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創業養殖成功故事
能不能創業成功跟學位沒關系,但跟好不好學肯定有關系。為此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農村養殖業創業故事的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農村養殖業創業故事(一)
蔡甸“米王”創新湖北豆絲加工工藝賺大錢
這個夏天,夏長興格外忙碌:一方面,新米即將上市,他的米業公司進入生產旺季;另一方面,他設在玉賢的加工廠正大批量生產湖北特色美食——豆絲,以及油炸蘭花豆和花生米等休閑食品!昂比藧鄢远菇z,但過去受時令限制,一般只在秋冬兩季做。經過創新加工工藝,今年7月起,我們就能不受季節限制全年加工豆絲,而且還開發出雜糧、蓮藕、綠豆等多種口味!毕拈L興自豪地說。
從1994年辭職下海,夏長興在長達20余年的時間里,基本上只做了一件事:賣大米!皠摌I就是把一件事做精做透,自然也就成功了。”如今,他創辦的天安米業有限公司已經成為蔡甸米業加工的龍頭企業,年產值上億元。
“武漢好爸爸”為兒治病辭職賣大米
如果不是因為兒子,或許,夏長興不會邁出創業第一步。
辭職下海前,夏長興在蔡甸區糧食局下屬的柏林糧管所工作,當過營業員,下鄉收過糧油,后來做到了業務經理。當時,雖然收入不高,但糧食系統是鐵飯碗,依然有不少人羨慕。
1993年,兒子的出生,徹底改變了夏長興的生活。兒子剛生下來就連續高燒不退,送到醫院檢查,被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如不能及時治療會有生命危險。而當時他和妻子的月工資加在一起還不到500元,為給兒子治病,他背上了十幾萬元的巨額債務。
為了救兒子,為了還債,夏長興毅然辭職,用身上僅有的幾百元錢買了一輛三輪車,開始了賣大米的生涯。創業之初異常艱辛,夏長興每天清早起床,騎著三輪車到糧油店批發大米,再走街串巷叫賣,經常到晚上八九點鐘,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好在,一年下來,他攢下2萬多元,也有了一些固定客戶。
同時,他也敏銳地意識到,要擴大經營就得有固定的場所。于是,他租下一間門面,開了家糧油門市部,批零兼營。
“中國合伙人”老同事聯手再創業
隨后幾年,夏長興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從一家門市部發展到四五家門店。生意蒸蒸日上的同時,兒子的病經過手術治療也痊愈了。
沒有了后顧之憂,夏長興更是一門心思撲在生意上。1999年,一個新的機遇擺在了他面前:那一年,糧食部門開始整體改制,幾個昔日的同事找到他,希望他能牽頭,把糧食局的大米加工廠盤下來。最終,夏長興拿出20萬元,老同事則拿出自己買斷工齡的錢,一起入股辦廠。
2005年,在大米加工廠的基礎上,夏長興正式成立了天安米業有限公司,注冊了“金碾王”商標,推出了“晚金優”、“農家晚粳米”等系列產品。2009年,“金碾王”被評為武漢市著名商標,2012年被評為湖北省著名商標,2013年被評為武漢名牌。天安米業也被評為武漢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12年的產值超過了1億元,產品還銷往云南、廣東、上海等多個省市。
盡管事業越做越大,夏長興并不滿足。他著手在蔡甸玉賢鎮新開加工廠,對大米和一些當地農作物進行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采訪中,夏長興帶記者參觀了他的豆絲自動化加工車間和蘭花豆加工車間。其中,豆絲是把大米和綠豆混合打成漿,攤成皮切成絲,夏長興還對這款武漢人喜愛的特色小吃進行了創新,推出了雜糧、蓮藕、綠豆、黃豆、蕎麥等多種口味。
僅需2分鐘米漿就變成豆絲 1月19日,記者來到萬順農產品合作社的生產廠區,這里過去曾是當地一所小學,豆絲生產線就建在改造后的教學樓里。“一樓是磨漿車間,核心設備都在二樓!焙献魃缲撠熑讼拈L興大手一揮,帶著記者直奔位于二樓的糊化成形車間!昂尚巍闭f得通俗些就是“烙豆皮”,這是整個豆絲制作的關鍵。車間里的'兩臺轉輪式電動烙豆皮機器,是合作社與武漢工業學院食品學院歷時兩年,共同研發生產的專利產品。
夏長興說,豆皮的厚度影響豆絲口感,也影響后期曬干的時間。在烙豆皮的過程中,火候大了,豆皮容易烙糊,沒“賣相”,溫度低了,豆皮又不易成形。過去,村民烙豆皮用的都是圓形的平底鍋,以蜂窩煤和木材做燃料,火焰溫度飄忽不定,烙的豆皮既不衛生,品質也不穩定。要想大規模生產豆絲,就必須走機械化道路。用機器生產出來的豆皮,厚薄均勻,顏色亮白,口感和外觀都遠勝傳統手工豆皮!皺C器每天可烙豆皮一萬斤,只需一個工人就能操作!
