之路。

  吳某,畢節市海子街鎮人,18歲就在城區從事摩托車修理工作,并靠自己的努力積攢錢在城區麻園路買下了一套商品住房。2007年,他通過農村創業網了解了特種養殖相關情況后,想到發展畜牧養殖業,他以敏銳的市場洞察力發現:野豬養殖在畢節是個空白。于是年僅22歲的`他毅然決定賣掉城里的房產換得25萬資金回到農村老家發展野豬養殖業。

  2007年10月,吳某開始建豬場并到周邊省份去考察,為了學到養野豬的經驗,他屈身到豬場去打工,邊打工邊學習養野豬。自己的豬場建好后,吳某從長白山、福建引進三個品種的野豬。為了保障自己養的野豬能讓消費者放心食用,吳某還專門請來獸醫站的防疫員給野豬戴耳標,實行像家豬一樣的跟蹤防疫、定點屠宰、流通監管,F在,吳某的野豬養殖場已經初具規模,有種公野豬5頭,母野豬25頭;仔豬50頭,商品野豬年出欄量可達200頭。

  由于野豬肉肉質鮮嫩,口感好,營養價值高,被稱為綠色保健食品,所以深受消費者親睞。吳某的野豬剛可出欄一批,還沒進屠宰場,其野豬肉就以非?捎^的價格被城區幾家著名餐飲店訂購,已經初步體現出良好的經濟效益。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后,吳某更加堅定了信心,決定擴大規模,同時要建立放養場地,以保持野豬的生活習性,從而提高肉質。

  當談到現今農民工返鄉的問題時,才23歲的吳某語重心長地說:非常感謝農村創業網,其實農村創業的前景非常好,國家對農村的扶持力度大,只要選準項目,努力去做,一定能闖出一片天地。

  養殖創業故事3

  養鵝只為鵝毛 一月竟賺千萬

  每年春天,內蒙古奈曼旗的養鵝基地都會孵化出上百萬只雛鵝,這些小鵝一部分會留下來在基地飼養,另一部分賣給農民去飼養。這樣算下來陳焜榮的鵝場一年就會產100多萬只鵝?墒蔷退闶怯100多萬只鵝,依然不能滿足這個鵝場的老板陳焜榮的使用量。

  其實在這些鵝身上,陳焜榮最想要的不是鵝肉,而是鵝毛。小鵝出殼后3個月就可以取毛了。

  記者:“像這樣的鵝毛什么地方是最好的呀質量?”

  員工:“這片最好,這是一個鵝身上的最漂亮的!

  記者:“這種毛價錢怎么樣?”

  員工:“這種毛在市場上要500多元一公斤。一根,這一根就2角多。一只鵝有14根,基本上就已經達到3元多了,這就是附加價值。”

  按照這樣的價錢來算,一只鵝身上的毛就可以賣到20多元錢?墒羌词故沁@樣高的價錢,陳焜榮依然不能收到足夠的鵝毛,整個國際市場對鵝毛也是一直處于緊缺的狀態。

  陳焜榮:“假如我們廠里能夠達到一天提出一噸絨的話,那以現在的市價30多萬元將近40萬元一天。假如一天能夠一噸絨的話一天就是40萬元,一個月就1200萬營業額。”

  記者:“營業額是吧?”

  陳焜榮:“像這樣的鵝毛如果我每天能加工3噸,那我一個月的營業額就將近有1000萬了!

  每天加工3噸鵝毛是陳焜榮在心里為自己定的短期目標,為了達到心里的目標,他付出了近10年的努力。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陳焜榮和一起來大陸做生意的臺灣商人都選擇了南方沿海的城市投資,可是沒過兩年陳焜榮卻相中了遼寧。

  陳焜榮:“當時我本來在南方的羽絨廠,基本上貨源都從中國各地過來,包括四川安徽各地的羽絨都有。我發覺到從東北過去的羽絨質量,不管彈性 它的絨朵大小,遠遠的超過南方地帶的羽絨,只要你有現金你可以買到很好的貨源。羽絨,原毛或是絨朵!

  起初陳焜榮就是在東北一帶收購鵝毛,然后運到南方去加工,后來卻發現在工廠里加工的鵝毛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東北。這時候的陳焜榮認為,東北是大陸鵝絨產量比較高的地方。同時也讓他萌生了要去東北建羽絨加工廠的想法。

  陳焜榮:“所以我就到東北考察,考察到黑龍江省吉林省一直到沈陽,然后我發覺貨源這么充裕。我每次從這邊進貨,不管汽運或火車運到南方,在那邊加工,這邊運費成本無形就提高了。我干脆在北方這地方設一個廠!

  有了這個想法之后陳焜榮開始琢磨著建廠的地點。沈陽工業比較發達,城市規模也大,物流比較方便,陳焜覺得沈陽是一個很合適的地點。

  帶著要到東北來淘金的激情,陳焜榮花了1300多萬組裝機器設備,在沈陽開始建廠。

  陳焜榮:“當時投入包括這些設備,最主要的是工程師。當時這些設備還師臺灣工程師過來組裝的,當時這些設備是合人民幣一千三四百萬吧。那時候就是信心滿滿的,想肯定能大干一場!

