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面館創業故事
創業者智慧:不拘一格,出奇制勝。創業講究方法,開面館創業成功的故事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面館創業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一家小面館的創業故事(一)
哲哥表示,配方分享出去后,他并不擔心會影響自身經營,一來餐飲市場足夠大,二來他本身也會加速做產品迭代。
“我在中國銀行總行做產品項目經理的時候,根據用戶需求開發出一項產品,1.0版本出來后,至少要做6次以上的測試。這種工作方法和思維也嫁接到餐飲經營上。”哲哥說。
2、用社群黏住用戶,小面免費不是夢
在哲哥看來,社群就是要把生人變成熟人。哲哥小面現在通過餐廳,讓用戶先連接到微信公眾號上,讓店長通過添加微信與顧客成為朋友,再把他們拉到社群里,發生互動。
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能到到什么樣的效果?
“如今做企業,一種是產品有價值,另一種是品牌有價值。但其實還有第三種,用戶也能產生價值。由于我了解用戶,掌握用戶數據,有人愿意為用戶數據埋單。基于此,我們很快將做到小面免費。”哲哥說,社群的'意義不在于引流,而在于黏住用戶。
人人都是合伙人
哲哥說要拿出追情人的心態去追用戶,不過他明白,這只是理想狀態。
“創始人把用戶當成情人,中層管理者可能會把用戶當成朋友,到最末那一端,員工可能會把用戶當普通人,因為執行力一定是衰減的。但是如果創始人都把用戶(創業公司期權管理是什么)當成一般人,到了最后的執行層,那就很有可能把用戶當仇人。”哲哥說一家小面館的創業故事一家小面館的創業故事。
哲哥回想起自己在中國銀行總部做高管的經歷。他十分清楚,高層設置的方案,到最后執行時已經變了樣子,因為管理效能是遞減的。
為了有效規避這一問題,哲哥想效仿小米,學習他們的合伙人制。
哲哥介紹,未來公司的發展將運用互聯網思維重構組織架構,第一層架構是合伙人制,包括品牌合伙人和單店合伙人。第二層是普通員工。
對于合伙人,哲哥認為要選擇價值觀相同、學習力強和執行能力強的人。“價值觀不同,再優秀我也不會要。”哲哥說,通過合伙人制讓員工做到自我管理,降低管理成本。
其次,他將用IT系統化和自動化設備加強流程管控。比如說,用工作群進行品控,每天在固定的時間要求每個店長檢查核心要點并定時發到群里,通過可視化管理,減少管理層級,降低風險,減少現場管理。
此外,哲哥通過微信點餐做到財務透明,通過中央廚房配送,整個餐廳的核算會非常清楚,剩下的就是產品標準化和提升服務。
“哲哥小面今天只是邁出了很小的一步,未來可能會出現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也說不定哪天突然就over了,我一直很有危機感,所以要不斷學習不斷改進。”哲哥說。
小面館創業故事(二)
在面館運營一年多以后,2012年初,宋哥看店鋪已經上了正軌,于是做起來甩手掌柜,承包給了面館的大師傅,每月固定拿3萬元的承包費。
如果用職場的薪酬體系衡量,月入三萬的可能是一家金融機構的小主管、一個事業單位的技術高工,或者是某個媒體的高層一個月的工資,無論職位高低,同為打工仔,月入三萬往往意味著三個字——“不輕松”。已近不惑之年的宋哥也是每月凈入三萬一族,只不過這是他的工資之外的穩定收入,輕松之至,原因無他,八小時之外的宋哥有個賺錢的小生意。