生產出來的豆皮厚3毫米,寬60厘米,像玉帶一樣源源不斷地從機器中吐出。在傳送帶末尾,一位工人將豆皮卷成圓筒,送入切絲車間。在切絲車間里,豆皮卷被切成一指寬的濕豆絲。隨后,濕豆絲又隨著傳送帶,送入長約20米,溫度約60攝氏度的高溫烘干車間。經過一次烘干的豆絲落入一樓的低溫烘干車間,經過二次烘干后的豆絲就可以進入包裝車間了。
從米漿到豆絲成品送入倉庫,等待包裝,全過程只需2分鐘。而用傳統工藝制作的干豆絲,僅晾曬就要花費一周以上。
豆絲產值翻番網銷全國各地
2013年2月,合作社豆絲生產線正式投產,到2014年春節前,產值達到800萬元。2014年春節后至今,合作社已經生產豆絲300多萬斤,產值達1300萬元,預計在2015年春節前能達到1600萬元,產值實現翻番。
由于統一購買生產資源,統一收購農產品,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市場,社員去年人均收入1.7萬元。2013年,萬順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被評為“湖北省省級示范合作社”。
幾年時間,玉賢種植大戶社員從5人發展到現在的260多人,農產品經紀人社員達到40多人。合作社與各大連鎖超市和農貿批發市場都有良好的營銷合作,銷售額逐年遞增。“豆絲產業正在發展的上升期,我們不能急功近利,過節不趕工,保證豆絲品質是關鍵!薄斑^去還有農戶自家曬了豆絲拿到集市上賣,現在他們棄了老把式,從合作社批發豆絲,去市場零售!毕拈L興得意地說。去年9月,夏長興開通了電商平臺,全國人民都可以通過網絡,以廠家價格購買豆絲、荷蘭豆等特色農產品!艾F在每天都有至少20單生意,顧客清一色的好評!
農村養殖業創業故事(二)
養鴿賺錢從上當開始
核心提示:放棄年薪三萬的工作回鄉養鴿子,遭遇挫折不氣餒,利用新技術和先進設備把養鴿事業做大做強。
致富項目:肉鴿
養殖案例地點:平頂山舞鋼市
致富人物:楊明軍
適合人群:喜歡養殖業的人
所需場地:固定場地?
2006年12月10號,在平頂山舞鋼市武功鄉的一個養鴿場里,33歲的楊明軍正滿面春風的和工人們一起卸貨。雖然已是身家上千萬的養鴿場的董事長,但他卻依然習慣于和工人們一起干活。
冬天在普通的養鴿戶那里,一般兩三對種鴿一個月只能出一只乳鴿,而在楊明軍這里,憑借這套電腦孵化設備,一對種鴿每月可以出3到4只乳鴿。目前,楊明軍已經擁有將近五萬對的種鴿,年產乳鴿100萬只左右。按一直乳鴿十五塊錢來算,楊明軍的養鴿場的產值已經超過千萬元了。
1992年,高考落榜的楊明軍決定開始養鴿子,當時鴿子的價格高,而且還不愁銷路,這讓他看到了希望。
楊明軍:沒有聽說鴿子有大批的'傳染病,好養、好管。
然而楊明軍面臨的大問題,就是技術問題。雖然自己平時比較愛看養殖類的報紙和雜志,但畢竟沒有實踐經驗,無奈之下,他就開始跑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去請教養殖業有名的專家。
楊明軍:他們對農村出去的人有一種同情心,感覺著有這種上進心,最后可以說被感動了。
他的樸實和上進心打動了專家們,專家教會了他很多知識,有的甚至還推薦他到一些養殖基地去參觀、學習。有了一定經驗之后,1997年年底,楊明軍東拼西湊的2萬多元錢,買了180對種鴿,開始在自家的幾間石棉瓦棚里試養鴿子。
楊明軍:經過選育后,留下了不到三十對鴿子。
原來是種鴿場老板欺騙了他。由于種鴿品種不純,給接下來的乳鴿繁育帶來了很大困難。于是他開始狠抓鴿子的良種培育工作,經常參加各種行業展會,跟業內精英和專家交流,然后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從剩下的三十對種鴿中,多次選育、優中選優、提純復壯。1998年春天,第一批成品乳鴿終于進入了市場。
楊明軍妻子:有了第一筆收入吧,一萬元左右。
經過認真的市場分析后,楊明軍發現,乳鴿和鴿蛋的主要客戶是一些較大的賓館、酒店.,屬于較高層次的消費。
楊明軍:他們有一道菜叫掌上明珠,就是一個鵝掌上面放一個煮熟的鴿蛋。一百多元一道。.?