  陳焜榮的這些機器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羽絨加工設備,每天能加工羽絨24噸。按照這樣的加工量算的話,廠里的利潤是相當可觀的。設備剛剛安裝好,陳焜榮就馬上和臺灣的客戶簽訂了一筆大額訂單?墒墙酉聛淼氖虑樽屵@個臺灣商人傻了眼。

  陳焜榮:“有家屠宰場跟我合作,他幾乎把他所有每天屠宰的鵝毛都賣給了我。結果我發覺到,攢了10天的屠宰的毛,到我這邊加工,不到兩天就完事了。工人都出去收鵝毛,大概得出去七八十公里,四五十人能收,一星期能收六七萬只鵝,還不夠三天的,兩天多就又生產完了。”

  工廠員工:“我們都出去收鵝毛,我們全廠工人收一個禮拜的量,大約是兩三噸吧,還不夠我們這廠里加工兩天的。”

  貨源的緊缺弄的陳焜榮措手不及,眼看交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近,可是陳焜榮卻無貨可交。這個時候的陳焜榮通過多方打聽才知道,自己過去在東北進的那些原料是很多大的羽絨廠在改制期間多年積壓的`存貨,而實際上東北的貨源根本不是他想象中的樣子。

  陳焜榮:“當時金錢的損失折合人民幣幾十萬吧,但是最痛心的不是金錢的損失,是我在羽絨界的信譽度。我歷來從來沒發生過這種情況。”

  投資了千萬元的設備,卻沒有了貨源,繼續做下去原料始終成問題,撤資不做了,前期的投入就泡了湯。一天陳焜榮為了尋找貨源來到了一家養鵝場,看到鵝場里的鵝,陳焜榮產生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陳焜榮:“我就想我們臺灣有那種品種挺好的鵝,然后我就嘗試著把它引進來。”

  因為原料不足陳焜榮的羽絨廠每年只能生產3個多月,這時陳焜榮決定自己養鵝,用自己的鵝來供應自己的羽絨廠,但是他卻不想養殖本地鵝。長榮鵝是臺灣的品種,體形比普通家鵝要大,更重要的是這種鵝的產絨率高。但是這種南方品種的鵝適不適合在北方生長呢?

  陳焜榮:“我第一次就帶了15個種蛋過來,結果在這邊孵化出7只鵝雛!

  小鵝孵出來以后陳焜榮并沒有精心的照顧它們,而是把他們放在農民家里像當地的鵝一樣在院子里放養,為的就是看這種長榮能不能適應當地的環境。經過兩個月的飼養這些長榮鵝完全長大了,而且對北方寒冷的環境很適應。

  養殖戶:“再說他那鵝也好,多老大呀。這大鵝蛋這稀罕人,頂咱們這倆,真頂咱這倆。你瞅這鵝蛋吧再看我這個,就像大鴨蛋似的。本地鵝正常應該是8斤左右,像這種大鵝,大公鵝有時候長到30斤!

  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里,陳焜榮開始在廠里飼養長榮鵝,養殖規模也一天比一天大了起來。到2003年陳焜榮的場里已經有了1萬多只種鵝,但是如果想滿足廠里的鵝毛需求量,眼下的養殖規模還是在是太小了。如何擴大養殖規模成了陳焜榮眼下亟待解決的事情。

  陳焜榮:“沈陽市周遭要找這么1000多畝地也不容易,價錢更不用談了根本不是企業能接受的價錢!

  土地的費用問題阻礙陳焜榮事業發展。正在陳焜榮想辦法的時候,他聽到了一個好消息。內蒙古奈曼旗的政府正在招商引資。他決定和廠里主管業務的孔祥云經理一起到內蒙看看。

  公司總經理孔祥云:“剛開始來吧我就覺得到這來看看也無可厚非的,過來考察一下,結果到這來以后呢他就挺堅定的,我就要在這建場。我也挺生氣的,一再阻攔就是攔不住,那沒辦法了就是選在這了,就在這建場。當時他們去內蒙建場的時候我跟他們一起去過,當時一去一片大沙漠,非常荒涼那地方,我覺得那地方根本就不適合人去生存!

  員工:“他當時去內蒙考察的時候我跟著去了,看那個地方真是不怎么樣,條件特別差!

