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片女人_av毛片国产_亚洲精品成_91视频a - 黄色三级网站

養殖創業故事

時間:2022-12-09 19:46:01 創業故事 我要投稿

養殖創業故事

  在農村,因為有條件,農民們會選擇養殖來發家致富,有什么養殖成功的故事可以分享的呢?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養殖創業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養殖創業故事

  大學生養泥鰍創業,從負債40萬到年賺百萬 (一)

  象牙塔里“泥腿子”

  寒冬里的定海區白泉鎮小展社區的泥鰍養殖基地,王小軍、賀龍興、胡秀峰3人正在整修池塘,為來年生產旺季作準備。而賈興魯則在江蘇連云港的合作養殖基地照看著。

  “泥鰍兄弟”4人,是浙江海洋學院水產養殖專業的同班同學,其中3人2013年畢業,而王小軍繼續讀研究生。畢業之際,他們4人的想法出奇地一致:給人打工不如自己創業。“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我們正好用所學的水產養殖技術,打拼一份自己的事業!

  創業,不能跟風。在舟山,大黃魚、梭子蟹等海產是百姓最為喜愛的餐桌美食,市場大、銷路好,吸引了眾多水產養殖戶。可王小軍他們偏不愿去大碗里與別人搶食,決定養殖不起眼的泥鰍。“大學期間,我們跟著導師做過泥鰍養殖的課題,對傳統泥鰍養殖存活率低的難題有所突破,這也是我們決勝市場的法寶。”

  土地承包費、設備投入費、基地改造費……估算下來,創業成本居然高達40萬元之多。“我們幾個都來自農村,家人沒法給我們太多支持!蓖跣≤娬f,籌集資金只能靠自己。于是,他們向朋友、親戚一遍遍講述創業方案,努力說服對方,終于湊齊了40萬元。2013年3月,4兄弟在白泉鎮小展社區承包下20畝地,挖塘搭棚,下田當起了“泥腿子”。

  泥鰍兄弟勤創業

  1個大棚、9口苗塘……漸漸地,泥鰍養殖基地雛形初現。隨后,“泥鰍兄弟”又斥資20多萬元,引進個大體肥的優質品種臺灣泥鰍用于繁殖生產。很快,40萬元啟動資金被花得一干二凈,幾個小伙窮得揭不開鍋。

  這時,胡秀峰提議,在養殖場里種些蔬菜,自給自足,解決生計問題。種地,對于這些農家娃來說并非難事,塘埂上很快就種滿了西紅柿、大白菜、豌豆等各種蔬菜。想不到的是,不起眼的塘埂竟產量驚人,有大量蔬菜剩余。于是,他們把蔬菜賣掉,購買更多泥鰍苗。

  那陣子,他們常常凌晨起床,踩著載有幾百斤蔬菜的三輪車,去市場占位賣菜。“起初,我們都很靦腆,不好意思張嘴叫賣,一天都賣不出多少,可一想到養殖場需要錢,大家都豁出去了,整個菜市場就數我們的吆喝聲高。”王小軍頗為自豪地說,有一晚,他們賺了500多元。

  “通宵賣菜雖然苦,但和養泥鰍遇到的`困難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币蛉狈Υ笠幠pB殖經驗,養殖泥鰍栽了不少跟頭。對此,王小軍記憶猶新。

  2013年6月,首批泥鰍出塘在即。一天夜晚,養殖場突然停電,為泥鰍塘增氧的一個水泵停止運轉近一個小時。等巡夜的賀龍興發現異常時,整整一塘泥鰍、近10萬條都死了。這對急需回籠資金的養殖場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兄弟4人一邊默默吞下苦果,一邊加強夜間值班,輪流巡塘。王小軍戲謔地說:“養泥鰍可不容易,稍有粗心大意,它們就跟你玩命,幾萬條幾萬條地死給你看!”