于是他開始把目光盯向了大城市。然而,事情操作起來卻不是那么簡單的。.?
揚明軍妻子:有一次往鄭州發了兩批貨,就7000元,要了幾次賬,他總是推。最后他只給我1500塊錢,還讓我寫保證以后不準再要。
長時間的打拼之后,楊明軍的生意逐漸有了起色。然而這時候,意外發生了。他的幾百只種鴿被偷了。
楊明軍:因為價值十幾萬,全是精華部分,派了十多個人去尋找。
就在這個時候,有人說在離當地百十公里外的一個禽類市場上,看到有一批鴿子很像他家的。
楊明軍:因為腳環在(鴿子)不到十天時戴上,終生去不下來。有場名、鴿舍號、它的系譜,還有我的名字和聯系方式。
在警察的幫助下,楊明軍終于要回了這批種鴿。事后了解到,偷種鴿的人是附近去廠里參觀學習的人,因為楊明軍向他們介紹過這批種鴿最珍貴,他們當晚就把鴿子給偷走了。即使如此,楊明軍對前來參觀學習的人依然敞開大門。
楊明軍:通過來學這個東西,有心人會提出很多問題,普通職工不提問題,對企業發展沒有好處,這是一個互惠互利的過程。
楊明軍把養鴿子所得的收益全部用來擴大生產規模,形成了企業滾動發展的良性循環。如今,楊明軍的新鴿場占地60畝,引進了自動調控光照系統、微型探頭顯示、自動飲水、人工育肥等國際先進技術程序,產量和效益成倍增長。
武功鄉副鄉長劉俊紹:楊明軍同志是一個青年養殖能手,是一個懂經營善管理的人才。
楊明軍取得今天的成就,在這中間他不但體會到了辛酸和失敗,還總結出了很多獨到的養鴿經驗。
楊明軍:第一是不斷引種,每年都要引進新鴿種,看它的適應性,提純撫壯、優中選優、雙優結合,給它編上編號,把它的系譜信息都存留到上面,保證不會近親繁殖。最優良的品種再雜交選育進行八次選育。
在引進設備方面,楊明軍也嘗到了甜頭。
楊明軍:這是自動飲水器,可以自動控制流量,不用人提水加水。
技術員:我們過來后,種鴿出現驚悸,這種應激現象把它的表皮就蹬破了。像這種就不用管它,所以人在室內待的時間比較短,這樣鴿子按它自身的生活規律最恰當的調配自己的時間。
企業規模擴大以后,重用人才是成功的關鍵。
楊明軍: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傳統農民那種自由散漫、自以為是等很多缺點都暴露出來了,來實習的大學生我們擇優選用,留作為技術儲備。他們進步的過程也就是咱企業進步的過程。
農村養殖業創業故事(三)
西雙版納種香蕉賺錢 年入千萬元
■人物
姜東海?男,29歲,重慶合川人。9年前只身來到西雙版納種植香蕉,如今已是有名的香蕉種植老板,年進賬千萬元。
■對話
重慶晨報:剛來的時候是怎樣的?
姜東海:一個字,苦。蟲子多、野生動物多、紫外線強、溫差大,剛來的時候差點沒挺過去。后來咬牙堅持下來了,也就覺得沒啥大不了的。
重慶晨報:現在多久回一次家?