  朋友們的好意陳焜榮心里明白,但他清楚的知道這一次他跑去內蒙建長榮鵝養殖場并不是一時沖動,內蒙土地面積遼闊,發展起來空間更大,而且農副產品豐富,鵝的飼料問題也在無形中解決了,最最讓他看好的還是奈曼旗的地理位置,這里雖屬內蒙古管轄,但是卻離遼寧省很近,這樣一來方便了商品的運輸。他不但要在內蒙建廠而且還要讓周圍的農民和他一起養殖長榮鵝,以此來擴大養殖規模。

  辦理還相關的手續后,陳焜榮來到了內蒙古奈曼旗,開始建養殖基地。

  陳焜榮:“原來基本上荒漠就是這個樣子,因為當時是一個水庫的邊緣區,自然的風沙很大,我們用推土機一寸一寸的把它平整了。”

  在內蒙的一片戈壁上,新建的基地比過去的養殖場大幾倍,養殖鵝的數量也比過去增加了。這時候陳焜榮想到要實現他的第二個想法,讓當地的農民幫他一起飼養長榮鵝。他認為長榮鵝品種好,他又可以回收,當地農民一定愿意養殖,沒想到情況卻恰恰相反。

  養殖戶:“賣的價錢比我們當地就算高一倍吧。鵝雛,自己家產的5元錢可以買到,這個鵝雛是10元錢。”

  記者:“你當時心里面怎么想的?”

  養殖戶:“心里好像就是啥吧,外地人來到這能長久了啊?是不長久的呀。能不能是賣完一批再走了咋整?反正就是心里有點不平衡,就是買他那鵝雛的時候。”

  養殖戶:“他是從臺灣來的,我們對他也不知根知底的,他說那鵝養完之后回收,那么貴買的雛,誰知道他最后收不收啊!

  但是怎么樣能讓當地農民相信自己呢?在內蒙建場已經快一年了,可是除了自己的飼養量增加之外,當地的農民并沒有被他帶動起來。2005年春天,讓陳焜榮既驚又喜的是,他的鵝雛忽然比以往好賣了很多。原來是一件事情幫了他的忙。

  陳焜榮:“像我們家的鵝雛不好的,我就不能給農民,因為造成效益不良,但有的時候可能是農民不理解。要是質量不行我寧愿留起來自己養!

  2005年春天,因為電力不穩,場里孵化出的小鵝質量很不好,可是陳焜榮已經收了一位叫孟繁秋的農民的定金,答應出的第一批鵝雛就賣給她的。但是為了信譽,陳焜榮決定,這批鵝雛一只都不賣。可是孟繁秋卻著急了。

  孟繁秋:“給他打電話他就說鵝子,你再晚兩天吧,晚兩天,對不起啊。老說對不起讓我等兩天,再等一個禮拜,再等7天再等5天,都拖到4月幾號了,他還是讓我等!

  孟繁秋是想趕在春播之前把小鵝養的大一些,可是遲遲拿不到鵝雛,她的心里起了顧慮。

  孟繁秋:“我想他是不是騙我呀,是不是把鵝賣給別人了。”

  情急之中的孟繁秋沒有再打陳焜榮的手機,而是撥通了場里的電話。

  孟繁秋:“后來我就給這打電話來了,一打電話沒說陳總這事,也沒跟他們說我是誰,我就問他們家場子出鵝雛沒,他說出了,我說賣沒,他說不賣,別說你們這沒定的了,就是我們這用戶圍場的定了,我們都沒給,質量不好等下一批吧。我說下批得幾天,他說大概得一個禮拜左右。這樣我才知道陳總是為我們著想,質量不好的不賣給!

  隨后陳焜榮把孵化出來的第二批質量好的小鵝給了孟繁秋。這事很快在孟繁秋所在的村子里傳開了,村民們看到孟繁秋家的鵝長得快,而且陳焜榮又守信譽,都紛紛到場里賣陳焜榮的鵝雛。

  陳焜榮:“她也憋不住了,她今天才告訴她特意打電話到場部去問人家。是不是真的有這回事?所以現在經過這件事證實以后,她完全信賴我們公司。這有的時候農民的一句話抵過你做上百萬條廣告。他口傳這家鵝雛不行,一下子就沒人買了。”

  附近的農民購買鵝雛的量越來越多,陳焜榮也從剛開始不受人信任的臺灣老板變成了這些村民的好朋友,F在陳焜榮自己的場里養鵝40萬只,農戶養殖60萬只,加在一起,陳焜榮每年就能收購活鵝100多萬只。

  這些鵝的鵝毛已經大大緩解了他在沈陽羽絨廠的貨源問題,雖然離他為自己定的每天加工3噸鵝毛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但是他覺得這樣發展下去,貨源總有一天會解決。現在在陳焜榮的場里,那些去了毛的鵝肉也都采用分割銷售的辦法賣到了全國各地。

  陳焜榮:“鵝、鵝肝、鵝胗、鵝舌,現在這個貨基本上,遼寧省他們做熟食的有鵝肝,鵝心這些也有銷售,基本上大致都是南方!

【養殖成功的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農村養殖成功創業故事-農村養殖創業成功故事04-12

養殖創業故事05-10

養殖創業故事05-10

農村養殖創業故事05-10

成功創業故事04-07

成功創業故事05-10

農村小本創業養殖故事05-10

小本農村創業養殖故事11-18

創業成功勵志故事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