  資金匱乏、經驗欠缺、技術瓶頸……這些一度困擾養殖場發展的難題,并沒有難倒心懷夢想的4個年輕人。“創業哪有一帆風順的,經歷困難是正常的。只要挺過去,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養殖場的成功,還有寶貴的人生閱歷!闭沁@種以苦為樂的精神,讓“泥鰍兄弟”逐漸走向成功。

  天道酬勤苦為樂

  在前陣子舉行的“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泥鰍兄弟”的參賽項目“舟山臺島鰍業有限公司創業計劃書”從10萬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了計劃類農林漁牧方面的金獎。

  小小的泥鰍養殖為何能受到評委青睞?養殖場簡陋的平房內,王小軍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泥鰍燉豆腐,回答了這個問題!皞鹘y的土泥鰍,個小肉少,養殖周期長,利潤少;而我們養的臺灣泥鰍,平均一條重2兩,個大肉肥,口感鮮美,更具市場前景!

  除了引進品種,技術創新是“泥鰍兄弟”獲得成功的又一關鍵。經過6年努力,王小軍等人在浙江海洋學院碩士生導師儲張杰博士的帶領下,突破了泥鰍育苗的關鍵技術——泥鰍幼苗敵害豆娘幼蟲的防控。利用人工育苗技術、開口餌料技術和敵害防控技術等三大核心優勢技術,泥鰍成活率從5%提升到了50%,而繁育成本下降一半多。

  2013年6月,獲得首筆銷售收入3萬元;2014年1月,接到溫嶺客商的第一份大額訂單,并正式注冊成立“舟山臺島鰍業有限公司”;2014年夏季,是養殖場豐收的季節,安徽、重慶、湖北等地的訂單紛至沓來……“泥鰍兄弟”一步一個腳印,夢想的光芒照進了現實,2014年公司銷售額達150萬元,前來洽談合作養殖的客商絡繹不絕。

  “我們打算在這里建一個實驗室,繼續提高養殖技術。”說到對未來的憧憬,王小軍信心滿滿。新一年,他們既要鞏固原有市場,又要加快建立合作養殖基地,在全國各地推廣他們的苗種和技術。其中,江蘇連云港的合作基地將繼續拓展韓國、日本等海外市場,讓泥鰍“游”出國門。

  農村創業養野豬走致富路 (二)

  畢節市海子街鎮一青年放棄在城區發展的機會回到農村創業,如今,敏銳的頭腦和實干精神帶他走上了致富之路。

  吳某,畢節市海子街鎮人,18歲就在城區從事摩托車修理工作,并靠自己的努力積攢錢在城區麻園路買下了一套商品住房。2007年,他通過農村創業網了解了特種養殖相關情況后,想到發展畜牧養殖業,他以敏銳的市場洞察力發現:野豬養殖在畢節是個空白。于是年僅22歲的他毅然決定賣掉城里的房產換得25萬資金回到農村老家發展野豬養殖業。

  2007年10月,吳某開始建豬場并到周邊省份去考察,為了學到養野豬的經驗,他屈身到豬場去打工,邊打工邊學習養野豬。自己的豬場建好后,吳某從長白山、福建引進三個品種的野豬。為了保障自己養的野豬能讓消費者放心食用,吳某還專門請來獸醫站的防疫員給野豬戴耳標,實行像家豬一樣的跟蹤防疫、定點屠宰、流通監管,F在,吳某的.野豬養殖場已經初具規模,有種公野豬5頭,母野豬25頭;仔豬50頭,商品野豬年出欄量可達200頭。

  由于野豬肉肉質鮮嫩,口感好,營養價值高,被稱為綠色保健食品,所以深受消費者親睞。吳某的野豬剛可出欄一批,還沒進屠宰場,其野豬肉就以非?捎^的價格被城區幾家著名餐飲店訂購,已經初步體現出良好的經濟效益。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后,吳某更加堅定了信心,決定擴大規模,同時要建立放養場地,以保持野豬的生活習性,從而提高肉質。

  當談到現今農民工返鄉的問題時,才23歲的吳某語重心長地說:非常感謝農村創業網,其實農村創業的前景非常好,國家對農村的扶持力度大,只要選準項目,努力去做,一定能闖出一片天地。

  養鵝只為鵝毛 一月竟賺千萬 (三)

  每年春天,內蒙古奈曼旗的養鵝基地都會孵化出上百萬只雛鵝,這些小鵝一部分會留下來在基地飼養,另一部分賣給農民去飼養。這樣算下來陳焜榮的鵝場一年就會產100多萬只鵝?墒蔷退闶怯100多萬只鵝,依然不能滿足這個鵝場的老板陳焜榮的使用量。

  其實在這些鵝身上,陳焜榮最想要的不是鵝肉,而是鵝毛。小鵝出殼后3個月就可以取毛了。

  記者:“像這樣的鵝毛什么地方是最好的呀質量?”