姜東海:以前沒錢的時候,一年也難回一次家,現在有錢了,什么時候想回什么時候就動身,對重慶崽兒來說,出來時間長了,都會思鄉。
■聲音
世界那么大,不多走走多看看,你怎么知道什么職業最適合你。
他高中畢業,抱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帶著500元錢獨自到外地闖蕩,最終成為年進賬數千萬、西雙版納數一數二的香蕉種植企業的老板。他就是合川85后——云南西雙版納東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姜東海。
三千畝香蕉園的主人
秋天午后的云南西雙版納,氣溫仍然有28攝氏度。
迎著有些炙熱的陽光,乘車從西雙版納自治州首府景洪市中心出發前往普者黑,在高速路上開30公里,從關坪下道后再經過20多公里鄉村公路,便抵達了目的地——一片占地3000畝的香蕉園。
剛走進香蕉園,一位身穿天藍色短袖襯衫、淺灰色西褲、棕色休閑皮鞋的年輕人便迎了上來。如果不是一旁的工作人員介紹,記者很難想象,這位85后男生,就是這片香蕉園的主人、云南西雙版納東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姜東海。
“路上沒人暈車吧?”還沒等記者開口,姜東海就詢問起大家。得到記者的“否定”答復后,姜東海松了一口氣。他笑著解釋說,這一路上彎道太多,曾經有一些遠道而來的朋友在路上被“甩吐”過。
揣著500元錢闖天下
29歲的姜東海出生在合川農村。2006年讀完高中后,抱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態,在朋友的介紹下,他帶著僅有的500元錢,獨自一人南下廣東佛山,開始了自己的逐夢之旅。
在佛山一家小型電器廠,姜東海找到了第一份工作——產品質量管理員,每月薪水不到一千元。憑著踏實肯干,一年多后他成為部門主管,工資也漲到3000多元。
加班對姜東海來說是家常便飯,尤其到了銷售旺季,“朝八晚十一”的作息時間不時會出現。
雖然是電器廠的中干,但企業有限的發展前景,讓姜東海提不起繼續“往上爬”的興趣。在外漂泊兩年,思鄉的情緒也越發強烈。2007年底,姜東海回到了重慶。
把香蕉運到盤溪來賣
“香蕉在這邊適合種植,這邊的地也比較寬闊,所以就到這邊來!苯獤|海說,當時自己的親戚在西雙版納種植香蕉,2008年初姜東海也來到這里,開始了二次創業。
剛到西雙版納的時候,姜東海在自家200畝的香蕉園里,干的是“打雜”的工作,除草、施肥樣樣都干,也沒少碰到皮膚曬傷、腳被扭傷的事情。一年以后,看著當初的`荒山坡變成香蕉林,盤算著每1元的投入變成2.5元的產出,姜東海覺得之前的種種付出都是值得的。
2010年初,廣西、海南等香蕉主產區大豐收,讓往年不愁銷路的云南香蕉碰到了“無人問津”的窘境?粗乩镆呀洅旃南憬叮獤|海有些犯難,“那時候頭都大了,后來想起家里有個朋友,他在重慶的盤溪市場批發香蕉,于是我就給他打了個電話!
朋友的一個建議,“你可以自己把香蕉拿到盤溪來賣”,讓姜東海動了心。他立即租了一輛卡車,將20多噸香蕉親自運到了重慶盤溪水果批發市場,不到一天的時間便銷售一空。除此之外,姜東海還和不少客商建立了聯系,產品打開了銷路。
不忘為家鄉做貢獻
如今,姜東海的企業在西雙版納當地也是數一數二,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年進賬3000多萬元。今年4月,姜東海在家鄉合川區的中心地段,修起了一座可以同時接待180桌客人用餐的酒樓。這家酒樓有員工近百人,關于回鄉養殖創業故事以上是合川當地人,“這么多年一直很想家,這也是對合川的一點貢獻!苯獤|海說。
【農村創業養殖成功故事】相關文章:
農村養殖創業故事12-09
養殖成功的創業故事12-09
農村小本創業養殖故事12-09
女生創業養殖成功故事03-09
農村創業成功故事03-09
農村創業成功的故事03-09
農村養殖蜜蜂賺錢的創業故事03-09
老漢養殖鷓鴣成功創業故事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