“甩手掌柜”宋哥擁有一家150多平米的山西面館,只18張桌子,最貴的牛肉面賣8塊,在把面館送上正軌之后,宋哥把店盤給了手藝精湛的大師傅,每個月上繳現金3萬。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滿溢著人類最原始的口腹之欲,餐飲行業充滿了煙火氣、麻煩、捆人,但不妨礙它是讀者調查中最熱門的生意。
一種面有百樣吃,如果非要對“面條”來個考證,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東漢稱之為“煮餅”,南北朝叫“水引”,也是唐朝的“冷淘”。“早在13世紀,馬可波羅沿著絲綢之路,把面條從山西帶到了意大利”,宋哥是山西人,對面食滔滔不絕。跟大多數人的直覺一致,宋哥也是“不熟不做”。宋哥坐在自家小館“晉商老號”的桌子旁接受《錢經》采訪,正是下午四五點的旺點。在朝陽區雙井橋附近的這個超過二十年的老社區里,宋哥接手這片鋪位之前這里也是飯館,開過N家店鋪,只是都沒開長久,附近一位居民笑著說“家家關門家家短”。采訪當日,有位食客叫了一份小碗豬肉刀削面,6塊,分量不小,客人對棒骨熬出來的面湯倒是很滿意。指著那碗刀削面,宋哥跟記者交底:“每碗面的純利潤在20%左右,每月差不多能賺到4到5萬元。”
撐夠半年,餐館賺錢才有戲
根據2011年度的城市生活消費統計,僅在北京地區的餐廳數量就達到7萬家。餐館,看著容易,賺錢不易小面館創業故事小面館創業故事。這是《錢經》采訪十多位餐館老板后得到的結論——餐館半年內還沒有起色最好關掉。
這是不是你經常看到的場景:幾天不見,樓下的川菜館默默地改成了火鍋店,三個月不到,大興土木裝修出來的西餐館,老板又因為現金流難以為繼,貼出轉讓標志。但是在周圍餐館“變臉大比拼”中,總有那么幾家餐館“屹立不倒”,每天的客流量讓周圍的餐館老板們想要集體進去抽那位老板一頓。
宋哥既經歷了想要進去抽別的老板一頓,也有被別的老板YY狂抽的經歷。
2009年,同樣的原班人馬打造出的“晉商老號”讓宋哥積累了失敗教訓。“當時我在做項目,空閑時間挺多,就想著工作之余投資點小生意,自己是山西人,特別愛吃面,考察了一番市場,回老家又請了幾位師傅后,那一年在北京海淀區上地附近開起了山西面館,”宋哥回憶當時說干就干的狀態,只是沒猜到一年之內十幾萬就打了水漂。
“寫字樓下,沒人吃面?”
宋哥考察了上地附近的客流量,以及附近的居民情況后,租下了一間300多平米的店準備開面館,和房東協商后,房租半年繳納一次,經過不到1個月的時間進行裝修,花費15萬左右的裝修費——“這家店面之前沒開過餐館,要改動的地方很多”,宋哥解釋。煤氣管道等都需要重新設置,如果是接手其他餐館的轉讓,裝修費用會低一些。
開店之前,宋哥信心滿滿,店面附近就是寫字樓,又有居住社區,人流量大,本以為“生意不會差到哪里去的”,但自從面館開張,生意一直不溫不火,勉強撐了不到1年時間,宋哥就將其以20萬元的價格轉讓了,“算上后來拿到的轉讓費,多少也賠了一點轉載請保留此鏈接!。”
后來宋哥這么反思:
“上地附近寫字樓、軟件園聚集,居住的社區也是近幾年的新社區。在上地附近工作出入,以及居住的人以年輕人居多。飲食習慣上以快餐、中式套餐為主,對面食類感興趣的人不多。所以開館最最重要的就是選址。”
機緣巧合,讓宋哥找到了一個不錯的地址,一家成熟居民聚集地的燒烤店出兌,店主在這里開了半年生意差強人意,宋哥和這家燒烤店的老板談妥之后,以十幾萬的轉讓費接手了這家店面開起自己的面館。
后來聽說這個燒烤店老板在東四環四惠橋附近尋到一個店面后,將自己的燒烤店改名“國貿烤翅”,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當然,這是后話。