  員工:“這片最好,這是一個鵝身上的最漂亮的!

  記者:“這種毛價錢怎么樣?”

  員工:“這種毛在市場上要500多元一公斤。一根,這一根就2角多。一只鵝有14根,基本上就已經達到3元多了,這就是附加價值!

  按照這樣的價錢來算,一只鵝身上的毛就可以賣到20多元錢?墒羌词故沁@樣高的價錢,陳焜榮依然不能收到足夠的鵝毛,整個國際市場對鵝毛也是一直處于緊缺的狀態。

  陳焜榮:“假如我們廠里能夠達到一天提出一噸絨的話,那以現在的市價30多萬元將近40萬元一天。假如一天能夠一噸絨的話一天就是40萬元,一個月就1200萬營業額。”

  記者:“營業額是吧?”

  陳焜榮:“像這樣的鵝毛如果我每天能加工3噸,那我一個月的營業額就將近有1000萬了!

  每天加工3噸鵝毛是陳焜榮在心里為自己定的短期目標,為了達到心里的目標,他付出了近10年的努力。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陳焜榮和一起來大陸做生意的臺灣商人都選擇了南方沿海的城市投資,可是沒過兩年陳焜榮卻相中了遼寧。

  陳焜榮:“當時我本來在南方的羽絨廠,基本上貨源都從中國各地過來,包括四川安徽各地的羽絨都有。我發覺到從東北過去的羽絨質量,不管彈性 它的絨朵大小,遠遠的超過南方地帶的羽絨,只要你有現金你可以買到很好的貨源。羽絨,原毛或是絨朵!

  起初陳焜榮就是在東北一帶收購鵝毛,然后運到南方去加工,后來卻發現在工廠里加工的鵝毛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東北。這時候的陳焜榮認為,東北是大陸鵝絨產量比較高的地方。同時也讓他萌生了要去東北建羽絨加工廠的想法。

  陳焜榮:“所以我就到東北考察,考察到黑龍江省吉林省一直到沈陽,然后我發覺貨源這么充裕。我每次從這邊進貨,不管汽運或火車運到南方,在那邊加工,這邊運費成本無形就提高了。我干脆在北方這地方設一個廠!

  有了這個想法之后陳焜榮開始琢磨著建廠的地點。沈陽工業比較發達,城市規模也大,物流比較方便,陳焜覺得沈陽是一個很合適的地點。

  帶著要到東北來淘金的激情,陳焜榮花了1300多萬組裝機器設備,在沈陽開始建廠。

  陳焜榮:“當時投入包括這些設備,最主要的是工程師。當時這些設備還師臺灣工程師過來組裝的,當時這些設備是合人民幣一千三四百萬吧。那時候就是信心滿滿的,想肯定能大干一場。”

  陳焜榮的這些機器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羽絨加工設備,每天能加工羽絨24噸。按照這樣的加工量算的話,廠里的利潤是相當可觀的。設備剛剛安裝好,陳焜榮就馬上和臺灣的客戶簽訂了一筆大額訂單?墒墙酉聛淼氖虑樽屵@個臺灣商人傻了眼。

  陳焜榮:“有家屠宰場跟我合作,他幾乎把他所有每天屠宰的鵝毛都賣給了我。結果我發覺到,攢了10天的屠宰的毛,到我這邊加工,不到兩天就完事了。工人都出去收鵝毛,大概得出去七八十公里,四五十人能收,一星期能收六七萬只鵝,還不夠三天的,兩天多就又生產完了。”

  工廠員工:“我們都出去收鵝毛,我們全廠工人收一個禮拜的量,大約是兩三噸吧,還不夠我們這廠里加工兩天的。”

  貨源的緊缺弄的陳焜榮措手不及,眼看交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近,可是陳焜榮卻無貨可交。這個時候的陳焜榮通過多方打聽才知道,自己過去在東北進的那些原料是很多大的羽絨廠在改制期間多年積壓的存貨,而實際上東北的貨源根本不是他想象中的樣子。

  陳焜榮:“當時金錢的損失折合人民幣幾十萬吧,但是最痛心的不是金錢的損失,是我在羽絨界的信譽度。我歷來從來沒發生過這種情況!

  投資了千萬元的設備,卻沒有了貨源,繼續做下去原料始終成問題,撤資不做了,前期的投入就泡了湯。一天陳焜榮為了尋找貨源來到了一家養鵝場,看到鵝場里的鵝,陳焜榮產生了一個全新的思路。

  陳焜榮:“我就想我們臺灣有那種品種挺好的鵝,然后我就嘗試著把它引進來!

  因為原料不足陳焜榮的羽絨廠每年只能生產3個多月,這時陳焜榮決定自己養鵝,用自己的鵝來供應自己的羽絨廠,但是他卻不想養殖本地鵝。長榮鵝是臺灣的品種,體形比普通家鵝要大,更重要的是這種鵝的產絨率高。但是這種南方品種的鵝適不適合在北方生長呢?

  陳焜榮:“我第一次就帶了15個種蛋過來,結果在這邊孵化出7只鵝雛!

  小鵝孵出來以后陳焜榮并沒有精心的照顧它們,而是把他們放在農民家里像當地的鵝一樣在院子里放養,為的就是看這種長榮能不能適應當地的環境。經過兩個月的飼養這些長榮鵝完全長大了,而且對北方寒冷的`環境很適應。

  養殖戶:“再說他那鵝也好,多老大呀。這大鵝蛋這稀罕人,頂咱們這倆,真頂咱這倆。你瞅這鵝蛋吧再看我這個,就像大鴨蛋似的。本地鵝正常應該是8斤左右,像這種大鵝,大公鵝有時候長到30斤。”

  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里,陳焜榮開始在廠里飼養長榮鵝,養殖規模也一天比一天大了起來。到2003年陳焜榮的場里已經有了1萬多只種鵝,但是如果想滿足廠里的鵝毛需求量,眼下的養殖規模還是在是太小了。如何擴大養殖規模成了陳焜榮眼下亟待解決的事情。

  陳焜榮:“沈陽市周遭要找這么1000多畝地也不容易,價錢更不用談了根本不是企業能接受的價錢。”

  土地的費用問題阻礙陳焜榮事業發展。正在陳焜榮想辦法的時候,他聽到了一個好消息。內蒙古奈曼旗的政府正在招商引資。他決定和廠里主管業務的孔祥云經理一起到內蒙看看。

  公司總經理孔祥云:“剛開始來吧我就覺得到這來看看也無可厚非的,過來考察一下,結果到這來以后呢他就挺堅定的,我就要在這建場。我也挺生氣的,一再阻攔就是攔不住,那沒辦法了就是選在這了,就在這建場。當時他們去內蒙建場的時候我跟他們一起去過,當時一去一片大沙漠,非;臎瞿堑胤,我覺得那地方根本就不適合人去生存。”

  員工:“他當時去內蒙考察的時候我跟著去了,看那個地方真是不怎么樣,條件特別差!

  朋友們的好意陳焜榮心里明白,但他清楚的知道這一次他跑去內蒙建長榮鵝養殖場并不是一時沖動,內蒙土地面積遼闊,發展起來空間更大,而且農副產品豐富,鵝的飼料問題也在無形中解決了,最最讓他看好的還是奈曼旗的地理位置,這里雖屬內蒙古管轄,但是卻離遼寧省很近,這樣一來方便了商品的運輸。他不但要在內蒙建廠而且還要讓周圍的農民和他一起養殖長榮鵝,以此來擴大養殖規模。

  辦理還相關的手續后,陳焜榮來到了內蒙古奈曼旗,開始建養殖基地。

  陳焜榮:“原來基本上荒漠就是這個樣子,因為當時是一個水庫的邊緣區,自然的風沙很大,我們用推土機一寸一寸的把它平整了。”

  在內蒙的一片戈壁上,新建的基地比過去的養殖場大幾倍,養殖鵝的數量也比過去增加了。這時候陳焜榮想到要實現他的第二個想法,讓當地的農民幫他一起飼養長榮鵝。他認為長榮鵝品種好,他又可以回收,當地農民一定愿意養殖,沒想到情況卻恰恰相反。

  養殖戶:“賣的價錢比我們當地就算高一倍吧。鵝雛,自己家產的5元錢可以買到,這個鵝雛是10元錢。”

  記者:“你當時心里面怎么想的?”