宋哥提示這8個細節
1.后廚的成本控制是大頭,如果你做甩手掌柜的,可能你的利潤都被后廚的員工賺到自己的荷包里了,很殘酷但很現實。
2.如果是中小型餐館,就不要選在有護欄、隔離帶的主干道上。可以走雙向車、無護欄的`二級街道是不錯的選擇。
3.準備半年的現金流很重要,新餐館半年內還沒有起色可以關掉了,但是半年內,還要培養客戶的。
4.如果不是只針對白領的時尚餐廳,還是不要選在高層樓房(寫字樓)上吧(非街面一層)。
5.過于依賴廚師,自己只做甩手掌柜,這樣的老板,我只能說“呵呵”。
6.無論是新店址,還是接受別人的轉讓店鋪,一定要裝修換門臉小面館創業故事投資創業。
7.多找幾個年輕的女孩子做服務員吧,這錢別省!為了減少成本用自家親戚,還是算了吧。
8.開餐館完全依賴師傅的手藝,局限性太大,如果做到口味都標準化了,可以開很多家連鎖店的話,那才是賺錢的
宋哥的開店賬本大公開
目前宋哥的“晉商老號”內約有18張桌子,每碗面的售價在6~7元之間,最貴的牛肉面售價在8元。按常理算,餐飲業的毛利潤在60%左右,一碗面宋哥可以賺到4~5元。
“客流量基本很穩定,無論是就餐時間,還是非就餐時間,基本上總會有客人就餐”,宋哥比較滿意這個地段的客流。
根據記者的實地考察發現,在就餐時間,幾乎滿座,非就餐時間,也有平均40%的上座率。事實上,在面館運營一年多以后,2012年初,宋哥看店鋪已經上了正軌,于是做起了甩手
成都面館創業故事(三)
自古君子遠庖廚。可來自西華大學食品科學系的6名研究生就偏不理這個說法,他們自籌資金20萬元,大大方方地在成都著名的景觀———琴臺故徑邊上開起了面館。21日,這個成都“第一研究生面館”將開張。
成員:股東全是研究生
“六味面館”的6位股東周黎黎、潘曉亞、高秀容、何洋、萬國福和王立暉都是西華大學食品科學系的2003級在讀同門研究生。他們之間的關系就是“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同窗姐妹”的一個綜合體。
說起面館的名字,六位老板得意的一笑,“我們六位股東每一個都是獨特又獨立的個體,當然就是‘六味’了!”
調查:吃了一千多碗面
由于今年是研究生的第二年,課程不多,加上更多的是社會實踐,于是6位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創業。對于為何會選擇開面館,6個人的觀點卻出奇的一致:“開面館本小、利薄、消費量大,最適合初次創業的人!”
股東之一的潘曉亞則從歷史的角度來給記者“洗腦”。“中國人從1900多年前就開始吃面,到現在還是那么多人愛吃面,可見面條確實很有‘魔力’。”
開業前兩個月,6個人分頭到成都大街小巷的面店去“明察暗訪”。“兩個月,我們看了幾百家鋪子,吃了一千多碗面。”我們覺得成都的快餐吃的最多的還是面。
主意一定,6個人分頭找親戚朋友集資。好不容易湊夠了20多萬塊錢,開始了創業的第一步成都面館創業故事成都面館創業故事。
秘訣:南北結合天下無敵
據記者調查,目前成都市場上大大小小的面館不下數萬家,這“六味面館有什么出奇制勝的法寶?”掛名店長周黎黎快人快語道出,他們計劃形成6大系列,30多種特色面點,還要不定期推出“秘密武器”。“謀士”潘曉亞一說到秘密武器急忙把嘴捂上,“說漏了!說漏了!”忙不迭地做個鬼臉。
河北人王立暉雖然自稱是吃面長大的,卻對成都小吃佩服得五體投地:“北方的面講究筋口好,有嚼頭;南方的面在湯底上追求獨特口味。我們要是把這些特點結合起來,就是天下無敵了。”看來,這“六味面館”的秘訣就是“南北結合”!