  養殖戶:“心里好像就是啥吧,外地人來到這能長久了啊?是不長久的呀。能不能是賣完一批再走了咋整?反正就是心里有點不平衡,就是買他那鵝雛的時候!

  養殖戶:“他是從臺灣來的,我們對他也不知根知底的,他說那鵝養完之后回收,那么貴買的雛,誰知道他最后收不收啊!

  但是怎么樣能讓當地農民相信自己呢?在內蒙建場已經快一年了,可是除了自己的飼養量增加之外,當地的農民并沒有被他帶動起來。2005年春天,讓陳焜榮既驚又喜的是,他的鵝雛忽然比以往好賣了很多。原來是一件事情幫了他的忙。

  陳焜榮:“像我們家的鵝雛不好的,我就不能給農民,因為造成效益不良,但有的時候可能是農民不理解。要是質量不行我寧愿留起來自己養。”

  2005年春天,因為電力不穩,場里孵化出的小鵝質量很不好,可是陳焜榮已經收了一位叫孟繁秋的農民的定金,答應出的第一批鵝雛就賣給她的。但是為了信譽,陳焜榮決定,這批鵝雛一只都不賣?墒敲戏鼻飬s著急了。

  孟繁秋:“給他打電話他就說鵝子,你再晚兩天吧,晚兩天,對不起啊。老說對不起讓我等兩天,再等一個禮拜,再等7天再等5天,都拖到4月幾號了,他還是讓我等!

  孟繁秋是想趕在春播之前把小鵝養的大一些,可是遲遲拿不到鵝雛,她的心里起了顧慮。

  孟繁秋:“我想他是不是騙我呀,是不是把鵝賣給別人了!

  情急之中的孟繁秋沒有再打陳焜榮的手機,而是撥通了場里的電話。

  孟繁秋:“后來我就給這打電話來了,一打電話沒說陳總這事,也沒跟他們說我是誰,我就問他們家場子出鵝雛沒,他說出了,我說賣沒,他說不賣,別說你們這沒定的了,就是我們這用戶圍場的定了,我們都沒給,質量不好等下一批吧。我說下批得幾天,他說大概得一個禮拜左右。這樣我才知道陳總是為我們著想,質量不好的不賣給。”

  隨后陳焜榮把孵化出來的第二批質量好的小鵝給了孟繁秋。這事很快在孟繁秋所在的村子里傳開了,村民們看到孟繁秋家的鵝長得快,而且陳焜榮又守信譽,都紛紛到場里賣陳焜榮的鵝雛。

  陳焜榮:“她也憋不住了,她今天才告訴她特意打電話到場部去問人家。是不是真的有這回事?所以現在經過這件事證實以后,她完全信賴我們公司。這有的時候農民的一句話抵過你做上百萬條廣告。他口傳這家鵝雛不行,一下子就沒人買了!

  附近的農民購買鵝雛的量越來越多,陳焜榮也從剛開始不受人信任的臺灣老板變成了這些村民的好朋友。現在陳焜榮自己的場里養鵝40萬只,農戶養殖60萬只,加在一起,陳焜榮每年就能收購活鵝100多萬只。

  這些鵝的鵝毛已經大大緩解了他在沈陽羽絨廠的貨源問題,雖然離他為自己定的每天加工3噸鵝毛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但是他覺得這樣發展下去,貨源總有一天會解決,F在在陳焜榮的場里,那些去了毛的鵝肉也都采用分割銷售的辦法賣到了全國各地。

  陳焜榮:“鵝、鵝肝、鵝胗、鵝舌,現在這個貨基本上,遼寧省他們做熟食的有鵝肝,鵝心這些也有銷售,基本上大致都是南方!

【養殖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養殖創業故事05-10

農村養殖成功創業故事-農村養殖創業成功故事04-12

農村養殖創業故事05-10

養殖成功的創業故事05-10

農村小本創業養殖故事05-10

小本農村創業養殖故事11-18

大學生養殖創業故事05-10

農村養殖的創業05-12

農業養殖創業項目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