雄心:5年后開20家連鎖店
第一家店還未開張,六位股東已經把目光放到了5年之后,一說到今后的打算,他們六位異口同聲地說:當然是開分店啦!今年先把第一家店搞好,積累經驗,再談發展。我們準備兩年內在成都開20家連鎖店,到時候跟肯德基、麥當勞較量較量。
同行:面館要賺錢玄得很
對于一家面店的小算盤,記者走訪了一些面館。在李家沱小區開了5年面館的陳劍先生的小九九是這樣的:“我這個鋪子60多個平方一個月的營業額就是2、3萬的'樣子,房租要開銷3500,原材料10000多,煤和其他一些雜務要5000多另外稅費2、3千,我都覺得壓力大,賺不了多少錢!。如果這群娃娃要搞啥子綠色食品,無公害蔬菜,原材料價格要比普通的高一倍,就是20000,“如果這個樣子想賺錢,我看玄得很!”
鏈接“六味面館銘”
色香味美,有食則名;湯清面雅,有鮮則靈。斯是面館,唯我獨欣。窗明幾上凈,餐色滿目新。談笑有師儒,往來盡相親。可以任腹求,品佳肴。無琴瑟之亂耳,無洋臘之矯情。酸甜苦辣咸,鮮字更當精。此之謂,“六味面館”。
檔案六個碩士六張臉
NO.1謀士:潘曉亞自我評價:性格是內向+外向+血性
擅長:與各路人等打交道
來自德陽什邡縣的潘曉亞一說話就露出兩個酒窩,眼睛瞇成了一條縫縫:敢情擔任著“策劃師”的就是這樣一個小女子啊!
感言:“開始以為開面店很簡單,不就是買幾個碗煮幾碗面嗎?誰知干起來才知道繁瑣的事實在太多,光買碗這一項我就跑了10多趟,真是不容易……”
NO.2采購先生:萬國福自我評價:外向、親切、執著就是有時有點冒“傻氣”
同事間笑稱:老萬口頭禪:不怕輸、只怕懶一說話就愛帶個“中”字的萬國福是個典型的河南漢子。對于自己的第一次創業,他說,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面店的每一個碗、碟都有我們的心血。”
感言:“今后只要有人一談到成都就能想到我老萬做的‘六味面’,我就滿足了”。
NO.3賬房小姐:高秀容自我評價;含蓄內向的溫江妹妹笑稱:秀秀
口頭禪:創業就是痛并快樂著和陌生人說話就緊張得直抓衣角的高秀容骨子里有著與外表不相稱的耐性和執著,在開店前,她一個人憑著兩條腿跑了成都10多家小吃店,“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成都面館創業故事投資創業。”
感言:支撐我們一直干下去的就是“執著”二字,希望今后我們的店與麥當勞齊名,現在所經歷的一切都值得
NO.4外交大臣:何洋自我評價:成都伙子就是處事活泛頭腦靈活
綽號:何少口頭禪:現實永遠不能和夢想畫上等號
曾在廣州某公司任職的何洋怎么也沒想到自己的第一次創業就是開面館。何洋的不解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得到了更深的體會。“作為學生,我常常把事情想得太簡單,太單純,可做起來差得太多了,我就是太理想化了……”
感言:“成功的花別人只看到它的嬌艷而它身后的汗水只有它自己知道。”
NO.5人事欽差:王立暉自我評價:扎實的河北小伙網名:河北石頭
透過鏡片看王立暉的兩個眼睛顯得炯炯有神,小伙子有瘦高個子,從外貌上怎么也看不出來他是能熬三個通宵就為寫一個策劃的人。談到創業,他很自信地說:只要我們堅持,相信不久就會盈利。
感言:“人家常說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我們六個‘電腦’還不能開好個面館呀!”
【面館創業故事】相關文章:
面館創業計劃書07-21
面館創業計劃書05-10
實用的面館創業計劃書范文05-01
這家小面館成功秘訣05-12
A面不行B面開始的勵志故事05-11
越吃越有勁面館初中作文04-27
創業的故事11-03
科技館的故事04-04
四面楚歌故事01-26